央视健康栏目《中华医药》在节目中揭开了一个“无癌村”——浙江桐庐县石舍村的长寿秘密。
这个石舍村在中国癌症高发的二三十年间,竟无一个村民罹患癌症,当央视团队来到这个村子走访的时候,发现这里的村民常会服用中药材来保健抗病,而这种药材就是我们熟知的黄芪!
记者在采访时碰到好几位9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面色红润,脚步轻快,实在与印象中的耄耋老人不相符。而当问起他们的“长寿秘诀”时,老人们指着村里随处可见的黄芪,说他们经常挖来晒干泡水喝,或者炖汤,“黄芪鸡汤,气血双补,中老年人常年吃,可以改善气血循环,延年益寿。”
一、黄芪药用价值高
黄芪是一味历史悠久的中药材,作为药用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历史上关于黄芪入药,最早的记载出自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
黄芪一直以“补气诸药之最”著称,中医认为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的功效,尤其利于补脾肺之气,是一味非常重要的药材。
现代医学研究对于黄芪的药用价值又有新的理解,认为黄芪具有调节心血管系统、抗辐射、保肝的作用,尤其在心血管系统保护上。
科学家在小鼠实验中发现,黄芪对血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对小鼠的颈总动脉血栓形成也有延缓作用,还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促进血管生成。
二、黄芪是否有抗癌功效?
“无癌村”浙江桐庐的村民常年吃黄芪保健,他们猜测这就是村人不得癌的秘密。不过猜测归猜测,下结论还需要科学的验证。
病理学研究人员认为,黄芪中的黄酮类物质可以有效控制肝癌细胞K562细胞的生长过程,而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这种抑制作用也会更持久。
而黄芪多糖可以通过促进机体中激素医护棕黑色抗肿瘤因子分泌的方式,有效缓解肿瘤细胞的增生。
黄芪总苷则能够显著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并且可以作用在具备耐药性的癌细胞上,显著增强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
另外,黄芪皂苷类物质还能显著改善 P-gp 类药物的外排能力,有效提高患者抗肿瘤治疗的效果。
而现阶段,一些肿瘤医师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还会使用黄芪注射液作为化疗药剂的辅助,从而提高细胞的免疫功能,并减轻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对患者造成的损伤。
可以说,黄芪中复杂的化学成分不断被发现、分析,其抗肿瘤作用也不断 挖掘、证明。
三、黄芪的服用禁忌
讲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准备购买几斤黄芪,屯在家里自己煲汤养生呢?
别急,进补黄芪也不能盲目,首先需要注意的是,黄芪因为是补气之药,吃得多了容易有“上火”症状,可能会造成失眠、血压升高、面红耳赤或心烦气躁等问题,所以不建议一次性大量进食或单独使用黄芪进补,应当逐步适当加量,且最好配方使用。
此外有几类人不宜食用黄芪:
一是肺结核患者,因口干舌燥、身体发热,服用黄芪反而不利于病情;
二是月经期女性,因在月经期服用黄芪容易造成月经紊乱;
三是孕妇,因黄芪有滑胎作用,所以孕妇切忌食用黄芪。
虽然黄芪是补气良药,又具备一定抗癌效果,但大家也要理性看待黄芪的作用,不应过分追捧和神化,指望每天服用黄芪就能保证健康。
癌症患者更要避免对黄芪抱有过分期待,黄芪的抗癌作用和应用尚处辅助阶段,接受正规的肿瘤治疗才是正确的选择。
相关报道:血管为何会衰老?长寿基因在作祟
灵长类动脉血管衰老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 图片来源:中科院动物所
心血管疾病被称为人类健康“第一大杀手”,据推算中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超2.9亿人。血管衰老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那么,导致血管衰老的原因又是什么?5月5日,中国学者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的一项研究首次绘制了灵长类动脉血管衰老的单细胞基因表达图谱,揭示了长寿基因FOXO3A的表达下调是血管衰老的驱动力。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曲静告诉《中国科学报》,伴随衰老而发生的血管结构和功能的退行性改变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但是,由于不同来源的血管壁细胞存在高度异质性,过去的研究中尚未明确人类老年血管的细胞组成和分子特征,这制约了人们对血管衰老机制的理解和相关疾病干预手段的发展。
在这一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对年轻和年老食蟹猴的主动脉弓和冠状动脉血管进行了组织学分析。通过大尺度电镜三维重构等技术,研究人员发现,年老血管呈现血管壁增厚、钙化、纤维化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减损等衰老特征。
虽然都是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感部位,但负责为身体大多数脏器供血的主动脉和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两者的衰老速度不同、细胞组成不同、生理特性也存在差别。为了克服组织和细胞异质性这一难题,进一步明确衰老伴随的不同类型血管细胞的分子改变,研究人员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绘制了主动脉弓和冠状动脉的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血管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图谱,并鉴定出8种可区分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细胞的新型分子标志物。
衰老伴随的差异基因表达网络分析显示,转录因子FOXO3A(长寿基因FOXO3A编码的蛋白产物)是调控动脉血管差异表达基因网络的关键分子节点。FOXO3A在6种衰老的血管壁细胞中表达均下调,是灵长类动脉血管衰老的重要特征。
之后,通过结合胚胎干细胞基因编辑和定向诱导分化技术,研究人员获得了靶向敲除FOXO3A基因的人类血管内皮细胞。与未敲除FOXO3A基因的野生型细胞相比,FOXO3A缺失的血管内皮细胞表现出增殖、迁移和成管等能力的退化。在被移植到小鼠的缺血后肢中后,FOXO3A缺失的人内皮细胞的血管修复能力较野生型细胞也显著降低。
考虑到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在血管生物学和衰老特性方面存在差异,研究团队选择生理结构更为接近人类的食蟹猴为研究对象。这也是国际上首次报道灵长类血管衰老的单细胞图谱,解析了灵长类血管衰老过程中细胞组成和分子特征的变化规律。
随着全球人口结构快速老龄化,衰老研究成为关注的热点。FOXO3A是衰老遗传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明星”基因,其遗传多态性与人类的健康长寿密切相关。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证实了FOXO3A对于维持灵长类动脉血管稳态的重要作用。
该项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曲静、刘光慧和北京大学教授汤富酬。2019年,这一联合研究团队曾在《细胞—干细胞》报告,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了世界上首例FOXO3A遗传增强型人血管细胞。与FOXO3A缺失的血管细胞相反,FOXO3A增强型细胞的血管修复能力显著增强,为通过再生医学治疗血管退行性疾病提供了优质的细胞移植材料。
该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机构合作完成。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张维绮、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张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颜鹏泽和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任杰为并列第一作者。
央视健康栏目《中华医药》在节目中揭开了一个“无癌村”——浙江桐庐县石舍村的长寿秘密。
这个石舍村在中国癌症高发的二三十年间,竟无一个村民罹患癌症,当央视团队来到这个村子走访的时候,发现这里的村民常会服用中药材来保健抗病,而这种药材就是我们熟知的黄芪!
记者在采访时碰到好几位9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面色红润,脚步轻快,实在与印象中的耄耋老人不相符。而当问起他们的“长寿秘诀”时,老人们指着村里随处可见的黄芪,说他们经常挖来晒干泡水喝,或者炖汤,“黄芪鸡汤,气血双补,中老年人常年吃,可以改善气血循环,延年益寿。”
一、黄芪药用价值高
黄芪是一味历史悠久的中药材,作为药用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历史上关于黄芪入药,最早的记载出自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
黄芪一直以“补气诸药之最”著称,中医认为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的功效,尤其利于补脾肺之气,是一味非常重要的药材。
现代医学研究对于黄芪的药用价值又有新的理解,认为黄芪具有调节心血管系统、抗辐射、保肝的作用,尤其在心血管系统保护上。
科学家在小鼠实验中发现,黄芪对血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对小鼠的颈总动脉血栓形成也有延缓作用,还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促进血管生成。
二、黄芪是否有抗癌功效?
“无癌村”浙江桐庐的村民常年吃黄芪保健,他们猜测这就是村人不得癌的秘密。不过猜测归猜测,下结论还需要科学的验证。
病理学研究人员认为,黄芪中的黄酮类物质可以有效控制肝癌细胞K562细胞的生长过程,而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这种抑制作用也会更持久。
而黄芪多糖可以通过促进机体中激素医护棕黑色抗肿瘤因子分泌的方式,有效缓解肿瘤细胞的增生。
黄芪总苷则能够显著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并且可以作用在具备耐药性的癌细胞上,显著增强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
另外,黄芪皂苷类物质还能显著改善 P-gp 类药物的外排能力,有效提高患者抗肿瘤治疗的效果。
而现阶段,一些肿瘤医师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还会使用黄芪注射液作为化疗药剂的辅助,从而提高细胞的免疫功能,并减轻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对患者造成的损伤。
可以说,黄芪中复杂的化学成分不断被发现、分析,其抗肿瘤作用也不断 挖掘、证明。
三、黄芪的服用禁忌
讲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准备购买几斤黄芪,屯在家里自己煲汤养生呢?
别急,进补黄芪也不能盲目,首先需要注意的是,黄芪因为是补气之药,吃得多了容易有“上火”症状,可能会造成失眠、血压升高、面红耳赤或心烦气躁等问题,所以不建议一次性大量进食或单独使用黄芪进补,应当逐步适当加量,且最好配方使用。
此外有几类人不宜食用黄芪:
一是肺结核患者,因口干舌燥、身体发热,服用黄芪反而不利于病情;
二是月经期女性,因在月经期服用黄芪容易造成月经紊乱;
三是孕妇,因黄芪有滑胎作用,所以孕妇切忌食用黄芪。
虽然黄芪是补气良药,又具备一定抗癌效果,但大家也要理性看待黄芪的作用,不应过分追捧和神化,指望每天服用黄芪就能保证健康。
癌症患者更要避免对黄芪抱有过分期待,黄芪的抗癌作用和应用尚处辅助阶段,接受正规的肿瘤治疗才是正确的选择。
相关报道:血管为何会衰老?长寿基因在作祟
灵长类动脉血管衰老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 图片来源:中科院动物所
心血管疾病被称为人类健康“第一大杀手”,据推算中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超2.9亿人。血管衰老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那么,导致血管衰老的原因又是什么?5月5日,中国学者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的一项研究首次绘制了灵长类动脉血管衰老的单细胞基因表达图谱,揭示了长寿基因FOXO3A的表达下调是血管衰老的驱动力。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曲静告诉《中国科学报》,伴随衰老而发生的血管结构和功能的退行性改变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但是,由于不同来源的血管壁细胞存在高度异质性,过去的研究中尚未明确人类老年血管的细胞组成和分子特征,这制约了人们对血管衰老机制的理解和相关疾病干预手段的发展。
在这一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对年轻和年老食蟹猴的主动脉弓和冠状动脉血管进行了组织学分析。通过大尺度电镜三维重构等技术,研究人员发现,年老血管呈现血管壁增厚、钙化、纤维化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减损等衰老特征。
虽然都是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感部位,但负责为身体大多数脏器供血的主动脉和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两者的衰老速度不同、细胞组成不同、生理特性也存在差别。为了克服组织和细胞异质性这一难题,进一步明确衰老伴随的不同类型血管细胞的分子改变,研究人员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绘制了主动脉弓和冠状动脉的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血管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图谱,并鉴定出8种可区分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细胞的新型分子标志物。
衰老伴随的差异基因表达网络分析显示,转录因子FOXO3A(长寿基因FOXO3A编码的蛋白产物)是调控动脉血管差异表达基因网络的关键分子节点。FOXO3A在6种衰老的血管壁细胞中表达均下调,是灵长类动脉血管衰老的重要特征。
之后,通过结合胚胎干细胞基因编辑和定向诱导分化技术,研究人员获得了靶向敲除FOXO3A基因的人类血管内皮细胞。与未敲除FOXO3A基因的野生型细胞相比,FOXO3A缺失的血管内皮细胞表现出增殖、迁移和成管等能力的退化。在被移植到小鼠的缺血后肢中后,FOXO3A缺失的人内皮细胞的血管修复能力较野生型细胞也显著降低。
考虑到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在血管生物学和衰老特性方面存在差异,研究团队选择生理结构更为接近人类的食蟹猴为研究对象。这也是国际上首次报道灵长类血管衰老的单细胞图谱,解析了灵长类血管衰老过程中细胞组成和分子特征的变化规律。
随着全球人口结构快速老龄化,衰老研究成为关注的热点。FOXO3A是衰老遗传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明星”基因,其遗传多态性与人类的健康长寿密切相关。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证实了FOXO3A对于维持灵长类动脉血管稳态的重要作用。
该项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曲静、刘光慧和北京大学教授汤富酬。2019年,这一联合研究团队曾在《细胞—干细胞》报告,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了世界上首例FOXO3A遗传增强型人血管细胞。与FOXO3A缺失的血管细胞相反,FOXO3A增强型细胞的血管修复能力显著增强,为通过再生医学治疗血管退行性疾病提供了优质的细胞移植材料。
该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机构合作完成。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张维绮、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张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颜鹏泽和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任杰为并列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