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日,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右)在北京会见到访的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
习近平三连任后,将如何推动外交政策? 有学者认为,他会延续中国力求成为国际标准制定者、重塑世界秩序的野心,并以"南方国家"为首要拉拢目标。在促成沙伊协议后,习近平又将出访俄罗斯。当世界看到习近平换上"和平使者"的新衣,谁又会在队伍中给予掌声呢?
中国"调解"沙伊协议的背后
3月10日,习近平在中国第14届全国人大会议顺利开启第三任期的同一天,中国宣布一项外交胜利:沙特和伊朗特使在北京四天秘密会谈后,同意恢复两国外交关系。
“这是对话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主持闭幕式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毅对记者说,这次对话是习近平提出“全球安全倡议”的成功实践。他形容中国是一个“善意、可靠的斡旋者”,“我们将继续根据各国的愿望,为妥善处理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展现大国担当。”
长期关注中国与中东关系的以色列学者、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全球中国中心研究员陶文亚(Tuvia Gering)告诉本台,这是一场北京在国际外交领域上非比寻常的展示:“在地区冲突调解中,中国往往倾向于当‘跟随者’、‘促进者’(facilitator)、而非‘领导者’的角色。这次让人讶异是中国不但领导,而且还在美国不在场的情况下成功调解国际纠纷。”
国际舆论的关注焦点也放在中国影响力增强、美国在中东势微的角度上。《华尔街日报》引述知情人士称,这次谈判过程的相关演讲和文件使用了阿拉伯语、波斯语及普通话,并未使用英语。
不过,陶文亚指出,沙特与伊朗各自有达成协议的动力,双方的对话也已在伊拉克推动的基础上进行多年。此次参与沙伊谈判,又在完全对外保密的情况下进行,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低风险”的做法。他说,在中东耕耘有时的中国,“抓住这个正确的时机跳进去。”
陶文亚还提到,随着中国与美欧关系的紧张以及乌克兰战争,包含前外交官杨成在内的中国许多学者逐渐形成一个共识:中国必须增加在中东安全和政治议题上的参与程度,别无选择。
中国的全球野心:向"南"看
在许多关注中国外交问题的学者看来,习近平执政十年,一步步展现并落实了他的全球野心: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构建的世界秩序分庭抗礼。
2013年,习近平在访俄期间首次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文写道要在当下国际秩序中,提出一个“增进人类福祉的中国方案”。
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中心研究员鲁德华(Moritz Rudolf)说,这些“中国方案”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再到今年两会后“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目的都是帮助中国达成长期目标:改变现有的国际秩序。
“中国试图成为全球行动者和标准制定者。”鲁德华告诉本台,中国把接下来两年视为关键的外交机运期,“习近平确定了他的职位,而美国逐渐进入总统选举季节。我认为,我们会看到在接下来的两年内,中国会更加积极地与其他国家互动,特别是‘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国家。”
“全球南方”国家涵盖亚洲、非洲、拉美、加勒比海与太平洋岛国等,包含中国在内的78个国家。这一词正在取代冷战时“第三世界”的概念,也象征一种对“北方”主导的多边秩序力量的抵抗。
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高级研究员马佐科(Ilaria Mazzocco)也在最新一篇文章中分析,中国媒体及宣传的影响力正在“全球南方”扩大。她说,中国的经济建设、减贫工作的宣传,对这些发展中国家具有吸引力。
“(中国正试图)运用法律来塑造全球秩序,这是真正的战略目标。”鲁德华说,“一旦中国成为全球参与者,其法律体系也将扩展。这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世界运行方式的。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然后在某个时候,你一觉醒来会意识到全球秩序已经改变了。规则变得更像中国的规则,全球秩序也变得更像中国的秩序。”
"和平使者"的新衣
顺利三连任后,习近平的第一个出访行程订在3月20日至22日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中国官方延续沙伊谈判成功的势头,称这次访问是为了“和平”而去。
中国始终没有加入国际社会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行动的谴责。今年2月底,俄乌战争一周年时,中国发表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重申中方12项既定立场,表示支持双方恢复直接对话,达成全面停火。
“在欧洲,大家都清楚是中国站在俄罗斯背后。”捷克智库“欧洲价值安全政策中心”(European Values 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研究员普拉萨克(David Plašek)说,乌克兰战争对欧洲人是极大的震撼,“人们的感受是很切身的,东欧国家的每个小镇都有乌克兰的难民涌入。过去这些地区也还有不少俄罗斯的支持者,但在战争之后剩下不到10%。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连带影响到人们对中国的看法。”
“习近平的连任,某种程度加强了反共产主义中国的力量,从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立陶宛这些东欧国家,过去人们谈中国的投资、工作机会重要,但在一系列的事件之后,人们在意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危险。中国在外交上充满着侵略性,习近平甚至让人们回想起像是毛泽东、斯大林那样人物的形象。”普拉萨克补充。
陶文亚则把中国针对乌克兰战争提出的12点立场形容为“荒谬”,但他对中国穿上国际“和平使者”的新衣语带保留:“就像在中东一样,中国其实并不想取代美国,因为它没有意愿把手弄脏。在这类冲突中,(中国)首先考量的是能否像在这里(沙伊协议)一样,以非常低的风险付出从中获益。
2023年3月1日,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右)在北京会见到访的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
习近平三连任后,将如何推动外交政策? 有学者认为,他会延续中国力求成为国际标准制定者、重塑世界秩序的野心,并以"南方国家"为首要拉拢目标。在促成沙伊协议后,习近平又将出访俄罗斯。当世界看到习近平换上"和平使者"的新衣,谁又会在队伍中给予掌声呢?
中国"调解"沙伊协议的背后
3月10日,习近平在中国第14届全国人大会议顺利开启第三任期的同一天,中国宣布一项外交胜利:沙特和伊朗特使在北京四天秘密会谈后,同意恢复两国外交关系。
“这是对话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主持闭幕式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毅对记者说,这次对话是习近平提出“全球安全倡议”的成功实践。他形容中国是一个“善意、可靠的斡旋者”,“我们将继续根据各国的愿望,为妥善处理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展现大国担当。”
长期关注中国与中东关系的以色列学者、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全球中国中心研究员陶文亚(Tuvia Gering)告诉本台,这是一场北京在国际外交领域上非比寻常的展示:“在地区冲突调解中,中国往往倾向于当‘跟随者’、‘促进者’(facilitator)、而非‘领导者’的角色。这次让人讶异是中国不但领导,而且还在美国不在场的情况下成功调解国际纠纷。”
国际舆论的关注焦点也放在中国影响力增强、美国在中东势微的角度上。《华尔街日报》引述知情人士称,这次谈判过程的相关演讲和文件使用了阿拉伯语、波斯语及普通话,并未使用英语。
不过,陶文亚指出,沙特与伊朗各自有达成协议的动力,双方的对话也已在伊拉克推动的基础上进行多年。此次参与沙伊谈判,又在完全对外保密的情况下进行,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低风险”的做法。他说,在中东耕耘有时的中国,“抓住这个正确的时机跳进去。”
陶文亚还提到,随着中国与美欧关系的紧张以及乌克兰战争,包含前外交官杨成在内的中国许多学者逐渐形成一个共识:中国必须增加在中东安全和政治议题上的参与程度,别无选择。
中国的全球野心:向"南"看
在许多关注中国外交问题的学者看来,习近平执政十年,一步步展现并落实了他的全球野心: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构建的世界秩序分庭抗礼。
2013年,习近平在访俄期间首次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文写道要在当下国际秩序中,提出一个“增进人类福祉的中国方案”。
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中心研究员鲁德华(Moritz Rudolf)说,这些“中国方案”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再到今年两会后“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目的都是帮助中国达成长期目标:改变现有的国际秩序。
“中国试图成为全球行动者和标准制定者。”鲁德华告诉本台,中国把接下来两年视为关键的外交机运期,“习近平确定了他的职位,而美国逐渐进入总统选举季节。我认为,我们会看到在接下来的两年内,中国会更加积极地与其他国家互动,特别是‘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国家。”
“全球南方”国家涵盖亚洲、非洲、拉美、加勒比海与太平洋岛国等,包含中国在内的78个国家。这一词正在取代冷战时“第三世界”的概念,也象征一种对“北方”主导的多边秩序力量的抵抗。
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高级研究员马佐科(Ilaria Mazzocco)也在最新一篇文章中分析,中国媒体及宣传的影响力正在“全球南方”扩大。她说,中国的经济建设、减贫工作的宣传,对这些发展中国家具有吸引力。
“(中国正试图)运用法律来塑造全球秩序,这是真正的战略目标。”鲁德华说,“一旦中国成为全球参与者,其法律体系也将扩展。这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世界运行方式的。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然后在某个时候,你一觉醒来会意识到全球秩序已经改变了。规则变得更像中国的规则,全球秩序也变得更像中国的秩序。”
"和平使者"的新衣
顺利三连任后,习近平的第一个出访行程订在3月20日至22日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中国官方延续沙伊谈判成功的势头,称这次访问是为了“和平”而去。
中国始终没有加入国际社会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行动的谴责。今年2月底,俄乌战争一周年时,中国发表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重申中方12项既定立场,表示支持双方恢复直接对话,达成全面停火。
“在欧洲,大家都清楚是中国站在俄罗斯背后。”捷克智库“欧洲价值安全政策中心”(European Values 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研究员普拉萨克(David Plašek)说,乌克兰战争对欧洲人是极大的震撼,“人们的感受是很切身的,东欧国家的每个小镇都有乌克兰的难民涌入。过去这些地区也还有不少俄罗斯的支持者,但在战争之后剩下不到10%。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连带影响到人们对中国的看法。”
“习近平的连任,某种程度加强了反共产主义中国的力量,从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立陶宛这些东欧国家,过去人们谈中国的投资、工作机会重要,但在一系列的事件之后,人们在意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危险。中国在外交上充满着侵略性,习近平甚至让人们回想起像是毛泽东、斯大林那样人物的形象。”普拉萨克补充。
陶文亚则把中国针对乌克兰战争提出的12点立场形容为“荒谬”,但他对中国穿上国际“和平使者”的新衣语带保留:“就像在中东一样,中国其实并不想取代美国,因为它没有意愿把手弄脏。在这类冲突中,(中国)首先考量的是能否像在这里(沙伊协议)一样,以非常低的风险付出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