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拜访过不少在室内造“园林”的家,
有住宅楼顶层的老房子,
也有带院子的独栋旧屋,
都以文人造园的手法,被修整改造。
▲
北京,张波与张清帆家,高4.5m的书架与钢丝绳桥
上海,邱先生的书房
宁波,林卫平的家
张波与张清帆在北京110㎡的家中,
建吊桥、木屋;
上海,邱先生一家三口的336㎡独栋屋,
书房是中心,其他区域环绕它层层扩展;
林卫平夫妻与3个孩子在宁波的家,
阳光从屋顶贯穿14m高的中庭,
南北通透的4道窗景,
做出了庭院深深的氛围。
今天回顾这3个造“园”实验,
屋主们试图找回传统人居文化,
一边柴米油盐,
一边修身养性。
编辑:舒怡、冰芯、徐莹
张波与张清帆是一对建筑师夫妻,在北京生活了十余年。从2010年开始,他们一直研究如何在居室改造里融入园林的意境。带着在家造园林的理想,他们打理了第一个自宅,并将过程分享于社交平台,命名为“一个100平米老房子的潜力”,获得不少关注。
2021年,他们搬进北京的第二个家,一处上世纪90年代末的住宅楼的顶层,110㎡的跃层户型。这次,夫妻俩继续造园:建吊桥、木屋,将原本用于户外的材料带入室内。
部分墙体露出斑驳的红砖和水泥
一层与二层,部分墙体“脱下”光滑的外衣,露出斑驳的红砖和水泥。这在私宅中很不寻常。张波解释道:“我们住的原本就是砖房,只是出于装饰需要,给砖包裹了墙皮,现在,把它的本质揭露出来。”
餐桌
一层,厨房做成半开放式的,一张嵌入墙体的胡桃木餐桌,恰好联通着厨房、餐厅与客厅。
“乍看上去,餐桌像直插到墙体里、悬挑出来的,其实,我们为桌面做了一个豁口,在混凝土构造柱上焊接了‘插销’,把承托桌面的钢构件插进插销里,这样就避免了常规的桌腿设计,既美观又节省空间。”
家具楼梯
站在玄关附近,能看到通往二层的楼梯。楼梯底部,有实木指接板打造的格子收纳柜。钢结构楼梯的尾端,也延伸出一组转角木格子,用张波的话说,它们是积木一般的“家具楼梯”,能坐、卧、踏,内部也能收纳。
“我们进门之后可以在这里歇歇脚。木格子里面也塞满了小朋友的玩具,他很喜欢在这里爬上爬下。”
玻璃砖围出阳台卧室,窗板原本是松木虫蛀板,折叠后可以变成桌面
楼梯旁,有一堵弧形玻璃砖墙,墙背后原本是小阳台,现在成了卧室。玻璃砖能透光,让客厅多了一个采光口,又比普通玻璃厚实,可以保证阳台卧室的私密性,一举两得。
如何造吊桥:把铁链的环间隔切割掉,再焊接在两端的钢板框架结构上,再把钢丝绳穿进环里
二层是坡屋顶阁楼,改造后高4.5m。夫妻俩想做一架透明的吊桥。他们用2个钢桁架来造桥栏杆,桥面是由钢丝绳编织的网。光是编钢丝网,就花了两个星期,张清帆回忆道:“希望踩上去,‘脚感’是软的,才灵光一现决定用钢丝绳,摸索着造好了这座桥。”
他们担心桥的承重能力,于是咨询了最顶尖的结构工程师,还特地做了材料的形变实验,在桥栏杆上挂两百斤的水泥沙子,观察了两周才最终确定,桥面同时站四五个大人都不成问题。
小朋友喜欢在桥上跑来跑去,张波说:“我有一个固定机位,常常站在一楼给他拍照,以后想将这些片段剪辑起来,我们的设计能给孩子的童年带来趣味,挺开心的。”
木房子
二层的卧室中,夫妻俩在房子原本的屋面下,又嵌入了一个木质的坡顶“小房子”,并为它开了天窗、种上绿植。“我们喜欢这种对比,老破小的砖房中再套一个更小的木房子,就像‘小河里的大鲨鱼’,反而让空间显得更大了。”
入住一年多之后,小朋友发现了另外一个秘密“滑梯”:顺着木房子的屋顶,可以穿过它的窗洞,滑到吊桥的下方。
每个来到张波与张清帆家里的朋友,都觉得移步易景:有小桥、木屋,高低起伏的空间变化,就好像游园一般。
太湖石造型沙发
在二层的封闭式阳台,两人为地面铺设了常常用在户外的干粘石、水洗石,搭配自己设计的太湖石造型沙发。
张波与张清帆说:“相较于细腻的木地板、地毯等‘精致装潢’,常常用于户外的石子、叠石可能更引人冥想,带来宁静。水洗石、太湖石、吊桥、木屋,这些元素都代表园林的意象,是我们在室内‘造园’的尝试,也是一种留白。有时,我们也带客户来家里,踩一踩吊桥,摸一摸裸露的砖墙,展示我们一家的‘生活实验’,向他们说明,家可以很大胆、很好玩。”
新月形的书房天窗
邱先生是上海本地人,2019年,他和家人在青浦寻到一处独栋房屋。房子是前任屋主请一家新加坡著名公司设计的,邱先生邀请建筑师好友宋小超,来改造这处一家三口的新居。
宋小超留意到,原建筑照搬了典型的东南亚“分离式”布局:在客厅安插庭院。但客厅被“切割”成无数个小豆腐块,336㎡的房子竟然显得十分逼仄,而且上海的冬季比较湿冷,也会带来保暖上的困扰。
改造前后的对比
邱先生罗列了家庭习惯和个人爱好,比如,家人常常互相陪伴,需要一些开放、通透的区域;太太很容易磕碰,床架不能出现尖角,时而有闺蜜来访,要有属于她们的角落;儿子喜欢红色,美术天赋很高,家里挂了不少孩子的抽象画作,儿童房要有色彩……
宋小超决定,不对建筑形体做过多改建,而专注于营造内外联通、动线流畅且具有“中心性”的房子。
宋小超的灵感来源之一:浙江民居
所谓“中心”,是房子的精神中心、最有凝聚力的所在。
比如在江南的传统民居里,四水归堂(塘)是比较典型的格局,宋小超回忆道:“小时候干活、吃饭、乘凉、玩耍,大多围绕天井(小院落),它是家庭生活的核心空间。天井迎着天空开敞,收集雨水,能让人感受到季节和天时的演变,算是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映射,也是身体感知最直接、丰富的地方,本质上,它可以成为家中最有活力的场所。”
宋小超的灵感来源之二:苏州留园
为了营造这样的“中心”,宋小超在邱先生家“建园林”。江南传统园林给了宋小超不少启发:
“苏州的园林,我基本都去过。最喜欢留园,特别是入园的那段曲折廊道,一段非常狭长的空间内,有小庭院与漏窗的交互闪现,就像一个让人愉悦的长镜头。狮子林,建筑被推挤到东、北两端,西南边空出最大的庭院,有点‘密不透风、疏可跑马’的意思,花园中的小方厅四面开窗,景物前后相辅相成的层次感,也令人印象深刻。还有沧浪亭的翠玲珑,人的视线可以在横、纵两个方向上扩展,对我来说很有魅力。”
在他看来,古代文人造园,其实跟我们现在造房子是一样的,只是他们把生活的场所营造为心目中的山林湖海,达到家宅即园林、园林即家宅的境界。因此,要在邱先生家建园林,首要任务是打破原有的空间格局,创造新的生活场景。
从书房看向客厅,产生视觉上的陪伴
邱先生家的房子正中,原本是有天窗的中庭小院落,像个光亭。宋小超首先将这里定为家中最重要的场所,全家的“中心”。
邱先生平日喜欢读人文历史类的书籍,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太太居家;儿子上小学;双方父母偶尔过来暂住。基于这样的家庭结构,宋小超原本对光亭有3种打算:做家庭室、书房或小孩的游戏活动室。“我们最终决定,做一个光之书房。一个安静的书房,让这个家庭有不绝的成长源泉,是精神意义上的中心。”
从书房看向东侧的花园
从书房看入户门
窗格开启、闭合
夜晚的书房
为了让书房显得轻盈、不死板,书房的东面设置了可推拉的谷仓门;西面、南面做了可开启的窗格,打开时,可以看到花园。
书房的门、窗都是由木头和长虹玻璃组成的半透明格子。因为玻璃的特性,窗格关闭时,书房内变暗,光感朦胧,并且随着阳光的强弱在不同时段呈现丰富的光影变换。当窗格开启,它又成为光屋,是一层内最明亮的地方。
客厅与书房能共享娱乐
环廊
定好书房这个“中心”后,整个房子形成了从圆心向外扩的环形结构:环绕书房的,是客厅、家庭室、餐厅以及游廊,更外围的一圈,则是老人房、客卧、厨房等私密房间,以及联通上下层的楼梯。即便在家里,也能收获漫游的趣味。
漫游,游的是曲曲折折的路径和层层叠叠的风景。“在苏州园林里,路径和视线常常分离、不同步,从这一点能看到另一点,但需要绕行才能到达,绕行过程中,又有墙体遮蔽视线,有窗洞引导视线,如此交替,层次、场景和体验都丰富起来。”宋小超解释道。
他分三步,加强邱先生家的漫游氛围。
玄关与户内通过小庭院达成视线互通
经过玄关,入户后,走过压低的通道,直达书房
第一步,入户门上有个圆形窗格,透过半透明的窗格,可以感知访客来临。
木楼梯、餐厅与窗景
第二步,原本的双跑楼梯被挪到家中的北面,呈一字型。楼梯两侧的开窗,使一家人在上下楼时能看到更多风景。
二层的儿童房
第三步,提升一、二层房间的“离散式”布局,让各个房间犹如散布在花园的一座座独立小房子,家中更通透。
透过落地窗,室内与花园似乎没有阻隔
具有精神性、功能排布得当、日常需求都得到满足的家,才更有趣味,“毕竟生活从来不是端着的”,宋小超说。
在林卫平的家中游走
80后室内设计师林卫平,与家人生活在浙江宁波。2021年,为了迎接第三个宝宝,一家五口选中了一套400㎡的联排别墅。
屋内有4间套房,夫妻和3个宝宝刚好各一间。房子的原始结构也很吸引林卫平:水平方向上,房子是狭长形的,6.6米的开间,有接近12米的进深;垂直方向上有4层,还存在很多错层,“让我联想到在园林中起伏游走的感觉”。
林卫平对文人的园子和古画都很痴迷。他说:“北宋画家郭熙在山水画论《林泉高致》中提出,园林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的,这也是我对这个家的期待:希望一家人能住在一个当代的园林中。”
透过中庭的框景看向地下室
进入室内,站在一层和地下室之间的错层,首先看到一幅“天圆地方”的画面。
抬头看向中庭顶部
光线透过一层的天窗照进地下室
原始格局中,这个有光洒落的中庭就已存在,房子的顶部开一扇圆形天窗,给相对昏暗的房屋中部提供自然采光。
但最初,阳光只能在一层到三层之间流动,照不到地下室。
改造时,林卫平在一层的中庭地面,也开了一个与房子顶部遥相对应的圆洞,这样,阳光就可以贯穿14m高的四层中庭,地下室的自然光影也丰富起来。
林卫平的女儿坐在柯布西耶躺椅(Le Corbusier Lounge Chair LC4)上
地下室的中庭,地面用锈钢板做出镜面的效果,像一汪清浅的水塘;中间放一把躺椅,让人能放松地躺下来,抬头看天窗。
林卫平一家人都很喜欢在这放空,看云朵飘过、小鸟飞过。他开玩笑地说,就像“井底之蛙”,“外界的声音远了,内心很平静。”
地下室的会客与休闲区
地下室如今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也是招待朋友的好地方,不会打扰家人在楼上的生活。
书桌
一道狭窄的线形条窗,是原本就有的。林卫平在窗下放了书桌。为了引入更多的光线,他特意将室外花园的地面向下“沉”了40cm,白天,阳光倾斜着射进来,刚好落在墙面上、书桌前。
从地下室开始,在室内“爬山”
一层
顶层的天窗,明亮开阔
如果把整个房子的改造当作一次造园实验,从地下室走向顶层的过程,就像爬山,能感受到近似自然界中的明暗变化:虽然增加了采光天窗,地下室仍然是最暗的,有逼仄感;沿着楼梯逐渐向上,越来越明亮、开阔,直至顶层,透过中庭向下看,也算“一览众山”了。
“爬山”之余,家中还有不少错层台阶让人游走。“豪不夸张的说,有时我拿着手机在家里上上下下,一天也有一万多步。”
阳光明媚的一层客厅
窗前有一张来自格里特·托马斯·里特维尔德的高背红蓝椅,玻璃咖啡桌由意大利传奇大师Gio Ponti设计
一层的客厅,是全家人共享、彼此陪伴的区域,布置了一些有设计感的大师椅。
餐厅上方2层的挑高
穿过一层中庭,从客厅来到餐厅。餐厅的天花的高度被抬升了,在餐桌的上方,林卫平特意把楼板敲掉,做成了挑高的中空。
从儿子房望向女儿房
一来,餐厅不显局促;二来,从餐厅上方的儿子房望出去,就能利用好12m长的进深,呈现4道层层叠叠的框景:视线穿越餐厅、中庭、女儿房,最终直抵户外花园,南北完全通透。
“中国画里讲究‘三远’:高远、平远、深远。我们家,‘深’就通过这4道框景来呈现,在一个很现代的家里面,尝试做出‘庭院深深’的感觉。”
楼梯间的中空与顶部天窗
重复利用“圆”和“方”,也是改造时的一个主题。比如中庭的挑空空间,从地下室到屋顶的开窗全部采用圆形,圆,寓意着圆满、轮回,能引人冥想;而楼梯间的中空和顶端,就做成方形,加强几何感和秩序性。
林卫平一家人
林卫平希望,一家人的起居空间是完全自由自在的。“可能不少‘多娃’家庭有游戏房、儿童房,但我们没有。在我看来,亲子互动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卧室中、书桌前、花园里……”
女儿房
上下通高、像墙一样的收纳柜
两个女儿很要好,所以林卫平把她们原本各自独立的房间打通了,摆上两张床、两张书桌。很多时候,她们就在这里玩耍。
收纳完全做成隐藏式的。设计之初,林卫平已经在房屋结构里充分预留了收纳空间,所以从外表来看,家里没有太多储物的痕迹,墙面、柜体、吧台都统一成白色。
灯也是“隐藏”起来的。中庭区域,采用的是极细的4mm灯带,藏在建筑阳角的缝隙中,可以调节亮度。林卫平不想把室内照得太过明亮。“城市中生活的小朋友们,跟大自然接触的时间并不多,但我希望他们还能够在童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大人也尽量这样,天亮了,感受到光线逐渐照进来,就起床,开始一天的生活。不需要太多其他的装饰,家就很丰盈了。”
一条拜访过不少在室内造“园林”的家,
有住宅楼顶层的老房子,
也有带院子的独栋旧屋,
都以文人造园的手法,被修整改造。
▲
北京,张波与张清帆家,高4.5m的书架与钢丝绳桥
▲
上海,邱先生的书房
▲
宁波,林卫平的家
张波与张清帆在北京110㎡的家中,
建吊桥、木屋;
上海,邱先生一家三口的336㎡独栋屋,
书房是中心,其他区域环绕它层层扩展;
林卫平夫妻与3个孩子在宁波的家,
阳光从屋顶贯穿14m高的中庭,
南北通透的4道窗景,
做出了庭院深深的氛围。
今天回顾这3个造“园”实验,
屋主们试图找回传统人居文化,
一边柴米油盐,
一边修身养性。
编辑:舒怡、冰芯、徐莹
张波与张清帆是一对建筑师夫妻,在北京生活了十余年。从2010年开始,他们一直研究如何在居室改造里融入园林的意境。带着在家造园林的理想,他们打理了第一个自宅,并将过程分享于社交平台,命名为“一个100平米老房子的潜力”,获得不少关注。
2021年,他们搬进北京的第二个家,一处上世纪90年代末的住宅楼的顶层,110㎡的跃层户型。这次,夫妻俩继续造园:建吊桥、木屋,将原本用于户外的材料带入室内。
▲
部分墙体露出斑驳的红砖和水泥
一层与二层,部分墙体“脱下”光滑的外衣,露出斑驳的红砖和水泥。这在私宅中很不寻常。张波解释道:“我们住的原本就是砖房,只是出于装饰需要,给砖包裹了墙皮,现在,把它的本质揭露出来。”
▲
餐桌
一层,厨房做成半开放式的,一张嵌入墙体的胡桃木餐桌,恰好联通着厨房、餐厅与客厅。
“乍看上去,餐桌像直插到墙体里、悬挑出来的,其实,我们为桌面做了一个豁口,在混凝土构造柱上焊接了‘插销’,把承托桌面的钢构件插进插销里,这样就避免了常规的桌腿设计,既美观又节省空间。”
▲
家具楼梯
站在玄关附近,能看到通往二层的楼梯。楼梯底部,有实木指接板打造的格子收纳柜。钢结构楼梯的尾端,也延伸出一组转角木格子,用张波的话说,它们是积木一般的“家具楼梯”,能坐、卧、踏,内部也能收纳。
“我们进门之后可以在这里歇歇脚。木格子里面也塞满了小朋友的玩具,他很喜欢在这里爬上爬下。”
▲
玻璃砖围出阳台卧室,窗板原本是松木虫蛀板,折叠后可以变成桌面
楼梯旁,有一堵弧形玻璃砖墙,墙背后原本是小阳台,现在成了卧室。玻璃砖能透光,让客厅多了一个采光口,又比普通玻璃厚实,可以保证阳台卧室的私密性,一举两得。
▲
如何造吊桥:把铁链的环间隔切割掉,再焊接在两端的钢板框架结构上,再把钢丝绳穿进环里
二层是坡屋顶阁楼,改造后高4.5m。夫妻俩想做一架透明的吊桥。他们用2个钢桁架来造桥栏杆,桥面是由钢丝绳编织的网。光是编钢丝网,就花了两个星期,张清帆回忆道:“希望踩上去,‘脚感’是软的,才灵光一现决定用钢丝绳,摸索着造好了这座桥。”
他们担心桥的承重能力,于是咨询了最顶尖的结构工程师,还特地做了材料的形变实验,在桥栏杆上挂两百斤的水泥沙子,观察了两周才最终确定,桥面同时站四五个大人都不成问题。
小朋友喜欢在桥上跑来跑去,张波说:“我有一个固定机位,常常站在一楼给他拍照,以后想将这些片段剪辑起来,我们的设计能给孩子的童年带来趣味,挺开心的。”
▲
木房子
二层的卧室中,夫妻俩在房子原本的屋面下,又嵌入了一个木质的坡顶“小房子”,并为它开了天窗、种上绿植。“我们喜欢这种对比,老破小的砖房中再套一个更小的木房子,就像‘小河里的大鲨鱼’,反而让空间显得更大了。”
入住一年多之后,小朋友发现了另外一个秘密“滑梯”:顺着木房子的屋顶,可以穿过它的窗洞,滑到吊桥的下方。
每个来到张波与张清帆家里的朋友,都觉得移步易景:有小桥、木屋,高低起伏的空间变化,就好像游园一般。
▲
太湖石造型沙发
在二层的封闭式阳台,两人为地面铺设了常常用在户外的干粘石、水洗石,搭配自己设计的太湖石造型沙发。
张波与张清帆说:“相较于细腻的木地板、地毯等‘精致装潢’,常常用于户外的石子、叠石可能更引人冥想,带来宁静。水洗石、太湖石、吊桥、木屋,这些元素都代表园林的意象,是我们在室内‘造园’的尝试,也是一种留白。有时,我们也带客户来家里,踩一踩吊桥,摸一摸裸露的砖墙,展示我们一家的‘生活实验’,向他们说明,家可以很大胆、很好玩。”
▲
新月形的书房天窗
邱先生是上海本地人,2019年,他和家人在青浦寻到一处独栋房屋。房子是前任屋主请一家新加坡著名公司设计的,邱先生邀请建筑师好友宋小超,来改造这处一家三口的新居。
宋小超留意到,原建筑照搬了典型的东南亚“分离式”布局:在客厅安插庭院。但客厅被“切割”成无数个小豆腐块,336㎡的房子竟然显得十分逼仄,而且上海的冬季比较湿冷,也会带来保暖上的困扰。
▲
改造前后的对比
邱先生罗列了家庭习惯和个人爱好,比如,家人常常互相陪伴,需要一些开放、通透的区域;太太很容易磕碰,床架不能出现尖角,时而有闺蜜来访,要有属于她们的角落;儿子喜欢红色,美术天赋很高,家里挂了不少孩子的抽象画作,儿童房要有色彩……
宋小超决定,不对建筑形体做过多改建,而专注于营造内外联通、动线流畅且具有“中心性”的房子。
▲
宋小超的灵感来源之一:浙江民居
所谓“中心”,是房子的精神中心、最有凝聚力的所在。
比如在江南的传统民居里,四水归堂(塘)是比较典型的格局,宋小超回忆道:“小时候干活、吃饭、乘凉、玩耍,大多围绕天井(小院落),它是家庭生活的核心空间。天井迎着天空开敞,收集雨水,能让人感受到季节和天时的演变,算是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映射,也是身体感知最直接、丰富的地方,本质上,它可以成为家中最有活力的场所。”
▲
宋小超的灵感来源之二:苏州留园
为了营造这样的“中心”,宋小超在邱先生家“建园林”。江南传统园林给了宋小超不少启发:
“苏州的园林,我基本都去过。最喜欢留园,特别是入园的那段曲折廊道,一段非常狭长的空间内,有小庭院与漏窗的交互闪现,就像一个让人愉悦的长镜头。狮子林,建筑被推挤到东、北两端,西南边空出最大的庭院,有点‘密不透风、疏可跑马’的意思,花园中的小方厅四面开窗,景物前后相辅相成的层次感,也令人印象深刻。还有沧浪亭的翠玲珑,人的视线可以在横、纵两个方向上扩展,对我来说很有魅力。”
在他看来,古代文人造园,其实跟我们现在造房子是一样的,只是他们把生活的场所营造为心目中的山林湖海,达到家宅即园林、园林即家宅的境界。因此,要在邱先生家建园林,首要任务是打破原有的空间格局,创造新的生活场景。
▲
从书房看向客厅,产生视觉上的陪伴
邱先生家的房子正中,原本是有天窗的中庭小院落,像个光亭。宋小超首先将这里定为家中最重要的场所,全家的“中心”。
邱先生平日喜欢读人文历史类的书籍,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太太居家;儿子上小学;双方父母偶尔过来暂住。基于这样的家庭结构,宋小超原本对光亭有3种打算:做家庭室、书房或小孩的游戏活动室。“我们最终决定,做一个光之书房。一个安静的书房,让这个家庭有不绝的成长源泉,是精神意义上的中心。”
▲
从书房看向东侧的花园
▲
从书房看入户门
▲
窗格开启、闭合
▲
夜晚的书房
为了让书房显得轻盈、不死板,书房的东面设置了可推拉的谷仓门;西面、南面做了可开启的窗格,打开时,可以看到花园。
书房的门、窗都是由木头和长虹玻璃组成的半透明格子。因为玻璃的特性,窗格关闭时,书房内变暗,光感朦胧,并且随着阳光的强弱在不同时段呈现丰富的光影变换。当窗格开启,它又成为光屋,是一层内最明亮的地方。
▲
客厅与书房能共享娱乐
▲
环廊
定好书房这个“中心”后,整个房子形成了从圆心向外扩的环形结构:环绕书房的,是客厅、家庭室、餐厅以及游廊,更外围的一圈,则是老人房、客卧、厨房等私密房间,以及联通上下层的楼梯。即便在家里,也能收获漫游的趣味。
漫游,游的是曲曲折折的路径和层层叠叠的风景。“在苏州园林里,路径和视线常常分离、不同步,从这一点能看到另一点,但需要绕行才能到达,绕行过程中,又有墙体遮蔽视线,有窗洞引导视线,如此交替,层次、场景和体验都丰富起来。”宋小超解释道。
他分三步,加强邱先生家的漫游氛围。
▲
玄关与户内通过小庭院达成视线互通
▲
经过玄关,入户后,走过压低的通道,直达书房
第一步,入户门上有个圆形窗格,透过半透明的窗格,可以感知访客来临。
▲
木楼梯、餐厅与窗景
第二步,原本的双跑楼梯被挪到家中的北面,呈一字型。楼梯两侧的开窗,使一家人在上下楼时能看到更多风景。
▲
二层的儿童房
第三步,提升一、二层房间的“离散式”布局,让各个房间犹如散布在花园的一座座独立小房子,家中更通透。
▲
透过落地窗,室内与花园似乎没有阻隔
具有精神性、功能排布得当、日常需求都得到满足的家,才更有趣味,“毕竟生活从来不是端着的”,宋小超说。
▲
在林卫平的家中游走
80后室内设计师林卫平,与家人生活在浙江宁波。2021年,为了迎接第三个宝宝,一家五口选中了一套400㎡的联排别墅。
屋内有4间套房,夫妻和3个宝宝刚好各一间。房子的原始结构也很吸引林卫平:水平方向上,房子是狭长形的,6.6米的开间,有接近12米的进深;垂直方向上有4层,还存在很多错层,“让我联想到在园林中起伏游走的感觉”。
林卫平对文人的园子和古画都很痴迷。他说:“北宋画家郭熙在山水画论《林泉高致》中提出,园林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的,这也是我对这个家的期待:希望一家人能住在一个当代的园林中。”
▲
透过中庭的框景看向地下室
进入室内,站在一层和地下室之间的错层,首先看到一幅“天圆地方”的画面。
▲
抬头看向中庭顶部
▲
光线透过一层的天窗照进地下室
原始格局中,这个有光洒落的中庭就已存在,房子的顶部开一扇圆形天窗,给相对昏暗的房屋中部提供自然采光。
但最初,阳光只能在一层到三层之间流动,照不到地下室。
改造时,林卫平在一层的中庭地面,也开了一个与房子顶部遥相对应的圆洞,这样,阳光就可以贯穿14m高的四层中庭,地下室的自然光影也丰富起来。
▲
林卫平的女儿坐在柯布西耶躺椅(Le Corbusier Lounge Chair LC4)上
地下室的中庭,地面用锈钢板做出镜面的效果,像一汪清浅的水塘;中间放一把躺椅,让人能放松地躺下来,抬头看天窗。
林卫平一家人都很喜欢在这放空,看云朵飘过、小鸟飞过。他开玩笑地说,就像“井底之蛙”,“外界的声音远了,内心很平静。”
▲
地下室的会客与休闲区
地下室如今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也是招待朋友的好地方,不会打扰家人在楼上的生活。
▲
书桌
一道狭窄的线形条窗,是原本就有的。林卫平在窗下放了书桌。为了引入更多的光线,他特意将室外花园的地面向下“沉”了40cm,白天,阳光倾斜着射进来,刚好落在墙面上、书桌前。
▲
从地下室开始,在室内“爬山”
▲
一层
▲
顶层的天窗,明亮开阔
如果把整个房子的改造当作一次造园实验,从地下室走向顶层的过程,就像爬山,能感受到近似自然界中的明暗变化:虽然增加了采光天窗,地下室仍然是最暗的,有逼仄感;沿着楼梯逐渐向上,越来越明亮、开阔,直至顶层,透过中庭向下看,也算“一览众山”了。
“爬山”之余,家中还有不少错层台阶让人游走。“豪不夸张的说,有时我拿着手机在家里上上下下,一天也有一万多步。”
▲
阳光明媚的一层客厅
▲
窗前有一张来自格里特·托马斯·里特维尔德的高背红蓝椅,玻璃咖啡桌由意大利传奇大师Gio Ponti设计
一层的客厅,是全家人共享、彼此陪伴的区域,布置了一些有设计感的大师椅。
▲
餐厅上方2层的挑高
穿过一层中庭,从客厅来到餐厅。餐厅的天花的高度被抬升了,在餐桌的上方,林卫平特意把楼板敲掉,做成了挑高的中空。
▲
从儿子房望向女儿房
一来,餐厅不显局促;二来,从餐厅上方的儿子房望出去,就能利用好12m长的进深,呈现4道层层叠叠的框景:视线穿越餐厅、中庭、女儿房,最终直抵户外花园,南北完全通透。
“中国画里讲究‘三远’:高远、平远、深远。我们家,‘深’就通过这4道框景来呈现,在一个很现代的家里面,尝试做出‘庭院深深’的感觉。”
▲
楼梯间的中空与顶部天窗
重复利用“圆”和“方”,也是改造时的一个主题。比如中庭的挑空空间,从地下室到屋顶的开窗全部采用圆形,圆,寓意着圆满、轮回,能引人冥想;而楼梯间的中空和顶端,就做成方形,加强几何感和秩序性。
▲
林卫平一家人
林卫平希望,一家人的起居空间是完全自由自在的。“可能不少‘多娃’家庭有游戏房、儿童房,但我们没有。在我看来,亲子互动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卧室中、书桌前、花园里……”
▲
女儿房
▲
上下通高、像墙一样的收纳柜
两个女儿很要好,所以林卫平把她们原本各自独立的房间打通了,摆上两张床、两张书桌。很多时候,她们就在这里玩耍。
收纳完全做成隐藏式的。设计之初,林卫平已经在房屋结构里充分预留了收纳空间,所以从外表来看,家里没有太多储物的痕迹,墙面、柜体、吧台都统一成白色。
灯也是“隐藏”起来的。中庭区域,采用的是极细的4mm灯带,藏在建筑阳角的缝隙中,可以调节亮度。林卫平不想把室内照得太过明亮。“城市中生活的小朋友们,跟大自然接触的时间并不多,但我希望他们还能够在童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大人也尽量这样,天亮了,感受到光线逐渐照进来,就起床,开始一天的生活。不需要太多其他的装饰,家就很丰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