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国在航空航天事业上的蓬勃发展,有目共睹。
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到“神舟”系列飞船飞向太空,中国几代航天人突破技术壁垒,在先天不足的基础上,奋起直追,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而最近,又有好消息传来。
中国航天科学家在素有“宇航奥林匹克”之称的盛会——第70届国际宇航大会(IAC)上获奖。
然而,这次的“好消息”却并不那么让人顺心,因为美方以签证为由,几乎把整个中国团队拒之门外。
可以说,这次国际宇航大会上获奖的背后,其实充满了波折,而这样的“波折”,也正是中国航天事业近几十年来艰难前行的缩影。
中国院士获国际航天大奖
2019年10月21日至25日,第70届国际宇航大会(IAC)如期在美国华盛顿举行。
这是一场由国际宇航联合会 (IAF)成员举办的年度会议,从1951年建立至今,已经走过68个年头。
这场航天领域的盛会,每年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府官员、企业家、科技人员、学生和媒体人士参加会议。
因其历史悠久、规模大、影响广、具有商业价值,国际宇航大会可以说在航天相关活动领域有相当的权威性,同时也享有“宇航奥林匹克”之誉。
今天,经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证实,在2019年国际宇航大会上,86岁的戚发轫院士获得了本年度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名人堂”( Hall of Fame)奖项。
而这个“名人堂”的奖项,就是大会主办方国际宇航联合会的常设性荣誉。
同时,根据IAF的官网的信息,这个奖项目的是表彰对推动太空科学、人类太空利益发展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获得该荣誉的科学家的照片、资料等将被永久陈列在IAF网站,通俗点说,有种航天界的星光大道和摇滚名人堂的感觉。
而这也是继“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院士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专家第二次获得该奖!
而对于此次获选名人堂的这位中国科学家——戚发轫院士来说,这个奖项可谓是实至名归。
虽然大家可能对戚发轫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是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对他所领导和参与的项目耳熟能详。
戚发轫院士几乎可以说是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整个发展历程,更是见证了中国航天是如何从“一穷二白”走向航天强国之列的。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毕业不久,意气风发的戚发轫便参与了中国第一枚仿制导弹东风一号的研制工作。
随后,戚发轫又与另外17位航天领域的专业人才,调往新成立的研制卫星的研究院,即后来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这十八个人,也被后人称为“航天18勇士”,成了中国走进航天时代的重要骨干。
1967年,在戚发轫被任命为“东方红一号”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幕后功臣。
而在戚院士的众多成就中,相信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了。
1992年,59岁的戚发轫接受了一项新的任务——担任中国“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总设计师。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在2003年10月15日,戚院士在“神州五号”发射任务书上签字,把中国的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了太空,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作为中国乃至人类航天史上的功臣,这次奖项的授予,可以说是对戚院士所作出贡献的肯定,也可以说是“功到自然成”了。
获奖背后尽是曲折 但中国航空不惧曲折
本来大会获奖该是一件高兴事,但对于中国来说,这次大会的背后其实尽是曲折——
在大会开幕之时,几乎整个中国团队都被美方用“签证”为由,堵在了大会之外。
按照大会的官方议程,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本该于10月21日,在华盛顿会议中心参与小组会议并发表演讲。
然而,在会议开幕之时,却迟迟未见中国航天代表团的身影。
作为世界屈指可数的航天强国的代表人物,却在现场不见踪影,这样的现象也令现场的与会者感到困惑。
随即,当现场1000名观众就通过手机投票,选出了他们在会议现场最想问的问题:“中国(国家航天局)去哪了?”
当时,会场主持人的回应是,因为“时间冲突”,中国航天局负责人未能如期参会。
可是,究竟是什么样的“时间冲突”,竟然才让中国航天局放弃如此重要的国际会议呢?
据央视新闻报道,中方代表团集体缺席本年度国际宇航联大会的真正原因是,中国代表团团长的赴美签证没发下来。
随后,在10月23日举行的外交部记者会上,发言人华春莹也证明了此事。
发言人华春莹表示,今年7月,中方在会议召开前3个月,就向美方提交了参加国际宇航联大会的初步人员名单,中国国家航天局代表团于10月12日前往美国驻华使馆面签,但直到会议开始那一天,中方代表团团长都没有获得美国签证,导致中方代表团无法参加开幕式、局长论坛等重要活动。
同时,华春莹还透露,现任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以及国际宇航联合会选举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秘书长等一批人员,也未获得美国签证。
此外,据新华社报道,参与大会的中国企业中,有一家国内企业全员未获赴美签证,还有一家企业只有一人获签……
更令人感到气愤的是,这样“用签证设门槛”的情况,也并不是第一次。
2017年,戚发轫院士在接受采访时曾称:当年我们“921”(工程)开始的时候,我、袁家军到美国去是不给签证的,袁家军是国际宇航联合会的副主席,在美国开会的时候,他要去参加会,等会开完了,才给他签完证。
在2018年,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当年7月,中国代表团同样是因为签证问题,在美国加州举行的第42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上,缺席了自己主导的项目——“张衡一号”的分会场。
而美方对此次签证问题的回应则是“十分暧昧”,美方称“签证记录是保密的”,他们也不能就这次的“签证个案”给出明确答复。
这个回答细细咀嚼其实很有心机,也没明说这些中国代表到底是因为什么没拿到签证,反而把“有部分中国代表和企业参加了会议”的情况,概括成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本次会议”。
你不能说他在说谎,但是主要的与会人士,演讲者都没拿到签证,这句“中国代表团出席了本次会议”怎么听怎么不是滋味。
在此次大会开幕式上,美国副总统彭斯发表讲话,他没有就美国的航天政策或国际合作宣布什么新东西,但却一再强调和宣称,要推动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航天合作,要与“志同道合的热爱自由的”国家合作。
这样捋下来,相信中国国家航天局遭遇的赴美签证问题,到底是美国的“无心之失”还是有意为之,相信大家都能有自己的判断。
其实,这次的签证壁垒,也只是中国航空事业曲折之路的一个缩影。
2011年,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商业、司法、科学及相关机构小组委员会主席沃尔夫针对中国提出了“大名鼎鼎”的沃尔夫条款。
此条款要求禁止美中两国之间任何与NASA有关或由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协调的联合科研活动。
这就直接导致了近些年,中美双方在航天领域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合作。
更别提,早些年间,中国多次要求加入国际空间站,又多次被美国拒绝的困境。
从签证问题到加入空间站被拒,中国航天成长之路曲折,但是这也“逼迫”这我们练就一身自主创新的本领。
戚发轫曾在采访中表示:自神舟五号以后,我们所用的部件已经基本上是国产的。虽然我们并不反对国际合作,但也需要有自己研发的能力,确保自主可控。否则一旦部件的采购受制于人,相当于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进度也受制于人,心里很不好受。
既然加入国际空间站被拒,我们就致力研究和建造自己的空间站。 预计2020年前后,中国将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和科学实验舱,开始建造空间站!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更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透露:到2024年,国际空间站退役的时候,中国将很可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而也正是这几天,中国航空也是好消息频传——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唤醒;嫦娥四号着陆器顺利通过第十个月夜极低温考验也成功自主唤醒。
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如戚发轫在演讲中所说的:
“起步晚,但是我们发展快!我们不怕输在起跑线上,很可能我们在起跑线上表现不那么完美,但是不要怕,人生、事业都是马拉松。”
中国学者和留学生
同样面临的签证困境
说到“拿签证做门槛”的手段,留学生和学者更是不陌生了,甚至可以说有很多人深受其苦。
正如华春莹在回应“国际宇航大会”的签证问题时所提到的,美方已经把签证问题“武器化”了。
“不发签证”“迟发签证”,已经成了美国对某些敏感领域的“保护手段”。
同时,她也提到:
“这次中国国家航天局遭遇的赴美签证问题只是冰山一角。一段时间以来,美方对中方的学者、学生、企业界人士和科技人员等赴美频频采取拒签、拖延签证申请、吊销赴美长期签证、盘查骚扰等措施,阻挠中美正常的人文交流与人员往来。”
自今年3月份以来,大批中国赴美学者的签证或是被注销,或是被延迟。
《纽约时报》曾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开始了针对中国学者的行动,只要认为某些学者与中国情报机构有牵连,就禁止他们入境。
受此影响,美中双方的学者透露,去年一共有三十名社会科学研究教授、学术机构负责人以及政府政策研究专家的访美签证被吊销,或开始行政复审。
而这样的情况在留学生中更不少见,在同一篇报导中,《纽约时报》还强调了另外一个事实:美方也在大力加强对敏感研究领域内的中国研究生的签证审查。
今年5月14日,美国共和党多位议员更提出议案:拟限制部分中国公民赴美学习或进行学术交流。
议案要求在签证方面,对生物技术,AI,机器人等所谓“敏感专业”上,进行特殊审查,并且对此特殊审查周期长度,美方不做任何承诺。
而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主页君采访了数十位签证遭到check的留学生,发现这种审查很可能早已在实践了——签证审核时间大大延长,多人多次被拒签。
现在,别说是留学生个人了,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航空航天的代表团也遭遇了类似困境。
但是,困境不会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困境和壁垒,只会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
正如此次我国航天科学家获奖一样,美国再进行多方限制,也无法掩盖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实力,这也证明了,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拿自己的实力去争夺话语权。
前路曲折,那便更要砥砺前行。
近些年,中国在航空航天事业上的蓬勃发展,有目共睹。
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到“神舟”系列飞船飞向太空,中国几代航天人突破技术壁垒,在先天不足的基础上,奋起直追,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而最近,又有好消息传来。
中国航天科学家在素有“宇航奥林匹克”之称的盛会——第70届国际宇航大会(IAC)上获奖。
然而,这次的“好消息”却并不那么让人顺心,因为美方以签证为由,几乎把整个中国团队拒之门外。
可以说,这次国际宇航大会上获奖的背后,其实充满了波折,而这样的“波折”,也正是中国航天事业近几十年来艰难前行的缩影。
中国院士获国际航天大奖
2019年10月21日至25日,第70届国际宇航大会(IAC)如期在美国华盛顿举行。
这是一场由国际宇航联合会 (IAF)成员举办的年度会议,从1951年建立至今,已经走过68个年头。
这场航天领域的盛会,每年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府官员、企业家、科技人员、学生和媒体人士参加会议。
因其历史悠久、规模大、影响广、具有商业价值,国际宇航大会可以说在航天相关活动领域有相当的权威性,同时也享有“宇航奥林匹克”之誉。
今天,经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证实,在2019年国际宇航大会上,86岁的戚发轫院士获得了本年度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名人堂”( Hall of Fame)奖项。
而这个“名人堂”的奖项,就是大会主办方国际宇航联合会的常设性荣誉。
同时,根据IAF的官网的信息,这个奖项目的是表彰对推动太空科学、人类太空利益发展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获得该荣誉的科学家的照片、资料等将被永久陈列在IAF网站,通俗点说,有种航天界的星光大道和摇滚名人堂的感觉。
而这也是继“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院士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专家第二次获得该奖!
而对于此次获选名人堂的这位中国科学家——戚发轫院士来说,这个奖项可谓是实至名归。
虽然大家可能对戚发轫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是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对他所领导和参与的项目耳熟能详。
戚发轫院士几乎可以说是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整个发展历程,更是见证了中国航天是如何从“一穷二白”走向航天强国之列的。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毕业不久,意气风发的戚发轫便参与了中国第一枚仿制导弹东风一号的研制工作。
随后,戚发轫又与另外17位航天领域的专业人才,调往新成立的研制卫星的研究院,即后来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这十八个人,也被后人称为“航天18勇士”,成了中国走进航天时代的重要骨干。
1967年,在戚发轫被任命为“东方红一号”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幕后功臣。
而在戚院士的众多成就中,相信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了。
1992年,59岁的戚发轫接受了一项新的任务——担任中国“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总设计师。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在2003年10月15日,戚院士在“神州五号”发射任务书上签字,把中国的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了太空,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作为中国乃至人类航天史上的功臣,这次奖项的授予,可以说是对戚院士所作出贡献的肯定,也可以说是“功到自然成”了。
获奖背后尽是曲折 但中国航空不惧曲折
本来大会获奖该是一件高兴事,但对于中国来说,这次大会的背后其实尽是曲折——
在大会开幕之时,几乎整个中国团队都被美方用“签证”为由,堵在了大会之外。
按照大会的官方议程,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本该于10月21日,在华盛顿会议中心参与小组会议并发表演讲。
然而,在会议开幕之时,却迟迟未见中国航天代表团的身影。
作为世界屈指可数的航天强国的代表人物,却在现场不见踪影,这样的现象也令现场的与会者感到困惑。
随即,当现场1000名观众就通过手机投票,选出了他们在会议现场最想问的问题:“中国(国家航天局)去哪了?”
当时,会场主持人的回应是,因为“时间冲突”,中国航天局负责人未能如期参会。
可是,究竟是什么样的“时间冲突”,竟然才让中国航天局放弃如此重要的国际会议呢?
据央视新闻报道,中方代表团集体缺席本年度国际宇航联大会的真正原因是,中国代表团团长的赴美签证没发下来。
随后,在10月23日举行的外交部记者会上,发言人华春莹也证明了此事。
发言人华春莹表示,今年7月,中方在会议召开前3个月,就向美方提交了参加国际宇航联大会的初步人员名单,中国国家航天局代表团于10月12日前往美国驻华使馆面签,但直到会议开始那一天,中方代表团团长都没有获得美国签证,导致中方代表团无法参加开幕式、局长论坛等重要活动。
同时,华春莹还透露,现任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以及国际宇航联合会选举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秘书长等一批人员,也未获得美国签证。
此外,据新华社报道,参与大会的中国企业中,有一家国内企业全员未获赴美签证,还有一家企业只有一人获签……
更令人感到气愤的是,这样“用签证设门槛”的情况,也并不是第一次。
2017年,戚发轫院士在接受采访时曾称:当年我们“921”(工程)开始的时候,我、袁家军到美国去是不给签证的,袁家军是国际宇航联合会的副主席,在美国开会的时候,他要去参加会,等会开完了,才给他签完证。
在2018年,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当年7月,中国代表团同样是因为签证问题,在美国加州举行的第42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上,缺席了自己主导的项目——“张衡一号”的分会场。
而美方对此次签证问题的回应则是“十分暧昧”,美方称“签证记录是保密的”,他们也不能就这次的“签证个案”给出明确答复。
这个回答细细咀嚼其实很有心机,也没明说这些中国代表到底是因为什么没拿到签证,反而把“有部分中国代表和企业参加了会议”的情况,概括成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本次会议”。
你不能说他在说谎,但是主要的与会人士,演讲者都没拿到签证,这句“中国代表团出席了本次会议”怎么听怎么不是滋味。
在此次大会开幕式上,美国副总统彭斯发表讲话,他没有就美国的航天政策或国际合作宣布什么新东西,但却一再强调和宣称,要推动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航天合作,要与“志同道合的热爱自由的”国家合作。
这样捋下来,相信中国国家航天局遭遇的赴美签证问题,到底是美国的“无心之失”还是有意为之,相信大家都能有自己的判断。
其实,这次的签证壁垒,也只是中国航空事业曲折之路的一个缩影。
2011年,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商业、司法、科学及相关机构小组委员会主席沃尔夫针对中国提出了“大名鼎鼎”的沃尔夫条款。
此条款要求禁止美中两国之间任何与NASA有关或由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协调的联合科研活动。
这就直接导致了近些年,中美双方在航天领域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合作。
更别提,早些年间,中国多次要求加入国际空间站,又多次被美国拒绝的困境。
从签证问题到加入空间站被拒,中国航天成长之路曲折,但是这也“逼迫”这我们练就一身自主创新的本领。
戚发轫曾在采访中表示:自神舟五号以后,我们所用的部件已经基本上是国产的。虽然我们并不反对国际合作,但也需要有自己研发的能力,确保自主可控。否则一旦部件的采购受制于人,相当于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进度也受制于人,心里很不好受。
既然加入国际空间站被拒,我们就致力研究和建造自己的空间站。 预计2020年前后,中国将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和科学实验舱,开始建造空间站!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更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透露:到2024年,国际空间站退役的时候,中国将很可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而也正是这几天,中国航空也是好消息频传——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唤醒;嫦娥四号着陆器顺利通过第十个月夜极低温考验也成功自主唤醒。
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如戚发轫在演讲中所说的:
“起步晚,但是我们发展快!我们不怕输在起跑线上,很可能我们在起跑线上表现不那么完美,但是不要怕,人生、事业都是马拉松。”
中国学者和留学生
同样面临的签证困境
说到“拿签证做门槛”的手段,留学生和学者更是不陌生了,甚至可以说有很多人深受其苦。
正如华春莹在回应“国际宇航大会”的签证问题时所提到的,美方已经把签证问题“武器化”了。
“不发签证”“迟发签证”,已经成了美国对某些敏感领域的“保护手段”。
同时,她也提到:
“这次中国国家航天局遭遇的赴美签证问题只是冰山一角。一段时间以来,美方对中方的学者、学生、企业界人士和科技人员等赴美频频采取拒签、拖延签证申请、吊销赴美长期签证、盘查骚扰等措施,阻挠中美正常的人文交流与人员往来。”
自今年3月份以来,大批中国赴美学者的签证或是被注销,或是被延迟。
《纽约时报》曾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开始了针对中国学者的行动,只要认为某些学者与中国情报机构有牵连,就禁止他们入境。
受此影响,美中双方的学者透露,去年一共有三十名社会科学研究教授、学术机构负责人以及政府政策研究专家的访美签证被吊销,或开始行政复审。
而这样的情况在留学生中更不少见,在同一篇报导中,《纽约时报》还强调了另外一个事实:美方也在大力加强对敏感研究领域内的中国研究生的签证审查。
今年5月14日,美国共和党多位议员更提出议案:拟限制部分中国公民赴美学习或进行学术交流。
议案要求在签证方面,对生物技术,AI,机器人等所谓“敏感专业”上,进行特殊审查,并且对此特殊审查周期长度,美方不做任何承诺。
而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主页君采访了数十位签证遭到check的留学生,发现这种审查很可能早已在实践了——签证审核时间大大延长,多人多次被拒签。
现在,别说是留学生个人了,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航空航天的代表团也遭遇了类似困境。
但是,困境不会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困境和壁垒,只会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
正如此次我国航天科学家获奖一样,美国再进行多方限制,也无法掩盖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实力,这也证明了,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拿自己的实力去争夺话语权。
前路曲折,那便更要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