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东,上热搜了。却不是因为什么光彩的事情。
最近,山东两起“冒名顶替上大学”新闻不断发酵——聊城女子陈春秀、王丽丽前后发现自己入学山东理工大学、聊城农业学校的机会被冒名偷走,错失了本应更精彩的余生。
高考是农村贫苦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如果连这都能偷,贫苦孩子还有什么出路?
群情激愤,山东省相关部门下狠手:彻查!
别让山东人跑了!
根据澎湃新闻梳理,山东、安徽、山西、河南、贵州省纷纷开始清查。截至目前,已查出冒名顶替他人上学案例251例,其中山东高校有247例,安徽、山西、河南、贵州高校各1例。
虽然这次清查反馈的是2002-2009年间的学历造假行为,现在有了互联网实名登记,造假基本绝迹,虽然这种丑闻并非只存在于山东,而是全国都有(2016年江苏灌南也爆出过千人顶替学籍参加高考案例)……
但!是!
短短两周之内,山东就爆出了两起,自查结果中山东案例比例又赫然高达99%……
别的省份没曝咱们且不谈,反正山东省的口碑,又受到了打击!
我为什么说“又受到了打击”?
因为这些年来,提起山东,“制度让人失望、“留不住人”、“不够开放透明”等标签如影随形。
这些黑标签还不是外地人打上去的,而是大多来自山东人自己。
无数山东人在离乡后,回首时都会又爱又恨地说:“我爱山东,但这里让我待不下去。”
根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学生数省市排名中,山东省以585871毕(结)业生数位列全国第一。但是尴尬的是,在2019年应届毕业生期望工作的前15个城市里,竟然连一个山东的城市都没有(山东双子星——青岛、济南双双落榜)!
(数据来源: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
大山东高校含辛茹苦培养出来的学子,竟然对山东丝毫没有留恋之情?!
这究竟是为什么?
究竟为什么年轻人都不爱山东?
首先,山东留不住人,客观原因不容忽视。
从地理位置来看,山东地处“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大怪兽城市群之间,人才难免被虹吸。数据显示,山东2019届非本地户籍毕业生平均留存率仅为23.54%,剩下八成毕业生,几乎都流向了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
要说抢人抢不过北上和江浙,OK,山东服气,但是看上面的排名,山东的吸引力连河南、安徽省会都比不过,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要知道,山东作为全国经济第三强大省,2019年GDP为71068亿元,几乎是河南的1.3倍,安徽的2倍。
如果连如此显著的经济优势都拉不来人,那一定是因为这座城市给人的生活感受,出了问题。
网络上山东人此起彼伏的不满声,大多集中在以下症结:1、就业环境落后,薪资不给力;
2、城市治理观念落后,生活幸福指数低;
3、人情氛围浓郁,没有关系就不好办事情。纵观山东整个体质和经济环境,山东不受年轻人待见,都是由于思维老旧、政策死板导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如果要用三个字来形容山东的发展问题,那就是产业旧、反应慢、思维死。
「产业旧」:
根据智联招聘统计2019年数据,2019年全国求职者最中意的行业前三名是通信/电子/互联网、房地产/建筑业和制造业。
“二产狂魔”山东的制造业没话说,但是,缺少应届生最心仪的行业——互联网,是山东就业的巨大痛点。
时至今日,山东的优势产业仍然集中在煤炭、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等资源开采和加工行业,并不匹配年轻人的向往。
而产业落后带来的进一步负面效应,就是薪资待遇低。
据BOSS直聘研究院《2019年三季度人力吸引力报告》数据显示,人才需求量前50城市白领平均招聘月薪8325元。山东省有青岛、济南、潍坊、烟台四个城市上榜,平均招聘薪资分别为为6710元、6232元、6112元、5788元,远远低于杭州、南京、广州、苏州、成都、武汉等新一线城市。
就业岗位老旧,薪资偏低,年轻人自然不偏爱这里。
「反应慢」:
山东在跟紧趋势这件事上,总是慢半拍。
从产业结构看,山东已经错过了互联网发展的黄金十年,与金融、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产业飞起的江浙和广东拉开着越来越大的差距。
而在抢人层面,山东也起步晚了。
近年来,中国人口红利趋近吃尽,国家三令五申各大省市要吸引人口落户。从2017年开始,西安、昆明、石家庄、南昌、沈阳、郑州等城市纷纷大幅降低落户门槛,甚至直至“零门槛”,哪怕像成都、杭州、深圳这种“不愁没人去”的超大特大城市,也都放下身段、放宽落户争人。
济南、青岛却双双落后了一大截! 今年,济南市终于后彻后悟于5月28日颁布《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实施细则》,推出6大落户途径。而青岛竟然还在傲娇地“端着”没有具体动作。
试问更加发达、有活力的城市已经对年轻人大开怀抱,年轻人为什么还要来山东呢?
「思维死」:
制度是人定的,产业落后、政策滞后,根源都是思维“死板”。
2019年6月,山东省潍坊市委书记惠新安的一篇万字讲稿火遍网络,讲述了惠新安书记在率团赴南方五市考察归来后,感慨山东的差距。
他说,与南方五市相比,我们差距的根源都在思想观念上。
山东贯彻高层思想,就像一个初恋的憨直男,简单粗暴。只求达到结果,不细究途径和背后深意。
举个例子,2018年8月国家整治环保问题,山东手起刀落,直接关停了近一半的化工企业,其中多数是中小型企业。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当月最高层召开了《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特意强调各地各部门“更应藉此机会加强组织保障和监督问责,切实抓好政策落实,满腔热忱地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山东下狠手,“环保”目的是达到了,但是却无意间伤到了中小企业。
2019年9月也有类似事件,山东临沂市兰山区市民纷纷反馈本市污染治理用力过猛,辖区部分街镇餐饮、货运、甚至加油站直接全部停业……蓝天白云是来临了,但同时市民没地方吃饭、没地方加油了……
山东也是“憨”,也不想想,中小微企业用辛勤的汗水吸纳了广大劳动力,是国家亲闺女,就算抓环保,也不能伤到中小微企业吧?
好在后来生态环境部点名批评临沂市兰山区“一刀切”,临沂市才紧急整改环保方式,还给中小微企业生存之地。
更别提7月泰安市某矿山为应付环保检查,让被采石毁坏的山体航拍时显示绿色,给矿山刷满绿漆。
说实话,如果我是山东人,看到自己的省份时不时就要这样折腾一下市民,我也觉得一言难尽……
最后要说的一点,有一丝丝沉重。
那就是很多山东人,吐槽家乡“人情氛围浓厚”的问题。
阿阅没在山东生活过,不好遑论,但是作为一个古代重“礼”,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氛围笼罩的省份,山东看重体制与人情,也有迹可循。
不过,即使山东真的存在这种现象,也不至于单向被“嫌弃”。
“死脑筋”、对层级的敬畏、对人情的重视,也使得山东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优点——重情重义,在大事上对高层的指示不留余力地执行。
还记得疫情期间,全国对山东的褒扬吗?
那时山东几乎是“搬家式”支援湖北,济南甚至贡献了自己的市委书记。同样“层经观念重”、“死脑筋”的辽宁也掏空了家底帮助武汉抗疫,派出千名医护人员“承包”接管雷神山。
那段时间,阿阅途经山东回到东北,别的不敢说,但我敢说,这两个地方的人们是最“听国家话”的,全民老老实实宅在家里,说绝不给国家添麻烦。
有人说,其实在自查“冒名顶替上学”这件事上,山东也挺“憨”的,明明是21世纪初期全国都有的事情,可你山东老老实实一抖就抖落出来200多起,说不定其他省更不禁查,可是人家不做声而已。
这只是一种猜测与声音,没经过事实验证,咱们就不枉加揣测了。
对于山东本身而言,要想吸引年轻人,需要高层彻底扭转思维。
扭转思维,才能加速产业升级-改善营商环境-改善薪资待遇-改善人才待遇和生活水平,才能让年轻人重新认同、爱上这里。
从人口流向看房价走势,一大半爱跑的中国人只去了两个省
在房地产市场、地区经济发展中,人口依然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变量。我们团队持续跟踪国内人口的流动趋势,剔除人口的自然增长后,2019年我国人口的流向更加集中。在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的大背景下,各地抢人政策也会愈演愈烈,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总量下行、结构分化的特征也会越来越明显。摘要:
1、广东浙江继续领跑,“二八现象”愈发凸显。2019年我国人口流动的方向进一步加强了2018年的大趋势,继续呈现“东迁”和“南下”的特征。不过人口的流向变得更加集中,70%以上的人口净迁入量都流向了浙江和广东,“二八”现象愈发明显。
2、省内层面:继续向核心城市集中。每个省份内部,只有省会等少数城市是人口净流入的,大多数城市都面临人口净流出的压力。浙江省90%以上的净流入人口,都流向了杭州和宁波,广东主要流向了深圳、广州和佛山。
3、“抢人”愈演愈烈,新一线明显发力。从城市等级来看,一二线城市人口持续流入,三四五线城市人口在持续流出。18年“抢人”大战比较成功的安徽省和西安市,19年人口迁入规模明显放缓。核心城市都开始加入“抢人”队伍,未来中小城市的人口流出压力还会更大。
4、小城市持续流出,地产调整压力大。随着地产刺激的退出,人口对于房价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明显,人口持续流出的地方,未来房价调整压力会更大。而对于人口流入的城市,房地产市场也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口流入,对房价推升更明显,深圳就是一个例子。
广东浙江继续领跑,“二八现象”愈发凸显
2019年,我国人口流动的方向进一步加强了2018年的大趋势,继续呈现“东迁”和“南下”的特征。2019年我国东部省份人口净流入规模超过150万,而按照秦岭-淮河一线来划分南北方的话,南方省份人口净流入达到167万。而且东部和南方省份的人口迁入规模,相比2018年进一步增加。
从具体省份来看,人口的流向变得更加集中。2019年浙江和广东人口净流入规模就达到了84.1万和82.6万,在全国层面遥遥领先。根据我们计算,70%以上的人口净迁入量都流向了浙江和广东,而前两年这个比例都只有60%左右。与其说人口流向了东部和南方省份,不如说是更加集聚地流向了广东和浙江两省,“二八”现象愈发明显。
省内层面:继续向核心城市集中
从省内流动的情况来看,也和2018年类似,人口继续向省会和“双子星”类核心城市集中。在每个省份内部,只有省会等少数城市是人口净流入的,大多数城市都面临人口净流出的压力。比如江西、山西、河南、湖北、陕西、甘肃等地,基本上都只有1-2个城市人口在净流入,其余城市人口均在净流出。
而且即使是各省内的核心城市,2019年也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分化。以福建为例,2018 年厦门和福州人口净迁入量分别为5.37万和2.76万,相差不大;但2019年两个城市的差距明显拉开,厦门净迁入量达到了13.3万人,而作为省会城市的福州,净流入量只有0.8万人。这说明,在经济和政策因素的驱动下,人口在地区之间的分化在加剧。
即使是人口流入大省,也不是“遍地开花”。以浙江省为例,2019年人口净迁入规模居全国第一,浙江省的11个地级市中,有4个城市是人口净流出的。剩下7个城市是人口净迁入。但从规模上来看,其实浙江省绝大部分的净流入人口,都流向了杭州和宁波。其中,杭州人口净迁入49.35万人,宁波人口净迁入30.07万人,占省内各地市净迁入总量的90%以上。
人口净流入的另一大省广东的情况也是类似的,大部分的人口都流向了深圳、广州和佛山,其他城市的人口迁入规模相对较小,部分城市甚至还在净流出。
“抢人”愈演愈烈,新一线明显发力
从各等级城市的情况来看,一二线城市持续人口净流入,三四五线城市人口在持续流出。
一线城市中,北京和上海仍维持人口总量控制政策,深圳和广州继续人口净流入。2019年北京人口继续净迁出,但净迁出规模从2018年的22万缩窄至6.3万。上海虽然保持人口净流入,但规模不到1万人。而深圳和广州人口在大幅流入,2019年广州净迁入25万人,尽管深圳未公布人口的自然增长数据,但根据常住人口增量推算,净流入体量估计也有30万左右。
新一线城市加入了“抢人”大战的队伍,近两年人口迁入规模明显增加。比如杭州、南京等新一线城市,除了经济上的吸引力外,在人才吸引政策方面也在不断增加力度,不仅落户政策有所放宽,还在人才补贴、租房补助、购房补贴等多方面提供相应的待遇。2017年的时候,新一线城市的人口净迁入量还不到90万,而2019年该规模已经升至140万。
在2018年的时候,“抢人”最成功的当属安徽省和西安市。2018年安徽省各地人才政策均大幅放宽,而当年也是安徽人口净流入的巅峰。但这种盛况只维持了一年,2019年安徽人口净流入明显放缓,净迁入规模甚至比2018年之前的水平都要低。从地级市层面来看,2018年安徽省内各市几乎都是人口净流入的,而到了2019年,已经有6个地市出现人口净流出的现象。西安也很类似,尽管2019年仍有13万的人口净迁入,但相比2018年的32万也是明显放缓的。
这也说明,要想持续地吸引人口,仅靠高成本的人才政策是不够的,关键还要看经济和产业的持续发展。
几乎所有的三四五线城市,继续面临人口持续净流出的压力。而且在我们统计的206个城市中,即使不剔除人口的自然增长,2019年有28个城市的常住人口也是负增长的。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连续六年负增长,意味着我们已经步入了人口存量竞争的时代。核心城市都已经开始加入“抢人”队伍,未来中小城市人口流出的压力还会更大。
小城市持续流出,地产调整压力大
长期来看,人口是影响房价的关键因素。像日本在90年代以前房价一路上涨,对应的也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城市化率快速提升的时代。而90年代以后房价明显回落,这其中固然有地产泡沫破灭的因素,但为何这么久以来房价却再也没回去呢?人口或是关键,日本劳动年龄人口在9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之后便开始持续下行;而90年代以后城市化率的速度也大幅放缓,也就是说支撑房价的人口基本面已经发生了明显转变。
我们也统计了2018-2019年我国各地房价涨幅和常住人口的变化,发现两者存在一定的正相关。随着地产刺激的退出,人口对于房价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人口持续流出的地方,未来房价调整压力会更大。其实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压力,从2018年以来就已经持续体现了。
即使都是人口流入的城市,房地产市场也可能有不同的表现。Wang等人(2017)采用中国城市非户籍人口占比和房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区域间人口迁入每增加1%,将导致房价上涨0.7%。研究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口迁入都对房价有推升作用,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口净迁入对房价的影响更大。
这也就能解释,为何近期深圳房价的上涨压力会比较大。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增加了41.2万,其中常住户籍人口的增量就有40万,常住非户籍人口只增加了1.13万,如果扣除人口自然增长,常住非户籍人口可能还是减少的。这就意味着,去年深圳农民工或许在净迁出,而迁入的人口大多是符合落户条件的引进人才,这部分人口的净迁入对房价的推升作用更加明显。
所以往前看,在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政策刺激减弱的大背景下,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压力会越来越大,各地抢人政策也会愈演愈烈,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特征也会越来越明显。
大山东,上热搜了。却不是因为什么光彩的事情。
最近,山东两起“冒名顶替上大学”新闻不断发酵——聊城女子陈春秀、王丽丽前后发现自己入学山东理工大学、聊城农业学校的机会被冒名偷走,错失了本应更精彩的余生。
高考是农村贫苦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如果连这都能偷,贫苦孩子还有什么出路?
群情激愤,山东省相关部门下狠手:彻查!
别让山东人跑了!
根据澎湃新闻梳理,山东、安徽、山西、河南、贵州省纷纷开始清查。截至目前,已查出冒名顶替他人上学案例251例,其中山东高校有247例,安徽、山西、河南、贵州高校各1例。
虽然这次清查反馈的是2002-2009年间的学历造假行为,现在有了互联网实名登记,造假基本绝迹,虽然这种丑闻并非只存在于山东,而是全国都有(2016年江苏灌南也爆出过千人顶替学籍参加高考案例)……
但!是!
短短两周之内,山东就爆出了两起,自查结果中山东案例比例又赫然高达99%……
别的省份没曝咱们且不谈,反正山东省的口碑,又受到了打击!
我为什么说“又受到了打击”?
因为这些年来,提起山东,“制度让人失望、“留不住人”、“不够开放透明”等标签如影随形。
这些黑标签还不是外地人打上去的,而是大多来自山东人自己。
无数山东人在离乡后,回首时都会又爱又恨地说:“我爱山东,但这里让我待不下去。”
根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学生数省市排名中,山东省以585871毕(结)业生数位列全国第一。但是尴尬的是,在2019年应届毕业生期望工作的前15个城市里,竟然连一个山东的城市都没有(山东双子星——青岛、济南双双落榜)!
(数据来源: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
大山东高校含辛茹苦培养出来的学子,竟然对山东丝毫没有留恋之情?!
这究竟是为什么?
究竟为什么年轻人都不爱山东?
首先,山东留不住人,客观原因不容忽视。
从地理位置来看,山东地处“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大怪兽城市群之间,人才难免被虹吸。数据显示,山东2019届非本地户籍毕业生平均留存率仅为23.54%,剩下八成毕业生,几乎都流向了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
要说抢人抢不过北上和江浙,OK,山东服气,但是看上面的排名,山东的吸引力连河南、安徽省会都比不过,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要知道,山东作为全国经济第三强大省,2019年GDP为71068亿元,几乎是河南的1.3倍,安徽的2倍。
如果连如此显著的经济优势都拉不来人,那一定是因为这座城市给人的生活感受,出了问题。
网络上山东人此起彼伏的不满声,大多集中在以下症结:1、就业环境落后,薪资不给力;
2、城市治理观念落后,生活幸福指数低;
3、人情氛围浓郁,没有关系就不好办事情。纵观山东整个体质和经济环境,山东不受年轻人待见,都是由于思维老旧、政策死板导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如果要用三个字来形容山东的发展问题,那就是产业旧、反应慢、思维死。
「产业旧」:
根据智联招聘统计2019年数据,2019年全国求职者最中意的行业前三名是通信/电子/互联网、房地产/建筑业和制造业。
“二产狂魔”山东的制造业没话说,但是,缺少应届生最心仪的行业——互联网,是山东就业的巨大痛点。
时至今日,山东的优势产业仍然集中在煤炭、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等资源开采和加工行业,并不匹配年轻人的向往。
而产业落后带来的进一步负面效应,就是薪资待遇低。
据BOSS直聘研究院《2019年三季度人力吸引力报告》数据显示,人才需求量前50城市白领平均招聘月薪8325元。山东省有青岛、济南、潍坊、烟台四个城市上榜,平均招聘薪资分别为为6710元、6232元、6112元、5788元,远远低于杭州、南京、广州、苏州、成都、武汉等新一线城市。
就业岗位老旧,薪资偏低,年轻人自然不偏爱这里。
「反应慢」:
山东在跟紧趋势这件事上,总是慢半拍。
从产业结构看,山东已经错过了互联网发展的黄金十年,与金融、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产业飞起的江浙和广东拉开着越来越大的差距。
而在抢人层面,山东也起步晚了。
近年来,中国人口红利趋近吃尽,国家三令五申各大省市要吸引人口落户。从2017年开始,西安、昆明、石家庄、南昌、沈阳、郑州等城市纷纷大幅降低落户门槛,甚至直至“零门槛”,哪怕像成都、杭州、深圳这种“不愁没人去”的超大特大城市,也都放下身段、放宽落户争人。
济南、青岛却双双落后了一大截! 今年,济南市终于后彻后悟于5月28日颁布《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实施细则》,推出6大落户途径。而青岛竟然还在傲娇地“端着”没有具体动作。
试问更加发达、有活力的城市已经对年轻人大开怀抱,年轻人为什么还要来山东呢?
「思维死」:
制度是人定的,产业落后、政策滞后,根源都是思维“死板”。
2019年6月,山东省潍坊市委书记惠新安的一篇万字讲稿火遍网络,讲述了惠新安书记在率团赴南方五市考察归来后,感慨山东的差距。
他说,与南方五市相比,我们差距的根源都在思想观念上。
山东贯彻高层思想,就像一个初恋的憨直男,简单粗暴。只求达到结果,不细究途径和背后深意。
举个例子,2018年8月国家整治环保问题,山东手起刀落,直接关停了近一半的化工企业,其中多数是中小型企业。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当月最高层召开了《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特意强调各地各部门“更应藉此机会加强组织保障和监督问责,切实抓好政策落实,满腔热忱地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山东下狠手,“环保”目的是达到了,但是却无意间伤到了中小企业。
2019年9月也有类似事件,山东临沂市兰山区市民纷纷反馈本市污染治理用力过猛,辖区部分街镇餐饮、货运、甚至加油站直接全部停业……蓝天白云是来临了,但同时市民没地方吃饭、没地方加油了……
山东也是“憨”,也不想想,中小微企业用辛勤的汗水吸纳了广大劳动力,是国家亲闺女,就算抓环保,也不能伤到中小微企业吧?
好在后来生态环境部点名批评临沂市兰山区“一刀切”,临沂市才紧急整改环保方式,还给中小微企业生存之地。
更别提7月泰安市某矿山为应付环保检查,让被采石毁坏的山体航拍时显示绿色,给矿山刷满绿漆。
说实话,如果我是山东人,看到自己的省份时不时就要这样折腾一下市民,我也觉得一言难尽……
最后要说的一点,有一丝丝沉重。
那就是很多山东人,吐槽家乡“人情氛围浓厚”的问题。
阿阅没在山东生活过,不好遑论,但是作为一个古代重“礼”,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氛围笼罩的省份,山东看重体制与人情,也有迹可循。
不过,即使山东真的存在这种现象,也不至于单向被“嫌弃”。
“死脑筋”、对层级的敬畏、对人情的重视,也使得山东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优点——重情重义,在大事上对高层的指示不留余力地执行。
还记得疫情期间,全国对山东的褒扬吗?
那时山东几乎是“搬家式”支援湖北,济南甚至贡献了自己的市委书记。同样“层经观念重”、“死脑筋”的辽宁也掏空了家底帮助武汉抗疫,派出千名医护人员“承包”接管雷神山。
那段时间,阿阅途经山东回到东北,别的不敢说,但我敢说,这两个地方的人们是最“听国家话”的,全民老老实实宅在家里,说绝不给国家添麻烦。
有人说,其实在自查“冒名顶替上学”这件事上,山东也挺“憨”的,明明是21世纪初期全国都有的事情,可你山东老老实实一抖就抖落出来200多起,说不定其他省更不禁查,可是人家不做声而已。
这只是一种猜测与声音,没经过事实验证,咱们就不枉加揣测了。
对于山东本身而言,要想吸引年轻人,需要高层彻底扭转思维。
扭转思维,才能加速产业升级-改善营商环境-改善薪资待遇-改善人才待遇和生活水平,才能让年轻人重新认同、爱上这里。
从人口流向看房价走势,一大半爱跑的中国人只去了两个省
在房地产市场、地区经济发展中,人口依然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变量。我们团队持续跟踪国内人口的流动趋势,剔除人口的自然增长后,2019年我国人口的流向更加集中。在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的大背景下,各地抢人政策也会愈演愈烈,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总量下行、结构分化的特征也会越来越明显。摘要:
1、广东浙江继续领跑,“二八现象”愈发凸显。2019年我国人口流动的方向进一步加强了2018年的大趋势,继续呈现“东迁”和“南下”的特征。不过人口的流向变得更加集中,70%以上的人口净迁入量都流向了浙江和广东,“二八”现象愈发明显。
2、省内层面:继续向核心城市集中。每个省份内部,只有省会等少数城市是人口净流入的,大多数城市都面临人口净流出的压力。浙江省90%以上的净流入人口,都流向了杭州和宁波,广东主要流向了深圳、广州和佛山。
3、“抢人”愈演愈烈,新一线明显发力。从城市等级来看,一二线城市人口持续流入,三四五线城市人口在持续流出。18年“抢人”大战比较成功的安徽省和西安市,19年人口迁入规模明显放缓。核心城市都开始加入“抢人”队伍,未来中小城市的人口流出压力还会更大。
4、小城市持续流出,地产调整压力大。随着地产刺激的退出,人口对于房价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明显,人口持续流出的地方,未来房价调整压力会更大。而对于人口流入的城市,房地产市场也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口流入,对房价推升更明显,深圳就是一个例子。
广东浙江继续领跑,“二八现象”愈发凸显
2019年,我国人口流动的方向进一步加强了2018年的大趋势,继续呈现“东迁”和“南下”的特征。2019年我国东部省份人口净流入规模超过150万,而按照秦岭-淮河一线来划分南北方的话,南方省份人口净流入达到167万。而且东部和南方省份的人口迁入规模,相比2018年进一步增加。
从具体省份来看,人口的流向变得更加集中。2019年浙江和广东人口净流入规模就达到了84.1万和82.6万,在全国层面遥遥领先。根据我们计算,70%以上的人口净迁入量都流向了浙江和广东,而前两年这个比例都只有60%左右。与其说人口流向了东部和南方省份,不如说是更加集聚地流向了广东和浙江两省,“二八”现象愈发明显。
省内层面:继续向核心城市集中
从省内流动的情况来看,也和2018年类似,人口继续向省会和“双子星”类核心城市集中。在每个省份内部,只有省会等少数城市是人口净流入的,大多数城市都面临人口净流出的压力。比如江西、山西、河南、湖北、陕西、甘肃等地,基本上都只有1-2个城市人口在净流入,其余城市人口均在净流出。
而且即使是各省内的核心城市,2019年也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分化。以福建为例,2018 年厦门和福州人口净迁入量分别为5.37万和2.76万,相差不大;但2019年两个城市的差距明显拉开,厦门净迁入量达到了13.3万人,而作为省会城市的福州,净流入量只有0.8万人。这说明,在经济和政策因素的驱动下,人口在地区之间的分化在加剧。
即使是人口流入大省,也不是“遍地开花”。以浙江省为例,2019年人口净迁入规模居全国第一,浙江省的11个地级市中,有4个城市是人口净流出的。剩下7个城市是人口净迁入。但从规模上来看,其实浙江省绝大部分的净流入人口,都流向了杭州和宁波。其中,杭州人口净迁入49.35万人,宁波人口净迁入30.07万人,占省内各地市净迁入总量的90%以上。
人口净流入的另一大省广东的情况也是类似的,大部分的人口都流向了深圳、广州和佛山,其他城市的人口迁入规模相对较小,部分城市甚至还在净流出。
“抢人”愈演愈烈,新一线明显发力
从各等级城市的情况来看,一二线城市持续人口净流入,三四五线城市人口在持续流出。
一线城市中,北京和上海仍维持人口总量控制政策,深圳和广州继续人口净流入。2019年北京人口继续净迁出,但净迁出规模从2018年的22万缩窄至6.3万。上海虽然保持人口净流入,但规模不到1万人。而深圳和广州人口在大幅流入,2019年广州净迁入25万人,尽管深圳未公布人口的自然增长数据,但根据常住人口增量推算,净流入体量估计也有30万左右。
新一线城市加入了“抢人”大战的队伍,近两年人口迁入规模明显增加。比如杭州、南京等新一线城市,除了经济上的吸引力外,在人才吸引政策方面也在不断增加力度,不仅落户政策有所放宽,还在人才补贴、租房补助、购房补贴等多方面提供相应的待遇。2017年的时候,新一线城市的人口净迁入量还不到90万,而2019年该规模已经升至140万。
在2018年的时候,“抢人”最成功的当属安徽省和西安市。2018年安徽省各地人才政策均大幅放宽,而当年也是安徽人口净流入的巅峰。但这种盛况只维持了一年,2019年安徽人口净流入明显放缓,净迁入规模甚至比2018年之前的水平都要低。从地级市层面来看,2018年安徽省内各市几乎都是人口净流入的,而到了2019年,已经有6个地市出现人口净流出的现象。西安也很类似,尽管2019年仍有13万的人口净迁入,但相比2018年的32万也是明显放缓的。
这也说明,要想持续地吸引人口,仅靠高成本的人才政策是不够的,关键还要看经济和产业的持续发展。
几乎所有的三四五线城市,继续面临人口持续净流出的压力。而且在我们统计的206个城市中,即使不剔除人口的自然增长,2019年有28个城市的常住人口也是负增长的。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连续六年负增长,意味着我们已经步入了人口存量竞争的时代。核心城市都已经开始加入“抢人”队伍,未来中小城市人口流出的压力还会更大。
小城市持续流出,地产调整压力大
长期来看,人口是影响房价的关键因素。像日本在90年代以前房价一路上涨,对应的也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城市化率快速提升的时代。而90年代以后房价明显回落,这其中固然有地产泡沫破灭的因素,但为何这么久以来房价却再也没回去呢?人口或是关键,日本劳动年龄人口在9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之后便开始持续下行;而90年代以后城市化率的速度也大幅放缓,也就是说支撑房价的人口基本面已经发生了明显转变。
我们也统计了2018-2019年我国各地房价涨幅和常住人口的变化,发现两者存在一定的正相关。随着地产刺激的退出,人口对于房价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人口持续流出的地方,未来房价调整压力会更大。其实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压力,从2018年以来就已经持续体现了。
即使都是人口流入的城市,房地产市场也可能有不同的表现。Wang等人(2017)采用中国城市非户籍人口占比和房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区域间人口迁入每增加1%,将导致房价上涨0.7%。研究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口迁入都对房价有推升作用,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口净迁入对房价的影响更大。
这也就能解释,为何近期深圳房价的上涨压力会比较大。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增加了41.2万,其中常住户籍人口的增量就有40万,常住非户籍人口只增加了1.13万,如果扣除人口自然增长,常住非户籍人口可能还是减少的。这就意味着,去年深圳农民工或许在净迁出,而迁入的人口大多是符合落户条件的引进人才,这部分人口的净迁入对房价的推升作用更加明显。
所以往前看,在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政策刺激减弱的大背景下,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压力会越来越大,各地抢人政策也会愈演愈烈,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特征也会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