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估值350亿到濒临破产,华尔街宠儿跌落神坛了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4年3月16日 19点7分 PT
  返回列表
108022 阅读
15 评论
硅兔赛跑

“企业的故事讲的再好听、饼画的再大,如果不能赚钱也终将从神坛上坠落。”

2021年2月,23andMe股价处在17.65美元的峰值,截止2024年3月2日,其股价为0.58美元,已经下跌了96%,最高峰时的65亿美金市值已经几乎清零。纳斯达克警告称,如果股价长期低于1美元,23andMe可能会被摘牌。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尽管23andMe 野心勃勃想成为一家主流的医疗保健公司,但它从未实现盈利。

由此可见,在如今的资本眼里,企业的故事讲的再好听、饼画的再大,如果不能赚钱也终将从神坛上坠落。

01 高光时刻

23andMe的成立和成长,绕不开它的联合创始人Anne Wojcicki。

可以说,Anne Wojcicki一大家子都是精英。她父亲是物理教授,大姐Susan Wojcicki是YouTube的前CEO,二姐Janet Wojcicki是人类学和流行病学博士,在艾滋病领域有很大影响力,她自己则毕业于耶鲁大学生物学专业、后来成为创业圈红人,她们仨也被称为“硅谷三姐妹”。

值得一提的是,Anne Wojcicki的前夫Sergey Brin是谷歌的联合创始人,夫妻俩一度是硅谷有名的“最强伉俪”。

Anne Wojcicki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Anne Wojcicki身上一直有股喜欢折腾、特立独行的劲儿。

1996年毕业之后,Anne Wojcicki曾在投资公司上班,从事医疗相关的风投工作。不过,她最后对风投行业产生了不满情绪,理由很简单,因为风投总是逐利的,只喜欢研发那些昂贵的药物和服务来赚取巨额利润,却不关心那些低收入人群能否负担得起。

这种性格,也是她创立23andMe的源头。

2003年,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完成了第一个人类基因组测序,背后的代价是花费了惊人的27亿美元。由于成本和法律限制,普通消费者要获得基因检测服务的门槛很高。

Anne Wojcicki看到了其中的机会,联合其他两位创始于2006年创立了23andMe。公司名称源于人类的23对染色体,使命是帮助人们获取、理解人类基因组并从中受益,业务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追溯族源,通过基因来判断你的祖先源自哪里。另一类是健康业务,通过基因检测来评估你的健康状态,是否患有疾病,还能够提供包括秃顶、肥胖等生物学特性的遗传信息。

跟其他机构高昂的基因服务费用相比,23andMe部分业务的服务费用只需要99美元,可以说大幅降低了服务门槛。

各项费用|图源:23andMe

不只费用低,23andMe的技术也是顶级的,其推出的基于唾液的个人基因组检测,曾被《时代》杂志评为2008年的年度发明。具体来说,用户只需提供唾液样本,23andMe就能够分析其基因数据,并提供关于族裔起源、健康风险等详细信息。

较低的费用和较高的技术,让23andMe在早期吸引了大量客户的关注。到2011年,23andMe的DNA数据库已经拥有超过10万名客户,也包括许多名人。比如,在接受了23andme的一项测试之后,Ivanka Trump对外宣称她发胖的遗传概率非常小。大量名流经常聚在一起,参与由23andMe提供的基因测试,这些聚会被调侃为“吐痰派对”。

2018年,23andMe成为全球最火的初创公司之一。2021年,23andMe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飙升至60亿美元,由此进入高光时刻。Anne Wojcicki也被《福布斯》杂志评价为“最新的自创亿万富翁”,还有人称她是“女版乔布斯”。

就在很多人认为23andMe会继续改变世界时,突然从神坛上开始坠落了。

02 从闪耀到暗淡

前不久,《华尔街日报》报道称23andMe从未盈利过,而且烧钱速度非常快。

具体从财报上看,的确如此。

根据23andMe发布的财报,其2024财年前三财季累计收入1.56亿美元,上一年同期累计收入为2.07亿美元,同比减少24.87%;累计净亏损4.58亿美元,上一年同期累计净亏损为2.48亿美元,同比扩大84.95%,现金储备也在大幅减少。

也就是说,23andMe不仅没有盈利,而且收入在下滑、亏损在加大。

为了降低经营风险,去年23andMe还进行了三轮裁员和出售一家子公司,导致员工人数减少了约四分之一。

更危险的是,23andMe已经花完了其筹集的14亿美元资金中的约 80%。《华尔街日报》预计,按照这个速度它可能到2025年就会耗尽所有资金,现金流断裂。

这意味着,留给这家红极一时的科技企业的时间,也就一年多了。

彼时刚上市的23andMe|图源:Youtube

面对萎靡的业绩,Anne Wojcicki的回应是跟行业低迷有关,而不是公司本身的问题。

但是,其所在的TO C遗传学市场是在保持增长的——数据显示,从2023年到2030年这片市场将以每年24%以上的速度增长。并且在过去一年,追踪生物技术板块的SPDR S&P Biotech ETF下跌了约 5.2%,而23andMe的股价在同期下跌75.4%,下滑的趋势更为猛烈。

显然,Anne Wojcicki的说法站不住脚。

有人认为,监管部门对于23andMe的强势监管,对于其业绩造成了压力。但其实,这些年23andMe与监管部门的关系已经改善了许多,不构成盈利上的压力。

有人会说,23andMe业绩的萎靡,在于此前黑客窃取了近 700 万客户的数据,而23andMe在数据泄露发生五个月后才反应过来,由此影响了口碑。

但这只是一次偶发事件,并不能揭示出23andMe长期未能盈利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根本原因出在商业模式上。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说过:当今企业的商业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如果一个商业模式不能产生稳定的、持续的收入,形成较强的复购,那么就称不上好生意。

虽然23andMe吸引了数目庞大的客户,但许多客户觉得参加一次基因测试就够了,没有必要多次参加。其次,他们在获得基因测试的信息后,并没有获得后续的服务。

比如,我在知道我的家族有秃顶的遗传基因后,应该怎么办呢?

Anne Wojcicki其实也意识到了问题:“我们已经听到我们的客户十多年来表示,他们获得了基因信息然后陷入了困境,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

一旦早期的新鲜感散去,同时又没有后续的匹配服务,很多用户就会对23andMe失去兴趣。这就让23andMe的用户粘性较低,收入完全不可持续,而且难以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边际成本,从而导致亏损加剧、入不敷出。

23andMe也在努力通过增加多元化服务创造收入,从仅提供信息的科技公司变为既能提供信息又能提供治疗的医疗公司。比如,推出年度付费产品Total Health,提供半年一次的血液测试、外显子测序和基于遗传学的临床护理。

这个产品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用户粘性,保持现金流增长。但目前来看,成效还不太明显。23andMe的下滑趋势,仍在继续。

03 未来仍有风险

面对未来,Anne Wojcicki无疑是乐观的,因为她手中还有一张牌。

她表示,23andMe的未来在于拥有超过1000万份DNA样本的储备。这些样本的提供者同意将其用于研究和开发药物,寻找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因此,23andMe现在主要专注于药物开发。

也就是说,23andMe决心从理论进化到实践,从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变为医疗科技公司。

有人比较看好这种转变。

跟踪23andMe的TD Cowen董事总经理Steven Mah表示,他仍然将23andMe评级为“买入”。他认为,23andMe收集的大部分数据并不向公众开放,这使得分析公司的价值变得困难。负面新闻和糟糕的情绪,导致23andMe的交易价格远低于其公允价值。

他还表示,23andMe研发药物的部门仍有未开发的价值,该领域的好消息可能会迅速推动23andMe股价的上涨。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

一般来说,研发药物的成本更为昂贵,可能需要花费数亿美元、几十年的时间才能获得回报,也可能根本没有任何成果。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冰岛的deCODE genetics公司成立于1996年,其收集了冰岛几乎一半的人口的基因数据。然而,尽管该公司的研究解释了某些疾病的基因机制,但是还没有研发出任何新药物。

图源:deCODE genetics

更何况,23andMe还面临着来自数据泄露的口碑压力、来自监管部门的监管压力和来自业绩颓势的财务压力,如果再花费巨大资源和精力去研发医疗药物,未来的道路恐怕只会更加艰难。

23andMe从高光到黯淡的经历,其实也是硅谷生物科技公司的一个缩影。它们生存在极为复杂的竞争环境当中,虽然力图从消费型服务转型到医疗服务领域,但高昂成本和业绩压力让它们变得命运多舛。

这场竞争当中,除了要有技术还要洞察用户需求、懂得资本运作、明白如何跟监管打交道,这注定是一场属于少数人的游戏,考验着创业者和资本的耐心和耐力。

新中美
1 楼
这个是生物信息学的问题。拿着海量的数据不知道怎么用,当然也是因为美国的医疗诊断没有跟上,属于是前浪拍死在沙滩上了
l
lalalaland
2 楼
我在亚马逊上买过她的产品,很好,也觉得很值. 但问题是这不是消费品,没有理由再买第二次. 这个生意确实不好做.
B
BeckyLin
3 楼
应该开发出跟进服务。让客户可以持续消费。
k
kingofLiu
4 楼
这玩意就没隐私权问题了,生物信息加DNA比社交媒体搜集的个人信息危险多了。更何况本身还出了泄漏问题。根本没有一个合理安全的保密和应用方案,根本不知道风险有多大。要不是前谷歌老板娘(也算是创始人,她家的车库还有她姐妹都有入股),早就垮了。不是没人想到过类似的东西,关键是私人公司来做的话风险太大,技术风险、政治风险、社会伦理风险,根本超出投资可控范围,起码在现在的科技和社会环境下很难做下去,能搞这么久算不错了。本来就是离婚后搞的兴趣爱好,自己一堆的钱,搞着玩的。
L
Lisland_2013
5 楼
数据也谈不上海量。大大一声令下能给你搞出几亿。关键还是技术没发展到这一步。
R
Radianz
6 楼
这些明显的商业模式短板,似乎在可行性分析时,通过基本逻辑分析就应当得出结论,不像有些投资,许多问题只能通过运作才暴露。可华尔街也跟着疯狂,只能说永远不要低估市场的非理性。
金山人
7 楼
发明了一个锤子,四处找钉子打,殊不知潜在的钉子不上当。
L
Lisland_2013
8 楼
她自掏腰包为人民服务。普通人a轮都过不了
m
mudanxianzi
9 楼
成天做股票,没听说过这家公司
s
sevenfish
10 楼
最大用处帮警察抓了很多罪犯。罪犯本身不去测基因,但是如果有亲戚测了,就能匹配80%相同,知道大概范围
西
西岸-影
11 楼
如果没有听说过23andMe,那就是有点可悲了,因为这是目前美国最好的关于个人基因数据和分析的公司,我们大概十年前开始使用。 不仅可以知道自己个人祖先的来源,验证了中科院关于中国人姓名起源一书中关于具体的姓氏的来源的可靠性,也可以知道自己未来的健康趋向和需要关注的方面,比如你是否会在老年有失忆症? 其实真的是人的命天注定的概念,你的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比如性格,从一出生就决定了。比如你是否擅长公众讲演,是你的基因决定的,你是否能学好外语,也是基因决定的。23andMe给你50多项你的各方面的特点的解释,基本都可以从你过去的生活经历验证,而他们根本不知道你的经历。 有些特点不是不能改变,但需要专门的努力,而且永远也到不了其他人天生就具有的水平。比如丘吉尔以擅长讲演出名,但关于他的传记认为他从来是缺乏这种能力,因而自己发明了一种讲演的训练方式,非常有效,但需要针对每一次讲演进行这种训练,数倍于他人的努力和准备时间。 使用这种方式训练过几个人,确实非常有效,而他们过去是一上台就出现心跳加快和手心出汗之类的现象,在学校里讲课都不合格(记得当年大一的时候的大学数学老师是个师范大学刚毕业的,整个学期讲课过程中不敢抬头,结果大学数学是学的最糟糕的,这对工科院校是硬伤,不得不在专业课的时候恶补)。 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提醒你需要注意可能的身体和心理问题,完全是根据基因统计数据,这个服务是终身的。 尽管他们根本不知道你是谁。 几年前最著名的加州的追查了三十年的金州杀手案件的破获,就是因为这个业务。人们做了基因数据检查后希望了解自己还有什么亲戚,就把自己的数据放到了公共的免费网站,系统会自动帮你寻找“亲戚”,这对于美国这种移民国家来讲是不难理解的,很多人因此而找到了自己的过去不知道的血亲,扩大了家庭规模,和社交圈。 但警方也在监视这个网站,寻找与犯罪DNA接近的基因信息,金州杀手就是这样被发现的。他是警察,知道警方的侦查手段,三十年中成功地避免了警察的科技追踪。 但架不住有与他有血缘关系的人希望发现自己的血亲,结果让警方发现线索。就是尽管这厮一直保证自己的DNA不被发现,但毕竟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世界上总会有血缘接近的人,就能找到与你的关系。 之后警方做的就是在他家门口蹲坑,直到从他的垃圾中发现一个他喝过的纸杯,对上了真正的DNA. 但很明显,这种服务对于一个人来讲一生只需要做一次,以后不论什么服务不需要再花钱,那就存在市场饱和的问题,毕竟美国的人口不是很多,而跨国进行这种业务涉及个人数据的法律问题,不是那么容易,这个服务如今在中国也是很时髦,有几个公司在做。 生物基因信息分析仍旧是目前最热门的领域,有可能因此而发现新的治疗方法,而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基因统计信息和分析,那么23andMe就是具有优势,毕竟是美国第一家。 但这也取决于他们与医学界的关系,毕竟只有后者才有利于这些信息的能力。
小小树林
12 楼
谢谢“西岸-影”写了这么多,让我对个人基因数据和分析这项技术和业务有更多的了解。
h
hyperyan
13 楼
傻子才把自己基因交上去任人宰割。
s
shakuras2000
14 楼
我亏了不少。 说说商业模式吧。这个玩意的起源是一种叫做GWAS的生物信息研究,就是只要人够多,通过简单的比较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就能找到各种遗传疾病的易感位点,然后根据这些发现研发相应的药物。这种方法确实很成功,有很多只有几千个人的研究就发现了大量重要的药物靶点,但是遗传频率低的突变就需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人群,这也是23andme的作用。 这玩意儿为啥后来赚不上钱呢?因为23andme只解决了基因型大数据的问题,但是比对的另一方“表型”的小数据问题解决不了,比如是不是有癌症,头发颜色,行为,体重等等。这个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创始人和google创始人离婚。在中国国内搞这些只要政府推动非常容易,在美国因为没法政府推动,只能搞志愿者,或者大厂尤其是社交网络大厂收集。23andme收集数据的时候没有拿到表型,只能通过后续email不断的请用户回来填写,大多数人都没兴趣这么做。
s
shakuras2000
15 楼
对地下两位的问题针对性解释一下。 23andme对客户持续消费毫无兴趣,对顾客买第二次也没有兴趣。正相反,它卖一个kit就亏一份钱。这个是标准互联网模式,顾客的基因型才是它的产品,它通过这个搞出发现然后和药厂合作。 23andme需要的是每次给你发问卷调查,你能好好回答。 BeckyLin 发表评论于 2024-03-16 05:35:00应该开发出跟进服务。让客户可以持续消费。lalalaland 发表评论于 2024-03-16 05:00:00我在亚马逊上买过她的产品,很好,也觉得很值. 但问题是这不是消费品,没有理由再买第二次. 这个生意确实不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