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水稻上山”已叫停 巨大损失谁来买单?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7月3日 2点6分 PT
  返回列表
82703 阅读
45 评论
网易

6月14日,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关于在经济发展用地要素保障工作中严守底线的通知》。

通知明确要求:

坚决防止违法占用耕地、破坏生态和人居环境、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等突破红线底线行为,同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杜绝不顾农业生产实际,拔苗砍树、填坑平塘等“一刀切”行为。

同时要坚决防止简单化、一刀切,退耕还林预防泥石流,水稻上山终止还青山。

这也标志着,一场如火如荼、热火朝天的“水稻上山”,终于告一段落了。

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

图/新华社

去年10月,朱有勇院士在人民大会堂发言:

“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今年云南推广了50万亩,蒿枝坝村推广了405亩,最高亩产788公斤,最低634公斤,总产28万公斤。蒿枝坝村277人,人均产量超过1000公斤,饭碗牢牢地端在了我们自己手中。”

农科专家说出这样的消息,自然是振奋人心。

要知道,即使在正常的水田里,比较高产的也就是亩产600公斤左右,朱院士居然在山上实现了788公斤的高产,堪称创举。

一时间,多地投入大量资金退林还耕、炸山铺路,修起了水稻梯田。

然而,关于水稻上山,质疑声从未间断。

首先,0.52亩试验田能否推向全国?

朱院士等研发出的“滇禾优615”等新品种,适合种在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雨热资源丰富的山区。

放眼全国,适合这样条件的区域真不多。

2023年《现代农村科技》上一篇名为《滇禾优615杂交水稻旱种技术》的文章,就提到:

滇禾优615杂交水稻旱种一般2周左右出苗,干旱条件下35天左右可长出4片稻叶,期间不宜浇水,培养旱生的强壮根系。4片叶子后每生长1片叶浇1次透水,连续浇3—4次。8片叶后可减少浇水次数,进入拔节期、孕穗灌浆期各需浇1—2次透水,保持土壤湿润饱和。乳熟到腊熟期视天气情况浇2—3次水,保证土壤湿润。

换言之,滇禾优615品种,在整个生长期需要浇水至少10次以上。

在灌溉条件不佳的山上,要满足这个条件,恐怕不太容易做到。

其次,水、肥、光等资源限制

没有种植水稻经历的人,可能不会知道,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水、肥、光应该是最重要的三个条件。

要想让水上山,可比单纯搬运水稻幼苗上山难得多,特别是在水稻的孕穗期,是需要用到大量的水灌溉的。

半山腰的土地多为贫瘠的岩石和植被稀少的地带,土壤肥沃度远不及平原地区。

除了用化学肥料增肥以外,基本上就不具备种植高产水稻的条件。

另外,就是光的因素。

平原地区,大多地块都是可以被光照眷顾到,而山地梯田受角度影响,阴面光照不足,会影响水稻产量。

再次,是否考虑劳动力的成本压力?

水稻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农作物,梯田种植更是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

在半山腰地区,由于地势复杂,机械化作业几乎不可行,必须依赖人工劳作,这无疑会给农民增加巨大的劳动力和成本负担。

在平原地区,都有大量的撂荒地无人来种,山上的梯田,开垦出来之后,又有多少人会去种植,会去维护?

最后,市场需求和商业可行性

能够“上山的水稻”自然是不同于平常的水稻,肯定是有黑科技加持的。

朱院士等研发出的抗旱“滇禾优615”。

这种水稻的口感如何?市场接受度多高?用这种高成本的方式种出的大米,能否卖出高溢价?

我暂时并没有看到,有相关的市场调研。

由此可见,在山上种植旱稻倒也不是不行,只是难度大、费功夫。

所以很多人表示,水稻上山,不过是人民币上山。

源味君也曾看到网上流传的一则视频:有好事的网友表示,他们一行三人亲自去云南蒿枝坝实地学习,并没有看到405亩的水稻实验田,连秸秆的影子都没有。

他们问询当地村民,对广受老百姓欢迎的水稻上山项目的看法,村民们的回答是:没有参与,不清楚。

如果连当地的村民都对这个项目不熟悉,不了解,那么,朱院士的那一句“很受农民欢迎”的结论,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水稻为什么要上山?

比起水稻上山是否可行,或许我们应该多问一句:

“水稻在平原地区长得好好的,为什么非要上山?”

是比平原更高产?是口感风味更佳?还是管理起来更节省人力物力?

答案或许是,专家们看到了类似云南红河山地“云上梯田”的壮丽景观,就产生了某种遐想:

如果能在山区大量开垦梯田,种上水稻,就能够把城市周边的平坦良田,大量地腾出来,做一些其他用途。

当专家们沉浸在“与天斗,其乐无穷”的快感里,一场暴雨,把突击建起来的所谓高质量农田、梯田,冲刷得荡然无存。

如此声势浩大的工程,完全经不起大自然一个小拇指的轻轻一撇。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朱启臻亦曾专门发文警告,称“水稻上山”违背农业规律,破坏生态。

水稻上山,容易导致生态失衡

毁掉山林草地等植被,弹指一挥间就能办成。

当梯田变成了光秃秃的山坡山岗,风吹黄土扬,梯田沙漠化,这样的地,让农民怎么种?

但是想要重新造林,再去恢复和治理生态,却是极其艰难的。

通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弥补。

水稻上山,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在雨季来临的时候,原来的植被破坏了,山上的洪水下泄,谁能抵挡得住?

洪水泥石流填满河道后,必然泛滥。如果冲毁村庄家园,冲毁农用设施,住在山下的农民该怎么办?

事实上,“水稻上山”“水稻旱种”这种模式早已有之,不足以成为朱院士的颠覆性新创举。

早在二战刚结束时,日本为解决大米不足的问题,就开始推行水稻旱种。

日本佐贺县自1949年试行水稻干田直播,关东以南平均亩产560斤,高者达到800斤以上,最高单产达到了1250斤。

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葡萄牙等国,也都采用了水稻旱种技术。

在我国,北京农科院在1973年就开始在大兴进行水稻旱种研究,1979年,北京通州和大兴的水稻旱种分别取得了亩产445公斤和362公斤的成果。

很多南方农村地区,也已经尝试过上山种旱稻,最终因为缺水、产量低等问题而作罢。

如今,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却匆匆上马,不仅浪费人力财力,对于生态环境来说,也是一种不可逆的破坏。

朱有勇院士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我一辈子都在跟农业打交道,通过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合理搭配,优化时空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收成。”

所谓优化时空配置,水稻上山可以算是朱院士的理念践行作品之一。

我们不怀疑朱院士为“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初衷。

然而,违背农业规律去做事,终于被狠狠上了一课。

如今,经过一年多的普及实践,问题凸显,被紧急叫停。

只是巨大的损失与代价,谁来背负?

如果要问谁最懂农业?

我的答案是:不是专家不是院士,是土生土长种地的农民。

那么,一项新的农业举措到底适不适合推广,我们不妨先去问问真正在种地的农民。

阳光俊男
1 楼
这叫做艰难的探索,人矿做代价,忍着点。
龙行天下
2 楼
五十多年前不就验证过了吗?农业学大寨。如今大寨的梯田还在吗? [1评]
金三
3 楼
这些反贼真讨厌,白纸运动,大白不捅14亿贱货了,我都沒热闹看了,水稻上山,多好玩儿呀,被你们说的又没看了。别再说城管和农管了,只有他们打这14亿贱货才有戏看。
风儿轻轻
4 楼
瞎jb折腾… 历史总是在不断的重复…
品春风
5 楼
计划生育,动态清零,水稻上山,这是我坚决支持共产党的主要原因,集中力量办大事儿!
p
ppkitle
6 楼
都他妈是否诸葛亮,追责的时候都是人了,有屁不早放?再说蛙们,关你们什么事,显得你们欠啊?你们的河漂子我们看了都不在乎,因为你们不重要
l
luuluu
7 楼
翠翠加油!翠翠加油!
p
ppkitle
8 楼
你是傻吗?台湾以前还叫着反攻大陆呢?你小时候说要当科学家,现在你在干啥?你美爹越战时思想解放,现在还会有人提吗?
b
butubukuai818
9 楼
屁民好自为之吧,包子帝很可能是把中国带到崩溃的边缘,到时没有邓小平这样的人,未来将是非常黑暗的。 [1评]
a
aegeanboat1
10 楼
转了基因后的水稻是可以上山的。
一人分饰两角
11 楼
留园的专家已经各种论证了水稻上山的科学性。这次取消这么好的水稻上山是伪科学是开历史的倒车了。
p
ppkitle
12 楼
都他妈是否诸葛亮,追责的时候都是人了,有屁不早放?再说蛙们,关你们什么事,显得你们欠啊?你们的河漂子我们看了都不在乎,因为你们不重要
a
abc868
13 楼
中国贱人们切记要听党话跟党走!
d
dong8788
14 楼
专家们都在办公室里 懂的屁
p
ppkitle
15 楼
你们怎么粉邓小平了,你们的立场呢,你们站直了好吗?你美爹让你粉邓小平了吗?你吃了恐龙鞭了?
B
BlueTX
16 楼
这个朱院士长得像胡锡进的孙子,做事吹牛也像胡的孙子!
C
Cup3
17 楼
这个院士可以以诈骗罪造成巨额损失,欺骗国家领导人,妄图颠覆政府,这些罪就够他终身牢房里了,老习看你的了。
我是路过
18 楼
一切归党领导的结果,就是外行领导内行。
s
sirsir
19 楼
就想知道怎么处理这个朱有勇。
p
pk6034
20 楼
不是挺好的,先上山再下山,GDP又翻翻了
俺是老六
21 楼
妖风肆虐的年代! 鬼魅魍魉呱噪作势,华夏大地乌烟瘴气!
z
zhulitmac
22 楼
赌输了 由老百姓来还债
e
escadrille
23 楼
加官进爵 官拜副总理
爷来也
24 楼
别停,继续折腾。
s
santan
25 楼
傻逼蛆,在监狱屎还能吃饱吗
c
cobracharmer
26 楼
尽管古语有云水往低处流,但是社会主义的水能是普通的水吗?社会主义的水不仅能爬山,还能翻山,浇灌山那边的土地。
y
yuba
27 楼
这帮孙子兵法用绝了
O
OX4U
28 楼
愚蠢的朱院士!
深圳足球
29 楼
干掉B儿
30 楼
看那个猪院士的嘴,就是到纯属胡说八道
牛皮方糖
31 楼
很快大学生也上山下乡了,水稻上山就是给这帮穷逼学生准备的
r
rally
32 楼
硬要在没地的地方让人去种地,总加速师利害。
苏浩
33 楼
上有所好。。。
苏浩
34 楼
畝產十萬斤
苏浩
35 楼
水稻也會聽黨話,跟黨上(山)
苏浩
36 楼
堅持下去就是畝產250萬斤了。
r
ricesam
37 楼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