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卑微的华人劳工,为何能在美国创造传奇?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0年7月15日 19点31分 PT
  返回列表
70241 阅读
20 评论
世界华人周刊

在中国,提起“丁龙”,鲜为人知;在美国汉学界,这个名字却无人不晓。这个中国人,到底是何许人?

百年来,美国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从未停止。 100多年前,有个普通的中国华工,曾努力改变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虽然身为卑微的华人奴仆,但是他身上朴实的中国哲学态度,却感染着他身边的美国人。

因为他的努力,使汉学在美国得以开创和发展。

当时他在中美两国非常有名,却谜一样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他的名字不应该被遗忘。

他就是丁龙(Dean Lung)。    

世界汉学界最高的荣誉

 2007年,美国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发出了一份寻人启事。

寻找100多年以前一位名叫丁龙的中国人。

为什么要寻找他?丁龙又是谁?

这要从哥伦比亚大学现任副校长保罗·安德尔和他的妻子米亚说起。

一次,安德尔夫妇来到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学院,得知学院“丁龙汉学讲座教授”这个头衔是世界汉学学者的最高荣誉,迄今只有4位教授获此殊荣。

▲ 保罗·安德尔夫妇

他们原以为这个丁龙是个大人物。

经过打听,让他们大吃一惊:这个丁龙仅仅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劳工。

他当时捐助了12,000美元,使得哥大开设了汉学系,这也是东亚学院的前身。

哥大的汉学系对中国近代的文学影响巨大。

民国时期,就有一万多中国人到此留学,像胡适、陶行知、徐志摩、冯友兰、马寅初、闻一多等人都在此深造。

一个普通的华工推动了中美文化交流的发展,是个奇迹。

但他的具体身份却是一个谜。

安德尔夫妇对这个华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走火入魔”。

特别是保罗的夫人米亚,从未接触过历史钩沉,为了寻找丁龙,开始成为职业“考古学家”。

这也引起了中国多家媒体的关注,引发了一股寻找丁龙热。    

▲ 2019年6月,纪录片《寻找丁龙》的专家研讨会现场

2005年秋天,米亚开始全力以赴地挖掘整理丁龙的身世。

她不仅在档案馆和图书馆里大量地阅读旧报纸,还去丁龙生活过的地方寻找线索。

可是能够得到证实的丁龙的资料,少得可怜。

直到2006年2月,通过夫妻俩不断的努力和研究,总算把丁龙的人生经历大概梳理出来了。

从仆人到富翁 丁龙,1857年生于中国广东,他的童年经历和家庭情况不为人知。

1875年,年仅18岁的丁龙被“卖猪仔”,来到美国当一名华工。

他一开始在加州建铁路,后来成为了卡朋蒂埃众多家仆之一。

贺拉斯·沃尔普·卡朋蒂埃,可是个大人物。

    

▲ 贺拉斯·沃尔普·卡朋蒂埃

他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

19世纪50年代,加州发现金矿,卡朋蒂埃立刻前往加州,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后来创办加州银行,成为加州最有影响力的大亨。

他拥有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大量股票,是几个铁路公司的董事会成员。

他建了一座全新的城市,取名奥克兰,并自任市长。

他还兼任加州电报公司和欧弗兰电报公司的总裁,建立起第一条从西海岸通到犹他州的电报线路,连接了美国东西岸。

钱多,自然脾气也大。

一天,他喝醉了酒,便打骂惩罚所有的仆人,还扬言将他们统统赶走。

第二天醒来,才发现早就心有不满的仆人们几乎全都走了。

卡朋蒂埃一生未婚,偌大的房子中只剩下自己,孤家寡人,心情凄凉。

没想到的是,丁龙留了下来。

卡朋蒂埃问他为什么能够忍着不走,丁龙说,自己记得孔夫子说的,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人要忠心,要珍视自己的荣誉。

卡朋蒂埃被丁龙的善良真诚所感动,也开始了解东方的中国文化。

二人的关系也从主仆变成了朋友,丁龙还做了卡朋蒂埃的管家。

到了1900年,他已经是卡朋蒂埃的一个合作伙伴(companion)了。

他的朴实,也成就了他的财富之路。    

▲ 1901年10月13日的《纽约论坛报》介绍丁龙,图片来源:陈家基

捐助

 为了感谢丁龙多年的服侍和帮助,一天,卡朋蒂埃问他,想得到什么回报。

丁龙说,希望在美国最好大学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建立汉学系,让美国人能够更多了解中国文化。

于是,1901年6月,卡朋蒂埃向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塞斯·洛捐赠了10万美元。

并写了一封信:“50多年来,我是从喝威士忌和抽烟草的账单里一点一点省出钱来的。这笔钱随信附上。我以诚悦之心献给您筹建一座中国语言、文学、宗教和法律的系,并愿您以‘丁龙汉学讲座教授’为之命名。这个捐赠是无条件的,唯一的条件是不必提及我的名字。但是我要保持今后追加赠款的权利。”

丁龙也捐献了自己的积蓄,并在纸条上写道:“先生,我在此寄上12000美元的支票,作为贵校汉学研究的资助——丁龙,一个中国人。”   

卡朋蒂埃多次给哥大校长塞斯·洛写信,高度赞扬丁龙的人格。

“丁龙的身份没有任何问题。他不是一个神话,而是真人真事。而且我可以这样说,在我有幸遇到的出身寒微但却生性高贵的绅士中,真有那种天性善良、从不伤害别人的人。”

“……这是一个罕有的,表里一致、中庸有度、虑事周全、勇敢且仁慈的人;谨谨慎慎,克勤克俭。在天性和后天教育上,他是孔夫子的信徒;在信仰上,他是一个佛教徒。”

丁龙,让一个美国大亨真正了解中国人,也开始对中国文化感兴趣。

当时,正值美国社会的排华时期,以一个中国仆人名字命名大学的一个文化项目,是不可思议的。

这让塞斯·洛非常犹豫。

于是,卡朋蒂埃又给他去信,指出美国社会对华人的偏见:

“我不是中国人,也不是中国人的子孙;也不是残酷和落后的中国的辩护者。其统治者的罪恶使得它在行进途中蹒跚踉跄、步履艰难。但是对我们而言,是应该去更多了解住在东亚及其周边岛屿上大约7亿人的时候了。在我们模糊的概念中,他们似乎只是抽食鸦片、留着猪尾巴一样的辫子的野蛮的族群,或崇拜魔鬼的未开化的人。”

此事在当时的美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甚至都传回了中国。

当时慈禧太后听说以后,立刻捐赠了包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在内的5000余册图书,李鸿章和清政府驻美使臣伍廷芳等人都有捐赠。    

▲ 慈禧捐献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也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学院的镇院之宝 在各方的努力下,终于,西方文化近代史上第一个以中国捐款人命名的文化项目诞生了。

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也因此成为美国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汉学系。 此后,卡朋蒂埃不仅不断地给汉学系追加经费,还捐助了加利福尼亚州的加州大学,用于中华文化和思想的研究。

一个美国大亨为什么能如此帮助自己曾经的仆人,并推行中国文化? 也许是因为他看到了丁龙的人格魅力,更体会到了这人格背后,中国文化的深邃。   

▲ 哥大东亚系一角,悬挂着丁龙的巨幅照片

 丁龙没有读过多少书,也不懂得太多的大道理。 他仅仅以卑微之身,微薄之力,消除美国对中国的偏见。

他与今天某些国人给美国名校巨额捐款不同。

金钱,有时买不来尊重。

灵魂的高贵,来自于朴实和无私。

 丁龙的真实身份

1901年,卡朋蒂埃和丁龙从中国回来,两人共住一个高级包间。旁边的乘客提出抗议,要求这个中国仆人去下等舱。

卡朋蒂埃告诉大家,他是这个中国人的秘书,而这位中国人则是一位有名的哲学家。

此后,船上的人以便以崇敬的眼光看待丁龙。 在卡朋蒂埃眼里,丁龙不就是一个让他知道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民性格的“朴实哲学家”么?

▲ 哥伦比亚档案馆中丁龙的资料

1906年,丁龙买船票回到中国,本来是可以出名的,他却保持了沉默。

他湮灭在人群之中。

住在哪里,又干了什么,再也没有任何消息了。 直到今年,在央视的帮助下,经南非华人学者陈家基的努力坚持,终于找到了“丁龙”。     

丁龙,广东台山人。 真名马万昌,他去美国时,改名马进隆。

“进隆”与“丁龙”在台山话中差不多,所以被误传为丁龙。

他从美国回到家乡的村里,盖房买地,日子过得不错。

直到抗战爆发,他的投资和家产遭到巨大损失,从此家境衰落。

▲ 卡朋蒂埃写给“丁龙”的信,由马万昌的后人提供

解放后,他成为贫民,像中国大多数老百姓,过完了平凡的一生。

周围没人知道,世界汉学的最高荣誉,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哥伦比亚大学副校长保罗曾这样评价他:“他仅是美国众多的第一代华人移民中的一个,他捐出的是钱,但更重要的是他贡献出了他的视野和理想。”

▲ 哥伦比亚大学的“丁龙基金”

他不应被历史忘掉。

美国人也不应该忘记他。

因为他会提醒世人:自大是因为无知,偏见来自傲慢。

资本家
1 楼
华人劳工 卑微。是白皮说的。 你自己也说 那就是你自己作贱自己了
胡某人
2 楼
当年我在哥大念书时每天都会到东亚图书馆去。
a
abpro168
3 楼
他与今天某些国人给美国名校巨额捐款不同。 金钱,有时买不来尊重。 灵魂的高贵,来自于朴实和无私。
a
abpro168
4 楼
"因为他会提醒世人:自大是因为无知,偏见来自傲慢。" 歧视来自于自卑。
走马读人
5 楼
已經创造传奇的本人, 在冠蓋如雲的學術界(academic含義兼有空談)目光掃不到的一个卑微者
楚涅
6 楼
“百年来,美国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从未停止。。。” 我就不用往下看了。
t
tuitui
7 楼
这个细节很有意思 卡朋蒂埃告诉大家,他是这个中国人的秘书,而这位中国人则是一位有名的哲学家。 此后,船上的人以便以崇敬的眼光看待丁龙。 ^^^^^^^^^^^^ 应该是真的。 可以映照辜鸿铭的记述。
k
kumau
8 楼
白人要不断地向外输出什么高端,时尚,尊贵。这样才能让你们一直认为自己卑微,然后以为只要能佩戴高端商品就能进入到尊贵阶层,谁可知这都是像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一样的傻逼谎言被设计了!
t
tuitui
9 楼
你牛 我就想知道,你现在在哪?
t
tuitui
10 楼
卡朋蒂埃向哥伦比亚大学捐助是丁龙的十倍以上 当时慈禧太后听说以后,立刻捐赠了包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在内的5000余册图书,李鸿章和清政府驻美使臣伍廷芳等人都有捐赠。 慈禧捐献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也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学院的镇院之宝 在各方的努力下,终于,西方文化近代史上第一个以中国捐款人命名的文化项目诞生了 ———————————————————————————————————— 但是这些人并没有要求这个title改名字。
p
pickle
11 楼
看得出来他也是好学的人, 那笔英文字写的很漂亮
不渴而饮
12 楼
自大是因为无知,偏见来自傲慢。赞这句!
不渴而饮
13 楼
出身卑微,品行高贵。
珠漪慝
14 楼
值得尊重。但是,这是一个典型的靠洋人恩宠而发达的故事,好是好,没啥值得吹牛的
l
littlejeff22
15 楼
解放后,他成为贫民,像中国极大多数人一样,过完平凡的一生
l
littlejeff22
16 楼
错,是洋人被他的高贵品格折服,这是因为了解所以尊重,是人格魅力
不渴而饮
17 楼
也不能这样说。还是有贵人。丁龙是,我外公薛廷模也是。我外公小时候父母早逝,兄弟俩他是老大,老二过继给了一郑姓人家,他自己被一教会学校的魏姓美籍教员收留,当杂工管吃管住还教他读书识字,一来二去表现不错颇得魏老师欣赏,晋级为小跟班每天陪老魏去学校跟着旁听居然还毕业了,老魏送他去了燕京大学继续读书,毕业后回学校任教一年,又送去华盛顿大学读教育学拿到硕士学位,毕业后回福州继续任教教英文,1933年成为这所教会学校首任中国人校长。这学校今天还在,就是福州的格致中学,很早前叫格致书院。格致中学在他任期内发展壮大,去美国募捐扩建了小学部和高中部。格致现在还有一半身雕塑,纪念他为福州早期教育发展所做的贡献。当年与他一起办学的还有我外婆,叫林雪金,1906年哥大教育学硕士,中国最早的管风琴师。那个美籍外教老魏是他命里的贵人,他很幸运,当然他自己天资聪颖也很努力。格致中学1952年并入另外一所中学,他离任校长去图书馆当管理员,偶尔替补英文老师,文革前退休,1978年去世。
c
cadog
18 楼
自大是因为无知,偏见来自傲慢
不渴而饮
19 楼
史料记载,美中贸易交往起始于1784年,一艘名为“中国皇后号”的三位帆船从纽约起航,先到澳门,领取进入广州黄埔港的批准,8月23日到港,鸣礼炮13响代表十三州向大清帝国致敬。这船原来是搜军舰,因为一个华盛顿政府的贸易还是财政监督叫啥忘了,这哥们是华盛顿打仗时的铁杆军援,是个银行家,对革命没啥兴趣,倾家荡产支援大陆军纯属跟老华私人情感。革命成功后,也在中央某了个差事,有天听说,在西岸花6便士买张兽皮倒腾到中国能值100美元,于是就疯了,玩命游说他哥华盛顿必须跟中国贸易一下,打破英国贸易封锁。于是买下这艘船改装成商船奔广州,那会儿美国上下充满了对中国不切实际的幻想,梦想者有天能跟中国一样,人口众多经济繁荣,跟公知哈美有一拼,大小报章杂志一片溢美之词泛滥,这都有据可查。 中国皇后号到广州后,不到半年卖掉所有货物然后采办精美中国商品老三样,瓷器、丝绸、茶叶以及其他精美奢饰品,象牙扇子各种精巧玩意往返历时一年多点返回纽约港,整船货都抢疯了,那会英国封锁美国,有钱人也买不着啥奢饰品自己生产又不行,华盛顿利用特权抢了300来件精美瓷器,从夜壶到茶壶、餐具全套里的特全套大礼包,据说那船货买了3万多美金,发大财了。第二年美国人就疯了一般奔中国,大船小船能横渡太平洋的都出动了如过洋之鲫,广东佬也挺厚道,童叟无欺,公平交易,资金不够还能赊账,一时间美国报章盛赞中国卖家有信誉,仁慈,道德高尚啥啥的豪华当钱用。那会儿美国还比较弱小贫瘠,不像后来,后来再来中国一看,我靠地盘都让其他列强霸占了,心里话我胳膊也不细呀,你们分蛋糕为啥不给我留一份,于是发表一“门户开放,利益均沾”声明,其他列强都没人搭理他。美国与大清签署的唯一的公平协议,就是中美天津条约的附款,也称蒲安臣条约,老普是个人名,还做过清朝的官员协理大清与列强交往事宜。蒲安臣条约约定中美人员自由往来,经商、务工、文化交流,上学什么的一律平等,到18605年内战结束,大量华工到达美国替代喝酒打架不干活的爱尔兰懒鬼,一天浦铁路10英里,现在在犹他还立着牌子。排华是1870年太平洋铁路修好之后,美国又经济危机了,华工都是精壮青年,无家小拖累,给点钱就干,不给钱管饭也干,一顿猛干把当地就业抢个精光,白人都有家小,一人挣钱养全家,无法与中国人竞争,矛盾日益激烈,大打出手袭击华人,有时警察都要出动保护华工,毕竟华工也是纳税人,大的事件如石泉煤矿啥的挺多。后来排华法案一个接一个,政客为迎合选民可劲提,都无阻挡在国会通过,并且这些个法案都得到底层劳动人民强烈支持。
将错就错
20 楼
国人前辈大多是这样的品格,不像现在那些卖国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