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一个下午,位于北京大兴区的一家海王星辰药店,终于“等”来了一名顾客。店长赶忙迎上去问需要点儿什么药,等来的却是“可否拿自己带的药材来熬药”。当被婉拒后,这名顾客便径直离开了。客人变少的情况,不只存在于这家海王星辰药店。中国新闻周刊近日走访北京多家海王星辰门店发现,客流下滑是普遍现象,如果是非医保定点药店,情况可能更加糟糕。
6月中旬,一封邮件忽然开始在业内流传:海王星辰请求其门店的房东们可以接受延迟一个月付款。
据海王星辰官网介绍,其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到如今拥有4800多家连锁药房,8000多名药师。在零售药店行业有关综合实力排行榜中,其常年位居前十。
被问及房租欠缴问题时,上述店长表情略显尴尬,以“不知情,全国各个地方情况可能不一样”搪塞了过去。她同时强调称:“我们公司很大,门店、产品、物流全都有,是很有实力的。”
这样一家“很有实力”的企业,为何如今连房租都交不上了?
图/视觉中国
交不起房租了?
中国新闻周刊发现,网传邮件发送时间为6月16日,邮件标题很直白——“关于恳请支持海王星辰租金延付的请求”。
邮件中的第二段讲述了海王星辰目前面临的市场环境,并表示行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与合规压力”;与此同时,直播带货和线上购药等新兴销售模式迅速崛起,分流了大量客源,对传统医药零售渠道造成了巨大冲击。“我司作为深耕医药行业三十载的企业,如今也面临着创业以来最为艰难的转折点,经营压力与日俱增。”
为此,海王星辰希望将租金往后延缓一个月支付,也就是6月租金,7月支付;7月租金,8月支付。同时还强调:“目前这三个月的喘息之机,对我司而言至关重要。它将成为我们调整经营策略、优化资源配置、缓解资金压力的黄金时期,有助于我司尽快走出困境,恢复稳健经营,并在后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强的实力,继续为双方的合作创造更大的价值。”
邮件落款为深圳市海王星辰健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系山东海王星辰医药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孙公司。
与餐饮业类似,房租是药店的主要成本之一,但又不像餐饮业占比那么高。
根据《2022—2023中国药店发展报告》,近几年,药店物业租金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逐年下降,从2019年的11.91%,下降到2022年的9.60%,降幅达2.31%。
作为常年位居全国前十的连锁药店品牌,海王星辰连营收占比仅为10%左右的房租都付不起了吗?
中国新闻周刊就邮件内容向深圳市海王星辰健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致电,对方表示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采访。随后又向山东海王星辰医药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函进行核实,截至发稿尚未获得回复。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刚刚过去的6月28日,海王星辰还举办了成立三十周年司庆活动。庆典上,海王星辰常务副总裁张妙发表讲话称,未来,海王星辰将“坚定不移推进海王优品战略,满怀期待迎接下一个三十年”。
事实上,海王星辰近年来正在筹备IPO事宜。
早在2007年,海王星辰就已赴美上市,是彼时我国第一家在纽交所IPO的连锁药店,不过2016年海王星辰就从美股退市。
2023年,海王星辰又重新谋求在A股上市,在山东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辅导券商为中信证券。
今年4月,中信证券披露了山东海王星辰医药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七期IPO辅导工作的进展情况。针对公司实际控制人控制企业众多、相关治理机制及内控制度尚需进一步梳理整改等情况,中信证券及其他中介机构、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对相关问题提出了整改方案。
图/网传邮件截图
药店闭店潮开启
客观地说,药店这几年确实不好过。
据中康药店通数据统计,2024年全国零售药店关店数约3.9万家,平均每天有107家药店倒闭,并且关店数呈现季度环比上升趋势。而一众上市连锁药店中,大半出现了利润下滑甚至亏损。
2025年形势仍未能好转。国大药房母公司国药一致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骤降59.83%,今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再度同比下降15.63;一心堂去年归母净利润下滑79.23%,今年一季度下滑33.83%;同期健之佳则分别下滑69.08%和35.85%。
究其原因,医药电商的兴起,令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发生了极大改变。
“现在客户买药基本都直接在线上下单,而且很多都直接在网上囤半年、一年的量,只有特别急的,像什么开塞露、创可贴、儿童退烧药这种的,才会到店里买。”一名小型连锁药店店长对中国新闻周刊坦言,“客户不到店,我们就没办法做附加服务、推销别的产品了。”
此外,广泛存在的线上线下“同店同药不同价”问题,进一步让线下药店客流量萎缩。
中国新闻周刊于前述海王星辰门店统计发现,太极桐君阁麻仁丸网售15.8元,门店标价25元;南洋克痢痧胶囊网售23.8元,门店标价29.8元;15袋3克装的“思密达”蒙脱石散价差最大,网上不同口味的售价仅25元左右,门店标价却达到了44.8元。
不过在湖南省药品流通行业协会原秘书长黄修祥看来,业绩普遍承压的根本原因在于门店太多。据中康药店通统计,去年6月全国药店数已经突破了70万家。
回溯历史,连锁药店行业的爆发,主要有两个时间点。第一个时间点在2017年。彼时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开,“两票制”“药占比”“零加成”等政策密集出台,为院外医药零售市场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时间点在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其中明确提出,优化药店开设审批,在全国范围内对申请开办只经营乙类非处方药的零售企业审批实行告知承诺制,推动取消药品零售企业筹建审批,督促地方清理对开办药店设定的间距限制等不合理条件。
所谓告知承诺制,是指申请人书面承诺已经符合告知的相关要求,并愿意承担不实承诺的法律责任,行政机关不再索要有关证明并依据书面承诺办理相关行政事项的工作机制。此举大幅简化了开店流程。
政策助推下,益丰药房、大参林、老百姓、一心堂四大民营药房均迅速扩张,并陆续成功上市。
河南动销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就国际一般规律,每家药店服务6000人方能实现盈亏平衡,“换算下来,中国的药店应为23万—25万家左右”。即是说至少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出清三分之二。黄修祥则认为,合理的药店数量应在40万家左右。
“海王系”之困
连锁药店行业里,有关“转型”的话题已经讨论了数年。
一般认为有两个方向:一是走大健康、美妆等泛消费的路子,这条路貌似已被屈臣氏、万宁等美妆集合店的退潮所证伪;二是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往DTP(Direct to Patient,直接面向病人)药房转型。
相比普通药店,DTP药房不仅要进行传统的药品销售和配送,还提供用药咨询、追踪进展等患者全周期服务。这要求药房除了执业药师,还要配备冷链、冷柜等新药特药所需硬件,综合成本较高。
2023年西普会DTP药房新发展峰会上,广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广州医药大药房有限公司总经理程震就曾公开表示:“作为DTP药房的经营者,盈利是我们目前最大的痛点。”
郑佩指出,连锁药店转型升级的最大障碍来自原有的管理体制,即高毛首推机制和店员激励体系。“提成比例务必改变,这样非医保的大单品才能做起来;高毛体制也务必打破,否则供应商就没有费用空间提供线下终端门店的助销、推广工作,新的模式也就难以成功。”
无论往哪个方向转型,都需要钱,然而将视线从海王星辰身上挪开,放到整个“海王系”身上,会发现其多个板块均在承压,兄弟单位也掏不出钱来“救火”。
海王集团官网显示,其1989年创办于深圳,核心业务板块包括海王生物、海王星辰、海王优品等,其中海王生物为A股上市公司,主营医药流通,在前不久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药品流通行业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强”中排行第十。
虽然海王星辰与海王生物至今没有直接的股权关系,但存在一定的业务往来。早在2015年,双方达成在药品配送、采购、DTP药房服务、网络营销等方面的战略合作。海王生物历年年报中亦显示,海王星辰是其主要客户之一。
中国新闻周刊发现,“海王系”的自营产品在各个海王星辰门店中普遍占据主要位置,例如“金得菲”复方氨酚烷胺片、“海王牌”葡萄籽维E软胶囊、海王优品的分离蛋白固体饮料等,均陈列在靠近大门最显眼的货架处。
可是近年来,海王生物的日子也不好过。
财报显示,2022年至2024年,海王生物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27亿元、-16.9亿元和-11.93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39亿元。今年一季度,海王生物实现营收73.76亿元,同比下降8.81%;归母净利润2371.58万元,同比再度下滑44.38%。
2024年,广新集团旗下丝纺集团与海王集团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约定后者将其持有的公司3.16亿股无限售条件流通股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转让给丝纺集团。不过今年6月,海王生物宣布终止了控股权变更及定增计划。
黄修祥指出,医药商业公司的利润是非常薄的,面对医疗机构回款难,第三终端客户经营质量良莠不齐的现实情况,要全面梳理客户资源,把控财务风险。连锁药店也要审时度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果断对亏损门店、扭亏无望门店关停并转,争取先活下来,再图谋发展。
6月的一个下午,位于北京大兴区的一家海王星辰药店,终于“等”来了一名顾客。店长赶忙迎上去问需要点儿什么药,等来的却是“可否拿自己带的药材来熬药”。当被婉拒后,这名顾客便径直离开了。客人变少的情况,不只存在于这家海王星辰药店。中国新闻周刊近日走访北京多家海王星辰门店发现,客流下滑是普遍现象,如果是非医保定点药店,情况可能更加糟糕。
6月中旬,一封邮件忽然开始在业内流传:海王星辰请求其门店的房东们可以接受延迟一个月付款。
据海王星辰官网介绍,其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到如今拥有4800多家连锁药房,8000多名药师。在零售药店行业有关综合实力排行榜中,其常年位居前十。
被问及房租欠缴问题时,上述店长表情略显尴尬,以“不知情,全国各个地方情况可能不一样”搪塞了过去。她同时强调称:“我们公司很大,门店、产品、物流全都有,是很有实力的。”
这样一家“很有实力”的企业,为何如今连房租都交不上了?
图/视觉中国
交不起房租了?
中国新闻周刊发现,网传邮件发送时间为6月16日,邮件标题很直白——“关于恳请支持海王星辰租金延付的请求”。
邮件中的第二段讲述了海王星辰目前面临的市场环境,并表示行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与合规压力”;与此同时,直播带货和线上购药等新兴销售模式迅速崛起,分流了大量客源,对传统医药零售渠道造成了巨大冲击。“我司作为深耕医药行业三十载的企业,如今也面临着创业以来最为艰难的转折点,经营压力与日俱增。”
为此,海王星辰希望将租金往后延缓一个月支付,也就是6月租金,7月支付;7月租金,8月支付。同时还强调:“目前这三个月的喘息之机,对我司而言至关重要。它将成为我们调整经营策略、优化资源配置、缓解资金压力的黄金时期,有助于我司尽快走出困境,恢复稳健经营,并在后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强的实力,继续为双方的合作创造更大的价值。”
邮件落款为深圳市海王星辰健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系山东海王星辰医药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孙公司。
与餐饮业类似,房租是药店的主要成本之一,但又不像餐饮业占比那么高。
根据《2022—2023中国药店发展报告》,近几年,药店物业租金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逐年下降,从2019年的11.91%,下降到2022年的9.60%,降幅达2.31%。
作为常年位居全国前十的连锁药店品牌,海王星辰连营收占比仅为10%左右的房租都付不起了吗?
中国新闻周刊就邮件内容向深圳市海王星辰健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致电,对方表示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采访。随后又向山东海王星辰医药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函进行核实,截至发稿尚未获得回复。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刚刚过去的6月28日,海王星辰还举办了成立三十周年司庆活动。庆典上,海王星辰常务副总裁张妙发表讲话称,未来,海王星辰将“坚定不移推进海王优品战略,满怀期待迎接下一个三十年”。
事实上,海王星辰近年来正在筹备IPO事宜。
早在2007年,海王星辰就已赴美上市,是彼时我国第一家在纽交所IPO的连锁药店,不过2016年海王星辰就从美股退市。
2023年,海王星辰又重新谋求在A股上市,在山东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辅导券商为中信证券。
今年4月,中信证券披露了山东海王星辰医药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七期IPO辅导工作的进展情况。针对公司实际控制人控制企业众多、相关治理机制及内控制度尚需进一步梳理整改等情况,中信证券及其他中介机构、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对相关问题提出了整改方案。
图/网传邮件截图
药店闭店潮开启
客观地说,药店这几年确实不好过。
据中康药店通数据统计,2024年全国零售药店关店数约3.9万家,平均每天有107家药店倒闭,并且关店数呈现季度环比上升趋势。而一众上市连锁药店中,大半出现了利润下滑甚至亏损。
2025年形势仍未能好转。国大药房母公司国药一致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骤降59.83%,今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再度同比下降15.63;一心堂去年归母净利润下滑79.23%,今年一季度下滑33.83%;同期健之佳则分别下滑69.08%和35.85%。
究其原因,医药电商的兴起,令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发生了极大改变。
“现在客户买药基本都直接在线上下单,而且很多都直接在网上囤半年、一年的量,只有特别急的,像什么开塞露、创可贴、儿童退烧药这种的,才会到店里买。”一名小型连锁药店店长对中国新闻周刊坦言,“客户不到店,我们就没办法做附加服务、推销别的产品了。”
此外,广泛存在的线上线下“同店同药不同价”问题,进一步让线下药店客流量萎缩。
中国新闻周刊于前述海王星辰门店统计发现,太极桐君阁麻仁丸网售15.8元,门店标价25元;南洋克痢痧胶囊网售23.8元,门店标价29.8元;15袋3克装的“思密达”蒙脱石散价差最大,网上不同口味的售价仅25元左右,门店标价却达到了44.8元。
不过在湖南省药品流通行业协会原秘书长黄修祥看来,业绩普遍承压的根本原因在于门店太多。据中康药店通统计,去年6月全国药店数已经突破了70万家。
回溯历史,连锁药店行业的爆发,主要有两个时间点。第一个时间点在2017年。彼时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开,“两票制”“药占比”“零加成”等政策密集出台,为院外医药零售市场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时间点在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其中明确提出,优化药店开设审批,在全国范围内对申请开办只经营乙类非处方药的零售企业审批实行告知承诺制,推动取消药品零售企业筹建审批,督促地方清理对开办药店设定的间距限制等不合理条件。
所谓告知承诺制,是指申请人书面承诺已经符合告知的相关要求,并愿意承担不实承诺的法律责任,行政机关不再索要有关证明并依据书面承诺办理相关行政事项的工作机制。此举大幅简化了开店流程。
政策助推下,益丰药房、大参林、老百姓、一心堂四大民营药房均迅速扩张,并陆续成功上市。
河南动销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就国际一般规律,每家药店服务6000人方能实现盈亏平衡,“换算下来,中国的药店应为23万—25万家左右”。即是说至少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出清三分之二。黄修祥则认为,合理的药店数量应在40万家左右。
“海王系”之困
连锁药店行业里,有关“转型”的话题已经讨论了数年。
一般认为有两个方向:一是走大健康、美妆等泛消费的路子,这条路貌似已被屈臣氏、万宁等美妆集合店的退潮所证伪;二是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往DTP(Direct to Patient,直接面向病人)药房转型。
相比普通药店,DTP药房不仅要进行传统的药品销售和配送,还提供用药咨询、追踪进展等患者全周期服务。这要求药房除了执业药师,还要配备冷链、冷柜等新药特药所需硬件,综合成本较高。
2023年西普会DTP药房新发展峰会上,广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广州医药大药房有限公司总经理程震就曾公开表示:“作为DTP药房的经营者,盈利是我们目前最大的痛点。”
郑佩指出,连锁药店转型升级的最大障碍来自原有的管理体制,即高毛首推机制和店员激励体系。“提成比例务必改变,这样非医保的大单品才能做起来;高毛体制也务必打破,否则供应商就没有费用空间提供线下终端门店的助销、推广工作,新的模式也就难以成功。”
无论往哪个方向转型,都需要钱,然而将视线从海王星辰身上挪开,放到整个“海王系”身上,会发现其多个板块均在承压,兄弟单位也掏不出钱来“救火”。
海王集团官网显示,其1989年创办于深圳,核心业务板块包括海王生物、海王星辰、海王优品等,其中海王生物为A股上市公司,主营医药流通,在前不久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药品流通行业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强”中排行第十。
虽然海王星辰与海王生物至今没有直接的股权关系,但存在一定的业务往来。早在2015年,双方达成在药品配送、采购、DTP药房服务、网络营销等方面的战略合作。海王生物历年年报中亦显示,海王星辰是其主要客户之一。
中国新闻周刊发现,“海王系”的自营产品在各个海王星辰门店中普遍占据主要位置,例如“金得菲”复方氨酚烷胺片、“海王牌”葡萄籽维E软胶囊、海王优品的分离蛋白固体饮料等,均陈列在靠近大门最显眼的货架处。
可是近年来,海王生物的日子也不好过。
财报显示,2022年至2024年,海王生物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27亿元、-16.9亿元和-11.93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39亿元。今年一季度,海王生物实现营收73.76亿元,同比下降8.81%;归母净利润2371.58万元,同比再度下滑44.38%。
2024年,广新集团旗下丝纺集团与海王集团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约定后者将其持有的公司3.16亿股无限售条件流通股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转让给丝纺集团。不过今年6月,海王生物宣布终止了控股权变更及定增计划。
黄修祥指出,医药商业公司的利润是非常薄的,面对医疗机构回款难,第三终端客户经营质量良莠不齐的现实情况,要全面梳理客户资源,把控财务风险。连锁药店也要审时度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果断对亏损门店、扭亏无望门店关停并转,争取先活下来,再图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