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望路的十字路口,SKP商场的玻璃幕墙如同巨型水晶阵,折射着CBD的财富光芒。
民间流传着关于这座商场的故事:其建筑为鼓形结构,北倚长安街“龙脉”,南接通惠河“水财”,SKP三字也被人赋予“商客频至”的谐音。
这种神秘主义的叙事,与它连续13年蝉联“中国店王”的传奇互为注脚。2023年,SKP以日均进账7260万元、全年销售额265亿元的惊人数据,成为全球奢侈品零售界的“实体印钞机”。
然而,这个“实体印钞机”在2025年4月初,被多家媒体曝出卖身的消息:私募巨头博裕资本拟以40亿~50亿美元(约合292亿~365亿元)收购SKP管理运营权,以及实体资产。
博裕资本背后站着淡马锡、李嘉诚基金会等国内外资本巨头,擅长以金融工具实现能量裂变,这场交易溅起的火花,灼烧了行业的神经。
01、“实体印钞机”要被卖了《财经天下》从多方人士处了解到,SKP商管公司的股权,被背后的老板摆上了货架。
SKP的前身是新光天地,由北京华联集团和台湾新光三越合资,后由北京华联集团全面接手并更名为SKP。SKP的商管公司是北京华联SKP百货有限公司,新加坡公司光辉投资控股间接持有其50%的股份,直接持有10%的股份,北京华联集团持有40%的股份。
天眼查显示,北京华联集团持有的股份,因涉及民事诉讼,已自2025年3月28日起,被法院冻结至2028年3月27日。这增加了SKP被卖的复杂性。
“虽然说出售的是商管公司的股权,但正在谈的是部分业务部门。”知情人士宋深告诉《财经天下》,具体有SKP的品牌和运营、北京SKP的租约,以及SKP持有的西安、杭州、武汉、成都店的股份。
SKP北京大望路门店所在的物业,租约到期时间目前尚未公开,北京商业办公租赁合同示范文本显示,租赁期限最长不超过20年。若按2007年首签租约计算,预计将于2027年到期。
股权方面,《财经天下》梳理发现,SKP全资控股西安SKP、杭州SKP。至于武汉SKP、成都SKP,SKP分别持有42%、60%的股权。
北京华联集团从民生零售起步,直到吉小安2000年接任董事长后,才通过资本运作与战略卡位,打造出SKP这一主卖奢侈品的高端商场。
近些年来,北京华联集团的日子不大好过。多元化业务,如文旅、化工等并未形成协同效应,其投资还失误了。有媒体算了一笔账,在乐视汽车、OFO共享单车等投资上,北京华联集团累计损失近百亿元。
屋漏偏逢连夜雨。2024年,吉小安一手打造的SKP,业绩遭遇有史以来的滑铁卢:最能打的北京SKP销售额从2023年的265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约220亿元,同比减少17%,“中国店王”的名号被南京的德基广场夺走。
这意味着,北京SKP日赚10亿元的神话破灭了。要知道,北京SKP在2019年的店庆日,单日销售额达到了10.1亿元。SKP更深的危机,还潜伏在扩张版图中。
▲图源/SKP官方微博
西安SKP的销售额,从2022年的95亿元,跌至2024年的80亿元;武汉SKP开业首日破亿元后,客流量持续下滑。尽管成都SKP过去一年的销售额,增长至68.75亿元,但今年以来也遇到了一些麻烦。
住在成都SKP附近的王枫就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奢侈品商场拆柜的铺面,变得越来越多。新进铺面的速度,跟不上撤柜的速度。就在前些天,“南馆的BHG超市也关了,商场就搞活动时人多一些”。
囊中羞涩的王枫经常在成都SKP“穷逛”,对她来说,SKP的价格有些高,不舍得出手。
2024年,中国个人奢侈品消费出现结构性裂变。一些高净值人群转向定制工坊和抗衰中心后,SKP的“中间层”客群也正在蒸发。比如将奢侈品当作自我证明的中产,已经不再轻易出手。即便出手,他们也会从多个渠道货比三家,有的涌入海南免税店,有的从海外购买,有的转向线下二手奢侈品店,以及线上奢侈品电商平台红布林等。
将SKP视为“欲望大学”,曾“买不起奢侈品也要买”的年轻人,如今更在意产品的性价比,通常以“只逛不买”的方式,体验奢华氛围。比如王枫。
哪怕成都SKP也有王枫咬咬牙能买得起的萨洛蒙,但她经常转身去网上买。一位SKP里的Gucci柜员吐槽,“现在的年轻人只拍照不买单,试衣间成了网红打卡地”。
除了消费观念的转变外,“SKP业绩的下滑,也是商业模式升级的结果。”要客研究院院长周婷告诉《财经天下》。
比如南京德基广场以“千万级网红卫生间”“艺术化场景”和40多个华中首店,精准狙击SKP依赖的“品牌堆砌”模式。
归根结底,北京华联集团要把SKP卖了,是资本周期、行业变局、战略转型三重压力下的被动选择。
对这起交易案的另一主角博裕资本来说,SKP是其构建消费商业版图的绝佳跳板。毕竟,在吉小安这个掌门人的带领下,SKP拥有不少“搞定”奢侈品巨头的方法论。
02、中国店王“搞定”奢侈品巨头1957年出生的吉小安,青年时期经历丰富,曾参军、下乡插队,后进入天津财经学院(现天津财经大学)学习,并于1975年毕业。此后,他进入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担任副研究员,从事经济政策研究。这段学术背景,为他日后商业决策中的战略眼光,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吉小安转向商界,出任海南民族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一阶段被外界视为其从学者转型为实业家的关键跳板,但具体经营细节鲜少公开。
2002年起,吉小安正式加入北京华联集团,开启职业生涯的黄金期。2006年,在吉小安的主导下,北京华联集团与台湾新光三越联手打造了北京SKP的前身新光天地。该项目成为亚洲首个汇集九大奢侈品牌的购物中心。
从这一年起,新光天地以65亿元的销售额,首次超越杭州大厦,成为中国百货业单店销售冠军,这一突破标志着其“中国店王”地位的起点。2012年,通过股权重组,北京华联集团取得新光天地控股权并更名为SKP。
到2019年,北京SKP连续十年稳居全国第一。2020年,北京SKP以177亿元的销售额,超越英国高端百货公司哈罗德百货,成为全球销量最高的单体商场。2023年,SKP销售额进一步攀升至265亿元,继续蝉联全球第一。
在周婷看来,北京SKP之所以成为中国店王,主要原因是市场和需求使然,其地处北京CBD,面对中国最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且有比其他商场更全的品牌,以及独创品类的购物模式。
比如北京SKP的店庆,会通过“心理账户”设计,如满返礼金、积分制度等刺激消费。那些年,不少消费者会因“错过再等一年”的短缺心理疯狂凑单,甚至有人为了抢限量款“坐轮椅也要到场”。
2024年7月,武汉SKP曾通过“mall+街区”模式,打破传统高端商业格局,吸引日均10万客流,并引发恒隆、武商等竞品降价内卷。
吉小安也是SKP成为中国店王的关键人物。“能人、强人,但为人低调。”多名业内人士向《财经天下》如是评价吉小安。俞敏洪曾透露,吉小安不用手机,仅通过助理与外界沟通。
但这并不妨碍他拥有敏锐的商业嗅觉。毕竟,吉小安早在2006年,就押注了奢侈品消费的趋势,创立了高端零售品牌SKP,且选址在了当时还是城乡接合部的大望路,如今这里是北京核心繁华地段。
在周婷看来,吉小安是一个强势且果断的管理者。正因为如此,“才造就出强势的企业SKP”。这种带有争议的标签,贯穿于吉小安重构百货业底层逻辑的始终。
为了将传统收租模式,变为“流量抽成+数据控制”的共生体系,吉小安在2014年组建200人的海外买手团队,要求所有买手必须具备海外留学背景,“全球扫货+独家买断”。
“欧洲首发即北京同步”,也成为SKP买手团队的基本素养。在SKP,顾客常常听到柜姐说:“全世界的奢侈品,如果在SKP买不到,那全国哪里都买不到。”
在吉小安的掌舵下,SKP以“首店经济”和“独家合作”吸引奢侈品巨头。对无法买断的品牌,SKP以特许经营名义要求“独家合作”,品牌需在关键环节让渡部分决策权。虽然这让不少奢侈品巨头抓狂,但他们要想在SKP站稳脚跟,遵守SKP的规定是必修课。
会员体系也是吉小安搞定奢侈品巨头的武器之一。SKP通过分层会员制度(普通会员、金卡会员、黑卡会员),积累了200万会员。其中,黑卡会员2024年年均消费达47万元,贡献总销售额的62%。北京SKP会员购买欲爆棚,复购率超70%。
“200万会员的全维度数据,如购买频次、品牌偏好、消费力分级等,形成了对奢侈品牌的议价权。”资深业内人士张清告诉《财经天下》。
这对博裕资本来说,颇具吸引力。要知道,博裕资本擅长消费领域的投资,其曾通过投资物美商业、居然之家等,掌握了商超、家居卖场等消费场景的运营经验。
博裕资本还布局了完美日记、钟薛高、猿辅导等新消费品牌,覆盖不同客群需求。与此同时,博裕资本还投资极兔速递,完善物流履约能力。
“SKP拥有强大的品牌和供应链,博裕资本擅长资本运作和资源整合。”张清继续分析道,博裕资本能借SKP打造消费生态链闭环。
03、“快资本”与“慢文化”的对撞那么,事情是否会朝着张清预测的那般发展?就相关问题,《财经天下》分别联系了博裕资本、SKP。截至发稿前,博裕资本、SKP均没有回复。对此,博裕资本相关人员曾对投中网表示不予置评。
“被博裕资本收购后,SKP的定位和布局计划不变,依然是大区布局。吉小安为首的管理层为主,SKP的名称也保留。博裕资本只是财务投资。”宋深告诉《财经天下》,这是正在谈的,未来可能还有变数。
无论如何,按照宋深所言,从正在谈的内容来看,SKP未来可能还是“全球顶奢百货标杆+高端生活方式生态构建者”的定位,且其核心战略也仍然围绕高端客群、首店经济、业态创新与数字化融合展开。
SKP的“大区布局”,指的是其在全国范围内,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实力、消费特征和战略定位,进行的差异化城市选址与业态配置策略。
SKP是2018年开启全国化扩张步伐的,截至2025年,SKP已形成核心城市辐射大区、二线枢纽下沉渗透、国际化前沿试水的三级网络结构。
开业的门店有北京SKP、西安SKP、成都SKP、武汉SKP。一直传得沸沸扬扬的广州SKP,“目前因拆迁问题悬而未决”。宋深透露道。在二线城市,位于长三角的杭州SKP,项目竣工验收时间,从2025年调整至2027年年中。向西南延伸的昆明SKP、瞄准区域枢纽的呼和浩特SKP,虽然多次计划启动,但最终因消费力不足暂缓开发。
“SKP未来不会再加速向全国扩张,目前优先搞定一线城市,以及强二线城市,比如杭州SKP、广州SKP等。”宋深告诉《财经天下》。
如若按照宋深所言,博裕资本入主SKP后,团队依然是以吉小安管理层为主。那么,除了吉小安,SKP的核心管理团队,大概率依然是张坤、吉田、王新苗、王璐等人。
这四人为瑞得时尚(SKP控股)公司的核心成员,是SKP近年扩张的核心推动者,分管运营、品牌合作及区域拓展。他们具备奢侈品零售、跨国供应链管理经验,比如张坤曾参与SKP与国际奢侈品牌的独家合作谈判。
以上是不变的层面,那么,将有什么变化?毕竟,博裕资本是“快资本”,SKP为“慢文化”。在张清看来,被博裕资本收购后,SKP的轻资产模式如品牌管理输出等,有望通过博裕资本的资金支持实现快速复制。
SKP也可以利用万物云的智慧商业管理系统优化SKP运营效率,例如通过AI客户画像提升会员复购率。“博裕资本的介入,或将推动SKP从传统百货向全球化高端消费生态平台转型。”张清总结道。
至于博裕资本,若是纯财务投资,SKP将成为其消费赛道的“现金奶牛”与证券化工具。毕竟单单北京SKP,每年就有200多亿元的销售额。资本化这条路,也有例在先。
北京SKP的物业资产,早在2020年就通过天风证券,发行了“天风-华贸SKP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该产品是国内首单以顶级购物中心为底层资产的CMBS,底层物业为北京SKP所在的华贸中心商业部分,由北京华贸水世界商城发展有限公司持有,国华置业参股40%。
如若博裕资本入驻,北京SKP的物业资产,可能进一步升级为公募REITs ,从而构建“轻重资产双轮驱动”的资本模式。
“这一路径既盘活了存量资产,又为SKP后续扩张提供资金杠杆。”张清说道,博裕资本也可将SKP的其他成熟项目,打包发行公募REITs。
博裕资本还可实现生态协同,将旗下投资标的小红书、SHEIN、极兔速递等,与SKP整合在一起,形成流量-消费-履约闭环。
“也可借助淡马锡资源收购欧洲买手店,打通SKP与东南亚免税市场。毕竟,极兔物流覆盖19个国家。”张清分析称。
这起交易虽有战略价值,但背后也不乏多重隐忧,涉及品牌信任、运营整合、市场周期等多维度的风险。有知情人士曾向媒体透露,部分奢侈品牌与SKP合约中,包含“业主变更需重新谈判”条款。若博裕接手后无法维持原有合作条件,可能导致品牌撤柜,直接影响商场收入。
并且,SKP还有一个当务之急,即提高自身抗周期的能力。毕竟,2024年全球奢侈品市场规模同比收缩2%,LVMH、开云集团等在中国市场销售额跌幅达24%。北京SKP的销售额也在2024年出现下滑。
王枫仍然记得2023年8月8日,成都SKP正式开业那一天。穿羊绒大衣的贵妇、拎着质感包包的年轻女孩,西装革履的城市白领......他们像候鸟般默契地涌向成都SKP,只为抢占那些奢侈品门店的第一批入场券。
(文中人物王枫、张清、宋深为化名)
在北京大望路的十字路口,SKP商场的玻璃幕墙如同巨型水晶阵,折射着CBD的财富光芒。
民间流传着关于这座商场的故事:其建筑为鼓形结构,北倚长安街“龙脉”,南接通惠河“水财”,SKP三字也被人赋予“商客频至”的谐音。
这种神秘主义的叙事,与它连续13年蝉联“中国店王”的传奇互为注脚。2023年,SKP以日均进账7260万元、全年销售额265亿元的惊人数据,成为全球奢侈品零售界的“实体印钞机”。
然而,这个“实体印钞机”在2025年4月初,被多家媒体曝出卖身的消息:私募巨头博裕资本拟以40亿~50亿美元(约合292亿~365亿元)收购SKP管理运营权,以及实体资产。
博裕资本背后站着淡马锡、李嘉诚基金会等国内外资本巨头,擅长以金融工具实现能量裂变,这场交易溅起的火花,灼烧了行业的神经。
01、“实体印钞机”要被卖了《财经天下》从多方人士处了解到,SKP商管公司的股权,被背后的老板摆上了货架。
SKP的前身是新光天地,由北京华联集团和台湾新光三越合资,后由北京华联集团全面接手并更名为SKP。SKP的商管公司是北京华联SKP百货有限公司,新加坡公司光辉投资控股间接持有其50%的股份,直接持有10%的股份,北京华联集团持有40%的股份。
天眼查显示,北京华联集团持有的股份,因涉及民事诉讼,已自2025年3月28日起,被法院冻结至2028年3月27日。这增加了SKP被卖的复杂性。
“虽然说出售的是商管公司的股权,但正在谈的是部分业务部门。”知情人士宋深告诉《财经天下》,具体有SKP的品牌和运营、北京SKP的租约,以及SKP持有的西安、杭州、武汉、成都店的股份。
SKP北京大望路门店所在的物业,租约到期时间目前尚未公开,北京商业办公租赁合同示范文本显示,租赁期限最长不超过20年。若按2007年首签租约计算,预计将于2027年到期。
股权方面,《财经天下》梳理发现,SKP全资控股西安SKP、杭州SKP。至于武汉SKP、成都SKP,SKP分别持有42%、60%的股权。
北京华联集团从民生零售起步,直到吉小安2000年接任董事长后,才通过资本运作与战略卡位,打造出SKP这一主卖奢侈品的高端商场。
近些年来,北京华联集团的日子不大好过。多元化业务,如文旅、化工等并未形成协同效应,其投资还失误了。有媒体算了一笔账,在乐视汽车、OFO共享单车等投资上,北京华联集团累计损失近百亿元。
屋漏偏逢连夜雨。2024年,吉小安一手打造的SKP,业绩遭遇有史以来的滑铁卢:最能打的北京SKP销售额从2023年的265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约220亿元,同比减少17%,“中国店王”的名号被南京的德基广场夺走。
这意味着,北京SKP日赚10亿元的神话破灭了。要知道,北京SKP在2019年的店庆日,单日销售额达到了10.1亿元。SKP更深的危机,还潜伏在扩张版图中。
▲图源/SKP官方微博
西安SKP的销售额,从2022年的95亿元,跌至2024年的80亿元;武汉SKP开业首日破亿元后,客流量持续下滑。尽管成都SKP过去一年的销售额,增长至68.75亿元,但今年以来也遇到了一些麻烦。
住在成都SKP附近的王枫就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奢侈品商场拆柜的铺面,变得越来越多。新进铺面的速度,跟不上撤柜的速度。就在前些天,“南馆的BHG超市也关了,商场就搞活动时人多一些”。
囊中羞涩的王枫经常在成都SKP“穷逛”,对她来说,SKP的价格有些高,不舍得出手。
2024年,中国个人奢侈品消费出现结构性裂变。一些高净值人群转向定制工坊和抗衰中心后,SKP的“中间层”客群也正在蒸发。比如将奢侈品当作自我证明的中产,已经不再轻易出手。即便出手,他们也会从多个渠道货比三家,有的涌入海南免税店,有的从海外购买,有的转向线下二手奢侈品店,以及线上奢侈品电商平台红布林等。
将SKP视为“欲望大学”,曾“买不起奢侈品也要买”的年轻人,如今更在意产品的性价比,通常以“只逛不买”的方式,体验奢华氛围。比如王枫。
哪怕成都SKP也有王枫咬咬牙能买得起的萨洛蒙,但她经常转身去网上买。一位SKP里的Gucci柜员吐槽,“现在的年轻人只拍照不买单,试衣间成了网红打卡地”。
除了消费观念的转变外,“SKP业绩的下滑,也是商业模式升级的结果。”要客研究院院长周婷告诉《财经天下》。
比如南京德基广场以“千万级网红卫生间”“艺术化场景”和40多个华中首店,精准狙击SKP依赖的“品牌堆砌”模式。
归根结底,北京华联集团要把SKP卖了,是资本周期、行业变局、战略转型三重压力下的被动选择。
对这起交易案的另一主角博裕资本来说,SKP是其构建消费商业版图的绝佳跳板。毕竟,在吉小安这个掌门人的带领下,SKP拥有不少“搞定”奢侈品巨头的方法论。
02、中国店王“搞定”奢侈品巨头1957年出生的吉小安,青年时期经历丰富,曾参军、下乡插队,后进入天津财经学院(现天津财经大学)学习,并于1975年毕业。此后,他进入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担任副研究员,从事经济政策研究。这段学术背景,为他日后商业决策中的战略眼光,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吉小安转向商界,出任海南民族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一阶段被外界视为其从学者转型为实业家的关键跳板,但具体经营细节鲜少公开。
2002年起,吉小安正式加入北京华联集团,开启职业生涯的黄金期。2006年,在吉小安的主导下,北京华联集团与台湾新光三越联手打造了北京SKP的前身新光天地。该项目成为亚洲首个汇集九大奢侈品牌的购物中心。
从这一年起,新光天地以65亿元的销售额,首次超越杭州大厦,成为中国百货业单店销售冠军,这一突破标志着其“中国店王”地位的起点。2012年,通过股权重组,北京华联集团取得新光天地控股权并更名为SKP。
到2019年,北京SKP连续十年稳居全国第一。2020年,北京SKP以177亿元的销售额,超越英国高端百货公司哈罗德百货,成为全球销量最高的单体商场。2023年,SKP销售额进一步攀升至265亿元,继续蝉联全球第一。
在周婷看来,北京SKP之所以成为中国店王,主要原因是市场和需求使然,其地处北京CBD,面对中国最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且有比其他商场更全的品牌,以及独创品类的购物模式。
比如北京SKP的店庆,会通过“心理账户”设计,如满返礼金、积分制度等刺激消费。那些年,不少消费者会因“错过再等一年”的短缺心理疯狂凑单,甚至有人为了抢限量款“坐轮椅也要到场”。
2024年7月,武汉SKP曾通过“mall+街区”模式,打破传统高端商业格局,吸引日均10万客流,并引发恒隆、武商等竞品降价内卷。
吉小安也是SKP成为中国店王的关键人物。“能人、强人,但为人低调。”多名业内人士向《财经天下》如是评价吉小安。俞敏洪曾透露,吉小安不用手机,仅通过助理与外界沟通。
但这并不妨碍他拥有敏锐的商业嗅觉。毕竟,吉小安早在2006年,就押注了奢侈品消费的趋势,创立了高端零售品牌SKP,且选址在了当时还是城乡接合部的大望路,如今这里是北京核心繁华地段。
在周婷看来,吉小安是一个强势且果断的管理者。正因为如此,“才造就出强势的企业SKP”。这种带有争议的标签,贯穿于吉小安重构百货业底层逻辑的始终。
为了将传统收租模式,变为“流量抽成+数据控制”的共生体系,吉小安在2014年组建200人的海外买手团队,要求所有买手必须具备海外留学背景,“全球扫货+独家买断”。
“欧洲首发即北京同步”,也成为SKP买手团队的基本素养。在SKP,顾客常常听到柜姐说:“全世界的奢侈品,如果在SKP买不到,那全国哪里都买不到。”
在吉小安的掌舵下,SKP以“首店经济”和“独家合作”吸引奢侈品巨头。对无法买断的品牌,SKP以特许经营名义要求“独家合作”,品牌需在关键环节让渡部分决策权。虽然这让不少奢侈品巨头抓狂,但他们要想在SKP站稳脚跟,遵守SKP的规定是必修课。
会员体系也是吉小安搞定奢侈品巨头的武器之一。SKP通过分层会员制度(普通会员、金卡会员、黑卡会员),积累了200万会员。其中,黑卡会员2024年年均消费达47万元,贡献总销售额的62%。北京SKP会员购买欲爆棚,复购率超70%。
“200万会员的全维度数据,如购买频次、品牌偏好、消费力分级等,形成了对奢侈品牌的议价权。”资深业内人士张清告诉《财经天下》。
这对博裕资本来说,颇具吸引力。要知道,博裕资本擅长消费领域的投资,其曾通过投资物美商业、居然之家等,掌握了商超、家居卖场等消费场景的运营经验。
博裕资本还布局了完美日记、钟薛高、猿辅导等新消费品牌,覆盖不同客群需求。与此同时,博裕资本还投资极兔速递,完善物流履约能力。
“SKP拥有强大的品牌和供应链,博裕资本擅长资本运作和资源整合。”张清继续分析道,博裕资本能借SKP打造消费生态链闭环。
03、“快资本”与“慢文化”的对撞那么,事情是否会朝着张清预测的那般发展?就相关问题,《财经天下》分别联系了博裕资本、SKP。截至发稿前,博裕资本、SKP均没有回复。对此,博裕资本相关人员曾对投中网表示不予置评。
“被博裕资本收购后,SKP的定位和布局计划不变,依然是大区布局。吉小安为首的管理层为主,SKP的名称也保留。博裕资本只是财务投资。”宋深告诉《财经天下》,这是正在谈的,未来可能还有变数。
无论如何,按照宋深所言,从正在谈的内容来看,SKP未来可能还是“全球顶奢百货标杆+高端生活方式生态构建者”的定位,且其核心战略也仍然围绕高端客群、首店经济、业态创新与数字化融合展开。
SKP的“大区布局”,指的是其在全国范围内,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实力、消费特征和战略定位,进行的差异化城市选址与业态配置策略。
SKP是2018年开启全国化扩张步伐的,截至2025年,SKP已形成核心城市辐射大区、二线枢纽下沉渗透、国际化前沿试水的三级网络结构。
开业的门店有北京SKP、西安SKP、成都SKP、武汉SKP。一直传得沸沸扬扬的广州SKP,“目前因拆迁问题悬而未决”。宋深透露道。在二线城市,位于长三角的杭州SKP,项目竣工验收时间,从2025年调整至2027年年中。向西南延伸的昆明SKP、瞄准区域枢纽的呼和浩特SKP,虽然多次计划启动,但最终因消费力不足暂缓开发。
“SKP未来不会再加速向全国扩张,目前优先搞定一线城市,以及强二线城市,比如杭州SKP、广州SKP等。”宋深告诉《财经天下》。
如若按照宋深所言,博裕资本入主SKP后,团队依然是以吉小安管理层为主。那么,除了吉小安,SKP的核心管理团队,大概率依然是张坤、吉田、王新苗、王璐等人。
这四人为瑞得时尚(SKP控股)公司的核心成员,是SKP近年扩张的核心推动者,分管运营、品牌合作及区域拓展。他们具备奢侈品零售、跨国供应链管理经验,比如张坤曾参与SKP与国际奢侈品牌的独家合作谈判。
以上是不变的层面,那么,将有什么变化?毕竟,博裕资本是“快资本”,SKP为“慢文化”。在张清看来,被博裕资本收购后,SKP的轻资产模式如品牌管理输出等,有望通过博裕资本的资金支持实现快速复制。
SKP也可以利用万物云的智慧商业管理系统优化SKP运营效率,例如通过AI客户画像提升会员复购率。“博裕资本的介入,或将推动SKP从传统百货向全球化高端消费生态平台转型。”张清总结道。
至于博裕资本,若是纯财务投资,SKP将成为其消费赛道的“现金奶牛”与证券化工具。毕竟单单北京SKP,每年就有200多亿元的销售额。资本化这条路,也有例在先。
北京SKP的物业资产,早在2020年就通过天风证券,发行了“天风-华贸SKP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该产品是国内首单以顶级购物中心为底层资产的CMBS,底层物业为北京SKP所在的华贸中心商业部分,由北京华贸水世界商城发展有限公司持有,国华置业参股40%。
如若博裕资本入驻,北京SKP的物业资产,可能进一步升级为公募REITs ,从而构建“轻重资产双轮驱动”的资本模式。
“这一路径既盘活了存量资产,又为SKP后续扩张提供资金杠杆。”张清说道,博裕资本也可将SKP的其他成熟项目,打包发行公募REITs。
博裕资本还可实现生态协同,将旗下投资标的小红书、SHEIN、极兔速递等,与SKP整合在一起,形成流量-消费-履约闭环。
“也可借助淡马锡资源收购欧洲买手店,打通SKP与东南亚免税市场。毕竟,极兔物流覆盖19个国家。”张清分析称。
这起交易虽有战略价值,但背后也不乏多重隐忧,涉及品牌信任、运营整合、市场周期等多维度的风险。有知情人士曾向媒体透露,部分奢侈品牌与SKP合约中,包含“业主变更需重新谈判”条款。若博裕接手后无法维持原有合作条件,可能导致品牌撤柜,直接影响商场收入。
并且,SKP还有一个当务之急,即提高自身抗周期的能力。毕竟,2024年全球奢侈品市场规模同比收缩2%,LVMH、开云集团等在中国市场销售额跌幅达24%。北京SKP的销售额也在2024年出现下滑。
王枫仍然记得2023年8月8日,成都SKP正式开业那一天。穿羊绒大衣的贵妇、拎着质感包包的年轻女孩,西装革履的城市白领......他们像候鸟般默契地涌向成都SKP,只为抢占那些奢侈品门店的第一批入场券。
(文中人物王枫、张清、宋深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