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都世界冠军了 为何现在还是留学热?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19年12月15日 21点17分 PT
  返回列表
73421 阅读
44 评论
中国新闻周刊

教育的感情回报

永远要优于知识回报

中国是教育的世界冠军吗?

文/薛涌

发于2019.12.16总第928期《中国新闻周刊》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日前公布了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PISA)测试结果,中国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省市作为一个整体取得了阅读、数学、科学全部三项科目第一。这次共79个国家和地区参测,测试对象是15~16岁的学生。这个年龄的学生成绩,被认为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国义务教育的成就。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中国教育已经是世界冠军了,为什么中国的留学热乃至于“美高”“美初”留学热,依然愈演愈烈?按这个成绩,美国的水平比中国差一大截,那么美国人应该送孩子到中国读书才对啊!

有人指出,上述四个发达省市不能代表中国的整体水平。但也有人说,这四个省市人口总计近两亿,足以构成“世界第七人口大国”。况且,也正是这四个省市,留学 (特别是低龄留学)似乎比其他地区更热。

我们先从显而易见的结论开始。

首先,中国的教育成就不可否认,而这种成就在中国反而容易被低估。我见过不少中国学生被父母送到美国接受“先进教育”,其实在美国读的学校还不如原来国内的学校。每年几万美元的花销,就这么被忽悠出去了。

其次,在肯定成就的同时,应该认真审视这种世界冠军的含金量。这里涉及的样本规模和结构等技术性问题可以暂且略去不提。哪怕我们假设这一测试结果有充分的说服力,即上述四省市的基础教育真的是世界第一,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如今国际上教育的新概念,是60年课程的终身教育,即从6岁入学一直学到66岁退休为止,否则跟不上日新月异的技术更新和时代进步。如此计算,从6岁入学开始,到15岁参加PISA测试,也不过9年时间,仅仅是60年教育最初的六七分之一吧。如果用马拉松比赛打比方,这是42公里全程的头7公里左右。一般而言,此时比赛只是在热身、试探阶段。在大部分马拉松比赛中,此时一马当先的选手,在其他选手冲刺终点线时,他们几乎已无影无踪,甚至有半途弃赛者。

中国的学生会不会是这样的冒进者?对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感到忧虑。比较中国和芬兰的教育就一目了然了。

芬兰是PISA测试中表现最突出的西方国家,三项成绩排名在第六到第十之间,但远不如中国和亚洲几个国家。然而,芬兰教育在国际上信誉很高,乃至各国纷纷前去考察,形成“教育旅游”的景观。

令人吃惊的是,芬兰学生放松得出奇。事实上,芬兰的学校系统,在高中毕业前基本上是没有考试的。其核心理念是,学习是为了兴趣,不是为了分数。反观中国,读书的目标就是考试。学生有时在学校拼到很晚才回家,还要继续奋战到夜里一两点,作业还做不完,以致于学生中厌学者越来越多,甚至出现抑郁症患者。

美国教育学家曾提出衡量教育的两种指标:知识回报和感情回报。经合组织的PISA测试检验的就是知识回报,即你对所学内容掌握了多少。什么是感情回报呢?那就是你学了一段时间后,对所学的东西是更感兴趣了,还是更厌倦了。

教育的感情回报,永远要优于知识回报,因为这是保持一生孜孜不倦求知的根本。如果为了拿高分整天刷题,拼得身心交瘁,这岂不像是马拉松开跑阶段的世界冠军?这样的冠军,不要也好。

亲历者说:中国和美国教育最根本的区别

平日里,朋友谈笑风生间会聊到“拼爹”这个词。但是从那么多个社会新闻上的负面案例而看,尤其是“官二代”,“富二代”被直接当成反面案例,负面标签儿的时候,倒是也会觉得,是否家境越好,最后培养出来的孩子更容易是个废物?可是看看身边很多人中俊杰,却又有很多人不仅家境好,还:比他人吃苦,比他人好学,比他人能干。那么到底什么因素才是称为人生赢家的关键呢?难道家境的好坏是称为人中龙凤的唯一出路吗?看张一驰有什么观点

成为人生赢家者,乃王者也。今天咱们聊一聊如何去做一个不仅仅是会叫人巡山的大王

除了在芈月传里听各位后宫佳丽叫着“大王”“大王”的片段的话,似乎【王】这个字与现代人的生活没有太多交集。在美国生活了10年,中国人之间的不会断的话题就是:为什么中国留学生在学校里不“抢手”,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名校毕业最后在公司做不到高管,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在国外有时候觉着自己被歧视?我大胆的猜想:也许,【王】这个字,其实也是中国人教育思想与美国人教育思想里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不同吧。

幼儿时期教育

中国人:把爱用在没有原则性的过度的夸奖

美国人:把爱用在合理范围内的夸张的鼓励

圣经,格林多前书13:11 - When I was a child, I spoke as a child, I understood as a child, I thought as a child; but when I became a man, I put away childish things (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

很多人养了“熊孩子”,还引以为豪

什么意思呢?中国家长喜欢用的一个词”小大人儿”-指那些年龄还非常小却情商高到爆表的孩子。这些孩子说话办事懂中国人的那些人情事理,出口成章的全是套路。家长们喜欢夸聪明的孩子为“小大人儿”。这个就是我所指的过度的夸。这类的小聪明,连智慧都算不上的东西很多时候是家庭里孩子所得到的耳濡目染。童心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发不说,心机倒是在很小的时候被挖掘出来了。这类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走路碰到桌子椅子了,家长会拍被孩子撞到的桌子椅子说:坏桌子,坏椅子,奶奶帮你打他。再比如说,亲戚过年回家,孩子在亲戚未知的前提下把亲戚的手提电脑或者手机拿出来玩儿,很多家长不会郑重的严肃的批评孩子,反而会开玩笑的把这个事情说的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哎呀,孩子不懂事。甚至会加上一句:你看这么小就能在你的手机上打字了...

他们的确情商被开发的很早,但是培养【王】的人绝对不会这样开发孩子。

自信心的最好培养方式是学会体验失败

美国的家长很有意思。首先,不会送孩子去上那些提早开发智力的补习班。其次,会夸张的鼓励孩子。美国电影里经常会看到的桥段就是孩子画了一幅在成年人眼里看起来很抽象,很一般的画,但是美国的家长总会把自己对画的爱不释手夸张的表达到淋漓尽致。这些大人在表达时候所用的语言(单词),语气,语调,甚至他们夸张的眉毛,额头上的抬头纹都是那么饱满,这些细节给孩子的内心给予一种带有震撼力的肯定!而美国家长同时会让孩子去体验的,是挫败感。他们会鼓励孩子去参加竞技类的比赛,尤其是团体类的竞技性比赛。众所周知,胜败乃兵家常事,所以失败是美国孩子从小就体会到的滋味。以上两类案例,给孩子早期灌输自己在做事情上的自信心,帮助拓展激情。自信心与激情可以让家长帮孩子开发出【驾驭】的能力。对,就是【王】驾驭事物的能力。你看,【驾驭】则是中国人在教育上又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了。

很多中国小朋友智商与情商的高速度开发导致心灵上的开发不健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孩子抗压能力差。因为小的时候一路顺风顺水。然而,为【王】者,从小就明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概念。

很多中国家长依然坚信只要孩子数理化牛逼了,人生便可开挂

所以,我们的孩子,与美国的孩子比起来,在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了(让你的奥林匹克数学题见鬼去吧)

九年义务教育

中国人:学生被吩咐做事

美国人:学生被启发引导创造做事

这是一个再显而易见不过的话题了。虽然上一次在国内的课堂上刷脸对我来说已经是10年前的事情了,虽然我也知道国内的教育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当主流媒体上还有人在报道像“衡水二中”这类院校的优秀教育事迹的时候,我觉得一定要吐这个槽。衡水二中办的是考试培训,而不是教育。

我们多少人给考试当过奴才?

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让一代又一代的人潜移默化的适应了主子和奴才的关系。罚站;进老师办公室老师坐着,学生站着;日记要交给老师们批阅;等等等等。中国一直想学习美国的先进教育理念,只不过最后是然并卵。百家争鸣的盛世中国不是没有过,现在的网络平台同样给了年轻人们发声的机会,然而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搞的就是考试培训,也不给学生们在上学期间一个百家争鸣的机会。因此,【王】这个概念,在中国上学是很难可以领悟到的。当然了,有些人选择不好好学习,出去当混混。有混成样儿的,但是更多的人混到最后不是匪气过重就是痞气太浓。

我们又有多少人被启发过,想去做一场激情澎湃的演讲?

【王】是有感染力,影响力,领袖气息的人。这类人都会做的,且做的很好的一件事情就是演讲。从古至今,凡是领袖级的人物,不但口才出众,且谈吐间气宇非凡。这些人有很多:马丁路德金,乔布斯乔帮主,到马云爸爸。九年义务教育下的学生们,几乎接触不到【王】这个概念。九年义务教育下的学生们,几乎接触不到【王】这个概念。

我的脑海中,九年义务教育下来,无论是上级领导还是年级主任,所有人做的演讲没有一个人不是念稿子的。甚至念稿子还是磕磕绊绊的。而中国的教育者更善于,热衷于做的事情是挑学生的’毛病“:早恋,穿没穿校服,发型的问题,女生有没有打耳洞。老师的精力用在这些地方了,学生们去哪里找【王】?这层关系更像是古装剧里面的主子与下人的关系没啥区别呀。

我们的孩子规规矩矩过了20几年,最后为美国人打工。

虽然美国的教育系统也有着自己的不足,但是美国的教育系统说到底不是做考试培训的,人家是做教育的。至少在这个文化里:成绩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的作业是各种天马行空,且需要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不比中国学生需要投入到作业中的要少。学生的特长会被学校得到认可,合理的去张扬个性是整个整个美国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中国家长一直所说的中国孩子数理化比同年龄的美国孩子优秀。很多情况下确实也是属实,只不过最后那些数理化不如中国孩子的美国孩子在10年后,20年后当了这些数理化优秀的中国孩子的【王】(又名:老板,上司,大BOSS)。

竞技体育教育

中国人:属于班主任老师的体育课

美国人:再小的学校,也要有自己的球队

参加个球队,才懂得什么叫:自我的涅槃,铸就团体的辉煌。

我的美国高中规模小到不能再小,整个高中男生女生加到一起也总共不到50个人。在这样一个小规模的基督教高中里面,我们学校依然坚持秋季踢足球,冬季打篮球,春季拼棒球的光荣传统。刚刚来美国的时候,抱着上体育课的态度参加了足球队,后来参加了篮球队。美国的体育文化之所以那么浓厚,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国家有一个非常大的体育产业链。而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人意识到体育不仅仅可以让人强身健体,更可以让人更好的做人。美国电影史上有数不清的体育电影经典桥段。而这些经典的桥段并不是捕捉运动员在某一个瞬间的英姿飒爽,而是那些关于人性的,团队的,反败为胜前的对话,煽动人心的台词。

对于高校的体育竞技来说,教练,就是一个队里的【王】。他们也许身圆体胖,他们也许老态龙钟,但是他们的气场,神态,语言,对于队里的所有队员来说,就是一根定海神针。教练带球员们打的是球,教球员们做的是人。而教练的【王】者气概,感染着他的队员们。

美国大学里体育生很少有在毕业后可以进入到职业联盟的,因为门槛太高了。但是他们可以在很多地方找到工作。而且很多人工作几年后可以当上主管,甚至自己创业成功作CEO。这些人知道团队是如何运作的,他们知道【王】的概念是什么,他们更知道如何对待失败。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这个猴儿

反看中国,学校不鼓励竞技体育,家长不鼓励竞技体育,怕受伤,怕耽误学习。学校有个篮球场,但是不让学生打球是常有的事情。好不容易可以打球了,时间又被班主任老师霸占了。学生们也不敢出声,不敢抗议。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有些老师和家长可能说了:张一驰你站着说话不腰疼。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如何备战高考,没有个好的高考成绩如何申请到一类大学,没有好的大学文凭如何找到好的工作?其实如果你真的很现实的话,现在社会的现实是,技校类的学生出来比大学生好找工作(因为有一技之长),而且很多优秀的技校毕业生薪水还高。另外,网络其实给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做自媒体的,做电商的,做视频的,很多做的好的并非名校毕业。朋友圈里天天马云爸爸这个的,马云爸爸那个的,你从马云爸爸成功故事中学会啥了?

水中拉系正常
1 楼
中国是应试教育世界第一, 然并卵 从共产党统治中国到现在,有几个Nobel奖??? 既然教育世界第一,Nobel奖也应该出几个吧
o
oxxoxx
2 楼
中国啥都冠军了 领导家属们就是愿意往外跑 真特么的贱
l
lewangqi
3 楼
首先要区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确实是世界最强,没话说。但是高等教育仍然不足,QS上入榜的世界名校数量英美仍在中国5倍以上。而且中国上大学更重要的是积累人脉和获得学历,专业知识并不重要,过半大学毕业生不会从事本行,而是进体制进国企或风口行业。其次,中国基础教育虽好,但是你需要花很多钱给孩子,以及买高价学区房来获得门票,人大附中固然好,但是有多少比例的孩子能上的了呢?第三,之所以还是留学,还是因为高考太难了,毕竟父母还是想给孩子多留条路,这些人如果留着国内高考或者考研,去和成百上千万人拼百分之一概率的独木桥,恐怕掉河里的是大多数。第四,目前的父母一代,很少有自己出过国的,对国外还是怀有盲目的憧憬,事实上新生代的孩子,尤其一二线的孩子,物质生活早就超过国外了,孩子本身若不是迫不得已,很少有愿意扔下国内优越丰富的生活出国受苦的。
B
Bonecrusher
4 楼
中国应试教育也不是世界第一 况且中国除了教育人考试其它什么都没有 培养出来的全是大脑畸形 有条件的中国父母当然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是发育不良的畸形 出国是最好的选择
g
ghost2019
5 楼
中共专制统治,压制自由思想,学校没有学术自由,只能培养奴才和党棍
e
evision
6 楼
二线物质生活超过国外?没做梦吧。。。那只能是赵家人。。
贯军
7 楼
诺贝尔奖就是西方反动势力的黑手。 无毛阉狗和爱国小瘤一腚要旗帜鲜明地批倒批臭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
r
roygreat
8 楼
韩国应试教育第一
走马读人
9 楼
-- 我的成功與中國現代歷史環境緊緊聯繫: 恰好,我的藝術天份在中國藝術為政治服務下有了用場;也危險是可以想像的。 如果我是ABC,則前途未卜.
r
roygreat
10 楼
有地沟油麻辣烫加十分,牛排零分
你信不
11 楼
百年树人,教育怎么可能一蹴而就,加上文革时候教育断代,技术交流的封锁,这就像是让中学生去拿诺贝尔,问为什么这个中学没有人拿诺贝尔!他们学习很刻苦也很聪明呀,这不合理。 这篇文章本身以及想法就犯了中国教育的弊端,有进步不去鼓励赞赏,还去问你为什么没拿到一百分,你看人家隔壁小王。
d
dannyconan
12 楼
那不是留学 那是为了移民
清除五毛
13 楼
算数好,代表你可能是个好工人,吃饱饭的机会大 基础教育是指,人格,体质,创造力,适应能力,等基本能力
y
yamagutihg
14 楼
不知道别人,反正我身边都是一帮混子出来的,有几个好人出来呀。
f
fterrydog
15 楼
你去问一问华为任正非
m
mafi44
16 楼
所谓移民有几个不是还在国内要饭的? 只要中国落实单国籍全力打击就好了
F
FromDowntown
17 楼
读过国内和国外大学,工程方向,涉及大量实验,国内大学实验大量靠“想象”,要不就是看老师操作,昂贵的机器不让我们碰,国外的申请了就能去操作。理论方面,倒是觉得国内要求更严,就是联系不到实际操作,不容易理解,理解了也容易忘掉
中国海军
18 楼
中国教育都是缺德教育,奴性教育
X
X00X
19 楼
我就纳闷了,“中国基础教育好” 这句井底之蛙的话什么时候变成口号了,不需要解释的真理了? 然后举例就是谁家孩子到国外,发现有些数学早学过了 智商能不能再低一点
映像伦理审查
20 楼
诺贝尔奖?世界第一?
脑油小生
21 楼
教育世界第一的代价是个体间竞争激烈,出国留学然后定居的目的之一就是避开激烈竞争走捷径,跟教育水平的背离并不矛盾。
C
Cuisiner
22 楼
教育水平=应试水平?
t
tivi2018
23 楼
输中自有黄金屋,输中自有顔如玉。
医学先锋
24 楼
出国为了学习自由思想。在专制状态压制下你想做学问?那做出来的也必然是缺乏灵魂的
z
zey886
25 楼
大学不行
和谐右下角
26 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留学能同时做到两个。就这么简单的道理。
c
caozhiqiham
27 楼
因为向领导学习
文歆
28 楼
霉式教育的废品率远远高于中式教育,霉教有它的致命缺陷,中教有它的过人之处。用能不能做高管来衡量教育成败,完全是简单粗糙还没找着北
m
moroselee
29 楼
诺贝尔奖如今就跟米其林餐厅一样,就呵呵俩字
p
peterwan
30 楼
有猪一样约的头目,再聪明也是下属,人民被关在猪圈只能过猪的生活。
天罡
31 楼
留学热只是教育资源补充,跟教育水平没有关系,一部分有钱但在大学入学上竞争不过本土学生的人,到国外花钱寻求补偿, 这种现象无法证明哪国教育好哪国教育差。要是不考虑教育的市场供需特征,只单纯从留学价值来说,本人觉得国外留学除开 技术性博士以上学位的留学,其它一律不值得,君不见,当年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也落入普通人系列,就因为不满足博士以上 技术留学的金标准。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说,在国内混不进三本,有经济实力国外弄个什么大学,在外的艰苦总能促进些进步, 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要经济宽裕还是不能千篇一律落入前面的金标准。
k
kaikaikai1984
32 楼
崇洋媚外,学子们也可以去梁家河行万步,读名著,百斤扁担不换手!
c
charlie19eyes
33 楼
只能说明你层次低 我在美国的中国 两个邻居一个北大一个状元 小孩的中文学校里很多家长都是博士
b
blowwater
34 楼
中国教育都世界冠军了 为何现在还是留学热????????????????? 那你就先问问领导们,五毛们日夜喊爱国,崛起,超美赶外星人.却把身家,儿女三奶四奶都送去欧美??? 最佳样板孟州州全家.
X
Xmaniac
35 楼
从哪里看出"中国教育都世界冠军了"?烂自霉体烂文! 一楼像个怨妇!"反正中国怎么做都是错的"?谁说的?就你?
涸泽渔
36 楼
因为共匪是土匪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