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霍夫卡大坝被炸了。二毛指责大毛,是你炸了大坝!大毛指责二毛,是你炸了大坝!
这卡霍夫卡大坝成了薛定谔的坝。究竟是谁炸了大坝,队长预计会像“北溪”爆炸案一样,成为一桩无人认领的悬案,各方都有一套自己的说辞。
乌克兰是一个农业大国,修大坝,建水库,核心功能都是为了改善农业,灌溉良田,而蓄水后积累的势能又能发电,推动工业的发展。卡霍夫卡水库是世界第二大水库,总库容量1820亿立方米,它灌溉着第聂伯河下游20万公顷的农田。
在卡霍夫卡水库的培育下,赫尔松成为乌克兰第一大农业州,年产粮食30万吨,大豆5万吨,蔬菜45万吨,水果15万吨,葡萄5万吨,葵花油15万吨,肉类20万吨,还有奶制品60万吨。它濒临黑海,又坐拥第聂伯河出海口,拥有10个大港口,物流便捷。在发达的农业基础上,赫尔松州建成了欧洲最大的罐头厂,食品加工业也相当发达。
我们说乌克兰是欧洲的粮仓,而赫尔松就是乌克兰的粮仓,它被誉为乌克兰的“面包篮子”。这里拥有全世界最肥沃的黑土地,还有第聂伯河提供的充足的水源,气候温和,草原辽阔,一年有200多天适合植物生长。赫尔松拥有190万公顷的耕地,占乌克兰总耕地面积的22%。
在赫尔松战役期间,俄乌两军在宽阔的平原上开炮对射,但赫尔松的农民照样开着拖拉机收割麦子。在农闲的时候,还用拖拉机去战场上拉坦克,捡装备,成为俄乌战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毫无疑问,赫尔松农民热爱自己的土地,热爱自己的粮食。这跟乌克兰的土地政策有关。乌克兰在独立后,推行国营农场私有化政策,把3200万公顷的耕地,免费分给了700万农民,人均耕地面积4.57公顷。乌克兰禁止农业用地自由买卖,但允许流转承包。中国在乌克兰就承包了300万公顷耕地,租期50年,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这种禁止农业用地自由买卖,保障了乌克兰农民最基本的利益,也阻止了寡头凭借资本优势兼并农民土地。俄乌战争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乌军主要活跃在广阔的农村地区,而俄军主要围绕城市作战。造成这种差距的核心原因就是,乌克兰的农民高度支持乌军,而俄军必须依托铁路交通枢纽,从大后方运输军需物资。一旦脱离城市,俄军就没法展开大规模战斗了。
可是,赫尔松的农业环境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好,不是种啥都赚钱,也不是全靠老天爷赏饭吃。虽然赫尔松州拥有肥沃的黑土地,可它的纬度跟中国东北差不多,全年降雨量并不高。它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天热,冬天冷,全年降水量大约在200到600毫米之间。
要种粮食的话,年降水量得达到400毫米以上,不然,就只能搞牧场放羊了。在赫尔松战役中也可以看到,黑土地上面是大片大片的草原。
那么, 赫尔松的水资源为什么会这么丰富呢?主要就得益于卡霍夫卡水库的调节。卡霍夫卡水库最早修建于1939年,是苏联主持修建的,而那时的乌克兰是苏联的一份子。可在1941年时,纳粹德军打过来了。德军的战术就是闪电战,以最快速度拿下整个乌克兰。那苏联红军为了阻挡德军的闪电战攻势,就亲手把自己修的卡霍夫卡水坝给炸了。
大坝虽然炸了,可苏联红军还是挡不住德国的钢铁战车,不仅全乌克兰都沦陷了,还把克里米亚也丢掉了。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在美国军援和冬将军的辅助下,苏联人用钢铁一般的意志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击败了德军。到1943年,苏联人就反攻第聂伯河。这支苏联红军中有一个老兵,他是泽连斯基的爷爷,跨过第聂伯河,一路打到了柏林。
在跨越第聂伯河时,德国人为了阻挡苏军的钢铁洪流,又把卡霍夫卡水坝给炸了。苏军和德军用两次轰炸告诉世人,炸水坝是挡不住敌军的。第一次炸水坝,德军攻占了克里米亚。第二次炸水坝,苏军不仅越过了第聂伯河,还攻破了柏林。基本上就是谁在战场上弱势了,谁就炸大坝。
炸大坝本就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军队先撤,把洪水和老百姓一起留给敌人。
二战结束后,苏联就集中力量办大事,重建卡霍夫卡水库。这一次,苏联人要干一票大的,不然,无法彰显社会主义老大哥的牌面。这一干,就把卡霍夫卡水库干到了世界第二。
有了这座水库,赫尔松州的农业就有了最大的水源保障。它一边灌溉下游数百万亩良田,一边为欧洲第一大扎波罗热核电站提供冷却水。苏联还修了一条克里米亚运河,把卡霍夫卡的淡水输送到克里米亚。而在大坝上建的卡霍夫卡水电站,每年发电量高达14.1亿度。这座水库还是一个天然大鱼塘,供应了乌克兰80%的鱼类。乌克兰人养鱼、吃鱼、卖鱼都靠它了。
有了粮食,能源,发展工业就是水到渠成的了。赫尔松依托于农业、能源、航运,建成了非常齐全的工业体系,像电子业、轻工业、纺织业、皮革业、造船业、机械制造业以及重型卡车等,不说世界前列,但该有的都有。
其中,乌克兰最大的联合收割机厂就在赫尔松。赫尔松还有乌克兰唯一的一个化肥出口港口,位于顿涅茨克的乌克兰最大化肥厂——阿佐特化肥厂生产的化肥也都要通过赫尔松出口。
这就是俄军第一时间攻占赫尔松的重要原因之一。可现在,卡霍夫卡大坝被炸了,赫尔松的粮食生产必然受到重大影响,水电站也只能停止发电了,上游的工业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都会面临困境,克里米亚的淡水就更加没法供应了。
维修大坝并不难,俄乌两国都不缺水利工程师,苏联留下来的人才底子完全够用。可是,这战争要是不停,修了炸,炸了修,那就没完没了了。
战争一日不停,赫尔松就一日不得安宁。别说恢复生产生活了,一个普通老百姓能不能活到战争结束都是个未知数。
俗话说,宁做太平狗,莫做乱世人。这大概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了。
卡霍夫卡大坝被炸了。二毛指责大毛,是你炸了大坝!大毛指责二毛,是你炸了大坝!
这卡霍夫卡大坝成了薛定谔的坝。究竟是谁炸了大坝,队长预计会像“北溪”爆炸案一样,成为一桩无人认领的悬案,各方都有一套自己的说辞。
乌克兰是一个农业大国,修大坝,建水库,核心功能都是为了改善农业,灌溉良田,而蓄水后积累的势能又能发电,推动工业的发展。卡霍夫卡水库是世界第二大水库,总库容量1820亿立方米,它灌溉着第聂伯河下游20万公顷的农田。
在卡霍夫卡水库的培育下,赫尔松成为乌克兰第一大农业州,年产粮食30万吨,大豆5万吨,蔬菜45万吨,水果15万吨,葡萄5万吨,葵花油15万吨,肉类20万吨,还有奶制品60万吨。它濒临黑海,又坐拥第聂伯河出海口,拥有10个大港口,物流便捷。在发达的农业基础上,赫尔松州建成了欧洲最大的罐头厂,食品加工业也相当发达。
我们说乌克兰是欧洲的粮仓,而赫尔松就是乌克兰的粮仓,它被誉为乌克兰的“面包篮子”。这里拥有全世界最肥沃的黑土地,还有第聂伯河提供的充足的水源,气候温和,草原辽阔,一年有200多天适合植物生长。赫尔松拥有190万公顷的耕地,占乌克兰总耕地面积的22%。
在赫尔松战役期间,俄乌两军在宽阔的平原上开炮对射,但赫尔松的农民照样开着拖拉机收割麦子。在农闲的时候,还用拖拉机去战场上拉坦克,捡装备,成为俄乌战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毫无疑问,赫尔松农民热爱自己的土地,热爱自己的粮食。这跟乌克兰的土地政策有关。乌克兰在独立后,推行国营农场私有化政策,把3200万公顷的耕地,免费分给了700万农民,人均耕地面积4.57公顷。乌克兰禁止农业用地自由买卖,但允许流转承包。中国在乌克兰就承包了300万公顷耕地,租期50年,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这种禁止农业用地自由买卖,保障了乌克兰农民最基本的利益,也阻止了寡头凭借资本优势兼并农民土地。俄乌战争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乌军主要活跃在广阔的农村地区,而俄军主要围绕城市作战。造成这种差距的核心原因就是,乌克兰的农民高度支持乌军,而俄军必须依托铁路交通枢纽,从大后方运输军需物资。一旦脱离城市,俄军就没法展开大规模战斗了。
可是,赫尔松的农业环境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好,不是种啥都赚钱,也不是全靠老天爷赏饭吃。虽然赫尔松州拥有肥沃的黑土地,可它的纬度跟中国东北差不多,全年降雨量并不高。它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天热,冬天冷,全年降水量大约在200到600毫米之间。
要种粮食的话,年降水量得达到400毫米以上,不然,就只能搞牧场放羊了。在赫尔松战役中也可以看到,黑土地上面是大片大片的草原。
那么, 赫尔松的水资源为什么会这么丰富呢?主要就得益于卡霍夫卡水库的调节。卡霍夫卡水库最早修建于1939年,是苏联主持修建的,而那时的乌克兰是苏联的一份子。可在1941年时,纳粹德军打过来了。德军的战术就是闪电战,以最快速度拿下整个乌克兰。那苏联红军为了阻挡德军的闪电战攻势,就亲手把自己修的卡霍夫卡水坝给炸了。
大坝虽然炸了,可苏联红军还是挡不住德国的钢铁战车,不仅全乌克兰都沦陷了,还把克里米亚也丢掉了。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在美国军援和冬将军的辅助下,苏联人用钢铁一般的意志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击败了德军。到1943年,苏联人就反攻第聂伯河。这支苏联红军中有一个老兵,他是泽连斯基的爷爷,跨过第聂伯河,一路打到了柏林。
在跨越第聂伯河时,德国人为了阻挡苏军的钢铁洪流,又把卡霍夫卡水坝给炸了。苏军和德军用两次轰炸告诉世人,炸水坝是挡不住敌军的。第一次炸水坝,德军攻占了克里米亚。第二次炸水坝,苏军不仅越过了第聂伯河,还攻破了柏林。基本上就是谁在战场上弱势了,谁就炸大坝。
炸大坝本就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军队先撤,把洪水和老百姓一起留给敌人。
二战结束后,苏联就集中力量办大事,重建卡霍夫卡水库。这一次,苏联人要干一票大的,不然,无法彰显社会主义老大哥的牌面。这一干,就把卡霍夫卡水库干到了世界第二。
有了这座水库,赫尔松州的农业就有了最大的水源保障。它一边灌溉下游数百万亩良田,一边为欧洲第一大扎波罗热核电站提供冷却水。苏联还修了一条克里米亚运河,把卡霍夫卡的淡水输送到克里米亚。而在大坝上建的卡霍夫卡水电站,每年发电量高达14.1亿度。这座水库还是一个天然大鱼塘,供应了乌克兰80%的鱼类。乌克兰人养鱼、吃鱼、卖鱼都靠它了。
有了粮食,能源,发展工业就是水到渠成的了。赫尔松依托于农业、能源、航运,建成了非常齐全的工业体系,像电子业、轻工业、纺织业、皮革业、造船业、机械制造业以及重型卡车等,不说世界前列,但该有的都有。
其中,乌克兰最大的联合收割机厂就在赫尔松。赫尔松还有乌克兰唯一的一个化肥出口港口,位于顿涅茨克的乌克兰最大化肥厂——阿佐特化肥厂生产的化肥也都要通过赫尔松出口。
这就是俄军第一时间攻占赫尔松的重要原因之一。可现在,卡霍夫卡大坝被炸了,赫尔松的粮食生产必然受到重大影响,水电站也只能停止发电了,上游的工业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都会面临困境,克里米亚的淡水就更加没法供应了。
维修大坝并不难,俄乌两国都不缺水利工程师,苏联留下来的人才底子完全够用。可是,这战争要是不停,修了炸,炸了修,那就没完没了了。
战争一日不停,赫尔松就一日不得安宁。别说恢复生产生活了,一个普通老百姓能不能活到战争结束都是个未知数。
俗话说,宁做太平狗,莫做乱世人。这大概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