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越炒越热,但各地对于“如何摆摊”、“哪里摆摊”的问题大多仍未出台具体的政策。北京、上海这样在政治、经济上承载特殊功能的超大型城市,对于“地摊经济”更持有审慎的态度
文 | 杨立赟
6月6日下午,一位打扮时髦的上海阿姨,拎着一个黑色塑料袋,出现在BFC外滩枫径步行街里。她在一排摊位的队尾驻足,在地上铺开一条色彩鲜艳的丝巾,从塑料袋里拿出蜜蜡、檀木、老白银等项链、手镯等物品,热情兜售。
这是一条官方在外滩金融中心区规划的限时步行街,也是6月6日启动的上海夜生活节的活动区之一。里面的数十个商户摊位吸引了一大批消费者前往,在疫情后重现了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
她对《财经》记者表示,自己在市区拥有一家饰品店,疫情后无人光顾,“东西放在那里没人买,还不如拿过来这里卖卖看”。她一边解释,一边流露出警惕的表情,对于能否在此处摆摊隐隐感到不安。
正如她内心所料,半个多小时后,这个步行街的组织者和安保人员上前阻止,她很快收拾东西离开这个场地。
一位上海阿姨(左)来到BFC外滩枫径摆摊,但很快被主办方要求离开。摄影:杨立赟
“现在上海没有开放一处个人摆摊的地方。” 一名市容管理人员对《财经》记者说:“你看看别的城市就知道了,一夜回到解放前,摆摊产生的垃圾需要处理三天。上海在搞垃圾分类,(如果摆地摊)怎么分得清楚?只要有一家出来摆,家家都出来。”
两名市容管理人员站在步行街的出入口,时刻观察着路面情况。其中一人表示,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观察是否有个人摆摊的情况。不过他们身边一名穿便服的领导很快否认,称“维持道路通畅就行”。
“地摊经济”越炒越热,但各地对于“如何摆摊”、“哪里摆摊”的问题大多仍未出台具体的政策。北京、上海这样在政治、经济上承载特殊功能的超大型城市,对于“地摊经济”更持有审慎的态度。6月6日,《北京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为北京定调,称“需要锚定城市功能定位和管理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巩固好来之不易的城市治理成果”、“保就业保民生,北京有自己的一系列招和法”。上海未有定调的官方声音,不过从几个侧面已可见端倪。
近日上海城管发文,辟谣一张“2020上海摆摊夜市分布图”。这张图片中提到上海浦东、闸北、闵行、普陀等七个区的部分道路可以摆摊;上海市城管执法局表示,内容不实,系谣言。 城管部门将因地制宜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但目前摆摊需前往根据属地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科学设置的市集。
上述市容管理人员则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未听说将有个人摆摊的政策出台。截至发稿,上海市城管局的官方电话未能接通。
在6月6日开幕的上海“夜生活节”中,安义夜巷、BFC外滩枫径、豫园文化夜市等活动区域或许是对于目前摆摊热的一种回应和疏导。这些步行街和夜市显现出久违的市场热情。傍晚6点,安义夜巷开始限流,场外排队、场内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的场面,唤起了人们对这个商业之都深刻的思念;如果不是人人都戴着口罩,很容易忘却过去几个月市场经历的重创。
6月6日,BFC外滩枫径步行街人流如织。摄影:杨立赟
《财经》记者走访发现,能在这些区域摆摊的,均是通过申请或获邀入场、拥有营业执照的商户,没有个人摊位。
在BFC外滩枫径,一家食品公司以限时免费试吃来推销其旗下的“植爱”植物肉品牌。品牌推广是很多商户入驻这里的目的。零食品牌“一米市集”、冰淇淋品牌Luneurs均坦言,步行街里的销量并不好,他们在这里主要是借客流量来做品牌推广。
一米市集的工作人员说,6月份四个周末的摊位费大约2000多元。不过,更多摊主是“内部人士”,即这条步行街旁边BFC商场中的商户,这些摊位相当于他们的“外摆位”,也不用额外缴纳摊位费。
也有商户肯定了夜市的作用。在静安寺附近的安义夜巷,Lois画室受主办方邀请免费租到一个摊位。其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表示,原先在淮海路有一家画室,但是疫情后没有生意,已经歇业;来安义夜巷摆摊,虽然无法弥补亏损,至少有生意可做。
6月6日晚,安义夜巷热闹非凡,开始限流。摄影:杨立赟
官方规划的“摆摊”,只是满足了一部分消费需求;民间对摆摊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不少人已经跃跃欲试。
夜幕降临后,酒吧街区158坊外的巨鹿路上,出现另一个“野生摊位”。一家贸易公司在路边半卖半送韩国LG集团日化产品,一边在抖音直播,线上线下两不误。他们的摊位是一辆阿斯顿·马丁跑车的发动机盖。豪华超跑、高端护肤品、限时低价特卖,这些元素无一不吸引附近潮男潮女的目光。
该贸易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公司受疫情影响严重,库存堆积,所以愿意用很低的价格去库存,顺便宣传品牌。
“这是第一天摆摊,之后可能会流动到其他地点。如果有具体的政策出来,我们会去官方要求的地方摆摊。但是现在也不知道是哪个部门在管这件事,我们不知道跟谁联系。”他说:“如果不让摆摊,我们就撤,但我们实际上也不能算占用城市道路,东西放在车上,车在停车位里。”
酒吧街区158坊外的巨鹿路上,出现一个摆在豪华超跑上的“野生摊位”。摄影:杨立赟
《财经》记者了解到,没有门店为依托的外摆摊位,是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管辖范围。上海城管部门近日回应看看新闻Knews称,发展夜间经济、支持特色小店“外摆摊”,并不意味着无序设摊。
上海城管部门表示,针对摆摊,上海城管部门虽未像部分其他城市一样出台了专门性规定,但近些年来已有不少探索,如六年前,在静安区就出现了第一批被媒体称为“免遭城管驱赶”的街头艺人。6月6日晚,《财经》记者在静安寺欧芮百货门口看到,橡皮泥素、小丑气球、乐队等街头艺人已经恢复营业,他们均是持证上岗。正在扎气球的“小丑”说,5月1日之后这个区域重新开放。他的“街头艺人证”于2019年11月取得,将于2020年10月过期。
《北京日报》公开“唱反调”: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
受到中南海站台的地摊经济政策在中国全国火热之际突然遭到地方官媒质疑。北京时间6月6日,《北京日报》刊发评论文章断然指出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作为北京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的发声不仅把地摊经济推入舆论风口,更让中南海的政策决策陷入尴尬。
该评论文章称城市的定位发展不能盲目跟风,北京是国家首都,北京形象代表首都形象、国家形象。因此北京的城市定位是以“首善”(意为最优秀的,起表率作用的)标准进行城市治理的,必须注重保持城市秩序。不应也不能发展那些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利于营造和谐宜居环境的经济业态。
文章还提到北京此前针对游商摊贩等进行过整治,并表示如果“地摊经济”在北京重新回归可能会让之前的治理成果付诸东流。且不利于树立好的首都形象和国家形象,不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该文章称,关于“地摊经济”针对的保就业民生问题,北京有自己的一系列招和法。
地摊经济是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形式。在中共执政历史中,“地摊经济”多象征市场经济低端的边缘化的经济形式,“保民生、促就业”才是其基本功用。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尤其是伴随着近年城市形象的评比,地摊经济在地方得到整治。
其中曾最为舆论争议的是2017年北京以违建拆除防止火灾发生为由的清除低端人口事件。
此番地摊经济再次得到“松绑”是在今年的中国全国两会上,该项提议经中国人大体现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曾在两会闭幕后的答记者问上专门向外界作过解释。其在两会结束之后火速赶到山东考察,期间就鼓励了地摊经济的发展。
外界都认为,“地摊经济”再次得到官方“绿灯”是因为在中美对抗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之下,就业民生面临不小的压力。
在中国两会之后的过去一段时间之内,地摊经济是中国国内最为火热的舆论话题,中国网民在调侃政策转变之余大多怀着欢迎的态度,不仅是网络上,中国各地已经快速掀起了一场全民摆地摊的浪潮。不过,舆论反应关于地摊经济的推行,目前已出现不少问题,网络上流传摆摊后垃圾遍地的照片,还有高价炒作摊位费的现象。此外,有声音指,地摊经济会冲击实体店铺的铺展。
而在《北京日报》发声后,中共党媒《人民日报》随即也刊发评论文章《地摊经济,升温不能“发烧”》。
目前,中国已经有27个城市明确将设立更多摆摊点。与此同时,一张所谓的北京“地摊地图”也在网上流传,但《北京日报》报道称北京市城管委否认了关于北京摆摊地图的网传。
“地摊经济”越炒越热,但各地对于“如何摆摊”、“哪里摆摊”的问题大多仍未出台具体的政策。北京、上海这样在政治、经济上承载特殊功能的超大型城市,对于“地摊经济”更持有审慎的态度
文 | 杨立赟
6月6日下午,一位打扮时髦的上海阿姨,拎着一个黑色塑料袋,出现在BFC外滩枫径步行街里。她在一排摊位的队尾驻足,在地上铺开一条色彩鲜艳的丝巾,从塑料袋里拿出蜜蜡、檀木、老白银等项链、手镯等物品,热情兜售。
这是一条官方在外滩金融中心区规划的限时步行街,也是6月6日启动的上海夜生活节的活动区之一。里面的数十个商户摊位吸引了一大批消费者前往,在疫情后重现了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
她对《财经》记者表示,自己在市区拥有一家饰品店,疫情后无人光顾,“东西放在那里没人买,还不如拿过来这里卖卖看”。她一边解释,一边流露出警惕的表情,对于能否在此处摆摊隐隐感到不安。
正如她内心所料,半个多小时后,这个步行街的组织者和安保人员上前阻止,她很快收拾东西离开这个场地。
一位上海阿姨(左)来到BFC外滩枫径摆摊,但很快被主办方要求离开。摄影:杨立赟
“现在上海没有开放一处个人摆摊的地方。” 一名市容管理人员对《财经》记者说:“你看看别的城市就知道了,一夜回到解放前,摆摊产生的垃圾需要处理三天。上海在搞垃圾分类,(如果摆地摊)怎么分得清楚?只要有一家出来摆,家家都出来。”
两名市容管理人员站在步行街的出入口,时刻观察着路面情况。其中一人表示,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观察是否有个人摆摊的情况。不过他们身边一名穿便服的领导很快否认,称“维持道路通畅就行”。
“地摊经济”越炒越热,但各地对于“如何摆摊”、“哪里摆摊”的问题大多仍未出台具体的政策。北京、上海这样在政治、经济上承载特殊功能的超大型城市,对于“地摊经济”更持有审慎的态度。6月6日,《北京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为北京定调,称“需要锚定城市功能定位和管理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巩固好来之不易的城市治理成果”、“保就业保民生,北京有自己的一系列招和法”。上海未有定调的官方声音,不过从几个侧面已可见端倪。
近日上海城管发文,辟谣一张“2020上海摆摊夜市分布图”。这张图片中提到上海浦东、闸北、闵行、普陀等七个区的部分道路可以摆摊;上海市城管执法局表示,内容不实,系谣言。 城管部门将因地制宜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但目前摆摊需前往根据属地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科学设置的市集。
上述市容管理人员则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未听说将有个人摆摊的政策出台。截至发稿,上海市城管局的官方电话未能接通。
在6月6日开幕的上海“夜生活节”中,安义夜巷、BFC外滩枫径、豫园文化夜市等活动区域或许是对于目前摆摊热的一种回应和疏导。这些步行街和夜市显现出久违的市场热情。傍晚6点,安义夜巷开始限流,场外排队、场内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的场面,唤起了人们对这个商业之都深刻的思念;如果不是人人都戴着口罩,很容易忘却过去几个月市场经历的重创。
6月6日,BFC外滩枫径步行街人流如织。摄影:杨立赟
《财经》记者走访发现,能在这些区域摆摊的,均是通过申请或获邀入场、拥有营业执照的商户,没有个人摊位。
在BFC外滩枫径,一家食品公司以限时免费试吃来推销其旗下的“植爱”植物肉品牌。品牌推广是很多商户入驻这里的目的。零食品牌“一米市集”、冰淇淋品牌Luneurs均坦言,步行街里的销量并不好,他们在这里主要是借客流量来做品牌推广。
一米市集的工作人员说,6月份四个周末的摊位费大约2000多元。不过,更多摊主是“内部人士”,即这条步行街旁边BFC商场中的商户,这些摊位相当于他们的“外摆位”,也不用额外缴纳摊位费。
也有商户肯定了夜市的作用。在静安寺附近的安义夜巷,Lois画室受主办方邀请免费租到一个摊位。其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表示,原先在淮海路有一家画室,但是疫情后没有生意,已经歇业;来安义夜巷摆摊,虽然无法弥补亏损,至少有生意可做。
6月6日晚,安义夜巷热闹非凡,开始限流。摄影:杨立赟
官方规划的“摆摊”,只是满足了一部分消费需求;民间对摆摊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不少人已经跃跃欲试。
夜幕降临后,酒吧街区158坊外的巨鹿路上,出现另一个“野生摊位”。一家贸易公司在路边半卖半送韩国LG集团日化产品,一边在抖音直播,线上线下两不误。他们的摊位是一辆阿斯顿·马丁跑车的发动机盖。豪华超跑、高端护肤品、限时低价特卖,这些元素无一不吸引附近潮男潮女的目光。
该贸易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公司受疫情影响严重,库存堆积,所以愿意用很低的价格去库存,顺便宣传品牌。
“这是第一天摆摊,之后可能会流动到其他地点。如果有具体的政策出来,我们会去官方要求的地方摆摊。但是现在也不知道是哪个部门在管这件事,我们不知道跟谁联系。”他说:“如果不让摆摊,我们就撤,但我们实际上也不能算占用城市道路,东西放在车上,车在停车位里。”
酒吧街区158坊外的巨鹿路上,出现一个摆在豪华超跑上的“野生摊位”。摄影:杨立赟
《财经》记者了解到,没有门店为依托的外摆摊位,是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管辖范围。上海城管部门近日回应看看新闻Knews称,发展夜间经济、支持特色小店“外摆摊”,并不意味着无序设摊。
上海城管部门表示,针对摆摊,上海城管部门虽未像部分其他城市一样出台了专门性规定,但近些年来已有不少探索,如六年前,在静安区就出现了第一批被媒体称为“免遭城管驱赶”的街头艺人。6月6日晚,《财经》记者在静安寺欧芮百货门口看到,橡皮泥素、小丑气球、乐队等街头艺人已经恢复营业,他们均是持证上岗。正在扎气球的“小丑”说,5月1日之后这个区域重新开放。他的“街头艺人证”于2019年11月取得,将于2020年10月过期。
《北京日报》公开“唱反调”: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
受到中南海站台的地摊经济政策在中国全国火热之际突然遭到地方官媒质疑。北京时间6月6日,《北京日报》刊发评论文章断然指出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作为北京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的发声不仅把地摊经济推入舆论风口,更让中南海的政策决策陷入尴尬。
该评论文章称城市的定位发展不能盲目跟风,北京是国家首都,北京形象代表首都形象、国家形象。因此北京的城市定位是以“首善”(意为最优秀的,起表率作用的)标准进行城市治理的,必须注重保持城市秩序。不应也不能发展那些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利于营造和谐宜居环境的经济业态。
文章还提到北京此前针对游商摊贩等进行过整治,并表示如果“地摊经济”在北京重新回归可能会让之前的治理成果付诸东流。且不利于树立好的首都形象和国家形象,不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该文章称,关于“地摊经济”针对的保就业民生问题,北京有自己的一系列招和法。
地摊经济是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形式。在中共执政历史中,“地摊经济”多象征市场经济低端的边缘化的经济形式,“保民生、促就业”才是其基本功用。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尤其是伴随着近年城市形象的评比,地摊经济在地方得到整治。
其中曾最为舆论争议的是2017年北京以违建拆除防止火灾发生为由的清除低端人口事件。
此番地摊经济再次得到“松绑”是在今年的中国全国两会上,该项提议经中国人大体现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曾在两会闭幕后的答记者问上专门向外界作过解释。其在两会结束之后火速赶到山东考察,期间就鼓励了地摊经济的发展。
外界都认为,“地摊经济”再次得到官方“绿灯”是因为在中美对抗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之下,就业民生面临不小的压力。
在中国两会之后的过去一段时间之内,地摊经济是中国国内最为火热的舆论话题,中国网民在调侃政策转变之余大多怀着欢迎的态度,不仅是网络上,中国各地已经快速掀起了一场全民摆地摊的浪潮。不过,舆论反应关于地摊经济的推行,目前已出现不少问题,网络上流传摆摊后垃圾遍地的照片,还有高价炒作摊位费的现象。此外,有声音指,地摊经济会冲击实体店铺的铺展。
而在《北京日报》发声后,中共党媒《人民日报》随即也刊发评论文章《地摊经济,升温不能“发烧”》。
目前,中国已经有27个城市明确将设立更多摆摊点。与此同时,一张所谓的北京“地摊地图”也在网上流传,但《北京日报》报道称北京市城管委否认了关于北京摆摊地图的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