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可怕的生化灾难 可能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12月13日 20点8分 PT
  返回列表
88249 阅读
30 评论
智谷趋势

一场可怕的生化灾难,可能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英国《卫报》日前放出惊人的消息,欧洲最大,也是“最危险”(“Most hazardous”)的核设施,正在发生核泄漏,而且,已经泄漏了三年之久。

报道提到的核设施叫塞拉菲尔德,位于英国西北部坎布里亚海岸,与北爱尔兰隔海相望,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雇佣员工11000人,储存并处理来自过期核武器、核电厂的核废料。

 

   

更可怕的是,让中国人谈之色变的福岛跟它一比,甚至都不算啥。

据报道的描述,就连当年震惊全世界,被拍成无数影视作品的切尔诺贝利,和它比也是小巫见大巫。

《卫报》还说,泄漏系中俄黑客攻击所致。

这么火爆的新闻,最先引爆的依然是在短视频里,无数的中国人奔走相告。然而,吊诡的是,除了报道此事的《卫报》还有短视频,一切风平浪静。

没有人在乎这件事,连一向激进的环保组织似乎都没见什么行动,他们依然热衷于上街堵路,似乎核泄漏远远比不上货运卡车更危险。

在简体中文世界流传的核泄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1

英国不少留学生,在视频里各种破防。

核废水一漏三年,的确太颠覆三观了。

按英国的学制,如果你足够“幸运”,本科三年那就是身在辐中不知辐啊。

有留学生们刚到英国,发现英国的自来水能直接喝还免费,欣喜若狂之下狂饮几杯,甚至喝出了一丝微甜。

后来上网一查,发现有甜味可能是水管老化之后导致的铅含量超标,刚拿“只是铅而已”宽慰完自己,今天再一看新闻,好家伙铀比铅稀缺多了,这么一想感觉血赚,就是身上哪哪都不舒服。

不得不说,英国最硬的不是水质,是留学生们的八字。

还有留学生看完新闻后,“没有很大力”地拽了一下自己几根头发,结果就被连根拔起。

他们把自己的经历发上社交媒体之后,“关灯看看身上发不发光”,成了最火的互动。

不得不说,英国最亮的不是伦敦夜景,是夜里留学生们身上若隐若现的莹莹绿光(开玩笑)。

更有行动派,刚来英国半年,遇上这档子事,拉上行李箱直奔机场,头也不回地直奔祖国怀抱。

那架势,不知道的还以为英伦三岛明天就要内战了。

这甚至成了留学机构们的营销手段。

“什么成绩,什么均分,什么绩点,什么雅思托福,乱七八糟的都不重要”,多吸收一伦琴辐射,升学就能干掉千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风水轮流转,中国的水居然比外国的香甜,这样千载难逢的时刻,不去看看老外版的“这国怎,定体问”,岂不是浪费?

然而,老外的整体反应相当淡定,难道他们早已对核辐射群体免疫了?

还是说他们吃习惯了,毕竟已经悄悄泄漏了三年,一天不来个几伦琴浑身难受?

抑或是他们还压根就不知道核泄漏的消息?目前也只有《卫报》一家像样的媒体报道,英国政府倒是回应了,但听不出有大事发生的意思。

而且,不单单是英国人,塞拉菲尔德对岸就是爱尔兰,爱尔兰民众也无动于衷?向来看英国人不顺眼的法国人呢?还有北欧人,北海的海鲜统统不要了?

环保少女呢?也一句话都不说?How dare you?

更尴尬的是,当年日本排核污水,中国人集体破防,当然情有可原,毕竟一衣带水。

英国可是隔着十万八千里呢,终于有一次隔岸观火的机会,怎么别人都没怎么慌,这火还怎么看?

我甚至怀疑自己看错了:英国真的核泄漏了?

2

英国确实不怎么慌,仿佛这事跟自己一毛钱关系没有。

报道此消息的《卫报》,其实是一家挺“奇葩”的媒体。

它相当偏左,常以情绪和偏见吸引读者。

但它又绝非毫无职业素养,这家成立于1821年的媒体,底蕴还是在的。

所以结果就是,它写的东西,往往得先质疑,再相信。

在这篇洋洋洒洒好几千字的报道里,《卫报》对塞拉菲尔德核设施主要做了如下指控:

 

塞拉菲尔德在2019年就报告过一起核泄漏,在此后的两年里持续恶化,平均每天都有约2.3-2.5立方米的辐射性液体漏出。

去年7月,英国政府有关部门(COMARE)表示,2020年至今,泄漏都在以2.5立方米每天的速度持续。

欧盟的一份报告显示,塞拉菲尔德如果发生严重事故,可能比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事件更严峻。

塞拉菲尔德核设施的泄漏事故已经引发美国官员的担忧。此前,塞拉菲尔德核设施的运营状况已导致英国与爱尔兰、挪威之间的外交关系紧张。

此外,为了渲染血汗工厂的气氛,《卫报》还援引一位前员工的话,称塞拉菲尔德员工在高压下普遍存在精神问题,员工自杀时有发生,性侵等问题更是屡见不鲜。

总之就这么个破地方,就是人类文明的倒退,地球环境的毒瘤。

12月6日,在《卫报》报出核泄漏的隔天,塞拉菲尔德在英国政府官网上发出澄清声明,主要有以下几点:

 

《卫报》的主要信息都来自一个叫Alison McDermott的前员工,这哥们2018年入职,干了21天就因为表现问题被辞退。这么一个人说的话你们也信?

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塞拉菲尔德是完全公开且透明的,公众对此并非毫不知情,《卫报》就是在炒冷饭。

塞拉菲尔德不会给公众安全造成“额外”风险。

核废料是历史遗留问题,我们正在积极处理,但处理起来需要时间。

双方你来我往,但到底漏没漏?

不好说,但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情。

当年日本往海里倒核废水,一众国家急得跳脚,同为岛国,靠海吃海的大英,却有一种已经见过大场面,且早已习惯加料海产的淡定从容。

直到12月12日,谜底才最终揭晓。

英国政府官网发布了一篇长文,用于解释塞拉菲尔德核泄漏的原理和情况,其中用到“现在正在泄漏的核废液”(“The liquor now leaking”)等字眼,算是实锤。

 

 

《卫报》此文发于英国时间12月5日,从曝出消息到英国政府最终出面解释,隔了一周。

而就在12月4日,《卫报》还搞了个大的。

 

 

这篇同样洋洋洒洒几千字的文章里,千言万语只有一句话:塞拉菲尔德核泄漏,都是中俄黑客攻击搞的鬼,作为全欧洲的核废料处理命脉,塞拉菲尔德自2015年以来一直受到中俄持续不断的黑客攻击。

一天后就曝出塞拉菲尔德核泄漏的消息,《卫报》想往中俄身上泼脏水之心,相当刻意。

只不过中俄还没做出什么反应,先把英国政府吓得够呛。

一向懒散的英国政府在12月4日当天火速澄清,称塞拉菲尔德在网络安全上确实需要升级,但没有任何证据表示其受到了网络攻击,《卫报》报道的是fake news,我也是被冤枉的。

面对大国指控时光速出击,面对核泄漏却相当淡定,哪个危害更大更惹不起,大英心里门清。

3     

别看大英现在不行了,当年在核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也仅次于美苏。

一大表现就是民用核能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英国一共建成了7座镁诺克斯核电站,14个反应堆,总装机容量达到480千瓦。

民用核能的发展也带动了英国核电体系的繁荣,在核废料的处理上,大英也颇有心得。1964年,塞拉菲尔德核后端处理厂建成使用。

它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储存并处理用过的镁诺克斯合金核燃料外壳,由于镁极其活跃,极度易燃,镁诺克斯合金外壳需在水下储存(“Underwater storage of Magnox fuel cladding”)。

   

   

上世纪80年代,英国核能发展陷入停滞。如今,所有的镁诺克斯反应堆都已被关闭,大量镁诺克斯合金,也就需要塞拉菲尔德消化。

塞拉菲尔德接收到这些核废料后,会把它们扔到一个叫做Magnox Swarf Storage Silo(MSSS)的储藏装置,经过一定处理后,静待辐射消失。这也是世界不少国家的常用做法,本质上和福岛装核废水的那些罐子是一个路数。

 

 

到目前为止一切正常,但等你看完英国人的一系列骚操作之后,会冒出一身冷汗。

要知道,镁诺克斯合金外壳曾与铀燃料亲密接触,自身辐射爆表,极其危险。

但英国人可能还嫌不够刺激,拿一堆高能辐射物做了道乱炖。

在MSSS里,除了镁诺克斯合金,还有大约1万立方米的污染材料和6万多个贝塔-伽马放射混合污染物(Miscellaneous Bata Gamma Waste)。他们可能来自英国本土,也可能来自瑞典或意大利。

这要是出问题,别说英国了,全欧洲怕不是都得陪葬。

但毕竟不是6万多颗核弹,如果修坚固一点,包严实一点,问题应该也不大。

一开始确实是这么想的。

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用混凝土和沥青,在塞拉菲尔德建了第一个储罐,内部又隔出了22个隔间,每个隔间都有大概15米深,足以放下6个双层巴士。

此后的20年间,随着第一个逐渐装满,英国人又陆陆续续建了三个。

这在当时可能算得上是世纪工程,但不要忘了,维修保养这玩意的是英国人,永远不要低估他们的懒散程度。

上世纪70年代,MSSS刚建成,地下就检测出了辐射液体的渗漏。

至于怎么解决的,英国人用“自我密封”(Sealed itself)来形容,其实就是漏着漏着自己就莫名其妙好了。

接下来的几十年,这玩意都相当坚挺,直到2019年,又漏了。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雨雪风霜,如今的MSSS早已老化不堪。《卫报》在报道中甚至用“支离破碎”(“Crumbling”)来形容这座核设施的老化程度。

唯一的安慰,就是英国人认为这次泄漏的辐射远低于上世纪70年代那次了(“Far less radioactive than 1970s”)。

2000年6月,随着最后一批核废料被放入MSSS,这个古老的核设施也终止了营业。英国人在塞拉菲尔德修建了更加先进安全的镁诺克斯合金压缩厂(Magnox Encapsulation Plant),准备把MSSS内的核废料全部转移到新设施中处理。

但在这个过程中,谁知道又会再出什么幺蛾子呢。

灯塔路
1 楼
没事儿 都是耗材
X
XXyourOO
2 楼
英国的生化灾难,可能离我们有多远,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习近平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就在眼前!
k
kavia
3 楼
镭补是1918至1928年间,由位于新泽西的东奥兰治市的Bailey Radium Laboratories公司生产的产品。公司的拥有者是威廉·J. A. 贝利,一个自称为“医学博士”的哈佛大学辍学生,[1]并且不是一个医生。[2]这种产品被宣传为“治愈活死人的良方”[3]和“永恒的阳光”。 埃本·拜尔斯,一个富有的美国运动员,实业家及耶鲁大学毕业生,在1932年因镭补引起的辐射中毒而死去。[4] 华尔街日报上的文章这样评论拜尔斯的死亡:“镭补一直很管用,直到他的下巴掉下来为止。”[5] 拜尔斯的死亡使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强化了对专利药品的管制。
五谷不分
4 楼
怪不得英国人对日本人往海里排核污水无动于衷,原来心里其实是在鄙视日本人,你们不过就是朝海里拉屎,我们已经拉着欧洲陪我们吃了十几年屎了
k
kavia
5 楼
XXyourOO 比起你洋爹疯王傻王,习简直是圣人了!!! 疯王傻王不敢喷,天天骂习,你这头牲畜大脑里面塞满大便!
k
kavia
6 楼
美国男子喝光1400杯镭水,死无全尸不能火化,只能放铅棺被深埋 1911年,居里夫人因为发现了元素镭和钋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无疑是科学界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可谁也没有想到,居里夫人的这一发现居然被商人们利用,从而引发了一股“镭养生”的浪潮,有不少无知盲从的人因此失去了生命,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位喝光了1400杯镭水的美国富豪。而他的下场更是令人惨不忍睹,头骨开裂,全身千疮百孔,甚至无法用正常的方式下葬。 在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后,她也并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在她夜以继日的努力下一个足以震撼世界的发现诞生了——镭元素可以杀死癌细胞。 这一发现不光给医学界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在众人的以讹传讹下,镭元素成为了人类的“神药”。这无疑让商人们像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一样蜂拥而至。一时间,各种含镭产品络绎不绝,直接成为了无数人追捧的“明星商品”。 不光是像牙膏、面膜、化妆品等一类日用品中出现了含镭的字样,就连面包、咖啡、饮用水也未能幸免。不过,提取放射性元素的器材毕竟造价不菲,也并不是所有商家都有能力真的制造出含镭的商品,大多数都是虚假宣传。可当时谁也没想到,反而是这些虚假宣传的商品留下了购买这些含镭商品的人一命。 在19世纪,人们对于放射性元素的认知并没有现在这么完全。在知晓了镭可以杀死癌细胞这一消息后,有很多无知的人产生了一个错误的观念:放射性越高,对人体越好。当时美国有名的大富豪埃本拜尔斯就是这个观念的毒害者之一。 1927年,埃本拜尔斯不慎从火车的铺上摔下,导致右手骨折。虽然在医生的全力救治下,右手被接好,但每到天气突变还是会出现令他难以忍受的疼痛。埃本拜尔斯想尽了办法到处寻医问药都无功而返。正当他绝望之时,镭水走进了他的视线当中。 当时的“镭养生”浪潮正值巅峰,人们对于这种放射性元素的认知在谣传下只剩下了连癌症都能治好的神药这一印象。这一消息对于正忍受着异常疼痛的埃本拜尔斯来说无疑是一株救命稻草。 他毫不犹豫地饮用了镭水,并惊喜地发现一直困扰他的疼痛消失不见了。从那以后,镭水成为了这位大富豪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饮用品。喝了镭水,腰不痛了,腿不酸了,走路也更有劲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好了不少。埃本拜尔斯成为了“镭养生”浪潮的坚定追随者,甚至连他的马都喝起了这种价值不菲的镭水。 整整五年的时间,埃本拜尔斯一共饮用了1400多瓶镭水。在这五年里,他还时常沾沾自喜,要不是自己这么有钱,这种神奇的饮料他可喝不起。然而,放射性元素的威力终于还是在他的身上显现了。 埃本拜尔斯也逐渐察觉到自己身体上有些不对劲了。他的体重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暴减,不仅如此,还经常下巴痛和头痛。在请教了有名的医生后,他终于知道了这一切的原因,他已经处在了深度的镭中毒状态。 没过多久,埃本拜尔斯就经历了他这一生最为痛苦的时期。先是牙齿不断脱落,一直疼痛的下巴也开始变形,身上的骨头变得异常脆弱。到了最后,甚至头骨都在不断开裂。在这样的痛苦折磨下,埃本拜尔斯没能挺过去,不治身亡。 可这一切还远没有结束,在他死后,医生发现他身体内的骨头早已经是千疮百孔。不仅如此,由于在生前饮用了大量的镭水,他的尸体成为了一个放射性污染源,根本无法火化下葬。为了避免他的尸体造成什么污染,最后只能将他的尸体装进铅棺里,深埋地底。如果不这样做,他下葬的地方的土地都将会被污染,成为无人能去的禁区。 这位富豪的惨状无疑为追逐含镭产品的狂热者敲响了警钟,人们终于明白了,镭虽然在医学界有很大的用处,但也不是可以随意食用的元素。这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放射性元素之一。一时间,所有的含镭商品在市面上统统消失,“镭养生”的浪潮也就此落下了帷幕。 造成这场“镭养生”的悲剧的原因,除了一些只顾追逐利益的黑心商人背后在推波助澜以外,当时民众对于放射性元素的不了解也是一大原因。由于时代的限制,不少人对这些知识的了解流于表面,盲信了道听途说的内容,从而导致悲剧发生。 时至今日,关于放射性元素的危害几乎已经是全民皆知。但仍有一些商家不顾民众的健康安全,用含有辐射的商品来进行营利。几年前,不少老年人听信了一些商家的宣传,购买了所谓的“养生石”、“能量石”。这些商家利用了老年人希望家人平安、自己身体健康的心理,对这些含有超标辐射的石头进行了大肆的宣传,导致很多人深受其害。据专家所说,经过检查,这些所谓的“养生石”中所含有的辐射量最多甚至超标6000倍。如果长时间佩戴,对身体造成的影响是无法估计的。 放射性元素辐射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觑。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核废水”事件更是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如果真的将大量的核废水排入太平洋中,可以想象用不了多少时间,或许整个海洋都将处在污染当中。要知道,在这个地球上,面积最大的不是我们生存的陆地,而是遍及全球的海洋。 所谓的核废水无害论更是让人们嗤之 [1评]
小能手
7 楼
英国留学生赶紧回国做个血液放射性元素检测,到时候知道最后怎么死的
加州老流氓
8 楼
198几年,我还在东北村里,每晚去村委会议时蹭电视看,央视一个新闻报道绿色和平组织拍摄到英国把密封在水泥罐里的核废料扔进大西洋。😂 [1评]
加州老流氓
9 楼
太平洋上中心有个几百平方公里的塑料垃圾漂浮区域,那些塑料垃圾一大半是美国回收后又装船扔在海里的塑料瓶子。
是的契爷
10 楼
合算人家早已经群体核免疫力了~
G
Griller
11 楼
英国的显学伪善文化不在乎这些的。反而还会写小作文污蔑他人来欺诈和愚弄英国的普通人。 其实更有可能的情况是,英国的伪善文化欺诈和愚弄世界是其欺诈和愚弄本国普通人到劣化后的能力外溢。
G
Griller
12 楼
英国的伪善精英,非常的劣化的。整个文化特质就是好话说满,坏事做尽。 很多人以为英国的伪善精英对外是这样,其实对英国普通人的愚弄和欺诈也是同样的。要不然为什么当地会文化,道德,经济滑坡和堕落都很严重。
榴莲车
13 楼
如果有一公斤放射性核废料在自家客厅里,还有人回这个家吗?有人回!因为他不知道而已。
b
bc007
14 楼
欧盟的一份报告显示,塞拉菲尔德如果发生严重事故,可能比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事件更严峻。
p
pipitoo
15 楼
不怕,离我们挺远。让那些北欧圣母婊们折腾去吧
英国流氓
16 楼
胡说八道 都他妈的疯了
v
visible
17 楼
现在才知道为什么美英挺日本排核污水。没准其他挺日的也有类似问题
沙子沙子
18 楼
塑料污染每个人都有责任吧
牛皮方糖
19 楼
其实北海已经是核污染严重,挪威三文鱼毒得很
开心小黄人
20 楼
英国生化灾难当看不见。西方好大儿啊
游魂魂
21 楼
谁有时间去看这种破文章?几句话可以说明的问题偏要长篇大论,废话连篇。
b
boby_us2004
22 楼
别觉得你有资格对国家领导人评头论足似的。你就是个屁。无形无影,只是臭。你敢暴露身份立马粉身碎骨! [1评]
X
XXyourOO
23 楼
穷凶极恶的五毛恐怖主义分子!滚!
b
boby_us2004
24 楼
现代文明与其说在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不如说在透支人类的生存时间
k
kyogui
25 楼
为了一口吃的 你都堕落成什么样了 [1评]
X
XXyourOO
26 楼
弱智五毛!草你妈!滚!
w
wangppp
27 楼
对比切尔诺贝利,你看看福岛,还有现在这个,你就知道那个国家对世界负责了,所谓的民主国家,本质上都是最最虚伪的商人政治本色。都是商人政治学。
w
wangppp
28 楼
回 复 26 楼[26楼]评论人:XXyourOO [ 门板后的狗粮,小狗小偷狗粮,你又出来废废啦。你真无耻,你爸妈竟然会生出你这么乜有格调的畜生,说明你爸妈也是畜生呀。
小日子坏的很
29 楼
难怪允许日本排核 原来是想甩锅
俺样
30 楼
咋跟读《故事会》似的?!我想凤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