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其他高中生会说,洛厄尔看起来像个监狱。而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知道,大家对上大学有多么的担心,又有多么的努力。
亚裔除非特别优秀,
否则很难进入理想学府
纪录片中有很多优秀的华裔,比如想成为脑外科医生的埃尔文(alvan)。他的成绩很好,利用暑期做的生物实验获得关注,能登上讲台用专业生物学知识阐释成果,赢得医学博士的连声称赞。
在繁忙的学业之外,埃尔文还喜欢音乐和舞蹈,他的首选目标大学是斯坦福。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埃尔文的父母都是第一代移民,来自中国台湾。平日里,他的母亲掌控着家里一切,当然也包括埃尔文的学业。
埃尔文的母亲是典型的“虎妈”,对他的一切都要求非常严格。申请大学时,母子俩经常一起熬夜到凌晨3点。即使知道儿子第二天还有很多作业,也要求必须当天完成。
在报考学校上,埃尔文有自己的想法,但也会听取母亲的建议。母亲不停地查阅材料、出主意,让他申请完五所大学之后,再申请另外五所……最终,埃尔文申请了26所大学。
来自中国大陆的苏菲娅(sophia),首选大学同样是斯坦福,她的父母也是第一代移民。对移民家庭来说,孩子上大学是重要目标。苏菲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进入更好的大学。
苏菲娅的成绩比大部分同学都要优秀。与此同时,她是学校网球队的队长、慈善组织的联合主席、编程俱乐部的副主席,还是一名出色的校报编辑。单从这些名号就能想象她的优秀,苏菲娅一直都擅长同时处理多件事情。
她申请了11所名校,除了斯坦福,还有耶鲁、哈佛这样级别的备选。
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面试。埃尔文收到了布朗大学的面试通知,苏菲娅也到哈佛大学参加面试。但最终结果都不理想,他们没有进入理想学府。确切来说,几乎所有常春藤盟校都拒绝了他们。
这当然是不好受的。不管多么乐观坚强的人,面对结果都忍不住伤神伤心,他们的眼中强忍着泪水。
埃尔文最终决定去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而苏菲娅选择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有个亚裔女孩儿的话代表着大部分人的心声:“我付出了这么多努力,最终进入的学校,却是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去的。”
片中大部分亚裔都没有进入理想学校。除了一个公认的完美学生乔纳森被哈佛录取,其他人都不得不对现实低头。
奋斗的高中生,
想考入名校都不容易
不是亚裔的学生,被名校录取容易吗?Rachael是黑人和白人混血,拥有1/16的非裔血统。她的母亲是非裔美国人,离异后母女俩相依为命。母亲是少见的非裔“虎妈”,将Rachael送到了洛厄尔高中。
Rachael读高二时,化学和物理成绩不好。母亲告诉她,如果不逼自己一把,情况会很糟糕。Rachael很努力,终于渐渐追了上来。在PSAT考试(相当于美国高考预演)中,她的成绩终于好转,拿到了自己都不相信的分数。
母亲鼓励她报考斯坦福、哈佛,Rachael不相信自己能考上,比她优秀的学生太多了,但她还是听话地申请了名校。
Rachael的母亲帮她报了新闻班,Rachael去上了,发现自己确实喜欢写作。Rachael其实不认同自己的种族身份,但她的母亲坚称她是非裔,并要求她将这点放到专访及简历里。
Rachael被说服了,既然这是优势,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
Rachael最终被2所常春藤名校录取,分别是布朗大学和康奈尔大学。Rachael想去布朗大学,但母亲想让她去康奈尔大学。Rachael想要取悦母亲,但最终还是决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有人说Rachael被录取,完全是因为她的非裔身份。Rachael很不开心,她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不错,是因为自己的付出才走进了梦想大学。
但她同样不喜欢看到这种场景:许多本该像她一眼被录取的亚裔学生,却无法进入名校,仅仅因为种族问题。
这话由一个非裔说出来,实在让人感慨万千。但这的确是万千亚裔面临的现实问题。
拼尽全力考大学,
是为了身份认证吗?
高中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但对洛厄尔学生来说,那三年最好的事情是考试拿高分、按时完成作业、考上好大学。他们最大的价值,是以考上名校来衡量的,不能按自己的方式来定义人生。
看着他们总忍不住心疼,想要告诉他们,这些没有那么重要。等活到八十多岁的时候,这些可能都不会记得。但在那个固定阶段,他们很难逃脱这些压力,一方面来自招生大环境,一方面也来自父母。
埃尔文明确说,如果不是母亲逼得太紧,他会成为另一个人,在家打电动、看游戏和朋友们一起玩。他喜欢压力,但不喜欢太大压力。课余时间,他会玩电子音乐、舞蹈,他其实特别喜欢热闹。
对埃尔文个人来说,成绩并不那么重要。但他的母亲认为非常重要,她需要在那个时间推儿子一把。按母亲的说法,孩子周围有个小盒子,随着年龄增长盒子会膨胀,到最后盒子会消失不见,那时孩子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儿。而高中阶段的他,显然还需要无时无刻的看顾。
像埃尔文母亲一样的家长,洛厄尔有很多,因此那里也被称为“虎妈集中营”。
纪录片的最后提出了思考:很多人的人生,好像就是高考必须成功、大学顺利毕业、找到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被排除在外,就是人应当活得幸福。
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么拼尽全力地考上大学,仅仅是为了一个身份认证吗?”
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
一届学生在迷茫中奔赴未来,下一届学生又开始新一轮的高考。
而其中亚裔学生的处境尤其艰难,拼尽全力去学习,结果成了别人眼中的书呆子。不管多么努力去挣脱这个印象,在大多数人眼中,那就是亚裔的定义。
作者:石霖,精英说作者,文字客,绘本控,执着写字,简单生活。
美国其他高中生会说,洛厄尔看起来像个监狱。而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知道,大家对上大学有多么的担心,又有多么的努力。
亚裔除非特别优秀,
否则很难进入理想学府
纪录片中有很多优秀的华裔,比如想成为脑外科医生的埃尔文(alvan)。他的成绩很好,利用暑期做的生物实验获得关注,能登上讲台用专业生物学知识阐释成果,赢得医学博士的连声称赞。
在繁忙的学业之外,埃尔文还喜欢音乐和舞蹈,他的首选目标大学是斯坦福。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埃尔文的父母都是第一代移民,来自中国台湾。平日里,他的母亲掌控着家里一切,当然也包括埃尔文的学业。
埃尔文的母亲是典型的“虎妈”,对他的一切都要求非常严格。申请大学时,母子俩经常一起熬夜到凌晨3点。即使知道儿子第二天还有很多作业,也要求必须当天完成。
在报考学校上,埃尔文有自己的想法,但也会听取母亲的建议。母亲不停地查阅材料、出主意,让他申请完五所大学之后,再申请另外五所……最终,埃尔文申请了26所大学。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来自中国大陆的苏菲娅(sophia),首选大学同样是斯坦福,她的父母也是第一代移民。对移民家庭来说,孩子上大学是重要目标。苏菲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进入更好的大学。
苏菲娅的成绩比大部分同学都要优秀。与此同时,她是学校网球队的队长、慈善组织的联合主席、编程俱乐部的副主席,还是一名出色的校报编辑。单从这些名号就能想象她的优秀,苏菲娅一直都擅长同时处理多件事情。
她申请了11所名校,除了斯坦福,还有耶鲁、哈佛这样级别的备选。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面试。埃尔文收到了布朗大学的面试通知,苏菲娅也到哈佛大学参加面试。但最终结果都不理想,他们没有进入理想学府。确切来说,几乎所有常春藤盟校都拒绝了他们。
这当然是不好受的。不管多么乐观坚强的人,面对结果都忍不住伤神伤心,他们的眼中强忍着泪水。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埃尔文最终决定去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而苏菲娅选择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有个亚裔女孩儿的话代表着大部分人的心声:“我付出了这么多努力,最终进入的学校,却是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去的。”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片中大部分亚裔都没有进入理想学校。除了一个公认的完美学生乔纳森被哈佛录取,其他人都不得不对现实低头。
奋斗的高中生,
想考入名校都不容易
不是亚裔的学生,被名校录取容易吗?Rachael是黑人和白人混血,拥有1/16的非裔血统。她的母亲是非裔美国人,离异后母女俩相依为命。母亲是少见的非裔“虎妈”,将Rachael送到了洛厄尔高中。
Rachael读高二时,化学和物理成绩不好。母亲告诉她,如果不逼自己一把,情况会很糟糕。Rachael很努力,终于渐渐追了上来。在PSAT考试(相当于美国高考预演)中,她的成绩终于好转,拿到了自己都不相信的分数。
母亲鼓励她报考斯坦福、哈佛,Rachael不相信自己能考上,比她优秀的学生太多了,但她还是听话地申请了名校。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Rachael的母亲帮她报了新闻班,Rachael去上了,发现自己确实喜欢写作。Rachael其实不认同自己的种族身份,但她的母亲坚称她是非裔,并要求她将这点放到专访及简历里。
Rachael被说服了,既然这是优势,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Rachael最终被2所常春藤名校录取,分别是布朗大学和康奈尔大学。Rachael想去布朗大学,但母亲想让她去康奈尔大学。Rachael想要取悦母亲,但最终还是决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有人说Rachael被录取,完全是因为她的非裔身份。Rachael很不开心,她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不错,是因为自己的付出才走进了梦想大学。
但她同样不喜欢看到这种场景:许多本该像她一眼被录取的亚裔学生,却无法进入名校,仅仅因为种族问题。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这话由一个非裔说出来,实在让人感慨万千。但这的确是万千亚裔面临的现实问题。
拼尽全力考大学,
是为了身份认证吗?
高中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但对洛厄尔学生来说,那三年最好的事情是考试拿高分、按时完成作业、考上好大学。他们最大的价值,是以考上名校来衡量的,不能按自己的方式来定义人生。
看着他们总忍不住心疼,想要告诉他们,这些没有那么重要。等活到八十多岁的时候,这些可能都不会记得。但在那个固定阶段,他们很难逃脱这些压力,一方面来自招生大环境,一方面也来自父母。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埃尔文明确说,如果不是母亲逼得太紧,他会成为另一个人,在家打电动、看游戏和朋友们一起玩。他喜欢压力,但不喜欢太大压力。课余时间,他会玩电子音乐、舞蹈,他其实特别喜欢热闹。
对埃尔文个人来说,成绩并不那么重要。但他的母亲认为非常重要,她需要在那个时间推儿子一把。按母亲的说法,孩子周围有个小盒子,随着年龄增长盒子会膨胀,到最后盒子会消失不见,那时孩子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儿。而高中阶段的他,显然还需要无时无刻的看顾。
像埃尔文母亲一样的家长,洛厄尔有很多,因此那里也被称为“虎妈集中营”。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纪录片的最后提出了思考:很多人的人生,好像就是高考必须成功、大学顺利毕业、找到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被排除在外,就是人应当活得幸福。
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么拼尽全力地考上大学,仅仅是为了一个身份认证吗?”
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一届学生在迷茫中奔赴未来,下一届学生又开始新一轮的高考。
而其中亚裔学生的处境尤其艰难,拼尽全力去学习,结果成了别人眼中的书呆子。不管多么努力去挣脱这个印象,在大多数人眼中,那就是亚裔的定义。
作者:石霖,精英说作者,文字客,绘本控,执着写字,简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