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禁止添加剂的德国 “海天们”的生存空间如何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10月11日 18点2分 PT
  返回列表
71367 阅读
26 评论
界面新闻

海天味业第三次就食品添加剂“双标”风波发布澄清公告称,公司销往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涵盖不含食品添加剂和含添加剂的不同档次产品。海天味业还表示,国内作为公司最大的消费市场,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在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同时,国内的产品线种类更为丰富。2022年中报显示,海天味业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营收占比为93.77%。

虽然海天味业三次发布的公告并不被外界广泛认可,但该公司在公告中所述基本都是事实——即便是在以法律法规繁杂、食品安全标准苛刻著称的欧盟亦是如此。

含添加剂酱油绝非欧洲市场主流

此次进入公众焦点的海天酱油添加剂之中,除了增加风味的白砂糖、三氯蔗糖以及增鲜的谷氨酸钠和酵母提取物之外,最受争议的莫过于起到防腐剂作用的苯甲酸钠。

编号为E211的苯甲酸钠即便在欧盟法规框架下同样被广泛运用于食品工业,包括番茄酱、蛋黄酱、鱼罐头、人造黄油等欧洲居民常用食品中均能找到苯甲酸钠。

除了西餐常见的酱汁和罐头类食品之外,食品添加剂同样也出现在欧洲市场出售的酱油配料表上。例如,李锦记在德国售卖的“特级鲜味生抽”配料表上同样能找到肌苷酸二钠和鸟苷酸二钠两项用于增味的添加剂。

不过这并不意味这些含添加剂的海天或李锦记在欧洲市场就能够大行其道。事实上,含添加剂的酱油在欧洲市场上绝非主流。

随着日本寿司的大受欢迎以及东亚裔居民比例的逐渐提升,欧洲市面上原产自亚洲的各色酱油也在过去五年内相继登陆欧洲各大连锁超市,酱油品种亦愈发齐全。

以人口最多、食物消耗量最大的德国为例,市面上主流的酱油包括李锦记、珠江桥牌酱油、日本的龟甲万、日本Arche酱油、泰国仁和圆酱油以及其他德国本土品牌等。其中,占据货柜至少五成以上的日本龟甲万酱油清一色皆不含食品添加剂。

连锁超市把好第一道关

事实上,在欧洲的连锁超市中消费者甚至根本无法接触到任何一款含食品添加剂的酱油。

笔者在走访德国连锁超市Edeka时找到了超过十余种各色酱油,无论是日本品牌酱油,还是以仁和圆为代表的泰国、越南品牌酱油均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而在以利多、奥乐齐为代表的德国大型廉价连锁超市,为了压缩成本而缩减产品品类,超市方面几乎只提供不含添加剂的日本龟甲万酱油这一单一品牌。

作为消费者面对品牌方时的第一道关卡,欧洲各大连锁超市通常会选择严控供应商以打出健康食品的噱头吸引顾客。例如打出“我们爱食物”的Edeka连锁超市就设立了网络专栏向消费者科普各类防腐剂的使用场景并承诺尽可能减少含添加剂品类。

而在批发和物流环节相对随意的反例,则是欧洲各大城市之中由亚洲居民经营的、以贩卖亚洲食物为主的亚洲超市。

例如,在欧洲最大连锁亚洲超市东方行就能购买到此次风波的主角:海天金标生抽酱油,而笔者家中唯一一瓶含添加剂的李锦记生抽酱油同样购自亚洲超市。颇为值得玩味的是,另一瓶购自德国连锁超市的李锦记老抽酱油则不含添加剂。

理论上涉及大量进出口贸易的亚洲超市或贸易商需要遵守中国和欧盟双重法律法规,但事实上因为亚洲品类相对冷门小众、主要客户群体为社会边缘化群体等因素,亚洲超市和贸易商往往会成为进口国与出口国皆忽视的“三不管地带”。

大行其道的日本酱油

含添加剂的酱油品类在欧洲市场难以进入主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日本品牌和日本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1980年代便向全球大力输出的日本文化与大量的日本海外侨民都使得日本酱油品牌随着寿司和拉面进入主流社会。

德国最受欢迎的龟甲万酱油就赞助了当地几乎所有日料店的酱油瓶子,而寿司文化的兴盛也使得欧洲人对于浓口酱油(Koikuchi)、薄口酱油(Usukuchi)、溜酱油(Tamari)、二次酿造酱油(Saishikomi)和白酱油的日式分类更为熟悉,相比之下生抽、老抽等基本中式分类则鲜有人关注。

以德国产品评测网站Vergleich.org的评测结果为例,日本Arche的两款溜酱油占据了前两名位置。日本酱油的影响力之大,从德国本土品牌的酱油命名上亦可见一斑。以德国著名有机食品连锁ALNATURA的自营品牌酱油为例,其酱油命名之中添加了日语酱油的罗马音Shoyo,而日本Arche对欧洲出口的许多酱油品类甚至直接去掉了soy sauce这一酱油的英语名称,仅保留Shoyo一词。

阅读配料表的欧式消费者习惯

除了把好第一道关卡的连锁超市以及日本酱油的流行之外,欧洲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与健康的重视更是含添加剂酱油没有“活路”的核心原因。

根据统计公司Statista 201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23%的德国消费者在购买任何食品之前会通读配料表,53%的消费者经常在购买食品前查看配料表,而从不阅读食品配料表的比例仅为8%。

除了常见的配料表之外,在德国农业与营养部的推动下,食品类外包装上还囊括营养成分表与营养评分,以时刻提醒消费者食品的实际营养价值。以巧克力为代表的深加工产品往往因其仅含糖分的单一营养价值而不得不在外包装上标注醒目的D级或E级营养评分。

另一个欧盟层面的著名食品商标则是有机食品认证标。1992年欧盟有机生产法实施以来迅速在各成员国得到响应。在欧盟有机生产法立法过程中直接借鉴的丹麦,甚至有超过90%的消费者认可有机食品认证标签。

相比于已经拥有不少挂上有机认证标的日本龟甲万酱油,即便是在欧洲最常见的李锦记酱油似乎至今仍与该认证无关。

w
wmqjsgg
1 楼
别狡辩了 中南海要是能用你这种添加剂你就赢了 别糊弄百姓了 [1评]
j
jeffinvade
2 楼
我认识个搞特供的,种菜的土都是特供的,别说菜了
忍者不忍
3 楼
谁说龟甲万没有添加剂。。。
l
lovepark1
4 楼
中国人不骗中国人......
s
sksbghj
5 楼
不就是成本嘛。不含添加剂,产品生产成本上自然比加了添加剂的高。终端产品价格高了,屌丝又不愿意买,又转而去买含添加剂的其实商品。所以也不知道愤愤什么。欧美一瓶生抽,醋,比国内贵多的去了,要愿意花这钱,又不是买不到。 不如就划一小块出来,只卖不含添加剂的,统一国际价格。边上再摆个价格便宜有添加剂的。看客户自己选呗……
柴少
6 楼
不想吃添加剂,就去买万字酱油,谁拦着你?万字酱油沾鱼片可以,做中式炒菜试试。李锦记也试过“纯天然”酱油,几乎没什么销路。碰上中国拳民,上来就一顿乱拳,算海天倒霉。
X
XXyourOO
7 楼
中国食品安全法,其实是比美国更严格的。比如瘦肉精这种东西,美国明确允许在安全剂量内使用,而中国是严禁使用的。 这样的话,问题就来了,明明美国的食品安全规定比中国宽松,为何海天会积极主动地把自己卖到美国产品的安全级别主动提升到最高级别,而对于在本国销售的同样产品仅保持满足要求的最低水平呢?这是否说明了,在这个厂家的决策者潜意识中,美国人是比中国人更高贵的人种,值得起自己打起十二万分的尊敬最好给他们的产品,而对于卖给中国人自己的产品,对付一下,差不多符合规定就得了?
经度为零
8 楼
海天在欧洲产品虽无添加剂,但感觉它不是酿的是勾兑,味道最差。在国内市场,海天是以“略币驱除良币”。
随意岁月
9 楼
德国人自己拍的纪录片,都在嘲笑德国的食品添加了太多的化学品,就是烤个面包都要放各种添加剂,当时随便就写了满黑板的添加剂名称。
百川雲
10 楼
看看東京超市里的食品、哪個沒有添加劑, 胡說八道的小編
龙树
11 楼
就凭你,能认识搞特供的? [1评]
b
bc007
12 楼
勾兑酱油可能真的不需要防腐剂。
j
jeffinvade
13 楼
: 呵呵,你去过中南海吗?我可去过.我高中的时候,我爸带我去中海转了转,但中海只是国务院,我还没进过南海,那是党中央.
t
treebear
14 楼
呵呵,德国超市连面包都添加防腐剂,差你这点酱油。日本酱油加了大量食盐,根本就是咸味,根本没有酱香味。
d
dr6169
15 楼
从来没买过海天酱油
尧舜禹
16 楼
欧洲都靠烧菜过冬,通货膨胀严重,装逼不了几天了,消费降级全民吃添加剂的日子也很快的。
尧舜禹
17 楼
万字酱油不同产品不一样,有的就有防腐剂,小编真是无知
l
laosanlaosi
18 楼
尼玛,拿国内6元一瓶的老抽去怼在日本卖20多元一瓶的老抽,同样品质在国内卖15元一瓶,你愿掏钱吗?6元要一样质量,这不是胡扯蛋吗?让店家送你?
b
bc007
19 楼
估计是外国的产品不要求标明添加剂成分。 在美国据说转基因食品也不需要标明。 全凭厂家自觉。 转基因食品加拿大好像也没有强制规定。 食品安全规则是国内更加严格,可惜的是执行力度不够。 美国加拿大是没有规则,更谈不上执行了。
b
bc007
20 楼
据说瘦肉精,苏丹红在美国西方许多国家都没有限制。 只有在中国的严令禁止使用的。
史前巨混
21 楼
珠江桥的生抽和老抽有没有添加剂没啥关系e211在欧洲食品成分里面经常见
b
bc007
22 楼
估计是外国的产品不要求标明添加剂成分。 加了添加剂的产品实际成本更高。
米兰必胜
23 楼
只想说 那个辛继飞就是个sb小丑 以为自己知道点东西 全世界都知道便宜没好货 干嘛 你20块钱买个宝格丽还告人家假货?
h
headfoot
24 楼
龟甲万的含盐量看了么? 咸鸭蛋就不用再另放防腐剂了吧?
阿帕奇13
25 楼
你这种SB韭菜,天天嫌镰刀不够锋利。
P
Peacefulchaos
26 楼
钝刀子割肉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