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会被热死吗?关于蚊子的十大疑问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5年7月28日 7点34分 PT
  返回列表
25211 阅读
1 评论
南方周末

在人类皮肤上叮咬吸满血液的白纹伊蚊。视觉中国|图

今夏,与蝉鸣、空调、西瓜一起到来的,还有恼人的蚊子。

不过,随着高温纪录不断被打破,似乎连蚊子也被热死了。近日,河南连日40℃高温之下,被热死的蚊子上了热搜。而与此同时,约1500公里外的广东佛山,蚊子传播的基孔肯雅热疫情正在流行。

近十年前的2016年,比尔·盖茨在个人博客写到,蚊子是杀人最多的动物,每年有七十多万人被蚊子叮咬后死亡。令人闻之色变的鲨鱼,每年只有约10人死在其血盆大口下。

世界上有三千多种蚊子,中国有记录的约三百五十种,主要分为按蚊、库蚊、伊蚊三个属。传播疟疾的是按蚊,库蚊能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由伊蚊传播。

小小的蚊子,对人类社会产生异常重要的影响。人类不断发明灭蚊武器,但蚊子也随之适应性进化。南方医科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陈晓光是著名蚊虫专家,拥有二十余年蚊子研究经验,7月24日,他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解答关于蚊子的十个疑惑。

蚊子真的会被热死问题1:蚊子真的会被热死吗?陈晓光:是真的,因为蚊子是变温动物,需要依靠外界环境来调节体温。与人类等恒温动物不同,蚊子体内的蛋白质和一些酶类基因等会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进而影响生长发育和寿命。我们的研究发现,一旦温度超过35℃,很多蚊子就会被热死。特别是传播基孔肯雅热病毒的白纹伊蚊,虽然它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但当外界的温度高于35℃时,无论是外环境中的成年蚊子,还是水体中的蚊子幼虫,都会被热死。

问题2:既然蚊子被热死了,为什么几天后蚊子又出现了?陈晓光:一个原因是,会有一些“漏网之蚊”。被热死的主要是在高温外环境中的蚊子,但如果在某些温度较低、适宜蚊子生存的环境条件下,比如室内空调房里、室外树荫下、水体里等较凉快的地方,蚊子也可能存活下来。

还有一个原因是,某些蚊子的卵具有抵抗恶劣环境条件的本领,比如抗干旱、抗高温、抗低温。有一年我去美国阿拉斯加,那里是个非常寒冷的地方,却发现了本来属于亚洲物种的白纹伊蚊,它们随着物流运输前来,并以卵的状态度过了寒冷干燥的冬天。正是由于这个独特的生存本领,白纹伊蚊在不到50年的时间内扩散到了世界各地。

问题3:既然蚊子能被热死,随着全球变暖,未来我们可以不再遭受蚊子的困扰吗?陈晓光:这是不可能的。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统计,2011年至2020年间,全球地表温度比工业革命时期上升了1.09℃。虽然现在全球气温呈现变暖趋势,但温升有限,不会变暖特别多,把蚊子都热死。而且蚊子也拥有一定对抗气候变化的能力,可以通过冬眠、滞育等方式度过寒冷、高温天气,继续生长繁衍。

我们将继续遭受蚊子的困扰。随着全球变暖,一些蚊子还将向更高纬度、更高海拔扩张,分布的范围将越来越广,“蚊子季”的时间可能也越来越长。

蚊子可能会进化出耐高温能力问题4:蚊子北迁“避暑”是真的吗?陈晓光:“避暑”是一个调侃。研究发现,一些蚊子确实有从南向北扩散的趋势。例如白纹伊蚊,目前在我国,最北到沈阳都有分布。蚊子跟随人类活动迁移、流动,比如通过快递、轮胎、集装箱等,到达新的目的地,如果蚊子慢慢适应了当地环境,就可以传宗接代,不断繁衍。所以蚊子北迁是生物种群扩散的结果,并不是为了逃避高温。

我们发现,目前城市化的环境也助长了某些蚊子扩散。例如野栖型的白纹伊蚊在野外繁殖和生长,而现代城市绿化为它们提供了特别合适的生长环境。另外热岛效应导致城市平均气温高于乡村,可以缩短蚊子的生长发育时间。还有人们吃完快餐丢弃的饭盒、喝完瓶装水遗弃的水瓶,如果乱丢乱放,也非常容易成为适合白纹伊蚊繁殖、栖息的积水容器。

在广东,我们对比过广州市区和从化农村两地的白纹伊蚊数目,发现广州的白纹伊蚊孳生地数目(指蚊虫繁殖所需的积水环境)、生长发育速度、蚊虫平均寿命都高于从化农村,几个因素累加起来,导致城市中白纹伊蚊的密度高于农村,传播疾病的几率也大了很多。北京疾控中心也曾进行过一项调查,2004年,在北京市捕捉100只蚊子,其中白纹伊蚊不超过4只;2014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7只。

当然,城市化也影响了另一些蚊子的生存。最明显的例子是家栖型的埃及伊蚊,20世纪80年代海南有两次埃及伊蚊造成的登革热大流行,因为当时市民房前屋后都会腌咸菜,盆盆罐罐为埃及伊蚊提供了绝佳的孳生地。如今经济社会发展,居民都有纱窗纱门,家里使用空调,城市中的埃及伊蚊也大大减少。

问题5:未来天气更热,蚊子会进化出耐高温能力吗?陈晓光:很有可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蚊子为了生存可以发生很多改变,即所谓的“适应性进化”,这是所有生物的基本特征,蚊子也是如此。

我们之前做过的一个研究发现,小小的白纹伊蚊,基因组有2个吉碱基对(gigabase pair,Gb,衡量基因组大小的单位),而人类体积那么大,却只有3个吉碱基对。通俗地讲,蚊子体内包含的基因数量,相当于人类的2/3。基因数量越多,越能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基因变异来适应新的挑战。

因此,如果一些蚊子来到了温度较高的地方,为了生存,体内的某些基因会发生改变,这些存活下来的蚊子的后代,也会维持基因变异的性状,进化出耐高温的能力。同理,如果使用杀虫剂没有杀死某些蚊子,它们身上的部分基因也可能发生了变异,其后代也会具有耐药性。

彻底消灭蚊子几乎不可能问题6:蚊子百害无一利吗?陈晓光:地球上任何一种生物的存在,肯定都有它的价值,有些研究也证明,蚊子对一个地方的生态系统发挥着一定作用。

但对人类来说,还没有发现蚊子有什么益处,确实都是害处,例如叮咬、骚扰休息、传播疾病等。而且,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尚未发现某个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蚊子被全部消灭后,能引起很严重的生态后果。

问题7:彻底消灭蚊子可能吗?陈晓光:目前来看,彻底消灭蚊子也几乎是不可能的。蚊子的种类很多,不断在进化,人类短时间内可能还没有彻底消灭它们的能力。而且,还有许多不吸血、不传染疾病的蚊子,消灭它们也没有太大意义,甚至导致生态的失衡。

目前我们的目标只能是通过综合防治原则,把蚊子的种群密度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使其不足以产生太多危害。

问题8:为什么往年主要流行登革热,2025年是基孔肯雅热疫情?陈晓光:首先,并不是说今年就没有登革热流行。2025年,广东登革热本地病例的出现时间,是历年来最早的一次。

其次,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都是蚊媒传染病,从历史情况来看,在很多地方都呈现出相互交替,甚至同时流行的现象。比如2019年云南省暴发了登革热疫情,但在许多城市同时流行基孔肯雅热疫情。比如在西双版纳,八十多例登革热病人的血液样本里,同时检测出了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热病毒。

蚊媒传染病的流行并不奇怪,目前世界上128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登革热疫情,119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基孔肯雅热疫情,且近年来呈现增加趋势。原因一方面是国际交往频繁,另一方面是全球变暖也导致了传播疾病的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等分布范围扩大、种群密度增加,第三个原因就是我前面讲的城市化。

基础代谢旺盛的人更招蚊子问题9:什么人更容易招蚊子?陈晓光:蚊子寻找血源主要靠人呼出的二氧化碳、释放出的气味分子以及体温。因此一些基础代谢比较旺盛的人,更容易招蚊子,表现为出汗较多、呼吸较粗等。

问题10:市面上有那么多防蚊手段,什么比较有效?陈晓光:有说法称“住高层楼房可以防蚊子”,这种说法不完全准确,虽然蚊子飞不了太高,但它可以御风而行,还可以“乘坐”电梯。

还有说法称“开空调可以防蚊子”,这个确实有道理,蚊子有适宜的生存温度,吸血行为与环境温度有关,空调房中的温度较低,通常蚊子吸血的欲望也不强烈。

另外有民间说法称大蒜、咖喱等刺激性气味较强的食物可以驱蚊,但实际上蚊子的嗅觉机制与人类的不同,这些方法并没有效果。

有人在家里面养九里香、除虫菊等植物,我们做过实验,这些植物的确会挥发出对蚊虫有一定驱离作用的气味,但通常距人们期望的效果相差甚远。因为蚊子吸血是繁衍子孙的“千秋大业”,血液对它的吸引力,远远大于一些令它不适的气味的趋避力。

关于驱蚊产品,通常植物精油对蚊子的驱除作用没有那么强,而含有避蚊胺的产品效果更好。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蚊子也会不断进化,对化学品的抵抗能力越来越强。20世纪80年代末,我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研究室研制出一款含有避蚊胺成分的驱蚊香露产品,当时喷一次有效时间长达4-6小时,但几年后,发现效果没有那么好了,这证明蚊子渐渐有了抗药能力。

普通人最好的防蚊方式,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防,家里使用纱窗纱门,睡觉用蚊帐,外出尽可能穿长袖衣物。衣服颜色可以尽量选择浅色,因为研究发现蚊子的视觉系统更容易定位深色物体。

另一个是灭,家中可以使用电蚊拍、灭蚊灯;外出时可以用驱蚊剂,它的原理是在一定时间内阻止蚊子不停落在皮肤上。我本人因为工作需要,去了很多次非洲、东南亚,如果注意防护,还是完全可以预防蚊子叮咬、不染上蚊类传染病的。

土豆四十斤
1 楼
蚊子灭绝,吃蚊蝇类的动物就得多吃苍蝇,苍蝇数量下降屎的分解会变慢,大量屎积压使得阿三人口下降或移民美国,美国印度化,印度人口下降,中国就称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