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经济为什么没有出现V字型反转?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12月27日 0点28分 PT
  返回列表
80663 阅读
33 评论
财经杂志

结合实际,2024年应着力从三方面发力:着力提升劳动力整体质量,避免劳动力规模过快下降;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提升资本形成效率

文 |《财经》记者 邹碧颖 特约撰稿人 孙东谡 实习生 王美霖

编辑 | 王延春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基本符合预期,但两年平均增速在4.1%左右,总体呈现弱复苏的状态。三季度后,宏观政策开始发力,逆周期调控政策明显加大,预计四季度还会延续恢复趋势。近日,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了《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下称《报告》)。《报告》预计,2023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3%左右,2024年增长5%左右。

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周景彤在发布《报告》的媒体会上表示,

2023年中国经济呈现出四大转变,分别是:经济增长动能由投资向消费转变;出口动能由传统商品向新兴市场转变,同时新兴经济体重要性提高;供给端的生产动能向服务业转移,同时新能源和信息技术驱动力较强;楼市政策调整加码,防风险稳预期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

2023年,中国经济为何没有出现V字反转?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婧回应,这几年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尽管政策出台加持,但市场预期短期内比较难扭转。国际需求减弱,对出口经济也有影响。而今年前三季度,政策力度比预期相对保守。三年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创伤,企业经营、居民就业、收入的改善都需要时间。

1

如何研判2023年经济复苏情况?

全球经济复苏疲软,中国银行研究院预计,2023年全球GDP增速为2.7%。周景彤介绍,与2022年相比,2023年我国经济出现的一个明显变化,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正转负,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下降。

根据《报告》,今年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3.2%,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甚至高于2017-2019年疫前水平(59.5%)。1月-10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9%,明显高于商品零售额增速(5.6%)。旅游、餐饮、娱乐等领域表现强劲。但2023年消费高增长是建立在上年低基数之上的,剔除基数效应后消费整体仍呈弱复苏。

性价比高的商品更受青睐。2023年,瑞幸咖啡反超星巴克,成为中国咖啡市场份额第一品牌。而奢侈品的购买热情下降。今年三季度,LVMH集团、开云集团(Gucci母公司)在亚太(除日本)地区的销售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1%、1%,是近三年来的低点。

梁婧指出,三年新冠疫情后的第一年,需求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今年前11个月,出口下降5.2%(按美元计)。房地产市场还在调整,目前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效果还是比较有限,市场预期短期内比较难扭转,土地市场、房地产销售、投资还是在下降。

《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净出口对GDP贡献率转为负增长,-13%。新兴市场重要性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在中国前20大出口贸易伙伴中,新兴经济体占中国出口份额由2013-2022年的平均27.8%上升至34.3%。其中,中国对东盟、俄罗斯、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速分别为-5.3%、52.2%、8%、-3.9%,好于出口整体增速。

产品的出口结构也在变化。《报告》指出,今年前三季度,电子元件成为中国出口规模最大的商品类别。“新三样”成为出口增长新动能,前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长30.5%,远高于出口整体增速。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产品首次进入中国出口商品规模前十位。

对于投资,中国银行资深研究员廖淑萍介绍,2023年,全球FDI(国际直接投资)仍然下行,但是收窄幅度比去年有所下降。去年全球FDI下降12%,今年受到地缘政治局势紧张、金融领域变动以及投资审查趋严等因素的影响,全球并购交易仍然比较弱。

国家统计局12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8%,制造业投资增长6.3%,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4%。民间投资下降0.5%,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同比增长9.1%。

《报告》指出,由于房地产市场低迷导致房地产投资持续下降,地方财政压力增大制约基建投资增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梁婧表示,在打破过去“三高”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前,还是要持续优化调整相关的政策,支持房地产企业风险的化解,保障预期的修复改善,确保市场有一个平稳的过度。

周景彤评价,前三季度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3%,消费和服务业是拉动2023年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在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等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力,也比较强。但社会商品消费还比较疲弱。在这种背景下,2023年经济恢复节奏整体相对温和。

2

2024年投资、出口、消费展望

周景彤表示,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可能发生转向,进而相对利好新兴经济体。中美有可能同时进入补库存周期,对我国出口会带来利好。国内稳增长政策将持续发力,内需将进一步稳定。预计2024年我国GDP增速大概在5%左右,实际经济景气会好于2023年。

《报告》指出,2024年,基建和制造业投资有望较快增长。2023年中央财政增发的1万亿国债将在2024年形成实物工作量。2023年11月,《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出台,这亦预示着2023年2月暂停的PPP项目将重启。同时,需提前做好提升相关项目储备工作,避免出现“项目荒”和“无效建设”现象。

《报告》预计,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4.5%左右,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 7%左右。截至2023年10月,全国待售商品房面积上升6.48亿平方米,商品房去库难度仍在增大。若市场需求难有改善则有可能加剧供给过剩局面,导致房价进一步下跌。2024 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将继续优化,推动化解房地产行业风险,释放合理住房需求。

《报告》分析,2024年,美国大部分行业即将进入补库存周期,消费电子、家具和建材、食品及农产品、纺织服装等商品进口需求或将扩大,这将有利于拉动中国出口。虽然欧美加息周期即将进入尾声,但利率水平仍处于历史较高区间,对私人消费、企业投资的抑制作用仍将持续。从出口目的地看,预计对美出口有望改善,对欧洲出口或将保持稳定,对新兴经济体出口仍是重要支撑。预计2024年中国出口同比增长2%左右。

梁婧认为,未来提升消费,一是要保障经济持续增长,保障就业稳定恢复。二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一些城市,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降低居民生活压力。三是优化消费供给。比如完善停车场建设、充电网络布局,更好的释放汽车消费潜力。中国银行研究院预计2024年中国消费增速为6%左右,将低于2023年增速(预计约为 7.6%)。

此外,今年年中以来,关于“中国是否发生通货紧缩”的争议不断。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5%,为2023年内第三次月度负增长。中国银行研究院预计,2024年PPI将逐步回升,三季度前后有望由负转正,全年涨幅为0.4%左右;CPI 全年涨幅为1.1%左右,不会处于负增长区间或者通缩区间。

梁婧认为,未来有几个重要方向: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研发特别是基础研发。二是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把握现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发展的重点发展趋势。三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特别是像科技创新发展,除了举国体制推动一些共性的关键技术的突破外,需要市场发挥重要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四是要坚持开放。

赤字率或突破3%,货币宽松必要性下降

如何看待明年的经济形势?廖淑萍介绍,全球经济分化加剧,明年全球GDP增速大概2.5%,比今年下降0.2个百分点;而随着美联储停止加息、美元贬值以及美国国债收益率下降等因素作用下,国际资本流出美国的倾向有所增强,会流向新兴经济体。

对于2024年的中国宏观政策,周景彤预判,2024年赤字率可能突破3%,比如3.5%左右。《报告》指出,中央政府杠杆率空间较大,更多的财政资金会向民生、科创、绿色等领域倾斜,推动实施一揽子的化债方案,平衡好稳增长、促改革和防风险的关系。

《报告》预计,2024年财政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财政支出还需要加大对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完善生育支持措施,在解决小孩入托、上学等方面创造更加便利的环境和条件。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费优惠等措施,保障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如何确保财政的可持续性?周景彤指出,首先还是要使中国经济运行持续恢复,走上正常轨道,也包括房地产市场的企稳。二是可以考虑适当增加中央负债,再分配给地方用。三是严肃财政纪律,继续推进“开前门关后门”工作,这些年来地方债化了三轮,但化过一轮后债务问题再凸现一轮。四是重启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争取央地事权和财权更好地匹配起来。

《报告》亦指出,可考虑适当提高国企利润上缴比例,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增加收入。

对于货币政策,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佩珈表示,2024年,货币宽松的必要性相进一步下降,需平衡好“稳增长”“促改革”“防风险”的关系。但从防风险看,明年仍然处于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等风险化解的重要时期,为了助力债务成本下降和更好地支持经济发展,确实有必要进一步降息。但也呼吁,要为银行降低负债成本创造条件。

据预测,2024年,政策利率保持当前水平的同时,存款利率或还将下调。

根据中国银行研究院测算,中国2021年-2025 年潜在经济增速在5%-5.5%,2021年-2035年潜在经济增速在4.3%-4.4%,且呈逐年放缓的趋势。劳动力短缺、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减缓、物质资本形成率降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放缓等问题或持续存在。

《报告》指出,潜在增长率并非经济增长现实表现的必然结果。未来,结合中国实际,应当着力从三方面发力:一是着力提升劳动力整体质量,避免劳动力规模过快下降。二是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三是提升资本形成效率。

那就好好生活
1 楼
美国反转了哦
无畏
2 楼
因为没加息!
y
yuba
3 楼
没毛病慢慢来
灯塔路
4 楼
这是“资本主义耗材经济理论”
a
aamamamia
5 楼
习皇帝下台就能反转了
r
rootrootroot
6 楼
其实就是没大放水,只小放水了,中国耻笑了美国哪么多年印钱,现在自己也一个处境了,不印钱就进重症看护,印钱就吊住命
r
rootrootroot
7 楼
然后债务规模不可控制的膨胀,还没全球货币吸血撑着
N
Nadal1991
8 楼
习草包如果没有干预经济 搞好监管权力监督 会好很多
L
Laoseguiman
9 楼
统计局拖后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p
pickyone
10 楼
我有点同意德国人的分析了。这次经济低迷,大概率是中共有意为之。 为啥啊。 查漏补缺啊。再说也是避一避风头。铁证是,看似好像大家都没钱了,但其实都有工作,当然工资都不满意。土共整行业,整行业地打压,怎么看都不像是为了提振经济的做法。唯一的解释就是,要大家stay hungry ,stay fool.有压力才有动力吗,转型升级要的不就是这个吗。 铁证二。刚从国内探亲回来。原以为covid 年,封城三年,大陆一定是停滞三年。回去一看,完全出乎预料,基本又是新一轮的开肠破肚,好像整个又翻新了一遍。说好的封城呢。 [1评]
专爆洋妞菊
11 楼
别人给个台阶下,你还真信了啊?? “有意经济低迷”,从来没听说过哪国政府有意让经济低迷。国内现在舆论都不让说经济不好,你觉得这是像有意的吗? 还铁证。。。智障啊。 [1评]
金三
12 楼
因为五毛粉红,这些底层人矿沒变,在墙內女的服务领导和非洲兄弟,男的当龟公,拿着屎色帶血护照出国,还是女的在按摩店卖,男的当龟公,在按摩店打黑工的中国女留学生,你们说,对吧。
p
pickyone
13 楼
如果国家有意打压,整行业,整行业地灭掉,打压,普通大众肯定会迅速感受到。 中国的所有的高新产业,高科技产业,这几年全部爆表。从电池电动车到新能源等等。但是几乎所有最容易最传统的产业,全部萎缩,老兄不觉得奇怪吗。 [1评]
P
Phillip
14 楼
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到今天用倒V很合适。
p
pickyone
15 楼
这次回国,有一个重大发现,那就是,村子怎么看怎么像发达国家的农村。一点都不像记忆中的那个印象。 但是又完全说不出为什么。到最后才知道原因了。我靠,这几年政府在大规模无偿为村里平整农田土地。村里几乎所有的农田都用推土机给推了一遍,修了水渠,田间修了道路。。。。 结果是农田怎么看怎么像日本那些农田,首先是很难发现以前那种小地块,全部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连成片的农田。。
郑长仁
16 楼
有美帝捣乱,我们困难一阵子;凭我们自强,美帝困难一辈子!
B
Bnm8
17 楼
2023年,中国经济为什么没有出现全球最强?废话!操!
钟馗捉妖
18 楼
你们都不看中国政府的五年计划吗?里面不都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些是要发展的,哪些是要管控的。
牛皮方糖
19 楼
众所周知,字母V不是中华传统,中国经济走了一个龘字型
s
shankecn
20 楼
有几个点吧,是狗子一直在打自己的脸:全球经济增长2.7%,中国5%。消费已经占到了新增总量的80%。全球FDI下降12%,没讲全球贸易量下降多少,但狗子一惯喜欢管中窥豹。
老虎爱小米
21 楼
这么多步棋,习包子只要走对几部,中国经济不至于这么差。
b
bbdxiaozhu
22 楼
: 哈哈,自绝于美帝
千奇百怪党
23 楼
减少政府干预。全球都不景气,中国没必要一枝独秀。
o
oligarch
24 楼
因为有人不换肩啊
烟花三月xyz
25 楼
狗粮们不是说中国崩溃了吗?还怎么反转?狗粮们难道不去庆祝一下吗?
对不起我是警察
26 楼
区别是美国人均世界前5,中国人均不足世界平均🤣 [1评]
p
panchchou
27 楼
神逻辑,打压行业就是为了stay hungry,让大学生失业也是一样为了让他们stay hungry咯。
s
shankecn
28 楼
稍微给你更正一下啊,中国达到世界人均了,以14亿的人口去平均的。
s
siliufeng
29 楼
V不V的关厉害墙国监狱里的韭菜五毛人矿的伙食改善么
r
raymond68
30 楼
祝福祖国
r
raymond68
31 楼
乡巴佬台巴子三季
r
raymond68
32 楼
你不是正忙着研究你继父的骨殖吗
r
raymond68
33 楼
你妈拖恩客的后腿 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