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这样的经历:一看到有人辛苦干着体力活,爸妈就会语重心长地说: “ 你要好好学习啊,不然长大了就和他们一样。 ” 好像一直以来,我们就被灌输了一个概念,坐办公室的白领才是人上人,如果不幸从事体力工作,那就废了,抬不起头了。
事实真的如此吗?
最近,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了一股热潮,越来越多的人逃离办公室,干起了体力活。
比如我最近在小红书上刷到一个网友,他直接辞去媒体运营工作,当了一家咖啡厅的服务生,平时就是负责收收银,端咖啡和收拾桌椅。
干了一个月,他后悔了,后悔没早点辞职。
还有一个女孩从视觉设计岗位离职,转头去宠物店做了一名洗护师,从早到晚就是给狗狗洗澡和护理。
洗完了就下班,每天撸狗撸到爽。
也有个网友在步入职场 10 年后发现,上班做的很多事都没有意义,于是离开人们趋之若鹜的大厂,跑到瑞幸门店做起了咖啡。
在豆瓣,有一个叫轻体力活探索联盟的小组,几月内聚集了 2 万多个正在做和准备做体力活的网友。
有人跑去电影院检票,也有人离开国企去烘焙蛋糕店做起了学徒,还有人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体力活,在组里发帖询问。
说起来,这些人之前的工作并不差,是什么让他们放弃这些 “ 体面工作 ” ,选择了那些看似不那么体面的体力活。
前几天,有个女生发了一条离职后兼职洗车的视频,获得了 100 多万网友的点赞。
内容很简单,讲她从 7 点开始洗车到现在,日薪 480 块当场就付,比之前的工作还高点。
这段视频之所以能火,是因为她在体验洗车后发表的感想,引发了大家共鸣。
她说脑力工作和体力工作的累,是两种不同的累。虽然洗一天车腰酸背痛的,但它很快会消失,也就是睡一觉的事。
但脑力活是心累,它会一直积存着,很难散出去。
确实啊,在某某公司上班,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身上总有做不完的工作,心里总有担心不完的问题。
绩效达成了么,方案要怎么提,总结该怎么写呢?这些东西虽然摸不着,但却重重得压在身上,让人喘不过气。
很多时候,就算下班了,也不意味着你就能暂时放下一切。
总有那么一些突如其来的工作,要你时刻准备跟进。就算没有消息发来,焦虑也会常伴着我们,心里总惦记着待会有没有新的事情。
朋友饭吃一半开始加班了 ▼
谁也不喜欢这样,但谁也没办法,想想工作的来之不易,想想头上的 KPI 。
而体力活相比这些在写字楼里的工作,它看上去虽没那么光鲜亮丽,但起码你做的事情没那么虚无缥缈,它是可被量化的。
一份活的完成周期越短,它在我们心里留下的糟粕也许就越少。
有个北京网友就说自己平时下班了会去跑闪送,虽然很累,但获得的满足感,可以抚平上班时心理上的创伤。
体力活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有下班后的时间。
从设计转成宠物护理的女生就说,自己每天结束订单,送走小狗,打扫完卫生后就可以回家,不用操心工作上的事情。
甚至有人裸辞后摆摊卖三明治后身体都好起来了,没有压力的她现在吃得香睡得香,每天早睡早起,精神饱满。
时间都属于自己的,再也没有报复性熬夜。
这些体力活,不仅让他们有时间去拥抱生活,也让大家不再像个螺丝钉一样生活。
一位在山姆做苦力的网友,上午配货下午打包,每天日均 2 万步,尽管稳定 996 ,但他反而觉得世界不再是黑白色,开始变得有滋有味。
纵观这些转去体力活的人们,毕业院校不乏有 985 、 211 的,这也许在几年前都很少见。
但最近在孔乙己文化火了之后,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人决定挣脱简历的桎梏,放下身段寻找体力活。
“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 ,在鲁迅笔下,孔乙己尽管生活窘迫,但仍穿着象征读书人的长衫,不愿放下身段去谋生,不屑做个短衣帮。
谁也没想到,当代年轻人在孔乙己身上看到了自己。
因为寒春苦读来的学历,不仅没有为他们寻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反而束缚着他们,难以跳下高台,不情愿不甘心去做那些体力活。
但也许,脱下孔乙己长衫,是一段必然会发生的现象。
这些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供给需求在悄悄发生变化。
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脑力工作体面,钱也挣得多,都跑去做,行业自然卷了起来,不断内耗,反倒体力活没了竞争。
职业倦怠早在 1974 年就被人提出,讲的是人们在工作重压下会身心俱疲,缺乏动力,变得沮丧。
当然对现代人来说,产生职业倦怠,也是因为对工作的投入和努力,没得到相应的反馈。
比如每天做了太多 “ 狗屁工作 ” 。
在大卫格雷伯编写的《 Bullshit Jobs :A Theory 》里,提到了一个数据,美国办公者实际工作时间从 2015 年的 46% 下降至 2016 年的 39 % 。
这就意味着,很多人都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了毫无意义的活上,而这个情况,还在变得更糟。
尽管书里有些判断主观成分极大,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很多转去做体力活的网友,就是不想再重复那些毫无意义的事情。
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原因,促使了越来越多人决定脱去长衫,转向“ 短衣帮 ”。
这件事上表弟很有发言权。因为容易焦虑,他几年前辞去工作,尝试干一些体力活,从剪线头到做奶茶。
那些日子,不管是早班还是下午班,他都有大把时间去街上逛一逛,看看久违的四五点钟的大马路和太阳,心情美到风吹来都会用脸去接住。
奶茶店下班后,表弟在夕阳下拍的照片 ▼
但,体力活也并非那么美好。
表弟说上班累是真的,每天在制作间里配茶,加糖,打奶盖,忙到没空刷手机,一天下来还有 90% 电量。
有时小腿实在酸得不行,就会在抽烟的功夫赶紧蹲一蹲,晚上回去再使劲按按,但酸疼还没来及褪去,第二天的工作又开始了。
有网友家里开了洗车厂,爸妈忙的时候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因为工作原因,妈妈长年腿疼,一到冬天手上全是口子。
有人曾在炸鸡店做兼职,他说做过一次就不想再做第二次,每天站得累,活动日也会被顾客催到心累。
有程序员送外卖后确实没那么焦虑了,但他心里清楚,这活没前途,只是跑一段时间,让自己缓缓。
总之,每个人对工作的感受都不同,他人能接受的你或许不能,有些事并没有想象那么美好。
有人干了 2 份体力活后,开始珍惜脑力工作 ▼
当然毋庸置疑,整件事最值得关注的,还是现象本身。
不知何时开始,上下班时间成了摆设,工作霸占着生活,穿插在每时每刻。我们连在休息时间不被工作困扰,都成了一种奢望。
而年轻人纷纷脱下长衫,奔赴体力工作,只是他们对有掌控自己生活的权利、对 “ work life balance ” 的一种向往和呐喊。
他们也需要看到每日的夕阳,去感受四季变化,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挥霍时间。
工作,从来只是生存的手段,大家本不该被它如此束缚。
愿你我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份。
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这样的经历:一看到有人辛苦干着体力活,爸妈就会语重心长地说: “ 你要好好学习啊,不然长大了就和他们一样。 ” 好像一直以来,我们就被灌输了一个概念,坐办公室的白领才是人上人,如果不幸从事体力工作,那就废了,抬不起头了。
事实真的如此吗?
最近,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了一股热潮,越来越多的人逃离办公室,干起了体力活。
比如我最近在小红书上刷到一个网友,他直接辞去媒体运营工作,当了一家咖啡厅的服务生,平时就是负责收收银,端咖啡和收拾桌椅。
干了一个月,他后悔了,后悔没早点辞职。
还有一个女孩从视觉设计岗位离职,转头去宠物店做了一名洗护师,从早到晚就是给狗狗洗澡和护理。
洗完了就下班,每天撸狗撸到爽。
也有个网友在步入职场 10 年后发现,上班做的很多事都没有意义,于是离开人们趋之若鹜的大厂,跑到瑞幸门店做起了咖啡。
在豆瓣,有一个叫轻体力活探索联盟的小组,几月内聚集了 2 万多个正在做和准备做体力活的网友。
有人跑去电影院检票,也有人离开国企去烘焙蛋糕店做起了学徒,还有人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体力活,在组里发帖询问。
说起来,这些人之前的工作并不差,是什么让他们放弃这些 “ 体面工作 ” ,选择了那些看似不那么体面的体力活。
答案其实不难找,在他们身上,都有着我们的影子。前几天,有个女生发了一条离职后兼职洗车的视频,获得了 100 多万网友的点赞。
内容很简单,讲她从 7 点开始洗车到现在,日薪 480 块当场就付,比之前的工作还高点。
这段视频之所以能火,是因为她在体验洗车后发表的感想,引发了大家共鸣。
她说脑力工作和体力工作的累,是两种不同的累。虽然洗一天车腰酸背痛的,但它很快会消失,也就是睡一觉的事。
但脑力活是心累,它会一直积存着,很难散出去。
确实啊,在某某公司上班,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身上总有做不完的工作,心里总有担心不完的问题。
绩效达成了么,方案要怎么提,总结该怎么写呢?这些东西虽然摸不着,但却重重得压在身上,让人喘不过气。
很多时候,就算下班了,也不意味着你就能暂时放下一切。
总有那么一些突如其来的工作,要你时刻准备跟进。就算没有消息发来,焦虑也会常伴着我们,心里总惦记着待会有没有新的事情。
朋友饭吃一半开始加班了 ▼
谁也不喜欢这样,但谁也没办法,想想工作的来之不易,想想头上的 KPI 。
而体力活相比这些在写字楼里的工作,它看上去虽没那么光鲜亮丽,但起码你做的事情没那么虚无缥缈,它是可被量化的。
所有的任务你都能看到头,而一旦完成了它,你就能获得成就感,这种即时反馈可以为你提供动力。一份活的完成周期越短,它在我们心里留下的糟粕也许就越少。
有个北京网友就说自己平时下班了会去跑闪送,虽然很累,但获得的满足感,可以抚平上班时心理上的创伤。
体力活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有下班后的时间。
从设计转成宠物护理的女生就说,自己每天结束订单,送走小狗,打扫完卫生后就可以回家,不用操心工作上的事情。
甚至有人裸辞后摆摊卖三明治后身体都好起来了,没有压力的她现在吃得香睡得香,每天早睡早起,精神饱满。
时间都属于自己的,再也没有报复性熬夜。
这些体力活,不仅让他们有时间去拥抱生活,也让大家不再像个螺丝钉一样生活。
一位在山姆做苦力的网友,上午配货下午打包,每天日均 2 万步,尽管稳定 996 ,但他反而觉得世界不再是黑白色,开始变得有滋有味。
纵观这些转去体力活的人们,毕业院校不乏有 985 、 211 的,这也许在几年前都很少见。
但最近在孔乙己文化火了之后,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人决定挣脱简历的桎梏,放下身段寻找体力活。
他们称之为:脱掉孔乙己长衫。“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 ,在鲁迅笔下,孔乙己尽管生活窘迫,但仍穿着象征读书人的长衫,不愿放下身段去谋生,不屑做个短衣帮。
谁也没想到,当代年轻人在孔乙己身上看到了自己。
因为寒春苦读来的学历,不仅没有为他们寻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反而束缚着他们,难以跳下高台,不情愿不甘心去做那些体力活。
但也许,脱下孔乙己长衫,是一段必然会发生的现象。
这些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供给需求在悄悄发生变化。
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脑力工作体面,钱也挣得多,都跑去做,行业自然卷了起来,不断内耗,反倒体力活没了竞争。
另一方面,脑力活相比体力活,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早在 1974 年就被人提出,讲的是人们在工作重压下会身心俱疲,缺乏动力,变得沮丧。
当然对现代人来说,产生职业倦怠,也是因为对工作的投入和努力,没得到相应的反馈。
比如每天做了太多 “ 狗屁工作 ” 。
在大卫格雷伯编写的《 Bullshit Jobs :A Theory 》里,提到了一个数据,美国办公者实际工作时间从 2015 年的 46% 下降至 2016 年的 39 % 。
这就意味着,很多人都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了毫无意义的活上,而这个情况,还在变得更糟。
尽管书里有些判断主观成分极大,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很多转去做体力活的网友,就是不想再重复那些毫无意义的事情。
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原因,促使了越来越多人决定脱去长衫,转向“ 短衣帮 ”。
不过看到这,各位差友也别急着就辞职跑去打工,因为说白了,现阶段,体力活就是一座围城。这件事上表弟很有发言权。因为容易焦虑,他几年前辞去工作,尝试干一些体力活,从剪线头到做奶茶。
那些日子,不管是早班还是下午班,他都有大把时间去街上逛一逛,看看久违的四五点钟的大马路和太阳,心情美到风吹来都会用脸去接住。
奶茶店下班后,表弟在夕阳下拍的照片 ▼
但,体力活也并非那么美好。
表弟说上班累是真的,每天在制作间里配茶,加糖,打奶盖,忙到没空刷手机,一天下来还有 90% 电量。
有时小腿实在酸得不行,就会在抽烟的功夫赶紧蹲一蹲,晚上回去再使劲按按,但酸疼还没来及褪去,第二天的工作又开始了。
有网友家里开了洗车厂,爸妈忙的时候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因为工作原因,妈妈长年腿疼,一到冬天手上全是口子。
有人曾在炸鸡店做兼职,他说做过一次就不想再做第二次,每天站得累,活动日也会被顾客催到心累。
有程序员送外卖后确实没那么焦虑了,但他心里清楚,这活没前途,只是跑一段时间,让自己缓缓。
总之,每个人对工作的感受都不同,他人能接受的你或许不能,有些事并没有想象那么美好。
尤其在当前就业形势下,我建议大家不要丢失判断力,慎重考虑。有人干了 2 份体力活后,开始珍惜脑力工作 ▼
当然毋庸置疑,整件事最值得关注的,还是现象本身。
不知何时开始,上下班时间成了摆设,工作霸占着生活,穿插在每时每刻。我们连在休息时间不被工作困扰,都成了一种奢望。
而年轻人纷纷脱下长衫,奔赴体力工作,只是他们对有掌控自己生活的权利、对 “ work life balance ” 的一种向往和呐喊。
他们也需要看到每日的夕阳,去感受四季变化,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挥霍时间。
工作,从来只是生存的手段,大家本不该被它如此束缚。
愿你我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