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 荡妇羞辱 身材歧视…这部国剧都拍出来了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0年5月3日 20点39分 PT
  返回列表
67925 阅读
11 评论
视觉志

90年代,国内还没有成熟的情景喜剧,导演郑晓龙就冒出个主意:拍摄一部系列喜剧,说一些想说的话。于是,当年国内最风华正茂的“编剧们”,聚在了友谊宾馆的一间房间里,共商大计。

他们是:王朔,苏雷,冯小刚,葛小刚,魏人,朱晓平……

几个人聊着天,出了一个策划。

这个策划就是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

这部剧在1992年播出,如今距离播出已经28年,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是过于久远的作品了。

但这部剧的神奇之处在于,每每回看,当年的人们都仿佛在说今天的事情。

不管什么时候翻看,似乎都是对当下某个社会新闻的解读。

01

《编辑部的故事》围绕着一本杂志《人间指南》展开。

编辑部里汇集了形形色色的人:

能说会道,有点蔫坏,随时在撩的李冬宝。

文艺女青年,当时的时尚icon,李冬宝追求不到的女人,戈玲。

还有喜欢钻营,掉进钱眼里的余德利,古板的牛大姐,谨小慎微的刘书友,加上陈主编,组成了6个人的编辑部。

这个编辑部堪称“麻烦收集处”,什么事他们都遇上过。

他们把人生说得透彻:

“打在胎里,就随时有可能流产;当妈的一口烟就可能长成畸形,长慢了心脏缺损,长快了就6指;好容易扛过十个月生出来了,一不留神还得让产钳把脑袋夹扁了。

都躲过去了,小儿麻痹,百日咳,猩红热,大脑炎,还在前面等着呢;

哭起来呛奶,走起来摔跤,摸水水烫,碰火火燎;是个东西撞上,咱就是个半死,钙多了不长个儿,钙少了罗圈腿;

总算混到会吃饭能出门了,天上下雹子,地下跑汽车,大街小巷是个暗处就躲着坏人,你说赶上谁都是个九死一生,不送命也得落个残疾。”

短短25集,涉及的问题从大龄女青年婚姻观,到第三者,涉及过家暴,也谈到过荡妇羞辱和身材歧视……

1992年,他们怎么说的?

02

关于荡妇羞辱

一天,编辑部接到一个电话,来电人与李冬宝分享了自己的苦恼。

她是一名人体模特,工作时需要裸露身体。

因为这份工作,她遭遇了许多不友善的评价。甚至她的家人也斥责她,认为这种工作“给家里人丢脸了”。

听了女孩的遭遇,李冬宝说:

不要被世俗的流言蜚语所困扰,勇敢地去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

到了2020年,我们依旧能看到因为女生的穿着而指手画脚的言论。

甚至在每一次发生暴力、强奸案件时,都不乏有“都怪她自己,打扮太暴露,回家太晚被盯上……”这样的言论。

不得不看着14岁女孩被性侵的新闻,听一个成年男子说:我和14岁的女孩是恋爱关系。

但李冬宝早早预言,“道德沦为虚伪,才是最下流的。”

真正下流的从不是选择各种穿衣风格的女孩,而是那些因此而想入非非的人。

03

关于家暴

李冬宝和戈玲在餐厅吃饭时,偶遇了一对吵架的夫妻。

丈夫在独自喝闷酒,妻子寻来一通大吵。

激动间,两人动了手,丈夫推倒妻子夺门而逃。

看着身材单薄的李冬宝当即站起来,拉住了要跑的丈夫。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段关于“我打自己老婆,你凭什么管”的对话。

「我打我自个老婆,碍你什么事?」

戈玲回应:「自己老婆就可以随便打?我们是什么人?什么人都能管你!」

「打人就是不对」

04

关于婚恋

作为独立女性的代表,当时的“大龄”女青年戈玲,对于婚姻和爱情,有自己的坚持。

李冬宝说要在杂志里加一个相亲栏目,戈玲说:

「你得尊重别人的选择,我是有主心骨的,又不失追求,由不得你强买强卖。」

编辑部的人在讨论婚姻时,有人提出现代年轻人的爱情、婚姻像是儿戏。

人们想恋爱就恋爱,想分手就分手,结了婚可以离婚。

戈玲却不认为这种自由是儿戏,反而是人们越来越尊重婚姻的表现:

「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这是文明社会的表现啊。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指腹为婚,媒妁之言,这才是当儿戏。」

05

关于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有一天,一个初入大城市,做保姆的女孩找来了编辑部。

小保姆告诉编辑们,自己被前任雇主“虐待”,做什么雇主都不满意。她就独自跑了出来。

但是因为没钱,甚至上不起公共厕所。

她希望编辑部能帮她找一个新雇主。

编辑部的人看小姑娘可怜,决定帮她。没想到应聘现场,变成了保姆选雇主。

家里房子太小的不要,没有休闲娱乐活动的不要,生活习惯不同的不行……

最终她选择了一家老实人,用她的话说:

「人要捡老实的欺负。」

戈玲一语道破了小保姆的真面目:

把别人的善良当做自己作威作福的资本的小保姆,最终被赶出了家门,这一次,再也没有好心人愿意帮她了。

看到这个小保姆,我想起了生活里无数把别人的忍让当做理所当然,客气当做没脾气的人。

希望所有“我弱我有理”的人,都能像这个小保姆一样得到教训。

希望所有老实人的善良都能不被浪费。

06

关于酒桌文化

编辑们在酒桌上谈成了事,对主编炫耀:

但是主编却说,你们事情是办得漂亮,但我心里不舒服。

「如果我们所有的事都拿到饭桌上才能解决,社会是要出大问题的。」

的确,如果不拼实力拼交情,不拼能力拼酒量,滋生的会是腐败、滥权、渎职……

酒桌文化到了今天,依然存在。甚至有了朋友圈点赞文化,聚餐文化等等“成人世界的潜规则”。

成人的世界里,独处成了一种奢侈。

07

关于身材歧视

以瘦为美的世界里,胖子要遭遇多少歧视?

《编辑部的故事》里,也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食堂的王师傅,吃得多,人胖,他自己心宽体胖,却没想到成了别人眼中的“麻烦”。

他被迫调离了原来的职位,他说自己不觉得胖难受,是歧视更让他难过。

在数次减肥未果,反而让王师傅更加不开心后,

编辑部得出了一个结论:「胖又不是品德问题,胖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犯哪家王法了?」

08

关于男女平等

前几天,《我是余欢水》剧中一段对于男女平等,女性权利的讽刺让不少女性直言“感觉不适”。

而在《编辑部的故事》中,也曾有过一次对于女权,对于男女平等的大讨论。

牛大姐说,解放妇女的道路还长,根本不是培养了几个妻管严就万事大吉。

办公室的男性反驳,「我们已经够不错了,匀给你们半边天。」

戈玲反驳:一直以来都是男权社会,现在女性刚要平等,你们就不忿了?

28年前,我们在为女性争取权益。

28年后,争取权益却要被嘲讽。

就像牛大姐说的,「解放中国妇女,路还长着呢。」

很多人说,《编辑部的故事》是一部神剧,因为充满着对今天的“神预言”。其实不过是成年后我们看懂很多曾经看似夸张的喜剧,不过是真实生活的比喻。

而现实中的新闻,可能比一出情景喜剧的情节,更加荒诞。

文学少年
1 楼
当年的经典。仍然好看。
x
xiaoyao100nian
2 楼
每年都要重看一遍 里面有很多集 估计放到现在过不了审....
x
xiaoyao100nian
3 楼
《编辑部的故事》里的牛大姐,出身小资本家家庭,却处处讲政治觉悟,句句党和国家不离口,政府比爹亲,比娘疼。我觉得这个角色塑造的很好,很真实。20年前的恐怖政治气氛下,小人物只有这样才能生存,明明党国迫害你,让你生死不如,而你唯一活下来的机会就是和自己决裂,人格变态是变态制度的必然
x
xiaoyao100nian
4 楼
《编辑部的故事》里的老刘,一生战战兢兢,谨小慎微,生怕招了政治运动的灾,节衣缩食,贪生怕死的他倒是练得一口见风使舵的本领,只是性子老实懦弱,顺风使舵加忍气吞声就是他的座右铭。这也是20年前共和国很典型的人物性格特质。
x
xiaoyao100nian
5 楼
《编辑部的故事》里葛优饰演的李东宝,侯耀华饰演的余德利,吕丽萍饰演的戈玲,则更接近改革开放时期人物的心理状况。不安于条条框框想要靠生意混人际关系的余德利,渴望西方文明却又困兽于内的戈玲,涵盖导演各种情怀各种理想主义的李东宝。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80年代青年最后的影子。
x
xiaoyao100nian
6 楼
李冬宝:打在胎里就随时可能流产,当妈的一口烟儿就能把 咱弄成畸形。长慢了心脏缺损,长快了就六指儿。好不容易 扛过十个月生出来了,一不留神能让产钳把脑袋夹瘪了。都 躲过去了,小儿麻痹,百日咳,猩红热,大脑炎还在前头等 着咱。哭起来呛奶,走起来摔跤,摸水水烫,碰火火燎。是 个东西就能把咱撞个半死。盖多了,不长个儿,盖少了,罗 圈儿腿。总算混到能出门儿走道了,天上下雹子,地上跑 汽车。大街小巷,是个黑处就躲着个坏人,赶上谁都是九死 一生,弄得好也是个残疾。 赵永刚:这些都是明枪,还有那些暗箭哪。势力眼,冷脸子, 闲言碎语,指桑骂槐。好了,遭人嫉妒;差了,叫人瞧不起。 忠厚了,人家说你傻;精明了,人家说你奸。冷淡了,大伙说 你傲;热情了,群众说你浪。有钱是王八蛋,没钱是穷光蛋。 走在前头挨闷棍儿,走在后头全没份儿。这哪儿是活着呀,简 直是练了一辈子轻功啊。 李:都一样,都一样,是个人就饱经沧桑。 (经典哪~~)
千年之前
7 楼
男女平等 女的送到前线打仗 男的送到医院生孩
p
parrot
8 楼
干啥呢? 想戈玲呢! 三惠牌火腿肠....还想戈玲吗? 戈玲是谁!?
E
Eboy
9 楼
龙套全是名演和影帝
木石前盟
10 楼
是双汇
s
sutter
11 楼
老刘最逗的是那集知道彗星要撞地球了,拼命吃鸡腿,“我这辈子就亏嘴了”。老年人省吃俭用,不知享受的心理刻画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