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台军“黑鹰”直升机在新北市与宜兰县交界山区失事,机上13人,共8人遇难,另有5人受伤。1月3日10时40分寻获直升机黑匣子,所有卡片和记录器都已找到,接下来台军将进行数据判读,厘清失事原因。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网站1月4日报道,台军取回UH-60M黑鹰直升机黑盒子后,会立刻进行数据判读,但昨天军方根据现场状况与生还者描述,确认直升机坠地后曾经翻滚数圈。根据资深直升机飞行员研判,如果没有机件故障状况,依机体残破得相当严重以及翻滚状况研判,因高度不够不慎撞山或是悬翼扫到林木后失控翻落的可能性很大。
台湾“空军”表示,依据事发当时数据,直升机维持的飞行高度是海拔高度3000尺(1000米),与当地山峰的高度接近。在目视状况下,直升机可以轻易通过,完全没有危险,但是如果现场有云雾,就必须依靠高度计的指数,了解与地面的距离。
但资深飞行员表示,烘炉地山的山头是3825尺(海拔1166米),依据过去规定与飞行经验,只少要飞在4825尺(1608米)以上才是与地面安全高度。但昨天军方公布数据竟然是3000多尺,根本高度太低,已经面临危险临界点。资深飞行员说,这一代山区经常突然会起云雾是事故的重要原因。因为这个航路大概所有的军方直升机飞行员都常飞,绝对不会陌生,军用直升机从台北飞往宜兰有两条航路,一条是从直线飞越乌来、坪林与宜兰县之间的雪山山脉北支,另一条是飞出基隆港后转南边的海线,如果飞到苏澳,前者的飞行时间约会缩短20至30分钟左右。
这名飞行员还表示,飞乌来坪林航线有个重点,依照过去经验,他们会以当地最高山头为基准点,以乌来坪林当地最高山头约为3000尺(1000米)出头,所以过去高度都会设在4000尺(1333米)以上,若遇上云雾,则会拉高至7000尺(2333米)以上,有一次“汉光”演习还飞到13000尺(4333米)。
飞行员解释,这条航路越往北山头会越低,飞3000尺从礁溪出来跟从头城出来比较,头城比较安全。问题是航路上有翡翠水库,一般都不会从水库上方经过,会进行绕飞。但令这名飞行员不解的是,昨天看目击者拍摄的画面,933“黑鹰”直升机似乎向着云里飞行,这对直升机来说相当危险,若当时没有改变航路,飞行员就一定要想办法飞到云上,维持目视高度安全。否则就一定要事前查清楚当地最高山头高度后,维持在相对位置高1000尺,这才是安全状态。
该位飞行员表示,主要的原因等到黑盒子数据判读后就会真相大白,他只能以过去飞行同样航路的经验来与这次事件进行比较参考。至于事发原因是机械故障还是人为操作因素,台军已组成专案调查小组了解事件原因。
台坠毁“黑鹰”直升机黑匣子初判完成:基本排除机械和天气因素
台军一架“黑鹰”直升机2日失事,造成包含台军“参谋总长”沈一鸣在内的8人死亡。根据台媒报道,失事直升机的黑匣子已完成判读,台“运安会”主委杨宏智4日表示,初步认为,直升机动力系统没问题,事故发生前的30秒是关键。 台“运安会”官员还透露,机械和天气因素80%可以排除,人为因素部分还需进一步分析。
“黑鹰”直升机在新北宜兰交界山区失事后,台军3日上午7时进入山区寻找黑匣子,并于3日10时40分寻获,随后送往台“运输安全调查委员会”(简称“运安会”)判读,“运安会”4日下午14时已将完整资料汇整交给台防务部门。
报道称,台“运安会”表示,在解读黑匣子后,机械问题“八成可排除”,仅剩一张“机械维修超限及设备异常晶片卡”,该晶片卡记录许多机械异常重要的参数。台“运安会”官员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虽然能80%排除机械的因素,但还是有20%的机率。从黑匣子的内容来看,看不出有乱流(又称湍流或紊流,是指空气块的一种不规则运动)的迹象,也可以80%到90%排除下沉气流的机率。
至于有没有可能是人为因素,台“运安会”官员说,这部分还需进一步分析。
台湾“中时电子报”“东森新闻云”等台媒此前报道称,台“运安会”主委杨宏智受访时介绍,初步确认直升机当时的动力系统正常,是直接撞山,问题的关键都在撞山前的30秒。杨宏智还提到,直升机在失事前突然下沉,当时动力系统正常,飞行员尝试拉起直升机却失败,导致意外。
对于在事故发生前,直升机是否有异常、失控的状况,杨宏智表示,基本上操控、航管联系状态都算正常,但可以说的是,驾驶员在最后一刻还尝试在稳定该架直升机。
据了解,失事直升机的两个黑匣子分别是飞航记录器、语音记录器。飞航记录器可看到精确飞行轨迹,并可套上雷达资料、飞航资料等;语音记录器则可记录航机内部所有人的对话、机件异常声音、以及机长与塔台的对话。
1月2日,台军“黑鹰”直升机在新北市与宜兰县交界山区失事,机上13人,共8人遇难,另有5人受伤。1月3日10时40分寻获直升机黑匣子,所有卡片和记录器都已找到,接下来台军将进行数据判读,厘清失事原因。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网站1月4日报道,台军取回UH-60M黑鹰直升机黑盒子后,会立刻进行数据判读,但昨天军方根据现场状况与生还者描述,确认直升机坠地后曾经翻滚数圈。根据资深直升机飞行员研判,如果没有机件故障状况,依机体残破得相当严重以及翻滚状况研判,因高度不够不慎撞山或是悬翼扫到林木后失控翻落的可能性很大。
台湾“空军”表示,依据事发当时数据,直升机维持的飞行高度是海拔高度3000尺(1000米),与当地山峰的高度接近。在目视状况下,直升机可以轻易通过,完全没有危险,但是如果现场有云雾,就必须依靠高度计的指数,了解与地面的距离。
但资深飞行员表示,烘炉地山的山头是3825尺(海拔1166米),依据过去规定与飞行经验,只少要飞在4825尺(1608米)以上才是与地面安全高度。但昨天军方公布数据竟然是3000多尺,根本高度太低,已经面临危险临界点。资深飞行员说,这一代山区经常突然会起云雾是事故的重要原因。因为这个航路大概所有的军方直升机飞行员都常飞,绝对不会陌生,军用直升机从台北飞往宜兰有两条航路,一条是从直线飞越乌来、坪林与宜兰县之间的雪山山脉北支,另一条是飞出基隆港后转南边的海线,如果飞到苏澳,前者的飞行时间约会缩短20至30分钟左右。
这名飞行员还表示,飞乌来坪林航线有个重点,依照过去经验,他们会以当地最高山头为基准点,以乌来坪林当地最高山头约为3000尺(1000米)出头,所以过去高度都会设在4000尺(1333米)以上,若遇上云雾,则会拉高至7000尺(2333米)以上,有一次“汉光”演习还飞到13000尺(4333米)。
飞行员解释,这条航路越往北山头会越低,飞3000尺从礁溪出来跟从头城出来比较,头城比较安全。问题是航路上有翡翠水库,一般都不会从水库上方经过,会进行绕飞。但令这名飞行员不解的是,昨天看目击者拍摄的画面,933“黑鹰”直升机似乎向着云里飞行,这对直升机来说相当危险,若当时没有改变航路,飞行员就一定要想办法飞到云上,维持目视高度安全。否则就一定要事前查清楚当地最高山头高度后,维持在相对位置高1000尺,这才是安全状态。
该位飞行员表示,主要的原因等到黑盒子数据判读后就会真相大白,他只能以过去飞行同样航路的经验来与这次事件进行比较参考。至于事发原因是机械故障还是人为操作因素,台军已组成专案调查小组了解事件原因。
台坠毁“黑鹰”直升机黑匣子初判完成:基本排除机械和天气因素
台军一架“黑鹰”直升机2日失事,造成包含台军“参谋总长”沈一鸣在内的8人死亡。根据台媒报道,失事直升机的黑匣子已完成判读,台“运安会”主委杨宏智4日表示,初步认为,直升机动力系统没问题,事故发生前的30秒是关键。 台“运安会”官员还透露,机械和天气因素80%可以排除,人为因素部分还需进一步分析。
“黑鹰”直升机在新北宜兰交界山区失事后,台军3日上午7时进入山区寻找黑匣子,并于3日10时40分寻获,随后送往台“运输安全调查委员会”(简称“运安会”)判读,“运安会”4日下午14时已将完整资料汇整交给台防务部门。
报道称,台“运安会”表示,在解读黑匣子后,机械问题“八成可排除”,仅剩一张“机械维修超限及设备异常晶片卡”,该晶片卡记录许多机械异常重要的参数。台“运安会”官员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虽然能80%排除机械的因素,但还是有20%的机率。从黑匣子的内容来看,看不出有乱流(又称湍流或紊流,是指空气块的一种不规则运动)的迹象,也可以80%到90%排除下沉气流的机率。
至于有没有可能是人为因素,台“运安会”官员说,这部分还需进一步分析。
台湾“中时电子报”“东森新闻云”等台媒此前报道称,台“运安会”主委杨宏智受访时介绍,初步确认直升机当时的动力系统正常,是直接撞山,问题的关键都在撞山前的30秒。杨宏智还提到,直升机在失事前突然下沉,当时动力系统正常,飞行员尝试拉起直升机却失败,导致意外。
对于在事故发生前,直升机是否有异常、失控的状况,杨宏智表示,基本上操控、航管联系状态都算正常,但可以说的是,驾驶员在最后一刻还尝试在稳定该架直升机。
据了解,失事直升机的两个黑匣子分别是飞航记录器、语音记录器。飞航记录器可看到精确飞行轨迹,并可套上雷达资料、飞航资料等;语音记录器则可记录航机内部所有人的对话、机件异常声音、以及机长与塔台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