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气温飙到38℃,爱斯基摩人都用上冰柜了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0年7月4日 21点40分 PT
  返回列表
73946 阅读
47 评论
敲黑板

西伯利亚的俄罗斯村庄维尔霍扬斯克,最近改写了自己保持的吉尼斯纪录。

这个村庄是地球上温差最大的地方,最低气温纪录是零下69.8℃,最高气温纪录则是1988年7月25日创下的37.3°C。这样的高温并不常见,当地7月平均气温只有16℃。

维尔霍扬斯克的冬天

可是今年6月下旬,北极还没入夏,维尔霍扬斯克村气温就一举飙升到38℃,刷新了30多年来的最高温度纪录。

热浪席卷北极,永冻土加速融化,正在“毁灭性”破坏俄罗斯和美国等国靠近北极圈的基础设施。

更可怕的是,永冻土融化又导致碳排放增加,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形成了恶性循环。

这样的情况,今后可能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永冻土融化威胁基础设施 

5月底,西伯利亚西北部诺里尔斯克市发生了一起柴油泄漏事故。

泄漏的柴油把河面染红

事故导致21000吨柴油外泄,污染了附近至少2条河流和0.18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近年来俄罗斯第二大漏油事故,是北极圈有史以来最大的环境灾难。

河流中红色的物体就是泄漏的柴油

发生泄漏的是北极圈以北300公里处诺里尔斯克市的一家热电厂,隶属于俄罗斯上市公司诺里尔斯克镍业。

诺里尔斯克镍业的工厂

诺里尔斯克镍业指出,热电厂的工业设施都建立在永冻土之上,建成已有三四十年,此前,这些工业设施并无异常。

诺里尔斯克的工厂

直到永冻土发生融化,造成储油罐支撑部分突然下陷,储油罐遭遇损坏后发生了泄漏。

发生泄漏的是最左侧储油罐,由于内部柴油流失产生真空,导致顶盖凹陷

诺里尔斯克柴油泄漏事故发生后不到一个月,西伯利亚东部的雅库茨克又出事了。

雅库茨克郊区的一幢公寓楼,在6月24日晚上突然开裂,影响到了至少三间公寓,很多居民在睡梦中就被房屋的开裂声惊醒。

“我们来不及拿任何东西就跑了出来,有些人甚至连门都来不及关。”一位居民惊魂未定地说,“我们冲到外面,才发现这幢楼已经裂成两半,一条贯穿性裂缝从屋顶蔓延到地面,有些地方裂缝宽度超过10厘米。”

开裂的公寓楼内部

当地政府在调查房屋开裂原因时,发现房屋地下已经被水浸泡,这些水正是源于永冻土的融化。

雅库茨克在北极圈以南450公里,号称全世界第二冷的城市,年平均温度只有约-9℃。到了冬天,雅库茨克的气温更是会直降到-40℃。

事实上,当地的建筑在建造时就考虑过永冻土融化的问题,为此,建筑桩基普遍深入到地下6米甚至更深。

雅库茨克的冬季

现在看来,雅库茨克的深层永冻土也不再稳定。

永冻土融化不仅威胁着北方居民的生命,甚至严重威胁到了俄罗斯的主要收入来源。

俄罗斯大量油气田和油气管网,都建在永冻土地带,永冻土融化给油气运输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永冻土融化给俄罗斯带来大麻烦

因为油气设施及管网受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部分油气田生产能力已经下降了20%。

 爱斯基摩人用冰柜代替冰窖 

在美国阿拉斯加,永冻土融化甚至改变了爱斯基摩人保持数百年的饮食习惯。

阿拉斯加最北端的巴罗镇,位于北极圈内500多公里,这里的爱斯基摩居民以捕鲸为生。

当地居民捕食鲸鱼

按照传统,爱斯基摩人会在永冻土层里手工挖掘冰窖。

冰窖全年保持低温,保存其中的鲸鱼、海象和其他肉类,两三年后依旧可以食用,而且用冰窖储存过的陈年鲸鱼肉,深受爱斯基摩人喜爱。

当地的一名年轻人在冰窖里堆放鲸鱼肉

捕鲸船长戈登·布劳家就有两个冰窖,一个有100多年的历史,里面存放着当地社区的2吨冷冻弓头鲸肉,另一座建于1955年,用来存放戈登一家的食品。

当地人的冰窖

最近几年,冰窖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去年底,戈登的儿子就发现为社区储存鲸肉的冰窖出现了液体,冻得硬邦邦的鲸肉竟有解冻迹象,血水流了一地。

戈登只好和儿子一起把鲸鱼肉拉到室外,用防水布简单保存。

当地一个还完好的冰窖

“还好年底的时候还是冬天,外面气温很冷,鲸肉不会变质,不然就麻烦了。” 戈登说。

当地的乡村服务主管罗素·莱恩说,永冻土融化导致冰窖温度不稳定,这个问题最近几年变得越来越突出。

有些冰窖已经渗漏不能使用

为了解决居民储存食物的问题,罗素不得不协调社区找来三台大冰柜。

“放在冰柜里的鲸肉跟自然储存的鲸肉风味不同,很多人都不爱吃。”罗素说,“但是没办法,今后大家必须接受这一改变。我现在会把鲸肉先放在冰窖里过渡一下,让鲸鱼肉多多少少有点自然风味,最后再把鲸肉转移到冰柜里。”

当地人以捕猎为生,食物需要靠冰窖来保存

永冻土融化,也让阿拉斯加的基础设施出现了破损垮塌。

阿拉斯加西部的诺姆镇,有一条往北延伸连接伊努皮克村的公路,这条公路经过了100多公里的永冻土。

每年夏季,永冻土上层的冰融层融化,一旦导致路面开裂塌陷,养护人员就要进行路面维护。

诺姆镇对外连通的一座桥梁,因为永冻土融化出现垮塌

最近几年,养护人员发现路面塌陷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厉害,维护成本也越来越高。

有维护人员吐槽,“冰融层融化太多,导致我们只能一刻不停地运材料填补路面。”

去年,诺姆镇连接外界最重要的机场(在二战期间建于当地永冻土层上),也出现了跑道塌陷事故。

诺姆镇被损坏的道路

阿拉斯加交通运输部为此花了450万美元修复跑道,整个修复工作可能会持续3-5年时间。

 永冻土融化会形成恶性循环 

北极地区永冻土融化,只有一个原因,全球气候变暖。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北极报告卡》指出,北极地区深受全球气候变暖危害,近年来平均气温增幅,一直是全球其他地区的2倍。

北极变暖,许多地表失去冰雪覆盖出现裸露

去年1月,《自然》杂志一项研究显示,从2007年到2016年的十年间,全球高纬度地区永冻土带的地温平均上升了0.3℃。

其中,北极地区的西伯利亚涨幅最大,十年间地温上升了0.9℃。

今年5月全球平均气温与1951年-1980年5月平均气温相比,明显看出北极等地出现异常高温

今年,这种恶性增温正在加速。

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机构表示,今年5 月,全球平均气温已经比1981年至2010年间5月的平均气温高0.63℃,创下了新纪录,堪称“最温暖的5月”。

而在西伯利亚西北部,5月平均气温比历史平均温度高出足足10℃。

动画显示了西伯利亚西北部今年的气温变化

欧盟气象专家感慨,西伯利亚这种气温异像,平均每10万年才会出现一次。

北极热浪正在促进永冻土的融化。

全球永冻土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北部,其中含有约1.6万亿吨碳,是目前大气中碳含量的2倍。

科学家们在西伯利亚裸露的永冻土地区工作

这些地区曾是肥沃的草原,动植物生态丰富。地球气候变化之后,靠近北极地区的动植物逐渐死去,但北极地区的寒冷却减慢了动植物腐败分解的速度。

最终,这些丰富的动植物形成了甲烷和二氧化碳,并被包裹在永冻土中。

随着北极逐渐变暖,永冻土融化,包裹其中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正在快速逸出,其中甲烷制造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要大25倍。

北极地区的一处冰冻湖面,科学家们将溢出的甲烷点火燃烧

有研究人员统计,地球平均温度每升高1℃,永冻土释放出的温室气体,抵得上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气4-6年的排放量,是几年前预测的两到三倍。

永冻土中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正快速逸出

在未来几十年内,如果不加以遏制,永冻土中释放的温室气体,将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北极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危机,永冻土中释放出更多碳,加剧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后,又导致永冻土释放更多的碳……

永冻土融化和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

面对危机,美俄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2019年9月,俄罗斯加入《巴黎协定》,并在年底通过的《气候变化适应计划》中明确列出了北极基础设施受破坏的风险。

美国却在2019年11月宣布退出《巴黎协定》。

美国和《巴黎协定》背道而驰

2017年一项研究预测,到本世纪末,永冻土融化将对阿拉斯加公共基础设施的破坏造成每年55亿美元的损失。

美国的对策很简单,搬迁城镇以减少损失。

美国政府已在阿拉斯加确定了数十个需要搬迁的城镇。2018年,阿拉斯加西部的纽托克村就获得了1500万美元的拨款,以便将当地居民征迁。

阿拉斯加一处村庄处在融化的永冻土层边缘,正在准备搬迁

把人迁走,固然无助于解决全球变暖,但是至少,那些在永久性冻土中封存数万年之久的古老病毒,释放出来没那么容易找到宿主了……

j
jeffinvade
1 楼
我和你说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影响,和台湾有啥关系?????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总体影响是负面的,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是国家安全问题。 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到本世纪末,中国西北地区的气温升幅预计将达到 8 摄氏度,造成更严重的干旱和荒漠化,南方会遭受更严重的台风灾害,还有更频繁的水灾造成的泥石流,土壤退化,粮食减产等等。 还是那句话,中国减排是为了中国自己,而不是为了世界。
笑说寻常
2 楼
寒地建筑最怕的不是持续低温,而是冻融循环。
笑说寻常
3 楼
应该按人均排放! 凭什么美国人可以多排放?!
笑说寻常
4 楼
中国看来还差的远呀! 应该排放到美国的五倍才合理。 必须按人均,人人平等嘛! 觉得自己不是人的可以不支持我!
笑说寻常
5 楼
中国看来还差的远呀! 应该排放到美国的五倍才合理。 必须按人均,人人平等嘛! 觉得自己不是人的可以不支持我!
笑说寻常
6 楼
中国看来还差的远呀! 应该排放到美国的五倍才合理。 必须按人均,人人平等嘛! 觉得自己不是人的可以不支持我!
哎呀哎呀
7 楼
有关系啊 中国也包括台湾啊!
笑说寻常
8 楼
中国看来还差的远呀! 应该排放到美国的五倍才合理。 必须按人均,人人平等嘛! 说中国不负责任的,让美国减到中国人均的五分之一后再和中国谈责任。 觉得自己不是人的可以不支持我!
笑说寻常
9 楼
别,中国不想自私为自己减排,让欧美自私去减排好了。 所谓减排份额、碳税,就是发达国家欺骗搜刮发展中国家的新骗局。
E
Edmondon
10 楼
还是那几张图,改投换面再写一篇,没完没了
笑说寻常
11 楼
别,中国不想自私为自己减排,让欧美自私去减排好了。 所谓减排份额、碳税,就是发达国家欺骗搜刮发展中国家的新骗局。
笑说寻常
12 楼
别,中国不想自私为自己减排,让欧美自私去减排好了。 所谓减排份额、碳税,就是发达国家欺骗搜刮发展中国家的新骗局。
浪子0409
13 楼
以前不是还有傻逼黄川粉说气候变化是骗人的
j
jeffinvade
14 楼
中国2017年人均温室气体排放9.2吨,比G20国家平均值高出17% 和中国人均GDP差不多的巴西,人均排放只有2.5吨,更穷的印度更是只有1.9吨 法国人均是5.1吨,英国5.6吨,日本9.4吨,德国人均是9.1吨,和中国差不多。比中国高的也就是美国/加拿大人均排放16.1吨,俄罗斯12.1吨,澳洲16.8吨,如今人均排放的借口其实已经不适用于中国了
j
jeffinvade
15 楼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总体影响是负面的,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习近平已经把气候变化上升到了国家安全问题。http://www.ncsc.org.cn/yjcg/zlyj/201804/P020180920508770426540.pdf 这是中国政府官网文件,对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问题的几点认识与建议 http://www.81.cn/gfbmap/content/2016-03/30/content_139234.htm 这是中国军网的文章,标题“气候变化,国家安全面临新挑战” 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到本世纪末,中国西北地区的气温升幅预计将达到 8 摄氏度,造成更严重的干旱和荒漠化,南方会遭受更严重的台风灾害,还有更频繁的水灾造成的泥石流,土壤退化,粮食减产等等。 还是那句话,中国减排是为了中国自己,而不是为了世界。
白自在
16 楼
說中國在環保上沒有盡力不是裝傻就是無知,中國綠化了多少地方,種了多少樹,狗糧可以去看 NASA 的衛星圖. 另外,知道中國太陽能發電板的比重是世界的多少嗎? 當然西方的雙重標準和虛偽一定看不到這些,從他們譴責中國的垃圾入口管制中的嘴面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當然狗糧們也不會看到早些時候澳洲和巴西森林火災的碳排放是全球一整年的努力... 嘔心的狗糧
j
jeffinvade
17 楼
是自欺欺人的
j
jeffinvade
18 楼
森林大火不会造成长远上的气候变化,只要森林面积不减少。烧木头是不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的,因为木头本身就是大气层中的碳固化形成的,如果人类不烧掉,也是会腐烂变成二氧化碳重新回到大气层中的。
j
jeffinvade
19 楼
俄罗斯北极圈内维尔霍扬斯克村,气温到38℃是6月底发生的。如果这都不能让你觉得气候变化是事实,那我也没啥好说的了。
j
jeffinvade
20 楼
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7.3亿千瓦,比例占全国发电量的38%。其中3.6亿是水电。但中国60%的能量来源还是煤炭,造成的污染可不只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
曾祖爷爷
21 楼
诺里尔斯克镍业指出,热电厂的工业设施都建立在永冻土之上,建成已有三四十年,此前,这些工业设施并无异常。 ======= 胡鸡吧扯。肯定是内部管理混乱,苏联时代的管线图纸丢失。数年一次的管道质检根本没做,维护费被贪污了。最终造成泄漏。
牛了去了
22 楼
全球这么多工业需求,中国排量大是因为产能大。 中国不造了,自然有别的地方代替。除非把世界人口砍了,压抑需求,不然没希望的,不过也是拆东墙补西墙罢了。
日昌晶昌日
23 楼
马蛋, 地球赶紧爆炸吧, 连同好人坏人都他妈的带走
冰封彗星
24 楼
欧美发达国家先把人均排放减到和中国一样才行
冰封彗星
25 楼
搞笑了 你先让他们吧制造业搬回去 再来谈减排。
m
melbguy
26 楼
这些地方住的都是亚洲人 可以看到过去这地方是毛子墙过去的
j
jeffinvade
27 楼
呵呵,特朗普也想搬,中国怎么会放手,上亿人的就业岗位问题
B
Buckycloud
28 楼
对于人类来说,灭霸的的指响(消灭一半人)可能是一个完美的解决生存的方法
j
jeffinvade
29 楼
我没说不让中国制造,而是中国应该用天然气代替煤炭,用可再生能源代替天然气。中国能源结构太依靠化石能源了,比如煤炭,所以中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才是人均GDP差不多的巴西的4倍。
j
jeffinvade
30 楼
我没说不让中国制造,而是中国应该用天然气代替煤炭,用可再生能源代替天然气。中国能源结构太依靠化石能源了,比如煤炭,所以中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才是人均GDP差不多的巴西的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