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折损123亿市值,被网友的口水淹死之后,李宁还是道歉了。
在此之前,李宁犯了一个本不该犯的错误。
在前段时间的新品发布会上,李宁有款服饰像极了日本二战侵华士兵的服装,让人不适。
后来还有人扒出李宁的行政总裁为日籍华人,日文名“高坂武史”。一个中国人,干嘛要加入日本的国籍,还聘请他为总裁?
很多网友批评李宁:“吃中国的饭,砸中国的碗。”“我拿李宁当国货,李宁拿我当大佐!”
要知道,李宁这几年本身就是靠打“国潮”牌出位,并且因为耐克、阿迪多次作死,在民族情绪上挑战中国,迅速收获了一大批爱国的粉丝。现在好了,他自己搞出了这套骚操作,岂不是一种反噬?都说挨打要立正,可李宁不但没有立正,反而发文“教育”起了消费者,说着他们文化沉淀太少,不懂历史。
这不是什么鬼子服装,而是中国古代的“笠型盔”,是正儿八经的国粹!乖乖,硬刚了这是。本来还有部分粉丝支持李宁,说这不过是网友的玻璃心,不自信。结果看到这个公关后,气是不打一处来。买个衣服,怎么还被你教育了?美国有句谚语怎么说来着:走路像鸭子,看着像鸭子,叫声像鸭子,那它就是鸭子。就这衣服穿在街上,你让一个正常人看看,这是鬼子还是国粹?
国粹有那么多,你单单就选一个最像鬼子的?还教育消费者不懂中国传统文化?这是要重蹈张小泉的覆辙?干脆呀,以后你直接教我怎么穿衣服好了!
和李宁一样傲慢的,还有海天酱油。前段时间,海天酱油因在酱油里加味精、超级鸡精、低端防腐剂被群众诟病。
海天酱油第一时间的选择是什么?起诉消费者造谣,带节奏,还说要发律师函。理由是这些东西都是国家允许加的,自己是合法添加,吃了完全没事。意思是消费者不懂化学,不懂科学,不懂行规,不懂市场。
乖乖。我就不明白了,作为中国龙头企业之一,平时一口一个“社会责任感”,在酱油里加那么多的化学品怎么能做到如此理直气壮?我就不谈防腐剂的规格低于日本的硬伤了(国内用低端的苯甲酸钠,而日本禁止苯甲酸钠。)就说你加味精,加超级鸡精(呈味核苷酸,普通味精6倍鲜),加白糖的事儿吧。你为什么要加?无非是想让酱油吃起来更鲜,让产品卖得更好。但这是酱油本身的好吗?不,还是科技的助攻对吧。
如果每家酱油厂家都学习这样的“龙头标杆”,那以后的酱油市场会是什么情形?个个死命加味精、香精、防腐剂,反正吃不死人,反正是合法合规的。那这个市场最后谁还比品质?全都比化学勾兑的技术了!这就是你对行业负责的态度吗?
平日里,消费者在外面的小餐馆就已经吃了不少“科技与狠活”了,买酱油自己回家烧饭,就是图一口健康。你倒好,把外面的“科技与狠活”隐秘转移到厨房里,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科技。还辩解什么不谈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行啊,消费者这里吃点剂量,那里吃点剂量,空气水源中再吸收点剂量,科技叠加科技,科技属性拉满。你就敢保证不会积少成多?如果这些都是完全健康的,那么为什么国宴菜就不加这些东西?这就是你对消费者健康负责的态度吗?
李宁和海天都犯了一个什么错呢?公关的错。每逢危机,不是诚恳接受建议,虚心接受批评,而是选择硬刚一波,先怼过去。试图依托自己的资金优势、法务优势、媒体优势,先向消费者施压,把反对意见扼杀在摇篮里。但,老百姓心中有杆秤。你的气势上来了,但你的口碑下去了。
法国作家大仲马有句名言:一两重的真诚,等于一吨重的聪明。有时候我们的优势企业,就是聪明过了头,真诚见了鬼。当然,公关之错的背后,是企业文化之错,是市场傲慢之错,是垄断地位之错。作为民营企业,你征服群众的永远是品质和好的服务,是对下负责。但个别企业却店大欺客,觉得自己上市了,有实力了,了不起了,有权力教育消费者了。要是再给他点行政权力,说不定还得把质疑的消费者们直接跨省抓起来,附上黄码,隔离个几天。
所有品牌商都应该记住一点:你是一个服务者,不是镰刀。今天你虽然有镰刀之实,但消费者也有心头之火,别拿消费者不当上帝。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完全可以用脚投票而不受拘束——你赢了,但我大不了不买你的就是!你可以堵住群众的嘴巴,但不能收买他们的心灵。
技术帖:浅谈抗战时代日军的军帽和钢盔
钢盔后面飘着四片“屁帘”,是抗战时代,中国乃至亚洲人民最熟悉的鬼子兵标准形象。
一提起抗战中的日本兵,人们脑海里就立即浮现出头戴独特的战斗帽,脑后还有几片破布片,手里拿支挂着太阳旗的三八大盖的鬼子兵形象。
01
如果要说什么是抗战时日军最典型的标志,毫无疑问,肯定就是非战斗帽莫属了。
1930年代日军的制式军帽还是德式大檐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东北的日军逐渐开始流行戴一种由当地的椀帽改进而来的软帽,不过如今椀帽在东北已经难觅踪影。
到了1938年,日军开始换装九八式军服,这种没有骨架,也没有硬帽舌,采用棉布或毛呢质地,款式简洁的软帽就成了九八式军服配套的制式军帽。
▲日军最典型的战斗帽(图/网络)
在日军中这种军帽的正式名称叫战斗帽,也叫略帽。作为制式军帽自然就要比较规范了,帽子正面中央有黄色五角星的陆军军徽,前面有皮质帽带,两边各有3个小通风孔,后面有可以调节松紧的系绳带。
根据材质分为士兵版和军官版,后来随着战争的扩大,日本的资源也逐渐耗尽,就连小小的战斗帽也深受影响,后期的材质和做工都有明显的下降,比如早期帽子上的五角星军徽是黄铜的,到后期就用布片了。
战斗帽有两大特点:
第一是可以戴着战斗帽再直接戴上钢盔,日军钢盔的内衬太薄,所以冬季如果光着脑袋戴钢盔,脑袋很容易和钢盔冻在一起,摘下钢盔时经常会把头皮都扯下来,成为日军中著名的“钢盔伤”。
要是戴着战斗帽再戴钢盔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而且战斗帽没有骨架和帽舌,比较柔软,戴在钢盔里面也没有什么影响。
第二是比大檐帽的军帽更加透气也更加防水,夏季戴着更舒适。由于优点很突出,所以很快就在日军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日本陆军,就连海军和海军陆战队都开始采用这种战斗帽。
海军将其称为“舰内帽”,作为在舰艇内部佩戴的军便帽,军官的战斗帽下端有两道白色色带,少将以上高级军官的战斗帽后面还有荧光片,便于在夜间识别。
▲海军的战斗帽(图/网络)
1940年以后,战斗帽更是几乎成了日本的国民帽,不仅是军人,就连官员、教师,甚至普通国民几乎都是人手一顶。
在中国,那些投靠日军的汉奸也都千方百计要搞一顶来戴,以显示自己和日军的亲密关系,战斗帽简直就是日本人的象征了。
02
战斗帽最有特色的就是帽子后面那四片晃来荡去的布片,这种布片正式名称叫“军帽垂布”,简称“帽垂”,中国军民则轻蔑地称为“屁帘”。这是日军随战斗帽配发的制式用品。
帽垂的来源一说是仿效法国北非军团的军帽样式,还有一种说法是源自日本古代足轻——即轻装步兵的阵笠,也就是作战时戴的斗笠上的遮阳帘或是叫护颈帘。正是由于这两个名字也使帽垂的作用有遮阳和保护颈部两种说法。
其实帽垂主要作用是遮阳防晒又透风,还可以防止蚊蝇叮咬,是夏季才使用的。要是在某些抗战剧中,看到冬季日军战斗帽下面还有帽垂就是笑话了。
▲日军最有特色的的帽垂(图/网络)
最早是在1899年,日军就给在台湾的部队配发帽垂,因为当时台湾是日军最南端的驻地,需要帽垂来遮阳防暑。此后便陆续开始在日军中推广,在1938年开始配发的九八式军服中,就作为战斗帽的标准配件了。
有些人以为帽垂是三片布,其实是由四片布组成的。一般都是采用布料,后期日本各种战争资源逐渐枯竭,甚至出现用毛巾代替帽垂。
▲帽垂的四片式结构(图/网络)
由于日军钢盔的内衬太薄,夏天光着头直接戴很不舒服,战斗帽又软又透气,所有很多士兵都是先戴战斗帽再戴钢盔,这时帽垂不但可以防晒,还可以起到保护颈部皮肤不被钢盔尖锐边缘划伤的作用,一举两得。
如此一来,钢盔后面飘着四片“屁帘”,就成了中国乃至亚洲人民最熟悉的鬼子兵的标准形象。
03
再说说日军的钢盔,日军将钢盔称为“鉄帽”,从1920年代开始装备制式钢盔,但起初的几款都不太理想,直到1930年的90式钢盔。
尽管1938年又开始装备在90式钢盔基础上改进的98式钢盔,但90式钢盔还是在整个战争期间装备数量最大的钢盔款式,几乎成了日军钢盔的代名词。
90式钢盔是日军在对全世界十几种比较常见的钢盔进行对比,并结合东方人的头型而研制,钢盔呈卵圆形,前后左右对称外形,有良好的被弹曲面。
钢盔下缘稍宽,形成一个略为突出的帽檐,钢盔上部开有4个通气孔。采用碳素钢制作,厚度1毫米,全重1千克,并且有大小两种规格。
▲日军的90式钢盔(图/网络)
钢盔前部正中有日本陆军的五角星形军徽(海军的钢盔上则是铁锚标志),在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中,很多日军都是被击中钢盔正中的星徽,原来是日军的这个黄色五星尺寸大颜色又显眼,成了苏军瞄准的绝佳靶子。
所以后来日军吸取了教训,缩小了星徽尺寸,颜色也改为可视度暗淡的。
钢盔内部采用皮革制作的内层,钢盔与皮革内层之间是麻布制作的内衬,内衬下有固定带,用来固定。
日军随钢盔一起配发的附件,包括防止布制钢盔罩,日军称为“铁帽覆”,以及被日军称为“擬装网”的伪装网。
▲日军的90式钢盔日军钢盔上的伪装网(图/网络)
日军钢盔上的伪装网在很多历史照片上都可以看到,伪装网的作用不少。
首先就是可以在网眼里插上一些植被,来进行伪装,同时伪装网还可以有效减少反光,提高了隐蔽性。
其次是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或者减小磕碰而产生的声音,提高了士兵作战时的隐蔽性。
另外,这个伪装网也可以作为装钢盔的网兜,方便携带。
▲在这张抗战历史照片上,日军钢盔有伪装网,还看得到钢盔下面露出的帽垂(图/网络)
由于这种由日军发明的伪装网,作用非常显著,所以很快被各国军队效仿,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90式钢盔的总体性能相当不错,当时的中国军队使用过德国的M35钢盔,法国的亚德里安式钢盔,英国的“托尼”碟式盔,还有美国的M1钢盔,比较下来,还是对日军的90式评价最高,毕竟这是按照东方人头型来设计的,更适合东方人。
所以,到198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的第一种制式钢盔GK80式钢盔,外形就基本借鉴了90式钢盔的样式,可见90式钢盔的影响之深远。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GK80式钢盔,和90式钢盔很相似(图/网络)
所以,二战时代日军的军帽和钢盔还是很有特点的,给人留下的历史记忆也是非常深刻的,这个时代还能时刻想到也在情理之中。
在折损123亿市值,被网友的口水淹死之后,李宁还是道歉了。
在此之前,李宁犯了一个本不该犯的错误。
在前段时间的新品发布会上,李宁有款服饰像极了日本二战侵华士兵的服装,让人不适。
后来还有人扒出李宁的行政总裁为日籍华人,日文名“高坂武史”。一个中国人,干嘛要加入日本的国籍,还聘请他为总裁?
很多网友批评李宁:“吃中国的饭,砸中国的碗。”“我拿李宁当国货,李宁拿我当大佐!”
要知道,李宁这几年本身就是靠打“国潮”牌出位,并且因为耐克、阿迪多次作死,在民族情绪上挑战中国,迅速收获了一大批爱国的粉丝。现在好了,他自己搞出了这套骚操作,岂不是一种反噬?都说挨打要立正,可李宁不但没有立正,反而发文“教育”起了消费者,说着他们文化沉淀太少,不懂历史。
这不是什么鬼子服装,而是中国古代的“笠型盔”,是正儿八经的国粹!乖乖,硬刚了这是。本来还有部分粉丝支持李宁,说这不过是网友的玻璃心,不自信。结果看到这个公关后,气是不打一处来。买个衣服,怎么还被你教育了?美国有句谚语怎么说来着:走路像鸭子,看着像鸭子,叫声像鸭子,那它就是鸭子。就这衣服穿在街上,你让一个正常人看看,这是鬼子还是国粹?
国粹有那么多,你单单就选一个最像鬼子的?还教育消费者不懂中国传统文化?这是要重蹈张小泉的覆辙?干脆呀,以后你直接教我怎么穿衣服好了!
和李宁一样傲慢的,还有海天酱油。前段时间,海天酱油因在酱油里加味精、超级鸡精、低端防腐剂被群众诟病。
海天酱油第一时间的选择是什么?起诉消费者造谣,带节奏,还说要发律师函。理由是这些东西都是国家允许加的,自己是合法添加,吃了完全没事。意思是消费者不懂化学,不懂科学,不懂行规,不懂市场。
乖乖。我就不明白了,作为中国龙头企业之一,平时一口一个“社会责任感”,在酱油里加那么多的化学品怎么能做到如此理直气壮?我就不谈防腐剂的规格低于日本的硬伤了(国内用低端的苯甲酸钠,而日本禁止苯甲酸钠。)就说你加味精,加超级鸡精(呈味核苷酸,普通味精6倍鲜),加白糖的事儿吧。你为什么要加?无非是想让酱油吃起来更鲜,让产品卖得更好。但这是酱油本身的好吗?不,还是科技的助攻对吧。
如果每家酱油厂家都学习这样的“龙头标杆”,那以后的酱油市场会是什么情形?个个死命加味精、香精、防腐剂,反正吃不死人,反正是合法合规的。那这个市场最后谁还比品质?全都比化学勾兑的技术了!这就是你对行业负责的态度吗?
平日里,消费者在外面的小餐馆就已经吃了不少“科技与狠活”了,买酱油自己回家烧饭,就是图一口健康。你倒好,把外面的“科技与狠活”隐秘转移到厨房里,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科技。还辩解什么不谈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行啊,消费者这里吃点剂量,那里吃点剂量,空气水源中再吸收点剂量,科技叠加科技,科技属性拉满。你就敢保证不会积少成多?如果这些都是完全健康的,那么为什么国宴菜就不加这些东西?这就是你对消费者健康负责的态度吗?
李宁和海天都犯了一个什么错呢?公关的错。每逢危机,不是诚恳接受建议,虚心接受批评,而是选择硬刚一波,先怼过去。试图依托自己的资金优势、法务优势、媒体优势,先向消费者施压,把反对意见扼杀在摇篮里。但,老百姓心中有杆秤。你的气势上来了,但你的口碑下去了。
法国作家大仲马有句名言:一两重的真诚,等于一吨重的聪明。有时候我们的优势企业,就是聪明过了头,真诚见了鬼。当然,公关之错的背后,是企业文化之错,是市场傲慢之错,是垄断地位之错。作为民营企业,你征服群众的永远是品质和好的服务,是对下负责。但个别企业却店大欺客,觉得自己上市了,有实力了,了不起了,有权力教育消费者了。要是再给他点行政权力,说不定还得把质疑的消费者们直接跨省抓起来,附上黄码,隔离个几天。
所有品牌商都应该记住一点:你是一个服务者,不是镰刀。今天你虽然有镰刀之实,但消费者也有心头之火,别拿消费者不当上帝。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完全可以用脚投票而不受拘束——你赢了,但我大不了不买你的就是!你可以堵住群众的嘴巴,但不能收买他们的心灵。
技术帖:浅谈抗战时代日军的军帽和钢盔
钢盔后面飘着四片“屁帘”,是抗战时代,中国乃至亚洲人民最熟悉的鬼子兵标准形象。
一提起抗战中的日本兵,人们脑海里就立即浮现出头戴独特的战斗帽,脑后还有几片破布片,手里拿支挂着太阳旗的三八大盖的鬼子兵形象。
01
如果要说什么是抗战时日军最典型的标志,毫无疑问,肯定就是非战斗帽莫属了。
1930年代日军的制式军帽还是德式大檐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东北的日军逐渐开始流行戴一种由当地的椀帽改进而来的软帽,不过如今椀帽在东北已经难觅踪影。
到了1938年,日军开始换装九八式军服,这种没有骨架,也没有硬帽舌,采用棉布或毛呢质地,款式简洁的软帽就成了九八式军服配套的制式军帽。
▲日军最典型的战斗帽(图/网络)
在日军中这种军帽的正式名称叫战斗帽,也叫略帽。作为制式军帽自然就要比较规范了,帽子正面中央有黄色五角星的陆军军徽,前面有皮质帽带,两边各有3个小通风孔,后面有可以调节松紧的系绳带。
根据材质分为士兵版和军官版,后来随着战争的扩大,日本的资源也逐渐耗尽,就连小小的战斗帽也深受影响,后期的材质和做工都有明显的下降,比如早期帽子上的五角星军徽是黄铜的,到后期就用布片了。
战斗帽有两大特点:
第一是可以戴着战斗帽再直接戴上钢盔,日军钢盔的内衬太薄,所以冬季如果光着脑袋戴钢盔,脑袋很容易和钢盔冻在一起,摘下钢盔时经常会把头皮都扯下来,成为日军中著名的“钢盔伤”。
要是戴着战斗帽再戴钢盔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而且战斗帽没有骨架和帽舌,比较柔软,戴在钢盔里面也没有什么影响。
第二是比大檐帽的军帽更加透气也更加防水,夏季戴着更舒适。由于优点很突出,所以很快就在日军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日本陆军,就连海军和海军陆战队都开始采用这种战斗帽。
海军将其称为“舰内帽”,作为在舰艇内部佩戴的军便帽,军官的战斗帽下端有两道白色色带,少将以上高级军官的战斗帽后面还有荧光片,便于在夜间识别。
▲海军的战斗帽(图/网络)
1940年以后,战斗帽更是几乎成了日本的国民帽,不仅是军人,就连官员、教师,甚至普通国民几乎都是人手一顶。
在中国,那些投靠日军的汉奸也都千方百计要搞一顶来戴,以显示自己和日军的亲密关系,战斗帽简直就是日本人的象征了。
02
战斗帽最有特色的就是帽子后面那四片晃来荡去的布片,这种布片正式名称叫“军帽垂布”,简称“帽垂”,中国军民则轻蔑地称为“屁帘”。这是日军随战斗帽配发的制式用品。
帽垂的来源一说是仿效法国北非军团的军帽样式,还有一种说法是源自日本古代足轻——即轻装步兵的阵笠,也就是作战时戴的斗笠上的遮阳帘或是叫护颈帘。正是由于这两个名字也使帽垂的作用有遮阳和保护颈部两种说法。
其实帽垂主要作用是遮阳防晒又透风,还可以防止蚊蝇叮咬,是夏季才使用的。要是在某些抗战剧中,看到冬季日军战斗帽下面还有帽垂就是笑话了。
▲日军最有特色的的帽垂(图/网络)
最早是在1899年,日军就给在台湾的部队配发帽垂,因为当时台湾是日军最南端的驻地,需要帽垂来遮阳防暑。此后便陆续开始在日军中推广,在1938年开始配发的九八式军服中,就作为战斗帽的标准配件了。
有些人以为帽垂是三片布,其实是由四片布组成的。一般都是采用布料,后期日本各种战争资源逐渐枯竭,甚至出现用毛巾代替帽垂。
▲帽垂的四片式结构(图/网络)
由于日军钢盔的内衬太薄,夏天光着头直接戴很不舒服,战斗帽又软又透气,所有很多士兵都是先戴战斗帽再戴钢盔,这时帽垂不但可以防晒,还可以起到保护颈部皮肤不被钢盔尖锐边缘划伤的作用,一举两得。
如此一来,钢盔后面飘着四片“屁帘”,就成了中国乃至亚洲人民最熟悉的鬼子兵的标准形象。
03
再说说日军的钢盔,日军将钢盔称为“鉄帽”,从1920年代开始装备制式钢盔,但起初的几款都不太理想,直到1930年的90式钢盔。
尽管1938年又开始装备在90式钢盔基础上改进的98式钢盔,但90式钢盔还是在整个战争期间装备数量最大的钢盔款式,几乎成了日军钢盔的代名词。
90式钢盔是日军在对全世界十几种比较常见的钢盔进行对比,并结合东方人的头型而研制,钢盔呈卵圆形,前后左右对称外形,有良好的被弹曲面。
钢盔下缘稍宽,形成一个略为突出的帽檐,钢盔上部开有4个通气孔。采用碳素钢制作,厚度1毫米,全重1千克,并且有大小两种规格。
▲日军的90式钢盔(图/网络)
钢盔前部正中有日本陆军的五角星形军徽(海军的钢盔上则是铁锚标志),在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中,很多日军都是被击中钢盔正中的星徽,原来是日军的这个黄色五星尺寸大颜色又显眼,成了苏军瞄准的绝佳靶子。
所以后来日军吸取了教训,缩小了星徽尺寸,颜色也改为可视度暗淡的。
钢盔内部采用皮革制作的内层,钢盔与皮革内层之间是麻布制作的内衬,内衬下有固定带,用来固定。
日军随钢盔一起配发的附件,包括防止布制钢盔罩,日军称为“铁帽覆”,以及被日军称为“擬装网”的伪装网。
▲日军的90式钢盔日军钢盔上的伪装网(图/网络)
日军钢盔上的伪装网在很多历史照片上都可以看到,伪装网的作用不少。
首先就是可以在网眼里插上一些植被,来进行伪装,同时伪装网还可以有效减少反光,提高了隐蔽性。
其次是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或者减小磕碰而产生的声音,提高了士兵作战时的隐蔽性。
另外,这个伪装网也可以作为装钢盔的网兜,方便携带。
▲在这张抗战历史照片上,日军钢盔有伪装网,还看得到钢盔下面露出的帽垂(图/网络)
由于这种由日军发明的伪装网,作用非常显著,所以很快被各国军队效仿,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90式钢盔的总体性能相当不错,当时的中国军队使用过德国的M35钢盔,法国的亚德里安式钢盔,英国的“托尼”碟式盔,还有美国的M1钢盔,比较下来,还是对日军的90式评价最高,毕竟这是按照东方人头型来设计的,更适合东方人。
所以,到198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的第一种制式钢盔GK80式钢盔,外形就基本借鉴了90式钢盔的样式,可见90式钢盔的影响之深远。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GK80式钢盔,和90式钢盔很相似(图/网络)
所以,二战时代日军的军帽和钢盔还是很有特点的,给人留下的历史记忆也是非常深刻的,这个时代还能时刻想到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