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小品消亡的今天 有多少人在怀念赵丽蓉…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4年2月9日 14点2分 PT
  返回列表
76885 阅读
14 评论
摇滚客

快过年了,前几天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观点:

我们之所以觉得年味越来越淡,是因为我们在过年期间承担的角色变了;

从感受年味的孩子,接替父辈,成为了制造年味的大人。

时移世异,年不再是儿时的年,只有春晚是唯一固定不变的保留节目。

如今语言类节目花样越来越多,可几乎全是同一个套路。

闭眼就能预测到尽是被玩过的网络烂梗,最后再强行拔高上价值,刻意煽情一波。

虽然不知道受众是谁,但肯定不是每年被尬到脚趾抠地的我。

每当这时候,我就格外怀念一个人,前卫又先锋的赵丽蓉。

赵丽蓉小品《打工奇遇》

印象中,赵丽蓉的表演从没有甩出去不响的包袱,让人笑出眼泪的同时还能咂摸出点讽刺的韵味。

既接地气又不低俗,既好笑又有批判性。

记忆拉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要属诞生过中国说唱启蒙之光“麻辣鸡丝”女士的《如此包装》。

《如此包装》的故事逻辑简单明了,就是一出老太太被黑心演艺公司忽悠,把评剧包装成rap的笑料。

“啥是rap?”

“就是外国快板儿!”

“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六月六看谷秀啊春打六九头”

图源新浪微博@观察者网

赵丽蓉标志性的唐山口音再搭配上劲歌热舞,把评剧经典唱段唱成了全国人民张口就来的顺口溜儿。

而成就赵丽蓉的不仅是作品中放在明面上的好笑、洗脑,更多的是小品的内核放在20多年后的今天依旧不过时。

《如此包装》中一句“这么包装简直太难受”道出经纪公司骗取违约金、给流量明星造人设的现象。

原来娱乐圈这点破事,都是赵丽蓉早20年前就玩过的。

针砭时弊,才是赵丽蓉的作品最出彩之处。

以市井小人物为切口,以小见大去关注时代和社会转型带来的新老冲突;

无论是《打工奇遇》中一句“货真价实”对虚高物价、黑心商人的讽刺;

赵丽蓉小品《打工奇遇》

还是《英雄母亲的一天》中对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批判。

赵丽蓉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

至今仍是值得思考的社会现象,其中所体现的矛盾,甚至在如今互联网加持下更加激烈。

重温赵丽蓉的经典作品,我才发现我们反感的并不是上价值的小品;

而是为了抬高价值而自我感动的本末倒置。

以前的小品造梗玩到全场飞起,现在的小品烂梗学得尬出天际。

这边春晚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彩排期,而从后半年开始网友就没闲着。

前有逢押必中,被网友戏称让春晚导演汗流浃背的春晚小品押题大型节目;

“你是e人,我是i人,我们是相亲相ie家人。”

“只知道大米小米,哈基米是什么咪?”

“尊敬的公主请上车。”

近一年的网络热梗拼盘,算是被网友们二创玩明白了。

近年来春晚语言类节目逐渐僵化,这何尝不是群众对春晚的一种反讽?

还有通篇只有“饺子”两个字的二进制小品,成为了互联网最热门的整活词条。

“饺子饺子饺饺子”

“饺子饺子饺饺子”

“饺子!”

短短两个字,就能品出无数种公式化、模式化的小品剧情。

举个简单的例子,演员押韵出场、突然产生误会、穿插网络烂梗、爆发激烈争吵、莫名其妙煽情、化解矛盾、正能量升华结尾。

如果还嫌味不够冲,那么势必再加上一句几乎能“叫停二战”的:好了!

图源bilibili@双高胎

的确是抽象了点,但更抽象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能看懂。

二进制小品完美整合了如今春晚小品的精髓,我们早已被毫无创新而言的“八股小品”荼毒至深。

写到这里,我想起1984年春晚上,马季的开山之作《宇宙牌香烟》。

同样操着唐山口音的马季,不仅自己在春晚舞台上抽烟,还给台下的观众散烟。

明里暗里讽刺无良商家暗箱操作,有句台词我至今印象深刻:

“这地方倒是挺漂亮的,就是有点返潮。”

“你说这打火机,他们也不顾质量,火苗子腾腾的,就是点不着一根烟。”

马季相声《宇宙牌香烟》(《一个推销员》)

你说这演喜剧,他们也不顾质量;

真金白银花得倒是蹭蹭的,就是换不来观众一声乐呵。

据说在小品播出后,有观众错过了表演特意打电话到总台,马季又在电话里专门为这位观众重新说了一遍。

不推不拒,和电视里演的一样情绪饱满。

如果说思想可以武装人,那么那个年代的喜剧演员才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曾经赵丽蓉、赵本山、陈佩斯等艺术家的作品会在春晚一年甚至若干年后,依旧被我们拿来反复回味;

就比如赵本山借开导一中奖就抽抽的范伟,来话疗全体观众:

“房子修得再好那是个临时住所,这个小盒才是你永久的家啊”

赵本山、高秀敏、范伟小品《心病》

而现在的春晚小品更像是套公式、模版化下的产物;

网络热梗仿佛成了春晚语言类节目的过审密码,但却不是收视保障。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我们见证过春晚舞台上喜剧之王们的崛起与诸神黄昏,又怎么甘愿承受喜剧的寒冬;

既然我们吃得起满汉全席,为什么大过年的还要端一盘糠咽菜出来?

从前春晚上的小品、相声所展现的喜剧艺术在于润物细无声。

捧腹大笑过后是值得深思的社会现实,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够超越时代。

而赵丽蓉的作品中所塑造的老年人形象,也是现在节目中难以看到的视角。

《追星族》中试图理解孙女蔡明对偶像的奇妙迷恋的长辈;

赵丽蓉小品《追星族》

《打工奇遇》中挥着一张抹布,唱着“这酒怎么样?听我给你吹”的老太太;

《老将出马》中标准唐山伦敦音“点头yes,摇头no”的赵主任。

赵丽蓉小品《老将出马》

赵丽蓉的形象总是追逐流行、拥抱流行,却从不在流行中迷失;

她的作品也体现着老年人对新事物的接纳、包容与指正。

说到春晚语言类节目中的老年人视角,宋丹丹和赵本山饰演的白云黑土也值得一提。

朴实的农村大爷以及想拿点小腔调的小老太太,为春晚贡献过无数经典名场面。

也许很多人都忘了,那句“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就是出自黑土的台词。

赵本山、宋丹丹小品《小崔说事》

那时荧幕上的老年人形象是丰富多彩的,反观现在,大多老年人都是作品中矛盾的源头、无理取闹的机器,抑或是脸谱化的配角。

一直以来我都十分怀念那个艺术和文化都非常繁荣的年代。

想起列宁的一句话:“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的最底层,必须被群众了解和爱好。”

最有生命力的艺术是贴近人民生活的。

从前的春晚舞台就像喜剧的沃土,就如赵本山在《红高粱模特队》中的台词:“只要撒种啥都往上结。”

不知从何时开始,百花齐放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文化上的装腔作势,艺术上的弄虚作假。

说是时代的悲哀倒也不至于,但春晚舞台上的语言节目的确已经成为绝唱;

赵丽蓉老师离开我们20多年,但她、他们带来的欢笑却从未走远。

图源易立竞专访陈佩斯

参考文献以及视频资料:

1、春晚顶流、嘻哈教母,赵丽蓉给中国喜剧带来了什么?bilibili@斑鸠鸭

2、赵丽蓉去世20年,我们还是追不上她前卫的脚步 bilibili@Vista看天下

封面图、头图来源:豆瓣

r
rootrootroot
1 楼
小品消亡主要是舆论收紧,你让任何一个相声小品演员放今天这环境都不好发挥的
风儿轻轻
2 楼
小品当年的流行,是因为社会的需要。曲艺项目都太单调,自然就会有推陈出新的艺术形式代替。现在小品走下坡路,也是社会大趋势的必然产物。小品演员自身也有很大的原因。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看看当年的京剧,总是会在历史长河中慢慢被淘汰…
哆唻A梦
3 楼
管你老百姓喜欢啥,就是要强行喂屎!
这个秋天
4 楼
没有那么多人有时间打磨春晚作品而已,连贾玲都是拍电影更划算了
w
wmqjsgg
5 楼
装疯卖傻抖音一大堆 没意识
肥猪不low
6 楼
小品相声的功能是讽刺,现在哪里还敢讽刺啊,现在的小品也都是歌颂,自然就无趣了。而且舆论从改革开放早期到近期是越管越紧。最早的领导冒号,五官争功还敢讽刺领导;后来的超生游击队,卖拐就只好讽刺平民了。现在的小品已经不敢讽刺社会了,而是通过损自己来歌颂社会的好人好事了。当然就失去了相声小品的本来意义,变得不好看了。
樱桃儿熟了
7 楼
我从来没觉得赵丽蓉好笑过。但比宋小保强,因为后者会令我呕吐恶心。 马季的小品相声都是一流的。 侯宝林也一点不好笑。
f
football0105
8 楼
不是演员的问题,是上面的问题,这也不能说,那也不能讲,表面上一团和气,暗地里乌烟瘴气!不说问题就没有问题!
腾蛇棒
9 楼
赵丽蓉一般都是演痴痴的老太 看和谁配戏 我是不喜欢巩汉林 ; 我也是觉得宋小宝就会嚷嚷 没啥幽默可言 ; 我觉得他们里边文松和杨树林不错 ; 侯宝林的确不好笑, 但他那个年代 人的幽默感也比较不丰富 听他的老录音 您注意一下 他咳嗽一下 台底下的观众都有能乐 因为觉得是在听相声
a
anobym
10 楼
连最温和的调侃都不允许了,小品还能生存吗?
山高水远
11 楼
看春晚主要是东北人,然后向华北、西北逐渐降低,南方人兴趣不大。
魔王
12 楼
小偷公司也不错,讽刺政府的
上半球
13 楼
不仅仅是收紧,陈佩斯赵本山都人间蒸发过两年
j
jiddy322
14 楼
把政治审核这个环节剔除,小品立马能好看。 小品就小品,非要把那么多不相干的意识形态往里塞,平时洗脑还不够吗?洗了这么多年,管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