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月,林郑月娥与王志民(右一)在酒会上交谈
中联办早被架空 韩正坐镇 香港危机中心设在深圳
香港亲中势力24日遭逢空前挫败,向来在18个区议会掌握过半席次的「建制派」在当天的选战中一口气丢掉两百多席,仅剩59名议员(约佔区议会总席次的1成5)苟延残喘。面对如此变局,《路透》26日独家指出北京早就在深圳成立「香港危机处理中心」,并且由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亲自南下坐镇,联合多个部会的官员直接掌控局面、指挥港府。不过即便韩正直接对港府发号司令,「建制派」依旧不得人心、在区议会选举惨败,显示香港局势已非中共的统治思维所能负荷。
香港媒体25日曾引消息人士说法,表示才刚刚到中国面见习近平(专题)的香港特首林郑月娥,恐怕在「建制派」的大败之后遭到撤换。不过《路透》26日独家报导,北京方面确实因为1124的区议会选举有所动作,不过习近平考虑撤换的不是林郑月娥,而是中联办主任王志民—而且中联办在这次「反送中」抗争中早就被北京架空。
香港中联办主任王志民(左一)和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右二)2019年7月1日在庆祝香港主权移交22周年的庆典上。
办事不力,中联办早被架空
《路透》引述消息人士说法,香港的「反送中」抗争白热化之后,中国领导人早就在深圳成立危机处理中心,北京得以绕过既有的官僚体系—也就是中国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香港中联办),直接对香港局势发号司令。不过在「建制派」惨败之后,遭逢空前压力的香港中联办,对于《路透》的相关查证则完全没有回应。
这个座落于深圳紫荆中心的危机处理中心,也意味着北京已经不信任或不满意中联办的办事效率。两位熟悉内情的消息人士表示,身为中国驻港最高官员的中联办主任王志明,很有可能遭到撤换。一位不愿表示姓名的中国官员表示中联办总是跟香港富豪还有在港的中国精英溷在一起,这让他们难接地气。中国官员强调,这一点必须改变。
韩正南下亲自坐镇
《路透》表示,北京虽然想让香港人感受到「北京并未介入香港事务」,但在今年6月9日百万人上街支持「反送中」之后,负责香港事务的中国最高官员—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做了一个决定。他要求林郑月娥直接跟他联络汇报,不用经过二十几年来的中港联络平台—中联办。韩正甚至在6月12日直接南下深圳的紫荆中心,并且找来林郑月娥密商。
此后,除了副总理层级的官员之外,包括公安部、国安部、还有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的官员、港澳办主任张晓明,都经常在深圳的紫荆中心出入。《路透》根据6位消息人士说法,表示位于深圳的紫荆中心是中联办名下的不动产,在2014年的「佔领中环」运动中,也曾充当危机处理中心。
暂缓修法、撤回草案,都是北京意思
这回面对香港「反送中」抗争,中国最高层级的领导人再次南下紫荆中心,除了研拟对策、更直接对港府发号司令,并且屡屡召唤港府官员、警界高层、商界领袖、亲中派政客前来开会协商。《路透》说,北京虽想恢复香港秩序,却又不想被发现是他们在背后操盘,才会躲在深圳下达命令。在湖畔的树林环绕之下,中港官员得以暂时远离港媒的紧迫盯人与香港抗争的紧张氛围。
消息人士对《路透》形容,紫荆中心就是处理香港抗争的「前线司令部」,中国当局可以就近监控香港局势,紫荆中心每天也会直接对习近平简报。《路透》引用消息人士说法,表示林郑月娥6月15日宣布「无限期暂缓修例,愿听取社会更多意见」,就是经过韩正点头。但当时包括中联办与「建制派」人士都被蒙在鼓裡。但这次让步完全无法安抚愤怒的香港人,因为他们要求的是完全撤回法案,而非语焉不详「暂缓修例」。
两位曾实际参与紫荆中心会议的消息人士表示,林郑月娥今年9月4日正式撤回《逃犯条例》修正案,也是在中国最高领导人批准之后才对外宣布。不过即使北京最后愿意让步,让林郑月娥撤回《逃犯条例》修正案,不过香港市民的抗争力道并未因此减弱。由于北京势力对香港事务的干预,还有香港警察的无理暴力,都让香港的示威者更加份愤怒。以韩正为首的危机处理小组,虽然想要绕过中联办直接掌控局势,但无视「五大诉求」民意、只想压制抗争的处理手法,香港冲突5个多月来依旧逐步升级。无论是林郑月娥、王志民还是韩正,1124「建制派」的区议会选举惨败,显然给了中港统治阶层一张「死当」的成绩单。
驻港公署就路透社不实报道提出严正交涉
外交部驻港公署网站11月26日发布《驻港公署发言人就路透社有关不实报道提出严正交涉》,以下为文章全文:
2019年11月26日,外交部驻港公署发言人就路透社当日有关不实报道向该社提出严正交涉,敦促该社秉持真实、专业、负责任的态度,立即停止传播不实消息。
发言人重申,香港是中国的香港,香港事务纯属中国内政。不管香港局势如何变化,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决心坚定不移,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香港事务的决心坚定不移。
让步? 林郑喊设"独立检讨会" 泛民称不会"收货"
香港反送中抗争冲击区议会选情,泛民派获压倒性胜利,但示威仍未平息。香港特首林郑月娥昨表示,正参考英国等地经验,成立「独立检讨委员会」,检视社会动盪成因,此举被认为有意向示威者让步。此外,林郑还强调,北京并没有就建制派在区选溃败而向她问责,港府也会继续与建制派合作。
反送中示威者提出的五大诉求,包括要求设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调查警方是否滥权,但这项诉求已被港府拒绝。如今林郑月娥抛出成立「独立检讨委员会」,能否平息抗争,仍有待观察。
据星岛日报报导,香港泛民主派民主党主席胡志伟昨表示,不认同林郑参考英国经验设立「独立检讨委员会」的建议。胡志伟指出,市民不会「收货」(接受),原因是这个检讨委员会本身并没有任何法定权力。
面对香港的新民意和形势,林郑月娥昨提出,正参考其他地区经验,特别是英国二○一一年骚乱事件,成立「独立检讨委员会」,检视长时间出现社会动盪的成因,找出当中的社会、经济甚至政治方面的问题,并向政府提出建议,希望为香港提供出路。
林郑月娥还透过脸书说明称,这并非她首次提出要检讨香港社会深层次问题,在九月四日公布的四项行动,就是参考英国在二○一一年八月骚乱后成立的Riots, Communities and Victims Panel(暴动、社区及受害者委员会)的做法进行独立检讨,而检讨是「对事不对人」,希望透过寻找成因,避免重蹈覆辙,加强社会凝聚力。她还表示,正物色社会领袖、专家及学者,希望能够早日启动有关工作。
港府的构想可能已酝酿一段时间,据香港01报导,监警会主席梁定邦七月底曾率队赴英国考察,拜访当地监察机构,包括曾参与审视二○一一年在伦敦发生骚乱事件的专家。
二○一一年英国爆发街头骚乱,英国政府其后成立由四人组成的「暴动、社区及受害者委员会」,剖析骚乱参加者的动机、社会成因等。最终委员会的报告认为,年轻人缺乏机会、家庭教育不足、司法体系无法为犯事者提供更新机会、对警察的不信任皆为暴动成因。
除了透露正在筹设「独立检讨委员会」,林郑还就区选结果表示,这次选举与之前的多元议题选举完全不同,只有单一政治议题:「反送中」及对政府表达不满。儘管如此,港府在选举中不设立场。
林郑还呼吁在理工大学的留守者,尽快自行离开,并称现场执法的警员也按照其指示,以人道和灵活方式处理。
香港区议会选举:对北京的一记响亮耳光
26日出版的法国全国性大报均发表文章,关注香港区议会选举结果及相关意义。《费加罗报》香港特派记者也报道了国际调查记者联盟关于中国新疆教育营任意关押维吾尔人的最新披露。
《费加罗报》特派记者发自香港的报道强调,本次区议会选举以创纪录的高投票率,形成一波支持民主派阵营的选举浪潮,是对北京的一记响亮的耳光。根据香港电台周一清晨的报道,检票工作虽然尚未完全结束,但民主派已经在18个区议会中的17个掌握了主动权,估计赢得议席数字占总数90%。近三百万选民令人惊叹的动员改变了一向由亲北京人士把持的地方选举的政治版图。泛民主派立法会议员毛孟静质问:北京说的沉默的大多数在哪里?报道指出,这项选举结果让年轻人重振斗志,此前,随着理工大学被警方围困,千余名支持者被捕,反送中运动开始出现怀疑和分裂。文章指出,这项选举结果开启了一个谈判的可能性。在任何一个民主国家,政府都会面对持续了6个月的危机做些让步。但北京政府已经展现了它有接受耳光也不动摇的能力。一名前民主派立法会议员担心地表示:共产主义体制的本性,就是要全面控制。文章写道,这次民主浪潮显示了港人不想被专制的世界第二大强国吞噬的决心,而北京也展示了要进一步加强对香港司法体制的控制的决心,学界因此对这次选举结果是否可以改变局面多有怀疑。
中共的大一统梦想正在崩塌
该报观点版同时发表署名专栏文章,作者Renaud Girard 指出,尽管区议会职权有限,但这次投票的结果对于一党制的中共高层来说,仍然不失为一次挫败。他们此前以为,香港大多数中国人都认同他们的限制公民自由,限制创业自由的政治体制。作者认为,围绕香港议题,有一种恐怖平衡,让香港维持现状。港人有必要让香港继续是中国的一个金融和贸易平台,中共政权也有必要保留香港的特殊性,因为这既对国家经济有利,也对掌权者家人的生意有利。
《回声报》驻京记者的报道强调这次选举结果是一次民主海啸。尽管区议员职权有限,但示威者认为选票让他们行动具有了正当性,希望选举结果可以推动政府回应他们的五大诉求。该报的社论文章指出,中共政权用血腥镇压的方式,让西藏的佛教信徒和新疆的伊斯兰信徒噤声,但他不太可能以同样方式,让香港噤声。港人持续6个月来的抗争,与在贝鲁特、在巴格达、在圣地亚哥、在德黑兰等地爆发的抗议活动完全不同。香港的抗争运动,形势相对克制,因为这里是全球最有实力的金融中心之一,西方国家都密切关注那里的局势。香港是北京的一个窗口,也是北京自由经济的符号。这种特殊的地位令中共政权无法为所欲为。习近平因此想打时间牌,希望公众舆论会随着危机持续而与示威者割席。但周日的区议会选举给这种希望泼了一瓢冷水。泛民主派几乎囊括全部区议会主导权,示威者可能由此重振士气。文章进一步认为,不仅仅是香港,正在崩塌的,其实是中共想抹消不同地区的文化身份认同、实现大一统的梦想。在香港之外,台湾有可能借明年1月的选举进一步巩固其独立地位。目前的执政党很有可能继续执政,并推动台湾进一步远离中国。这篇文章认为,综观全球专制领导人,从普京,到埃尔多安,从欧尔班到马杜罗等等,中国梦开始破碎让自由主义的支持者看到一线曙光。
港人再次展示他们的顽强
《十字架报》的头版社论文章从香港与中国之间失衡的力量对比入手,指出,从体量而言,香港只是中国的一粒沙子。按照数字逻辑,这个前英国殖民地应该无力抵抗中国中央政府的权威。然而,港人再次展示了他们的顽强,在周日的区议会选举中,民主派候选人大胜,亲北京的执政当局受到严重挫败。尽管林郑月娥政府并不会因此被推翻,因为这只是一次地方选举,但其选举结果的意义非同一般,他比各项民调数据,都更好地体现了港人对六个月来不断行动的示威者,尤其是学生的支持。但文章也惋惜地写道,遗憾的是,这次选举本身并不能为危机指出一条出路。林郑月娥虽然承诺要聆听民意,但很难想象北京会对香港的抗争让步。也许双方可以找到一个互不丢面子的折中办法,但必须长久保证港人特有的自由。如果能达到这样的结果的话,那将完全是得益于港人对民主信念的坚守。
2019年一月,林郑月娥与王志民(右一)在酒会上交谈
中联办早被架空 韩正坐镇 香港危机中心设在深圳
香港亲中势力24日遭逢空前挫败,向来在18个区议会掌握过半席次的「建制派」在当天的选战中一口气丢掉两百多席,仅剩59名议员(约佔区议会总席次的1成5)苟延残喘。面对如此变局,《路透》26日独家指出北京早就在深圳成立「香港危机处理中心」,并且由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亲自南下坐镇,联合多个部会的官员直接掌控局面、指挥港府。不过即便韩正直接对港府发号司令,「建制派」依旧不得人心、在区议会选举惨败,显示香港局势已非中共的统治思维所能负荷。
香港媒体25日曾引消息人士说法,表示才刚刚到中国面见习近平(专题)的香港特首林郑月娥,恐怕在「建制派」的大败之后遭到撤换。不过《路透》26日独家报导,北京方面确实因为1124的区议会选举有所动作,不过习近平考虑撤换的不是林郑月娥,而是中联办主任王志民—而且中联办在这次「反送中」抗争中早就被北京架空。
香港中联办主任王志民(左一)和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右二)2019年7月1日在庆祝香港主权移交22周年的庆典上。
办事不力,中联办早被架空
《路透》引述消息人士说法,香港的「反送中」抗争白热化之后,中国领导人早就在深圳成立危机处理中心,北京得以绕过既有的官僚体系—也就是中国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香港中联办),直接对香港局势发号司令。不过在「建制派」惨败之后,遭逢空前压力的香港中联办,对于《路透》的相关查证则完全没有回应。
这个座落于深圳紫荆中心的危机处理中心,也意味着北京已经不信任或不满意中联办的办事效率。两位熟悉内情的消息人士表示,身为中国驻港最高官员的中联办主任王志明,很有可能遭到撤换。一位不愿表示姓名的中国官员表示中联办总是跟香港富豪还有在港的中国精英溷在一起,这让他们难接地气。中国官员强调,这一点必须改变。
韩正南下亲自坐镇
《路透》表示,北京虽然想让香港人感受到「北京并未介入香港事务」,但在今年6月9日百万人上街支持「反送中」之后,负责香港事务的中国最高官员—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做了一个决定。他要求林郑月娥直接跟他联络汇报,不用经过二十几年来的中港联络平台—中联办。韩正甚至在6月12日直接南下深圳的紫荆中心,并且找来林郑月娥密商。
此后,除了副总理层级的官员之外,包括公安部、国安部、还有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的官员、港澳办主任张晓明,都经常在深圳的紫荆中心出入。《路透》根据6位消息人士说法,表示位于深圳的紫荆中心是中联办名下的不动产,在2014年的「佔领中环」运动中,也曾充当危机处理中心。
暂缓修法、撤回草案,都是北京意思
这回面对香港「反送中」抗争,中国最高层级的领导人再次南下紫荆中心,除了研拟对策、更直接对港府发号司令,并且屡屡召唤港府官员、警界高层、商界领袖、亲中派政客前来开会协商。《路透》说,北京虽想恢复香港秩序,却又不想被发现是他们在背后操盘,才会躲在深圳下达命令。在湖畔的树林环绕之下,中港官员得以暂时远离港媒的紧迫盯人与香港抗争的紧张氛围。
消息人士对《路透》形容,紫荆中心就是处理香港抗争的「前线司令部」,中国当局可以就近监控香港局势,紫荆中心每天也会直接对习近平简报。《路透》引用消息人士说法,表示林郑月娥6月15日宣布「无限期暂缓修例,愿听取社会更多意见」,就是经过韩正点头。但当时包括中联办与「建制派」人士都被蒙在鼓裡。但这次让步完全无法安抚愤怒的香港人,因为他们要求的是完全撤回法案,而非语焉不详「暂缓修例」。
两位曾实际参与紫荆中心会议的消息人士表示,林郑月娥今年9月4日正式撤回《逃犯条例》修正案,也是在中国最高领导人批准之后才对外宣布。不过即使北京最后愿意让步,让林郑月娥撤回《逃犯条例》修正案,不过香港市民的抗争力道并未因此减弱。由于北京势力对香港事务的干预,还有香港警察的无理暴力,都让香港的示威者更加份愤怒。以韩正为首的危机处理小组,虽然想要绕过中联办直接掌控局势,但无视「五大诉求」民意、只想压制抗争的处理手法,香港冲突5个多月来依旧逐步升级。无论是林郑月娥、王志民还是韩正,1124「建制派」的区议会选举惨败,显然给了中港统治阶层一张「死当」的成绩单。
驻港公署就路透社不实报道提出严正交涉
外交部驻港公署网站11月26日发布《驻港公署发言人就路透社有关不实报道提出严正交涉》,以下为文章全文:
2019年11月26日,外交部驻港公署发言人就路透社当日有关不实报道向该社提出严正交涉,敦促该社秉持真实、专业、负责任的态度,立即停止传播不实消息。
发言人重申,香港是中国的香港,香港事务纯属中国内政。不管香港局势如何变化,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决心坚定不移,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香港事务的决心坚定不移。
让步? 林郑喊设"独立检讨会" 泛民称不会"收货"
香港反送中抗争冲击区议会选情,泛民派获压倒性胜利,但示威仍未平息。香港特首林郑月娥昨表示,正参考英国等地经验,成立「独立检讨委员会」,检视社会动盪成因,此举被认为有意向示威者让步。此外,林郑还强调,北京并没有就建制派在区选溃败而向她问责,港府也会继续与建制派合作。
反送中示威者提出的五大诉求,包括要求设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调查警方是否滥权,但这项诉求已被港府拒绝。如今林郑月娥抛出成立「独立检讨委员会」,能否平息抗争,仍有待观察。
据星岛日报报导,香港泛民主派民主党主席胡志伟昨表示,不认同林郑参考英国经验设立「独立检讨委员会」的建议。胡志伟指出,市民不会「收货」(接受),原因是这个检讨委员会本身并没有任何法定权力。
面对香港的新民意和形势,林郑月娥昨提出,正参考其他地区经验,特别是英国二○一一年骚乱事件,成立「独立检讨委员会」,检视长时间出现社会动盪的成因,找出当中的社会、经济甚至政治方面的问题,并向政府提出建议,希望为香港提供出路。
林郑月娥还透过脸书说明称,这并非她首次提出要检讨香港社会深层次问题,在九月四日公布的四项行动,就是参考英国在二○一一年八月骚乱后成立的Riots, Communities and Victims Panel(暴动、社区及受害者委员会)的做法进行独立检讨,而检讨是「对事不对人」,希望透过寻找成因,避免重蹈覆辙,加强社会凝聚力。她还表示,正物色社会领袖、专家及学者,希望能够早日启动有关工作。
港府的构想可能已酝酿一段时间,据香港01报导,监警会主席梁定邦七月底曾率队赴英国考察,拜访当地监察机构,包括曾参与审视二○一一年在伦敦发生骚乱事件的专家。
二○一一年英国爆发街头骚乱,英国政府其后成立由四人组成的「暴动、社区及受害者委员会」,剖析骚乱参加者的动机、社会成因等。最终委员会的报告认为,年轻人缺乏机会、家庭教育不足、司法体系无法为犯事者提供更新机会、对警察的不信任皆为暴动成因。
除了透露正在筹设「独立检讨委员会」,林郑还就区选结果表示,这次选举与之前的多元议题选举完全不同,只有单一政治议题:「反送中」及对政府表达不满。儘管如此,港府在选举中不设立场。
林郑还呼吁在理工大学的留守者,尽快自行离开,并称现场执法的警员也按照其指示,以人道和灵活方式处理。
香港区议会选举:对北京的一记响亮耳光
26日出版的法国全国性大报均发表文章,关注香港区议会选举结果及相关意义。《费加罗报》香港特派记者也报道了国际调查记者联盟关于中国新疆教育营任意关押维吾尔人的最新披露。
香港区议会选举:对北京的一记响亮耳光
《费加罗报》特派记者发自香港的报道强调,本次区议会选举以创纪录的高投票率,形成一波支持民主派阵营的选举浪潮,是对北京的一记响亮的耳光。根据香港电台周一清晨的报道,检票工作虽然尚未完全结束,但民主派已经在18个区议会中的17个掌握了主动权,估计赢得议席数字占总数90%。近三百万选民令人惊叹的动员改变了一向由亲北京人士把持的地方选举的政治版图。泛民主派立法会议员毛孟静质问:北京说的沉默的大多数在哪里?报道指出,这项选举结果让年轻人重振斗志,此前,随着理工大学被警方围困,千余名支持者被捕,反送中运动开始出现怀疑和分裂。文章指出,这项选举结果开启了一个谈判的可能性。在任何一个民主国家,政府都会面对持续了6个月的危机做些让步。但北京政府已经展现了它有接受耳光也不动摇的能力。一名前民主派立法会议员担心地表示:共产主义体制的本性,就是要全面控制。文章写道,这次民主浪潮显示了港人不想被专制的世界第二大强国吞噬的决心,而北京也展示了要进一步加强对香港司法体制的控制的决心,学界因此对这次选举结果是否可以改变局面多有怀疑。
中共的大一统梦想正在崩塌
该报观点版同时发表署名专栏文章,作者Renaud Girard 指出,尽管区议会职权有限,但这次投票的结果对于一党制的中共高层来说,仍然不失为一次挫败。他们此前以为,香港大多数中国人都认同他们的限制公民自由,限制创业自由的政治体制。作者认为,围绕香港议题,有一种恐怖平衡,让香港维持现状。港人有必要让香港继续是中国的一个金融和贸易平台,中共政权也有必要保留香港的特殊性,因为这既对国家经济有利,也对掌权者家人的生意有利。
《回声报》驻京记者的报道强调这次选举结果是一次民主海啸。尽管区议员职权有限,但示威者认为选票让他们行动具有了正当性,希望选举结果可以推动政府回应他们的五大诉求。该报的社论文章指出,中共政权用血腥镇压的方式,让西藏的佛教信徒和新疆的伊斯兰信徒噤声,但他不太可能以同样方式,让香港噤声。港人持续6个月来的抗争,与在贝鲁特、在巴格达、在圣地亚哥、在德黑兰等地爆发的抗议活动完全不同。香港的抗争运动,形势相对克制,因为这里是全球最有实力的金融中心之一,西方国家都密切关注那里的局势。香港是北京的一个窗口,也是北京自由经济的符号。这种特殊的地位令中共政权无法为所欲为。习近平因此想打时间牌,希望公众舆论会随着危机持续而与示威者割席。但周日的区议会选举给这种希望泼了一瓢冷水。泛民主派几乎囊括全部区议会主导权,示威者可能由此重振士气。文章进一步认为,不仅仅是香港,正在崩塌的,其实是中共想抹消不同地区的文化身份认同、实现大一统的梦想。在香港之外,台湾有可能借明年1月的选举进一步巩固其独立地位。目前的执政党很有可能继续执政,并推动台湾进一步远离中国。这篇文章认为,综观全球专制领导人,从普京,到埃尔多安,从欧尔班到马杜罗等等,中国梦开始破碎让自由主义的支持者看到一线曙光。
港人再次展示他们的顽强
《十字架报》的头版社论文章从香港与中国之间失衡的力量对比入手,指出,从体量而言,香港只是中国的一粒沙子。按照数字逻辑,这个前英国殖民地应该无力抵抗中国中央政府的权威。然而,港人再次展示了他们的顽强,在周日的区议会选举中,民主派候选人大胜,亲北京的执政当局受到严重挫败。尽管林郑月娥政府并不会因此被推翻,因为这只是一次地方选举,但其选举结果的意义非同一般,他比各项民调数据,都更好地体现了港人对六个月来不断行动的示威者,尤其是学生的支持。但文章也惋惜地写道,遗憾的是,这次选举本身并不能为危机指出一条出路。林郑月娥虽然承诺要聆听民意,但很难想象北京会对香港的抗争让步。也许双方可以找到一个互不丢面子的折中办法,但必须长久保证港人特有的自由。如果能达到这样的结果的话,那将完全是得益于港人对民主信念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