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各地为了创建文明城市,闹出不少笑话。这不,西安有个村庄,近日为了“创城”,竟然发文禁止村民在房前屋后栽种黄瓜、西红柿、丝瓜等带藤类瓜果,一经发现,直接拆除。这个通告让很多人哭笑不得:什么时候,创建文明城市,连菜都不准种了?
这个村庄位于西安市鄠邑区。最初是4月1日,网友在网上爆料。次日,鄠邑区甘亭街道回应称,村子开展村容村貌提升活动,村干部因落实个人管理责任迫切,拔高要求,在微信群发布了不当倡议。街道已要求村委会纠正不当倡议,及时向村民做好解释工作,同时对相关村干部进行了批评教育。
言外之意,严禁村民在房前屋后种菜,是村干部的主意,同街道无关,也跟创建文明城市的要求无关。问题是,当地说了,该村庄属城乡结合部,布局为统一规划建设的2层联排房屋,各家各户无围墙,属于开放庭院。村民在院子里种点蔬菜瓜果,应该是常态。没有上级给的压力,没有上面对村容村貌“突然拔高了”的要求,村干部怎么会一反常态,不让村民种呢?
即便是村干部私自加码,很多人也不解为何会有种菜禁令。院子里种满五颜六色的蔬菜,挂满绿藤瓜果,鸡鸣狗叫,炊烟袅袅,是乡村生活让人神往的魅力之一。就算村子里要改善村容村貌,要配合文明城市的创建,这些生趣盎然的菜园风景,也应该是美丽乡村的加分项,怎么到了有些人眼里,就成了文明的障碍物,成了不得不剥离的选项呢?
个中原因不难理解。同之前某地城管收走超市门口孩子写作业桌子一样,基层干部们在意的不是人们的便利和生活的自然形态,而是整齐化一。正如沿街店铺门口必须空空荡荡,没有杂物干扰视线,村庄里开放式庭院,也必须统一标准,空无一物。平日村民种什么菜,都是自发选择,你家种西红柿,我家种西葫芦,一家有一家的规格和搭配,合在一起呈现出错落有致的美感。但在基层干部们眼里,美不美的可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让领导挑出毛病,挑出任何一丝的杂乱感。
类似的场景大家其实不陌生。新闻底下,有人说,因为“创城”,自己家的平房屋顶上不能放东西,种菜一样不被允许。有人吐槽,一到“创城”,“创卫”,家里的鸡鸭都得关起来,房子前面不能堆放柴火、农具也要收进屋里。有人说自家屋前花盆里种的蔬菜给人拔得精光,家门口贴的对联也被人撕掉,店门口不能摆绿植,家附近的菜市场连关了好几天。网友们来自天南海北,经历的事各有不同,但疑惑却很一致:“创城”五花八门,却没有一个是为自己提供方便的。“创城”到底是为了什么?
“创城”到底在创什么,我还真认真去搜了搜。“全国文明城市”的评选标准有100多项考核内容,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政务环境是否廉洁高效、法制环境是否公平公正、市场环境是否规范守信,城市环境是否有序整洁等。但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些内容,也不知道这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只知道,当街上的城管人员和环卫人员突然多了,小商贩和蹬三轮的少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又要开始了。
其实,仔细去看文明城市的测评标准,就会知道,文明城市的创建,是一个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事情。法制环境的进步、市场环境的完善、市民道德素质的提高,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很难通过搞突击、硬生生地给“创”出来。能够临时抱佛脚、冲刺一下的,便是城市和村庄的外观了。加上很多地方都简单地将文明解读为一种市容市貌“洁癖”,设置各种严苛的统一标准。在层层加码下,形式主义发挥到了极致,连院子里种菜都被视为文明的“阻碍”。
每个地方“创城”,都说是为了让市民生活更美好,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但孩子在店门口写作业的空间都没有,村民连在房前屋后种菜的自由都没有,这样的城市会文明吗?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会幸福吗?都说城市属于每位市民,创建文明城市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体市民的“大合唱”。但现实中的“创城”,更像是政府的面子和政绩工程,为了少数人的利益,牺牲大部人的便利和正常的生活。
如果这种政府搭台唱戏、民众被动配合的戏码能够奏效,明明给人设置重重障碍、惹得人怨声载道,却能通过文明城市的评选,这也反过来说明,文明城市的测评标准和评选过程还有待完善。中央文明办曾在谈到文明城市测评时指出,要求地方“更注重以群众满意度认同度为评价标准,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过度留痕”。现在这股形式主义之风愈演愈烈,从上到下是不是得做点事情刹一刹了?
这些年,各地为了创建文明城市,闹出不少笑话。这不,西安有个村庄,近日为了“创城”,竟然发文禁止村民在房前屋后栽种黄瓜、西红柿、丝瓜等带藤类瓜果,一经发现,直接拆除。这个通告让很多人哭笑不得:什么时候,创建文明城市,连菜都不准种了?
这个村庄位于西安市鄠邑区。最初是4月1日,网友在网上爆料。次日,鄠邑区甘亭街道回应称,村子开展村容村貌提升活动,村干部因落实个人管理责任迫切,拔高要求,在微信群发布了不当倡议。街道已要求村委会纠正不当倡议,及时向村民做好解释工作,同时对相关村干部进行了批评教育。
言外之意,严禁村民在房前屋后种菜,是村干部的主意,同街道无关,也跟创建文明城市的要求无关。问题是,当地说了,该村庄属城乡结合部,布局为统一规划建设的2层联排房屋,各家各户无围墙,属于开放庭院。村民在院子里种点蔬菜瓜果,应该是常态。没有上级给的压力,没有上面对村容村貌“突然拔高了”的要求,村干部怎么会一反常态,不让村民种呢?
即便是村干部私自加码,很多人也不解为何会有种菜禁令。院子里种满五颜六色的蔬菜,挂满绿藤瓜果,鸡鸣狗叫,炊烟袅袅,是乡村生活让人神往的魅力之一。就算村子里要改善村容村貌,要配合文明城市的创建,这些生趣盎然的菜园风景,也应该是美丽乡村的加分项,怎么到了有些人眼里,就成了文明的障碍物,成了不得不剥离的选项呢?
个中原因不难理解。同之前某地城管收走超市门口孩子写作业桌子一样,基层干部们在意的不是人们的便利和生活的自然形态,而是整齐化一。正如沿街店铺门口必须空空荡荡,没有杂物干扰视线,村庄里开放式庭院,也必须统一标准,空无一物。平日村民种什么菜,都是自发选择,你家种西红柿,我家种西葫芦,一家有一家的规格和搭配,合在一起呈现出错落有致的美感。但在基层干部们眼里,美不美的可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让领导挑出毛病,挑出任何一丝的杂乱感。
类似的场景大家其实不陌生。新闻底下,有人说,因为“创城”,自己家的平房屋顶上不能放东西,种菜一样不被允许。有人吐槽,一到“创城”,“创卫”,家里的鸡鸭都得关起来,房子前面不能堆放柴火、农具也要收进屋里。有人说自家屋前花盆里种的蔬菜给人拔得精光,家门口贴的对联也被人撕掉,店门口不能摆绿植,家附近的菜市场连关了好几天。网友们来自天南海北,经历的事各有不同,但疑惑却很一致:“创城”五花八门,却没有一个是为自己提供方便的。“创城”到底是为了什么?
“创城”到底在创什么,我还真认真去搜了搜。“全国文明城市”的评选标准有100多项考核内容,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政务环境是否廉洁高效、法制环境是否公平公正、市场环境是否规范守信,城市环境是否有序整洁等。但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些内容,也不知道这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只知道,当街上的城管人员和环卫人员突然多了,小商贩和蹬三轮的少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又要开始了。
其实,仔细去看文明城市的测评标准,就会知道,文明城市的创建,是一个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事情。法制环境的进步、市场环境的完善、市民道德素质的提高,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很难通过搞突击、硬生生地给“创”出来。能够临时抱佛脚、冲刺一下的,便是城市和村庄的外观了。加上很多地方都简单地将文明解读为一种市容市貌“洁癖”,设置各种严苛的统一标准。在层层加码下,形式主义发挥到了极致,连院子里种菜都被视为文明的“阻碍”。
每个地方“创城”,都说是为了让市民生活更美好,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但孩子在店门口写作业的空间都没有,村民连在房前屋后种菜的自由都没有,这样的城市会文明吗?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会幸福吗?都说城市属于每位市民,创建文明城市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体市民的“大合唱”。但现实中的“创城”,更像是政府的面子和政绩工程,为了少数人的利益,牺牲大部人的便利和正常的生活。
如果这种政府搭台唱戏、民众被动配合的戏码能够奏效,明明给人设置重重障碍、惹得人怨声载道,却能通过文明城市的评选,这也反过来说明,文明城市的测评标准和评选过程还有待完善。中央文明办曾在谈到文明城市测评时指出,要求地方“更注重以群众满意度认同度为评价标准,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过度留痕”。现在这股形式主义之风愈演愈烈,从上到下是不是得做点事情刹一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