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中国完全开放太晚,这的确严重地影响了经济复苏。不过,Every choice has an opportunity cost,中国以14亿人口做到了死亡总人数不到3.3亿人口的美国死亡人数的0.44%.换言之,如果学美国那样做,中国的死亡人数大约会是477多万!一条人命值多少钱?
中国经济5%的增速的确算不好,我们会努力加速,但不会拿2.5%沾沾自喜嘲笑别人。 [2评]
"没有证据显示因未大规模使用mRNA疫苗而导致多死亡多少人。"
1,智利卫生部数据,mRNA有效性强于Sinovac
https://www.minsal.cl/las-vacunas-sinovac-y-pfizer-biontech-muestran-en-chile-un-90-y-98-de-efectividad-para-prevenir-el-ingreso-a-uci-respectivamente/
智利卫生部官网,1500万人统计,在2021年1-6月疫苗对防止感染的有效性:
中国Sinovac 63.6%
辉瑞mRNA 90.9%
2,多米尼加数据:两针Sinovac都探测不到对omicron的中和抗体,Sinovac三针相当于mRNA两针
https://news.yale.edu/2022/01/20/vaccine-used-much-world-no-match-omicron-variant
耶鲁大学校报,比较Dominican Republic数据,研究结果在Nature上发表: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2-01705-6
3,巴西数据,对比中国疫苗和AZ: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am/article/PIIS2667-193X(21)00150-2/fulltext
柳叶刀论文,7600万巴西疫苗接种后的据统计结果:
AZ疫苗,也就是不如mRNA已经被淘汰的,对预防住院有效率是: 91·4%;ICU是:91.1%;死亡是92.3%
中国CoronaVac疫苗,对预防住院有效率是: 71.2%:ICU是:72.2%;死亡是73.7%
4,泰国论文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8.27.21262721v1
这是泰国科学家拿中国疫苗和阿斯利康相比,得出的结论,还是不如AZ
When using the anti-SAR-CoV-2 total antibody level(≥132 U/ml) criteria, only 71.3% HCWs in the SV group had seroconversion, compared to 100% in the AZ group.
5,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820940/
香港论文,Comparison of the immunogenicity of BNT162b2 and CoronaVac COVID-19 vaccines in Hong Kong
结论:打了第二针一个月后,mRNA抗体比CoronaVac高得多
"BNT162b2 elici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antibody avidity levels than CoronaVac."
6,新加坡卫生部部长说,按每10万人的死亡率计算,接种中国产国药疫苗后仍死亡的人数为11;接种科兴疫苗后仍死亡的人数为7.8;接种辉瑞和莫德纳疫苗后仍死亡的人数分别为6.2和1。
https://www.straitstimes.com/singapore/politics/555-of-the-802-covid-19-deaths-in-2021-were-not-fully-vaccinated-ong-ye-kung
而且新加坡卫生部强烈建议打中国两针疫苗的人,加强剂换打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指保护力较佳。
防控政策松绑始于2022年12月7日国十条出台,covid去世的人,从症状出现到死亡平均需要19天,如果从感染开始算那就更久,在你这里中国开放不到一个月就疫情结束不再死人了?
"18.5 days from first symptoms until death for non-survivors;"
财新网 浙江省民政厅近日在其官网披露2023年一季度各项数据。其中殡葬服务栏所载火化遗体数为17.1万具,同比增长72.7%
该省民政厅此前披露,2020、2021和2022年一季度,全省火化遗体数分别为8.83万、9.3万和9.9万具。
从年度火化遗体数总计看,2019至2021年,浙江全省火化遗体数分别为32.68万、32.6万和33.7万具,未见明显变化。2023年2月10日,浙江民政厅网站公布2022年四季度全省数据,不过火化遗体数据空缺,故无法统计2022年度总数。
目前浙江省2023年一季度全省数据已从民政厅官网删除。
果然2023年疫情已经结束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截至12月,进出中国的国际航班运力为2019年12月的62%。 MARK R CRISTINO/EPA, VIA SHUTTERSTOCK
自中国经历了三年的疫情隔离,于2023年重新开放边境以来,国内旅游蓬勃发展,高铁越来越受欢迎。但进出该国的国际旅行滞后,航班运力仍仅为疫情之前水平的三分之一。
这对经济有很大影响。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疫情暴发前,中国游客是全球最大的游客消费群体,占全球旅游支出的20%。
过去一年里,中国政府试图刺激更多入境旅游。它做出的变化包括对德国和法国等八个国家的游客免签,或同意延长免签证旅行期限。
阻碍中国人出国旅游的主要因素仍将是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增长已经从疫情中反弹,但房地产严重低迷的压力抑制了中国国内的消费者支出和信心。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仍是不确定因素。中国正与许多大型跨国公司所在的美国和欧洲陷入贸易争端,当这些公司慎重考虑对华业务时,旅游业也受到了影响。
以下是关于中国旅游经济状况需要了解的事情。
上周,游客漫步外滩,眺望上海金融区。 QILAI S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疫情期间,前往中国的旅行几乎停止。这要到2025年才能完全恢复。
整个疫情期间,中国实施了一些世界上最严格的旅行规定。即使是设法入境的海外游客,也要自费接受长达两个月的隔离。
根据飞行数据分析公司OAG的数据,截至12月,国际航班运力(即往返中国的航班上的可用座位数量)仅为2019年12月的62%。但国内旅行有所增加,这些旅行者的数量比疫情前的水平高出近10%。
根据航空监管机构中国民用航空局的数据,去年年初,中国每周只有大约500架次国际航班。现在大约有4600架次,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增加到6000架次,大约是疫情前水平的80%。
下个月春节期间一场重大考验即将到来,因为这通常是成百上千万工人返乡的交通高峰期。中国航空监管机构上周表示,中国的航空公司将额外安排2500个国际航班,以满足春节游客的需要。
中国交通官员表示,他们预计,在春节前后的40天春运高峰期间,铁路客运量将达到4.8亿人次,比去年增长近40%。
高铁已成为国内更受欢迎的旅行方式。国家铁路运营商中国国家铁路集团表示,在10月份黄金周假期开始时,铁路旅行超过2000万人次,创下新高,全年平均每日旅客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
大多数分析人士表示,他们认为国际旅游的全面复苏要到2025年才能实现。
在1月份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日本银行野村证券的经济学家表示,旅游行业的复苏速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游客的消费意愿。签证和护照的签发延迟等持续到2023年的疫情时期问题,目前都得到了解决。
野村的经济学家写道:“虽然供应方面的限制有所缓解,但需求方面的拖累现在开始显现,中国出境游复苏在2024年,可能在2025年仍面临相当大的阻力。”
2019年以来交付给中国航空公司的首架波音飞机于12月降落在上海。 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申请签证和访问中国就没那么复杂了。
去年12月,中国开始允许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马来西亚和荷兰的游客免签证旅行15天,并表示这一变化将持续到2024年11月。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表示,在该项目实施的前六周半内,已发放了14.7万份签证。中国还达成协议,为来自泰国和新加坡的游客提供更便利的免签证旅行。
对于美国人来说,签证申请人将不再需要提交酒店预订记录、行程或邀请函等文件。当局还在年底前将所有签证申请费降低25%。
外国人在中国支付费用也变得更容易了。去年7月2日,主要的支付平台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表示将支持外国信用卡,让游客可以像本地人一样支付。中国正在淘汰纸币和硬币,这一趋势在疫情期间加速了。
中美之间的航班恢复缓慢。疫情之前,两国之间每周有300多个航班。9月,这一数字为每周36次,并逐渐增加。去年11月,两国同意将航班增加到每周70次。
10月初,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旅客们在沈阳北站候车。 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中国游客的踌躇可能会破坏该行业的复苏。
紧张的中美关系将继续潜伏在中国国际旅行的背景之下。
美国国务院维持对中国的“三级”旅行警报,警告美国人“重新考虑前往”中国,因为“有被非法拘留的风险”,以及其他原因。
中国外交部发布了自己的旅行提醒,警告前往美国的游客在边境曾受到“各种借口”的“滋扰盘查”,中国公民被任意逮捕和起诉。
中国游客不断变化的品味和可支配收入可能会影响旅游经济复苏的结果。
研究机构经济学人智库的张颖(音)表示:“随着中国家庭对价格变得更加敏感和理性,国内旅游更受青睐,因为通常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