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致拜登和习近平 中美“离异“不是一个选项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11月17日 15点50分 PT
  返回列表
85372 阅读
37 评论
纽约时报中文网


几周前,上海的一群年轻人上街庆祝万圣节。我的住处所在的那条街挤满了精心装扮的狂欢者——他们穿成一身白衣的中国新冠防疫人员,中国的名妓,或者干脆就是一个大西瓜。万圣节让我们穿成我们成不了的样子。此刻的中国有这样的一股强烈冲动,在疫情之后的萧条中,就业机会匮乏,出现了一股20来岁的年轻人经历幻灭后脱离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的潮流,社会总体上有一种换一个活法的渴望。

中国的这些年轻人和他们在美国的同辈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人觉得,这个世界对他们的父母来说挺不错,但对他们就没那么好了。美国的年轻人不像父母那么担心中国对美国的威胁,我们更关心那些会影响我们的事情。这其中包括气候变化,如果没有中美这两个世界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的合作,这个问题是不可能得到充分应对的。

然而,当中美两国的老迈领导人周三在旧金山会面时,人们在谈论的仍然是无法避免的敌对、棘手的贸易纠纷、技术和台湾,以及不要对此次会面抱太多期待。仿佛两国的冲突是命中注定,就像小行星沿着固定的轨迹掠过天空。然而无论美国还是中国都不是一个静态的实体,两者都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

美国及其鹰派政治人物需要改变对中国的看法,不应一口咬定这个共产党领导的体系是某种不可变的、铁板一块的仇敌,必须迎头痛击。2008年21岁的我移居中国时,大多数美国人还怀着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在遥远的地方有这么一片土地,人们要么在拥挤的街道上骑着自行车,要么闷着头为世界生产商品。其中有些老旧的说法是源于现实的。中国的老一代的确跟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人一样,是建造者的一代,他们制定了将中国变成世界工厂的规则、道路和轮廓。中国自己都承认,它的现代化尚未完成。

然而这些建造者的儿女所在的世界,跟他们的父母辈有天壤之别。他们继承了基本的架构——一个再度崛起的国家,准备在世界舞台上一展身手——但同时他们不可避免地也希望影响这个国家的样貌和感觉,因此会对老一代发起挑战。比如现在有一些广泛的、日渐热烈的讨论,关注的是如何让中国社会更公平、绿色、都市化和科学化。中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转型,要成为一个只能停留在建造者一代想象中的高科技、高教育水平的富强国家。

在中国生活一段时间你就会明白,无论美国那些鹰派人物如何心心念念,它一时半会是不会崩溃的。中国从廉价劳动力和制造业向创新和消费的转变过程并非顺风顺水,但经济还在增长,即便比以前慢了不少。尽管还在建造煤电厂,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可再生能源超级大国、电动汽车、太阳能板和风力涡轮机出口国。它倾向于跟那些和美国不友好的国家保持友好关系,比如俄罗斯、伊朗和朝鲜,这意味着美国外交官要越来越多地向北京寻求帮助,包括目前在中东的动荡局势。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专家们也认为,如果不能让中国加入谈话,西方就是在自说自话。

中国可能是美国遇到的最强大的对手。正如美国驻华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所说,凭借它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实力,它的创新力和放眼全球的抱负,中国“远比苏联强大许多”。但是,我们不应与其为敌,而应该看到中国——及其种种优势——作为一个共同解决世界难题的强大合作伙伴的潜力。将大量金钱和精力投入到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不一定能带来想要的效果:美国被认为是冷战的胜利者,看到了苏联的覆灭,但结果我们得到了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民主的俄罗斯了吗?

对于习惯了世界第一的美国人来说,中国的实力并不总是容易接受。看到一个实力相当的社会崛起,并且在一种与美国截然不同的价值体系下运作,这令人不安。然而,美国仍保持着令中国羡慕的持久优势:美元、美国科学的活力、美国文化、军事和外交的影响力,以及美国经济的适应能力。这意味着美国领导人有能力继续主动与中国接触,超越对几十年前制定的规则和边界的分歧,不再装腔作势糊弄自己的选民,而是共同努力,解决对两国的年轻人来说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经济稳定、创造就业、有益的竞争而非脱钩、科学合作,以及最重要的事——气候变化。

我们在不信任中度过的每一刻都会让世界变得更热一点。两国的年轻一代在气候变化的威胁下长大,他们直观地认识到,我们需要新的、具有变革意义的方法,相互谩骂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饱受山火困扰的加州人知道,他们的生活方式面临着比中国更直接的威胁。居住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人可能目睹家园在几十年内被冲走。北京和华盛顿在一场谁也无法取胜的地缘政治对峙上耗费资源,而这些资源本可以更好地用于我们的能源转型,或者为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带来更好的生活。

我的妻子是中国人,我有最近刚过一岁生日的儿子。他还有个即将出世的妹妹。我的岳母期待着在2月份的中国新年期间访问我的家乡弗吉尼亚州——那将是她第一次出国旅行。我们的家庭融合在一起,面向未来。我们的国家也可以这样做。正如加州州长加文·纽森上个月访问中国时所说,“离异不是一个选项。”

因此,习近平和拜登——他们都是冷战一代,一个70多岁,一个80多岁——在这一年内的首次会面是令人鼓舞的。但重要的是我们之后要做什么。没有人能够长生不老。今天的争端转瞬即逝,却会对我家这样的家庭留下持久的影响。

D
Deepspace_01
1 楼
纽约时报中文网和纽约时报是不同的。这名字就忽悠人。其实属于大外宣。
D
Deepspace_01
2 楼
大外宣说离异不是个选项,黄河绝恋才是选项。麻不麻啊。
B
Brain424
3 楼
首先纽约时报应该声称不代表本时报其观点, 其次作者应该声称其利益与中美皆有冲突。
B
Brain424
4 楼
所以离异可能只是作者本人的利益所在!
北美小镇
5 楼
行了,明白这几天大内宣的主题是黄河绝恋。反正也不用多久,又会换成上甘岭。这个所谓的搬到中国的美国人存不存在还不知道,就算存在,他说不能离就不离了?
D
Deepspace_01
6 楼
还有那个纽约时间,也是忽悠人的大外宣。
D
Deepspace_01
7 楼
再加上纽约时报这个大左媒,有时也会刊登一些有益于中共的文章,就更让读者难于分辨了。大外宣可以可劲儿的忽悠。
s
scbean
8 楼
叽叽歪歪,简单说就是要求世界改变对中共的看法,接受中共的说法!
家在北平
9 楼
看下现任总编履历,就是深海。
k
k1k
10 楼
那是啊,保持相爱相杀才是选项
k
k1k
11 楼
美中崇高理想,就是,彼此相爱,为民除害
M
MarsFather
12 楼
长期分居,和离异,实质是一样的。
一点小看法
13 楼
这位作者如果真爱中国,就应当尽力帮助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和法制,而不是帮助中共这个独裁的政权续命。事实上中共的上层建筑正在成为中国发展的绊脚石。能在牛屎上发文章,这位作者这样的见识还是应该有的。
b
bluetag
14 楼
纽约时报中文版的文风和国内媒体的文风口气一模一样,这种文章绝对不可能是美国人写的。
r
rogersune
15 楼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没头没脑的。 只说是一个移居中国的美国人。
锦西
16 楼
这种短见,无知的文章,也能出现在纽约时报,?中国比俄罗斯强大什么?什么是对手?实力相当才能称对手。凭那一条,说明,你已经干过美国啦?说说看,就这认知,能进步吗?
空城之主
17 楼
人民日报海外代言
京工人
18 楼
纽约时报骂中国的文章也不少,偶尔也就登个群众来信没有骂中国,也是正常,美国就是个众说纷纭的国家,某天各媒体要是对某个话题舆论一律,那就不是美国了,楼下都太一惊一炸了
令胡冲
19 楼
难得中肯之言。
西
西岸-影
20 楼
美国是海权国家,因此不具有世界主要市场,能维持生存的方法是或者在陆权国家市场占有份额,或者是自己闭关锁国,走孤立主义路线,否则就是如今英国脱欧后的局面。 孤立主义路线就是历史上的门罗主义,直到二战才打破。但这种模式就局限了美国的市场仅在美洲,美国的经济规模会大大降低,而且如果其他国家不愿意,美国也无法像门罗主义时代那样强迫。 而占有陆权市场,就不得不是或者合作,或者采取殖民主义模式占领对方国土,很显然后者如今不可行。 如果美国继续这种贸易战方式走下去,结局就是历史上与欧洲打贸易战那样,导致大萧条。 而如今基本所有经济评估机构和个人都认为明年美国会进入经济衰退,甚至大萧条,今年的美国经济增长被IMF和世界银行等机构调低,从年初预测的2.5%降低到0.5%。 明年对中国的经济预测要低1%,只有4.5%,美国是负值。 美国人不重视历史,这与美国自从立国以来从来就没有过陷入世界弱势,最坏也就是不能欺负别人的局面有关。美国人将要面对一个很不顺的时代,不仅经济,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
f
flapjack
21 楼
在纽时英文网站上也可以找到这篇文章的英文版。 是了,看到自己不喜欢的肯定是大外宣。有可以选边的屁股还要什么大脑? ************************************* Deepspace_01 发表评论于 2023-11-17 08:41:02纽约时报中文网和纽约时报是不同的。这名字就忽悠人。其实属于大外宣。
西
西岸-影
22 楼
海权国家的优势是远离战争和边界争端,社会环境相对平稳,也就能保证经济不因为战争而间断,有利于类似科技和教育发展。 缺点是不拥有世界主要市场,仅仅是海运运费一项就让经济成本缺乏竞争力。这就是为什么苹果和特斯拉去中国发展制造业,因为主要市场在欧亚大陆。以汽车为例,美国算是汽车大国,一年的新车销售量是三四百万辆。 中国是两千四百万辆,而中国并不是欧亚大陆市场的全部。
相信事实
23 楼
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在走上坡,而美国则是下坡路,不承认这个事实只能是鸵鸟。床铺看得很清楚,那就是美国不再伟大,而中国在继续伟大,他认为美国需要宣传爱国主义。可是床铺的错误是爱哪样的美国?美国是全体美国人民的美国,不是白人的美国,更不是床铺家的美国。当床铺分裂了美国,推行白人至上主义的时候,那就决定了美国的命运必然是分裂和衰败
D
Deepspace_01
24 楼
flapjack 发表评论于 2023-11-17 11:02:47在纽时英文网站上也可以找到这篇文章的英文版。 是了,看到自己不喜欢的肯定是大外宣。有可以选边的屁股还要什么大脑? ================================================== 纽约时报中文网并不是纽约时报的翻译件。有选择的翻译。也独立刊登一些文章。比纽约时报还亲共。你只有屁股没大脑。
D
Deepspace_01
25 楼
相信事实 发表评论于 2023-11-17 11:07:29 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在走上坡,而美国则是下坡路, ========================================================== 老毛活着时就走上坡路了?学包子的话术,贬低老邓啊。
D
Ddco2021
26 楼
一厢情愿!
七戒
27 楼
习近平说,中美两国元首应该争取尿到一个壶里。 拜登说,互相避免尿到对方腿上是我的最高期待!
天台坐客
28 楼
完了习中国因为NBA下属一个球队的经理说了一句它不喜欢听的话就封杀整个NBA? 习中共得势就是全世界都只能说它批准的话。
L
LAOK
29 楼
城里的普吹不爱看这样的文章!他们就喜欢看中国崩溃了!台湾有芯片菠萝和香蕉!
R
Radianz
30 楼
中美双方都说了什么,真别太当回事。 要看背后的大逻辑。 1。 双方都不想意外军事冲突。 这是共同观点,一谈即和,也是美国会谈要点之一。 2。 美国毒品问题,美国需要中国帮助。 3。 经济脱钩问题,中国需要美国。本来也是美国要脱钩,中国是被脱钩。停止脱钩是中国的会谈要点。 4。 台湾问题双方要沟通。这本来不是什么新议题。 至于美国说不能脱钩,也只是会谈时打马虎眼,实际只是脱钩不能太快而已。何况美国政府也管不了私人企业太多。 美国上下,已经彻底认清,和中国的贸易问题无解,因为最终涉及双方社会结构性问题,涉及现有西方世界贸易体系改变的问题。中国做大以后,开始破坏现有国际贸易规则和共识。具体的比如,知识产权问题,真正市场经济等,国家资本主义问题,北后实际涉及到中国的政治体制。 这些无法改变。 脱钩是一定进行下去的。只是需要缓冲。
逐风
31 楼
你为什么不找一个北韩女人结婚?然后问问拜登和金正恩能不能不脱钩?
涨保田
32 楼
不站尔区之兵,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得不到,美国深的其意
涨保田
33 楼
别管人家美国了,窝里横就行了,出来乱嚎找抽也怪不得别人
吃素的狼
34 楼
呵呵,致纽约时报:你的题目写错廖,打回重写。应该写成: “习近平致拜登:兄弟我很困难廖,看在都是共产左派的份儿上,拉兄弟一把”
旁观者XWY
35 楼
美国三亿人口,有熊猫派很正常,中国也有不少民主自由人士。全球化一段时间后问题不少,比如生产链集中在太平洋比岸,运输高昂,受地缘政治影响太大,去风险是自然的。红粉西岸影又在胡说什么海权陆权,三十年前没有中国,西方国家照样活得很好。
旁观者XWY
36 楼
中国如果没有沿海地区带动,GDP掉一半。
S
Sam大树
37 楼
加州如果加入中国,中国就是地球老大。 加州州长看来有点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