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从校园环境做起,
台湾设计研究院2019年开始,
推动校园改造《学美·美学计划》,
分别重整9所老旧学校,
针对校园中亟需改善的细节:
老旧管线、指标、闲置教室、废弃司令台等,
用“减法美学”的方式,
让空间更有系统、秩序、整洁,
建构出“美”的第一步。
北港小学的教室
新东小学的餐厅
山峰华德福小学的司令台
改造的校园涵盖小学、中学、高中,
《学美·美学计划》主持人张基义认为,
与其造一所新学校,
不如在老旧校园中点出问题实际去改变,
才能真正改善教育品质,
而美化后的校园,
不仅改善环境,
更让学生会自发性地去打理和维护,
从生活上潜移默化移默化地改变习惯。
“课本教的是知识和背诵,
而环境带来的学习最能让人感动,
那种经验一辈子都能带着走。
撰文 白汶平
《学美·美学计划》主持人张基义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
《学美·美学——校园美感设计实践计划》自2019年起开始执行,它并不是把所有设计创意,用来集中打造一所新学校,而是考察老学校中所需要改善的问题去改变。从师生、访客、家长等使用者角度去思考,该怎么置换老旧空间,并有系统的归纳校园,甚至使校园和外在环境结合,变成最美的学习风景。
“生活是从每个小细节中去学习”计划主持人张基义主张,改造学校不是只有改教室、走廊,而是包含管线、标语、垃圾分类等使用习惯的细节,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不同。
老旧管线有碍观瞻
管线是每一所老学校几乎都会碰到的问题,改造中以新北市的沙仑小学为例,这所学校创校百年,校园环境老旧却富有历史感,唯独管线杂乱:电缆线、电线、水管,经过校园几十年来多次修缮,可以用的、不能用的,层层叠叠附着在建物壁面,学生抬头看见的不是天空而是管线。
设计师先检测管线功能、去除已经没有功能的线路,并把未来会新增的管线也一起纳入评估后,重新整并归纳,透过色环加以识别,让后续维护更便利。
杂乱的垃圾分类和扫具
屏东的大同高中,校方原本希望能够为学生改造教室,但《学美·美学计划》的考察人员实地到访后发现,学校的垃圾分类凌乱和打扫工具全都堆放在教室外走廊,学生像在“垃圾堆上课”一样,这才是校园最大问题。
设计团队以减法设计为主轴,不是重新规划粉刷空间,而是有效清理有碍视觉和动线的凌乱走廊。先把资源回收桶以模组化的方式设计,木制加上白色的外观,上面标明各项废弃物类别的名称,从细节开始美化,引导师生精准做出垃圾分类也更加便于清运。
打扫用具统一移到户外,学生不用再从教室拎着工具去扫落叶,而扫具储物柜结合校园景观和休息座椅,让原本凌乱的用具,成为生活和自然的一部分,让学生身体力行地学习环境整洁的重要性。
老旧教室不符现代使用
早期的教室设计都会有“教具室”,用来存放老师上课会用到的一些示范用具,但随着教学模式改变,开始透线上、电子化的设备,已经渐渐不需要用到教具,新北市北港小学就是这样的改造案例。
设计师把教具室改成小舞台的活动空间,并在下方原有的老旧柜体中,加入新的个人收纳柜,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专属收纳空间。
原本壁挂的黑板整个撤除,设计师把墙面直接改成落地的大黑板,除了老师可以在上面教学,小朋友也可以在符合自己身高的黑板上涂鸦,增加师生互动。
中庭阴暗年久失修
传统校园中,穿堂、布告栏是很重要的空间,位在花莲的明礼小学,因为地理位置关系,校舍频繁历经地震而损坏,虽然有修缮,但整体缺乏室内活动空间。
设计师实地观察发现,川堂是校内唯一符合改造条件的地方,也是最能凝聚师生、家长、社区居民的空间,于是决定融入花莲自然景观,以树屋为构想加入波浪形状的木质线板,搭配温暖的黄色,营造树木意象,让学生实际感受校园与自然的结合。
位在偏乡的丰林小学也是同样的情况,学校的中廊是个半室外空间,前有操场和山景,两旁则是教学大楼,是学生放学后喜欢聚集的地点,不过中廊年久失修且昏暗,地板铺面裂开,墙上的布告杂乱,成为设计团队的改造重点。
先以色彩、材料、延伸空间为基础,设计团队整合中廊和后面的走廊,让绿意可以自然进来,把后廊作为缓坡,让原本生硬的走廊变得柔和,两侧的布告栏采用圆弧边框呼应,配上花台、照明,让这个空间成为学生聊天、游戏、展示、运动的多功能空间。
荒废的司令台
山峰华德福学校位在台湾的山区,司令台在早期是开朝会、唱国歌、听师长训诫用的,但近年因为教育转型,师生关系更为亲近,司令台已经成为校园的闲置空间,可是碍于使用年限,司令台仍不能拆除,因此设计师重新改造,以当地常见的野生鸟类“大冠鹫”为发想,把司令台的屋顶设计成羽翼般的形状,有展翅高飞、保护孩子成长的概念。
而在司令台的背面增加攀岩墙、单轮车斜坡,让它成为师生共用的复合空间,可以办讲座、活动、展示艺术创作,并结合运动和户外上课、休息的场所。
标示不清的指标系统
家长和校外人士踏入校园第一个会关注的就是指标,台北市和平高中的指标系统因为标示不明,常常导致来访贵宾、新生迷路,因此学校的师生自制很多指标,贴在墙上或是辅助说明,尺寸颜色材质都没有统一,造成视觉杂乱。
设计师实地观察后,发现校园内有很多马赛克装饰,于是从中有了想法,把指标设计融入几何造型,色彩缤纷和绘图文字,让校园指标美化的同时也更有系统。
位在新竹的竹东高中也是同样问题,因为校舍建于坡面上,历经长年的变更和修缮,原有的指标已经不适用,导致外来宾客经常迷路。设计师参考校内学生的写生作品,以澄澈的画风和沉稳的色彩为基调,打造出专属竹东高中的指标系统。
餐厅老旧昏暗
新东小学的餐厅,原本非常阴暗,大圆桌也相当老旧,计划团队希望学生用餐时可以充满期待。
设计师以白色为主色规划设计和格局,让光线可以照进室内,没想到在施工过程,意外发现墙上的壁画,由于新东小学是50年的老学校,设计师觉得壁画很有意义决定保留,与简约的设计空间结合。
起初校方担心小学生会把墙面弄脏,或是无法维持整洁,没想到学生踏进餐厅都非常喜欢,更自主性的收拾碗盘、擦桌子、共同爱惜新餐厅,让师长都感到意外,同时也落实透过美好的生活环境,改变习惯的教育方针。
《学美·美学计划》的主创团队
透过收集各个校园的改造案例,《学美·美学计划》主持人张基义希望能把这些内容,变成一套“校园改造百科全书”,未来可以被用于任何一所遇到相同问题的学校里,让计划成为一项指标。透过少即是多的减法美学重整校园,从环境开始落实美的第一步。
以下为张基义的自述。
我是张基义,台湾设计研究院的院长,《学美·美学计划》是台湾第一次由专业设计团队和教育现场合作的计划,一起从校园来推动生活学习的空间。
以往有设计师和校园合作,多半是新建校舍或是直接新建学校,几乎没有从最基本的教室、学习空间去改善。
台湾的美感课程从2012年到现在已经推行很多年了,而空间改造的部分是从2019年开始。
我想学校是小朋友接触到群体的第一个空间,这跟他们未来的教育、成长、思维是很关键的,环境会起到浅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计划一开始我们就对小学、中学、高中发出改造邀请,共有172所学校报名,在评审团和教育团队评估下,我们一共选出9所进行改造。
我们没有设定类别,让这些学校去报名,我们归纳出的问题,都是现场沟通考察后的结果,希望能够用设计思考的方式去改造校园的环境跟空间,它是一个共创的过程。
当然站在校方的立场,会很直接地认为“改造”就是去做一个工程,我们收到报名的这些学校,有七成都是希望我们去改造教室,但我们认为改造的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工程本身或是去加盖什么,而是在既有的空间和环境里去做减法,去调整和归纳。
或许有人认为收纳管线、垃圾分类、改指标是很细微的事情,但那一些就是生活必需的零件,只是传统上我们都忽略了,唯有把生活必需的零件整理好,收纳好,设计好,它才会我们的生活空间,这才是一个好的教育示范而不是只着眼在看得见的一些大项目。
新建一所学校很容易,可以从零开始,但我们希望是在旧有的体制里面点亮一根蜡烛,更希望可以遍地开花,这9所老校园改造的重点和类型都不太一样,透过一点一点累积经验,做出典范,希望这套“校园改造百科全书”未来可以模具化,可以大量的被复制、被参考、被大量推广。
去年的改造,对校方、学生、家长、设计师和我们团队都是很大的冲击,大家都非常感动,去年这个计划推出时,涵盖小学,中学,高中,有了不错的成果后,今年我们第二次推动计划,报名的学校就多好几倍了,最后我们预计会选出26所。
传统的教育有标准答案,要学生去背诵,比较封闭也不利启发多元思维,但随着教育方式改变,我认为学习环境也要作出相应的变化,让学生通过美,对环境有感知,对未来产生好奇心。
美感教育从校园环境做起,
台湾设计研究院2019年开始,
推动校园改造《学美·美学计划》,
分别重整9所老旧学校,
针对校园中亟需改善的细节:
老旧管线、指标、闲置教室、废弃司令台等,
用“减法美学”的方式,
让空间更有系统、秩序、整洁,
建构出“美”的第一步。
北港小学的教室
新东小学的餐厅
山峰华德福小学的司令台
改造的校园涵盖小学、中学、高中,
《学美·美学计划》主持人张基义认为,
与其造一所新学校,
不如在老旧校园中点出问题实际去改变,
才能真正改善教育品质,
而美化后的校园,
不仅改善环境,
更让学生会自发性地去打理和维护,
从生活上潜移默化移默化地改变习惯。
“课本教的是知识和背诵,
而环境带来的学习最能让人感动,
那种经验一辈子都能带着走。
撰文 白汶平
《学美·美学计划》主持人张基义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
《学美·美学——校园美感设计实践计划》自2019年起开始执行,它并不是把所有设计创意,用来集中打造一所新学校,而是考察老学校中所需要改善的问题去改变。从师生、访客、家长等使用者角度去思考,该怎么置换老旧空间,并有系统的归纳校园,甚至使校园和外在环境结合,变成最美的学习风景。
“生活是从每个小细节中去学习”计划主持人张基义主张,改造学校不是只有改教室、走廊,而是包含管线、标语、垃圾分类等使用习惯的细节,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不同。
老旧管线有碍观瞻
管线是每一所老学校几乎都会碰到的问题,改造中以新北市的沙仑小学为例,这所学校创校百年,校园环境老旧却富有历史感,唯独管线杂乱:电缆线、电线、水管,经过校园几十年来多次修缮,可以用的、不能用的,层层叠叠附着在建物壁面,学生抬头看见的不是天空而是管线。
设计师先检测管线功能、去除已经没有功能的线路,并把未来会新增的管线也一起纳入评估后,重新整并归纳,透过色环加以识别,让后续维护更便利。
杂乱的垃圾分类和扫具
屏东的大同高中,校方原本希望能够为学生改造教室,但《学美·美学计划》的考察人员实地到访后发现,学校的垃圾分类凌乱和打扫工具全都堆放在教室外走廊,学生像在“垃圾堆上课”一样,这才是校园最大问题。
设计团队以减法设计为主轴,不是重新规划粉刷空间,而是有效清理有碍视觉和动线的凌乱走廊。先把资源回收桶以模组化的方式设计,木制加上白色的外观,上面标明各项废弃物类别的名称,从细节开始美化,引导师生精准做出垃圾分类也更加便于清运。
打扫用具统一移到户外,学生不用再从教室拎着工具去扫落叶,而扫具储物柜结合校园景观和休息座椅,让原本凌乱的用具,成为生活和自然的一部分,让学生身体力行地学习环境整洁的重要性。
老旧教室不符现代使用
早期的教室设计都会有“教具室”,用来存放老师上课会用到的一些示范用具,但随着教学模式改变,开始透线上、电子化的设备,已经渐渐不需要用到教具,新北市北港小学就是这样的改造案例。
设计师把教具室改成小舞台的活动空间,并在下方原有的老旧柜体中,加入新的个人收纳柜,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专属收纳空间。
原本壁挂的黑板整个撤除,设计师把墙面直接改成落地的大黑板,除了老师可以在上面教学,小朋友也可以在符合自己身高的黑板上涂鸦,增加师生互动。
中庭阴暗年久失修
传统校园中,穿堂、布告栏是很重要的空间,位在花莲的明礼小学,因为地理位置关系,校舍频繁历经地震而损坏,虽然有修缮,但整体缺乏室内活动空间。
设计师实地观察发现,川堂是校内唯一符合改造条件的地方,也是最能凝聚师生、家长、社区居民的空间,于是决定融入花莲自然景观,以树屋为构想加入波浪形状的木质线板,搭配温暖的黄色,营造树木意象,让学生实际感受校园与自然的结合。
位在偏乡的丰林小学也是同样的情况,学校的中廊是个半室外空间,前有操场和山景,两旁则是教学大楼,是学生放学后喜欢聚集的地点,不过中廊年久失修且昏暗,地板铺面裂开,墙上的布告杂乱,成为设计团队的改造重点。
先以色彩、材料、延伸空间为基础,设计团队整合中廊和后面的走廊,让绿意可以自然进来,把后廊作为缓坡,让原本生硬的走廊变得柔和,两侧的布告栏采用圆弧边框呼应,配上花台、照明,让这个空间成为学生聊天、游戏、展示、运动的多功能空间。
荒废的司令台
山峰华德福学校位在台湾的山区,司令台在早期是开朝会、唱国歌、听师长训诫用的,但近年因为教育转型,师生关系更为亲近,司令台已经成为校园的闲置空间,可是碍于使用年限,司令台仍不能拆除,因此设计师重新改造,以当地常见的野生鸟类“大冠鹫”为发想,把司令台的屋顶设计成羽翼般的形状,有展翅高飞、保护孩子成长的概念。
而在司令台的背面增加攀岩墙、单轮车斜坡,让它成为师生共用的复合空间,可以办讲座、活动、展示艺术创作,并结合运动和户外上课、休息的场所。
标示不清的指标系统
家长和校外人士踏入校园第一个会关注的就是指标,台北市和平高中的指标系统因为标示不明,常常导致来访贵宾、新生迷路,因此学校的师生自制很多指标,贴在墙上或是辅助说明,尺寸颜色材质都没有统一,造成视觉杂乱。
设计师实地观察后,发现校园内有很多马赛克装饰,于是从中有了想法,把指标设计融入几何造型,色彩缤纷和绘图文字,让校园指标美化的同时也更有系统。
位在新竹的竹东高中也是同样问题,因为校舍建于坡面上,历经长年的变更和修缮,原有的指标已经不适用,导致外来宾客经常迷路。设计师参考校内学生的写生作品,以澄澈的画风和沉稳的色彩为基调,打造出专属竹东高中的指标系统。
餐厅老旧昏暗
新东小学的餐厅,原本非常阴暗,大圆桌也相当老旧,计划团队希望学生用餐时可以充满期待。
设计师以白色为主色规划设计和格局,让光线可以照进室内,没想到在施工过程,意外发现墙上的壁画,由于新东小学是50年的老学校,设计师觉得壁画很有意义决定保留,与简约的设计空间结合。
起初校方担心小学生会把墙面弄脏,或是无法维持整洁,没想到学生踏进餐厅都非常喜欢,更自主性的收拾碗盘、擦桌子、共同爱惜新餐厅,让师长都感到意外,同时也落实透过美好的生活环境,改变习惯的教育方针。
《学美·美学计划》的主创团队
透过收集各个校园的改造案例,《学美·美学计划》主持人张基义希望能把这些内容,变成一套“校园改造百科全书”,未来可以被用于任何一所遇到相同问题的学校里,让计划成为一项指标。透过少即是多的减法美学重整校园,从环境开始落实美的第一步。
以下为张基义的自述。
我是张基义,台湾设计研究院的院长,《学美·美学计划》是台湾第一次由专业设计团队和教育现场合作的计划,一起从校园来推动生活学习的空间。
以往有设计师和校园合作,多半是新建校舍或是直接新建学校,几乎没有从最基本的教室、学习空间去改善。
台湾的美感课程从2012年到现在已经推行很多年了,而空间改造的部分是从2019年开始。
我想学校是小朋友接触到群体的第一个空间,这跟他们未来的教育、成长、思维是很关键的,环境会起到浅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计划一开始我们就对小学、中学、高中发出改造邀请,共有172所学校报名,在评审团和教育团队评估下,我们一共选出9所进行改造。
我们没有设定类别,让这些学校去报名,我们归纳出的问题,都是现场沟通考察后的结果,希望能够用设计思考的方式去改造校园的环境跟空间,它是一个共创的过程。
当然站在校方的立场,会很直接地认为“改造”就是去做一个工程,我们收到报名的这些学校,有七成都是希望我们去改造教室,但我们认为改造的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工程本身或是去加盖什么,而是在既有的空间和环境里去做减法,去调整和归纳。
或许有人认为收纳管线、垃圾分类、改指标是很细微的事情,但那一些就是生活必需的零件,只是传统上我们都忽略了,唯有把生活必需的零件整理好,收纳好,设计好,它才会我们的生活空间,这才是一个好的教育示范而不是只着眼在看得见的一些大项目。
新建一所学校很容易,可以从零开始,但我们希望是在旧有的体制里面点亮一根蜡烛,更希望可以遍地开花,这9所老校园改造的重点和类型都不太一样,透过一点一点累积经验,做出典范,希望这套“校园改造百科全书”未来可以模具化,可以大量的被复制、被参考、被大量推广。
去年的改造,对校方、学生、家长、设计师和我们团队都是很大的冲击,大家都非常感动,去年这个计划推出时,涵盖小学,中学,高中,有了不错的成果后,今年我们第二次推动计划,报名的学校就多好几倍了,最后我们预计会选出26所。
传统的教育有标准答案,要学生去背诵,比较封闭也不利启发多元思维,但随着教育方式改变,我认为学习环境也要作出相应的变化,让学生通过美,对环境有感知,对未来产生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