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寺庙修行成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一些年轻人主动选择在寺庙过年。而禅修吸引年轻人的除了更健康的“朝五晚九”作息、清净的素食,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对“无常”的解释,教人接受事物的不确定性,某种程度上可以带来一些心灵的安顿感。
返工不到一周,坐在熟悉又陌生的工位上,不少人仍在回味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
今年春节,回家过年仍旧是大部分中国人雷打不动的信念。在这样一个日子里,人们回到那个长大的家,与家人团聚,吃着家乡味,在烟花爆竹声中共同祝福彼此新年会更好。但这套叙事并非永恒生效。
对于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来说,有多少对“过年”团圆的期待,就有多少来自家庭的束缚和困扰。为了避免可预想的纷争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一些年轻人找到了清净的过年所在——寺庙。
携程数据显示,从2023年3月到2024年3月,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10%;在2024年2月到3月的预订寺庙景区门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50%。
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成庆从2013年开始在大学里开设佛学通识课。近几年来,这个课程在学校里成了抢手课。他观察到:“过去寺庙这个充满神秘感的空间,突然提供了正常社会提供不了的一种冥冥之中的安全感,是因为这个时代的精神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面对无常,人们开始把目光从外界转向生命内部。”
为此,我采访了一些在寺庙过年的年轻人。也许并非是巧合,这些人全都是女性,她们因为各种变故或是人生困顿,在无意间走进寺庙,却由此建构了更适合自己的新年。
春节期间,广州大佛寺聚集了前来祈福的人们。(图/受访者供图)
在寺庙的新年
春节前夕,当在外打工的人们陆陆续续踏上返乡路的时候,灯灯正在深圳的东山寺里和小伙伴忙着打扫、布置,在大殿摆放好鲜花,为为期七天的“大悲期”做准备。
虽然是春节,寺庙里却来了一百多位前来禅修的人们。过年期间,每天4点50分,学员们便起床到禅堂念《大悲咒》,到了晚间则念《大悲心陀罗尼经》《观音经》。在修行的人眼中,沿着家家户户丰盛的过年餐食向上追溯,则是批量被宰杀的家禽牲畜,于是在大悲期里,寺庙僧众一起念大悲咒,为众生祈福。
到了除夕晚上11点钟,附近的人们陆陆续续赶来上香。随着零点接近,师父便带着大家撞钟。那一刻,大锤碰撞到大钟,钟声环绕整个寺庙,让灯灯觉得十分受触动,新年的祝福也仿佛比以往更加纯粹了。
东山寺位于深圳大鹏城,背靠大山,面朝大海,站在佛堂4楼就能远眺大海。灯灯和前来禅修的一百多名学员以及义工一块,住在寺庙旁边的宿舍。因为春节期间禅修的人太多了,22个人的房间常常住满了人,师父还贴心地给大家提前购置了耳塞。
春节期间的禅修班课程活动十分丰富。吸引灯灯留下来的很大原因是一个为期两天的素食课,寺里请了有名的素食餐厅主理人前来授课。老师让学徒们去观察切开的莲藕,她才第一次知道莲藕原本的模样。那一刻,灯灯突然发觉,素食的天地原来是很丰富的。
寺庙的素食,简单可口。(图/受访者供图)
除了打坐、上课,还有行禅活动。从东山寺沿着山往下走20分钟就是海边。在师父的带领下,他们一行人沿着海边行走。师父特地挑了夕阳最美的时候。但是行禅要求极度的专注,视线只在自己眼前的1.5米范围内,旁边任何风景、声音都与你没有关系,没有人说话,就这么专注着自己的脚步。
但海边太美了,灯灯会忍不住停下来拍照。等到一会儿她拍完回头,就看到师父正在不远处等她。师父不会责怪,只是等她自己把心收回来,到自己的脚上,如此训练自己的专注和觉知。
灯灯是2024年10月份与寺庙结缘的。2023年她裸辞后开始到处旅游了两个月,之后就回家种菜,帮家里装修房子。但辞职后,她反而发现,自己变得更加迷茫了,突然对接下来的生活的走向感到焦虑,也没办法停下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那时候,她刚好看到了另一个寺庙泉州永春天仙寺的禅修招募。
在那里,她感觉到自己的心静了下来,想继续留几天。作为闽南人,灯灯的家里一直都有敬神拜佛的传统。但真正到寺庙住下之后,她发现寺庙里的祈福,不是求佛祖保佑自己,而是为众生的利益,为帮助他人。
这是她此前很难想象到的情景。通常来说,人们跪在佛祖面前,求的都是升职加薪、出入平安、情感顺利,但仍旧无法逃脱为眼前的事情焦虑的情绪。一个人处在单一的环境里,很难跳脱出去;但当试着从自身抽离,放到整个世界中,生起“慈悲心”,就会觉得眼前的焦虑“格局太小”。
直到整个国庆假期结束,她决定皈依。当时,她觉得生命好像有一个新的开始,把头发剃成了一个圆寸。犹豫了两天,她给妈妈打电话,只是告诉了自己剃头的事情,那边妈妈一下子挂了电话,还把她拉黑了。“妈妈害怕我待着待着就出家了,女儿就不属于她了。”直到后来,她们才又慢慢恢复联系。
直到今年春节将近,灯灯原本打算回家过年,票都买好了,但后来又听说家里亲戚都以为她要当尼姑了,过年的压力顿时又袭来。她想到亲戚不只是催婚,还会发表各种人生建议,突然就不想回家了。她跟妈妈打了个电话,说自己“能量还不够,应付不了这些人”,退了票,第一次尝试在寺庙过年。
“全女道场”
新年前夕,师父带着禅修的十几个女孩一起进行“传灯”的仪式。大家把灯放在手心,手中的灯,代表人们的心灯,代表美好的祝福。她们将灯不断传递给下一个人,这个环节意味着互相祝福,互相温暖。
这是妙妙第一次和这么多陌生人一起过年。在那一刻,她突然感觉到一种每个人在世界上并不孤立的连接感。
人们在禅修告一段落之后进行“传灯”仪式。(图/受访者供图)
妙妙和灯灯一样,都是福建漳州人,她们同样是因为2024年10月份的禅修课程来到了天仙寺。天仙寺位于泉州永春县,是一个小小的女众道场,里面住着两个比丘尼(受戒的女性僧侣)。这个寺庙的禅修很特殊,每期只招收女性学员。禅修营全都是公益属性,不收费,包吃住,对迷茫且暂时没有经济收入的年轻人来说,吸引力十足。
在那之前,妙妙辞去了上一份工作,对于未来想要走的方向有点迷茫。工作几年,她做过销售和文员,因为自己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不错,工作上也曾经很有价值感,每成交一个单子,就自我感觉不错。但久而久之,她感到职场的生活还是有点压抑,再加上与公司的价值观并不匹配,渐渐觉得工作也不能带来满足。
于是,她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到处旅游,几乎把全国都走遍了,还去了几个东南亚国家。但走了这么久,好像也没有找到想要的答案,因为一旦旅行结束,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妙妙在旅行路上。(图/受访者供图)
回想起来,她觉得自己以前解决迷茫的方式是“向外求”,总觉得生活很无聊,想要交很多朋友,把每天的时间都排得满满当当,狼人杀、喝酒、唱歌……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去消磨时光。
来到寺庙之后,首先是生活作息彻底被颠覆了。妙妙说,以前的生活是朝九晚五,但在寺庙的生活就是朝五晚九。凌晨,天还没亮,4点30分,她就起床开始洗漱,5点钟早课准时开始。大家一起听或者念诵佛经直到6点,稍事休息后就是吃早饭时间。寺庙里师父和义工们种植了许多瓜果蔬菜,义工做饭也相当合胃口。
在寺庙扫落叶。(图/受访者供图)
休息到9点后,义工开始“出坡”,帮寺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到了下午,还会有共度的课程。接着到四周浇浇花、遛遛狗。晚上上完晚课一个小时,等8点回房间看看书,一般9点多就休息下了。这完全颠覆了妙妙以前的生活。
最开始她只是想在寺庙体验一下安静的生活。渐渐地她有了不一样的体感。在寺庙的很多时间里,人们会在师父的带领下练习打坐,摒除杂念,专注呼吸。有一次,她在打坐的时候,突然感觉有一瞬间的情绪爆发,就哭了出来,到现在她也无法解释是为什么。她开始发现,身体里藏着很多未经发现的能量,也许以前自己压根没有耐心与自己对话。
在禅修课上。(图/受访者供图)
在寺庙里,她发现了自己不再需要满满当当的社交,反而会很珍惜一个人待着的时间,可以静静打坐、冥想,去思考脑海中的一些困惑。她慢慢反思起以前所追求的感官快乐,到处去玩、喝酒唱歌,但那种快乐却转瞬即逝。她说,之前从没想过,原来快乐的“快”,是时间观念的快,乐是一种感受,其实也意味着快乐是一个瞬间,快乐之后就会变苦。就像参加完热闹的聚会之后,一个人回到房间,孤独感和空虚感立马扑面而来,人生焦虑并没有随着一场场聚会而消失。
她很难描述这种具体的焦虑到底从何而来,为何人会一直处在这种持续的焦虑不安中。而这些困顿,她无法跟家人交流,因为家人只是催促她快快走到结婚生子的“人生正轨”。
成庆曾经对这类现象作出解读:过去40年里的几代人,某种程度上享受着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积极向上的红利,但现在,过去可靠的事物慢慢变得不稳定,从前热门的行业、高涨的房价,都一夜之间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佛学吸引年轻人的地方,正是因为它提供了对“无常”的解释,教人接受事物的不确定性,某种程度上可以带来一些心灵的安顿感。
但是,妙妙其实不怎么敢和家人讲自己目前的真实生活。在过年前,她跟家人说自己买不到票回去,跟朋友在外面跨年。这是她第一次不在家过年。想到往年的春节,充斥着拜访亲戚、聚会、社交,大家聚在一起聊的无非是消费或者是工作、情感。她觉得人们好像需要一些社交来伪装自己。
如今,她觉得“无聊”这个词语好像从她生活里抹去了,反而觉得时间不够用,不舍得用来浪费。
重建自己的新年
今年是邓邓第二年在广州的寺庙过年,很大的原因,是为了躲避老家湖南农村安排的相亲。在农村里,过年期间外出的人们都回来了,对人们来说是一个相亲选择机会更多的时间点。一般见面聊了半小时,家长就会问怎么样,接着他们就会觉得已经到了可以订婚的程度。邓邓无法接受这样的速度。从前她会和父母吵,后来她学会了躲。
那时候她身体不太好,抑郁症带来的躯体症状,让她产生胃胀气、身体总有被针扎的刺痛感。她想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修养。得知广州油麻山环境不错,附近还有个华峰寺,她和朋友约在那里爬山、吃斋饭,就这样了解到了寺庙的义工招募。
邓邓在寺庙做义工。(图/受访者供图)
那年春节过完,她收到了爷爷去世的消息。从小她一直都是爷爷奶奶带大,爷爷去世时她却没能回去,这种自责、遗憾和自身的挫败无助感持续纠缠着她,让她陷入了情绪的低谷期。后来因为广州大佛寺有一个生命教育的老师来授课,于是她报名前往,在那里了解到了安宁疗护的课程。加上在寺庙的禅修打坐训练,她好像慢慢可以接受爷爷离去这件事。“也许他已经到了人生的某个节点,如果苦苦挽留他,其实对他来说也是一种疼痛。”
在寺庙接触了佛法后,她开始慢慢厘清那些缠绕在内心的情绪。她一方面要对抗家人努力要把她拽回传统生活的力量,另一方面也面临自身那种求而不得的焦虑感。她说,以前无论是看到身边朋友或者是社交平台上他人的生活,总会升起“攀比心”,觉得自己为什么这么失败。但在寺庙里的修行,似乎让她学会了正确看待人的不同境遇和选择。
邓邓的困扰并不是一个人的困扰。在全社会奉行的优绩主义中,人们习惯以职业、工资、财富来框定一个人的价值,进而相互比较,这就是焦虑的根本来源。但是在如今的上升乏力的大环境下,人们面临的是“自我价值”的调整。
另外,互联网提供的大量“全知”视角,也让我们容易比较起不同的生活,将别人统统看成自己生活的参照对象。但是在寺庙里有节奏的安排下,邓邓不再总是习惯性地刷手机,达到了佛教里“收摄”身心的效果。
现在,邓邓和父母的关系也随着自己心态的松弛而缓和许多。她学会把缠绕的情绪梳理清楚。她说,那些挂念你结婚生子的,很多并不是出于爱,而是觉得人生有这样的任务要完成。但人是很难逆转别人的想法的。她开始接受和理解差异,现在和父母争吵的次数减少了许多,“主要是自己看开”。
在著作《压缩现代性下的韩国》中,韩国学者张庆燮指出,东亚社会的家庭在现代化过程中被“双重挤压”——既要适应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又需维系传统伦理责任,导致家庭关系充满张力。这便是年轻人在面对家庭时痛苦的根源。在没有做好准备之前,年轻人的逃离也许是一种自我修复。
今年是邓邓不在家过年的第二年。除夕那天,她早早就来到了大佛寺,和义工以及师父们在大佛寺禅修中心里进行长谈。大家在晚上一起看了春晚,玩“成佛图”等桌游。到最后,师父还给每个人发了新年红包。和一群也许是萍水相逢的人们在一起过年,邓邓并不觉得孤独或者陌生。反而,那种大家互相关照的氛围,让她觉得“像回家一样”。
人们在除夕晚上玩”成佛图“等游戏。(图/受访者供图)
妙妙也觉得,在寺庙中相处,人们的感情是非常纯粹的,只有发自内心的互助,没有利益的争夺和彼此的竞争,没有职场里的虚与委蛇。在那里,人们好像卸下了社交伪装,浑身都变得轻松许多。
她想起刚到寺庙不久的时候,非常怕黑,不敢一个人去洗澡,于是同修的一个朋友主动提着灯在卫生间旁边陪伴。这让她感到很温暖,也生起了善待别人的心。
从前,她也经常参加各种局,热热闹闹的,但她总觉得人们需要在社交时披着一层人设,需要美化自己的身份,或者带着目的性地互相探索。这是她第一次和一群陌生人一起过年,但丝毫不觉得有负担。大家真诚的互助和关心,让她彻底放下了心里的包袱。
在父母不理解的生活方式中,是年轻人重新建立社会关系的渴望。在个体在寻找新的自我认同的路上,寺庙和佛学成了包容且充满慰藉的新空间。归根结底,在寺庙里,人们寻找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的、利他的连接。
在寺庙过完年后,妙妙回家了短短几天,依旧陪父母拜年。我问她还会回到寺庙去吗,她说“处在红尘中的感觉,让我特别想赶快回到寺庙里”。接下来,她打算重新再回到寺庙,回到朝五晚九的宁静中,专注眼前,不再焦虑太多。但我不禁想,这是否意味着一种新的逃避?也许,我们永远不可能得到最终的答案,只有当下一步步地探索。
随着寺庙修行成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一些年轻人主动选择在寺庙过年。而禅修吸引年轻人的除了更健康的“朝五晚九”作息、清净的素食,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对“无常”的解释,教人接受事物的不确定性,某种程度上可以带来一些心灵的安顿感。
返工不到一周,坐在熟悉又陌生的工位上,不少人仍在回味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
今年春节,回家过年仍旧是大部分中国人雷打不动的信念。在这样一个日子里,人们回到那个长大的家,与家人团聚,吃着家乡味,在烟花爆竹声中共同祝福彼此新年会更好。但这套叙事并非永恒生效。
对于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来说,有多少对“过年”团圆的期待,就有多少来自家庭的束缚和困扰。为了避免可预想的纷争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一些年轻人找到了清净的过年所在——寺庙。
携程数据显示,从2023年3月到2024年3月,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10%;在2024年2月到3月的预订寺庙景区门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50%。
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成庆从2013年开始在大学里开设佛学通识课。近几年来,这个课程在学校里成了抢手课。他观察到:“过去寺庙这个充满神秘感的空间,突然提供了正常社会提供不了的一种冥冥之中的安全感,是因为这个时代的精神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面对无常,人们开始把目光从外界转向生命内部。”
为此,我采访了一些在寺庙过年的年轻人。也许并非是巧合,这些人全都是女性,她们因为各种变故或是人生困顿,在无意间走进寺庙,却由此建构了更适合自己的新年。
春节期间,广州大佛寺聚集了前来祈福的人们。(图/受访者供图)
在寺庙的新年
春节前夕,当在外打工的人们陆陆续续踏上返乡路的时候,灯灯正在深圳的东山寺里和小伙伴忙着打扫、布置,在大殿摆放好鲜花,为为期七天的“大悲期”做准备。
虽然是春节,寺庙里却来了一百多位前来禅修的人们。过年期间,每天4点50分,学员们便起床到禅堂念《大悲咒》,到了晚间则念《大悲心陀罗尼经》《观音经》。在修行的人眼中,沿着家家户户丰盛的过年餐食向上追溯,则是批量被宰杀的家禽牲畜,于是在大悲期里,寺庙僧众一起念大悲咒,为众生祈福。
到了除夕晚上11点钟,附近的人们陆陆续续赶来上香。随着零点接近,师父便带着大家撞钟。那一刻,大锤碰撞到大钟,钟声环绕整个寺庙,让灯灯觉得十分受触动,新年的祝福也仿佛比以往更加纯粹了。
东山寺位于深圳大鹏城,背靠大山,面朝大海,站在佛堂4楼就能远眺大海。灯灯和前来禅修的一百多名学员以及义工一块,住在寺庙旁边的宿舍。因为春节期间禅修的人太多了,22个人的房间常常住满了人,师父还贴心地给大家提前购置了耳塞。
春节期间的禅修班课程活动十分丰富。吸引灯灯留下来的很大原因是一个为期两天的素食课,寺里请了有名的素食餐厅主理人前来授课。老师让学徒们去观察切开的莲藕,她才第一次知道莲藕原本的模样。那一刻,灯灯突然发觉,素食的天地原来是很丰富的。
寺庙的素食,简单可口。(图/受访者供图)
除了打坐、上课,还有行禅活动。从东山寺沿着山往下走20分钟就是海边。在师父的带领下,他们一行人沿着海边行走。师父特地挑了夕阳最美的时候。但是行禅要求极度的专注,视线只在自己眼前的1.5米范围内,旁边任何风景、声音都与你没有关系,没有人说话,就这么专注着自己的脚步。
但海边太美了,灯灯会忍不住停下来拍照。等到一会儿她拍完回头,就看到师父正在不远处等她。师父不会责怪,只是等她自己把心收回来,到自己的脚上,如此训练自己的专注和觉知。
灯灯是2024年10月份与寺庙结缘的。2023年她裸辞后开始到处旅游了两个月,之后就回家种菜,帮家里装修房子。但辞职后,她反而发现,自己变得更加迷茫了,突然对接下来的生活的走向感到焦虑,也没办法停下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那时候,她刚好看到了另一个寺庙泉州永春天仙寺的禅修招募。
在那里,她感觉到自己的心静了下来,想继续留几天。作为闽南人,灯灯的家里一直都有敬神拜佛的传统。但真正到寺庙住下之后,她发现寺庙里的祈福,不是求佛祖保佑自己,而是为众生的利益,为帮助他人。
这是她此前很难想象到的情景。通常来说,人们跪在佛祖面前,求的都是升职加薪、出入平安、情感顺利,但仍旧无法逃脱为眼前的事情焦虑的情绪。一个人处在单一的环境里,很难跳脱出去;但当试着从自身抽离,放到整个世界中,生起“慈悲心”,就会觉得眼前的焦虑“格局太小”。
直到整个国庆假期结束,她决定皈依。当时,她觉得生命好像有一个新的开始,把头发剃成了一个圆寸。犹豫了两天,她给妈妈打电话,只是告诉了自己剃头的事情,那边妈妈一下子挂了电话,还把她拉黑了。“妈妈害怕我待着待着就出家了,女儿就不属于她了。”直到后来,她们才又慢慢恢复联系。
直到今年春节将近,灯灯原本打算回家过年,票都买好了,但后来又听说家里亲戚都以为她要当尼姑了,过年的压力顿时又袭来。她想到亲戚不只是催婚,还会发表各种人生建议,突然就不想回家了。她跟妈妈打了个电话,说自己“能量还不够,应付不了这些人”,退了票,第一次尝试在寺庙过年。
“全女道场”
新年前夕,师父带着禅修的十几个女孩一起进行“传灯”的仪式。大家把灯放在手心,手中的灯,代表人们的心灯,代表美好的祝福。她们将灯不断传递给下一个人,这个环节意味着互相祝福,互相温暖。
这是妙妙第一次和这么多陌生人一起过年。在那一刻,她突然感觉到一种每个人在世界上并不孤立的连接感。
人们在禅修告一段落之后进行“传灯”仪式。(图/受访者供图)
妙妙和灯灯一样,都是福建漳州人,她们同样是因为2024年10月份的禅修课程来到了天仙寺。天仙寺位于泉州永春县,是一个小小的女众道场,里面住着两个比丘尼(受戒的女性僧侣)。这个寺庙的禅修很特殊,每期只招收女性学员。禅修营全都是公益属性,不收费,包吃住,对迷茫且暂时没有经济收入的年轻人来说,吸引力十足。
在那之前,妙妙辞去了上一份工作,对于未来想要走的方向有点迷茫。工作几年,她做过销售和文员,因为自己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不错,工作上也曾经很有价值感,每成交一个单子,就自我感觉不错。但久而久之,她感到职场的生活还是有点压抑,再加上与公司的价值观并不匹配,渐渐觉得工作也不能带来满足。
于是,她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到处旅游,几乎把全国都走遍了,还去了几个东南亚国家。但走了这么久,好像也没有找到想要的答案,因为一旦旅行结束,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妙妙在旅行路上。(图/受访者供图)
回想起来,她觉得自己以前解决迷茫的方式是“向外求”,总觉得生活很无聊,想要交很多朋友,把每天的时间都排得满满当当,狼人杀、喝酒、唱歌……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去消磨时光。
来到寺庙之后,首先是生活作息彻底被颠覆了。妙妙说,以前的生活是朝九晚五,但在寺庙的生活就是朝五晚九。凌晨,天还没亮,4点30分,她就起床开始洗漱,5点钟早课准时开始。大家一起听或者念诵佛经直到6点,稍事休息后就是吃早饭时间。寺庙里师父和义工们种植了许多瓜果蔬菜,义工做饭也相当合胃口。
在寺庙扫落叶。(图/受访者供图)
休息到9点后,义工开始“出坡”,帮寺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到了下午,还会有共度的课程。接着到四周浇浇花、遛遛狗。晚上上完晚课一个小时,等8点回房间看看书,一般9点多就休息下了。这完全颠覆了妙妙以前的生活。
最开始她只是想在寺庙体验一下安静的生活。渐渐地她有了不一样的体感。在寺庙的很多时间里,人们会在师父的带领下练习打坐,摒除杂念,专注呼吸。有一次,她在打坐的时候,突然感觉有一瞬间的情绪爆发,就哭了出来,到现在她也无法解释是为什么。她开始发现,身体里藏着很多未经发现的能量,也许以前自己压根没有耐心与自己对话。
在禅修课上。(图/受访者供图)
在寺庙里,她发现了自己不再需要满满当当的社交,反而会很珍惜一个人待着的时间,可以静静打坐、冥想,去思考脑海中的一些困惑。她慢慢反思起以前所追求的感官快乐,到处去玩、喝酒唱歌,但那种快乐却转瞬即逝。她说,之前从没想过,原来快乐的“快”,是时间观念的快,乐是一种感受,其实也意味着快乐是一个瞬间,快乐之后就会变苦。就像参加完热闹的聚会之后,一个人回到房间,孤独感和空虚感立马扑面而来,人生焦虑并没有随着一场场聚会而消失。
她很难描述这种具体的焦虑到底从何而来,为何人会一直处在这种持续的焦虑不安中。而这些困顿,她无法跟家人交流,因为家人只是催促她快快走到结婚生子的“人生正轨”。
成庆曾经对这类现象作出解读:过去40年里的几代人,某种程度上享受着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积极向上的红利,但现在,过去可靠的事物慢慢变得不稳定,从前热门的行业、高涨的房价,都一夜之间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佛学吸引年轻人的地方,正是因为它提供了对“无常”的解释,教人接受事物的不确定性,某种程度上可以带来一些心灵的安顿感。
但是,妙妙其实不怎么敢和家人讲自己目前的真实生活。在过年前,她跟家人说自己买不到票回去,跟朋友在外面跨年。这是她第一次不在家过年。想到往年的春节,充斥着拜访亲戚、聚会、社交,大家聚在一起聊的无非是消费或者是工作、情感。她觉得人们好像需要一些社交来伪装自己。
如今,她觉得“无聊”这个词语好像从她生活里抹去了,反而觉得时间不够用,不舍得用来浪费。
重建自己的新年
今年是邓邓第二年在广州的寺庙过年,很大的原因,是为了躲避老家湖南农村安排的相亲。在农村里,过年期间外出的人们都回来了,对人们来说是一个相亲选择机会更多的时间点。一般见面聊了半小时,家长就会问怎么样,接着他们就会觉得已经到了可以订婚的程度。邓邓无法接受这样的速度。从前她会和父母吵,后来她学会了躲。
那时候她身体不太好,抑郁症带来的躯体症状,让她产生胃胀气、身体总有被针扎的刺痛感。她想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修养。得知广州油麻山环境不错,附近还有个华峰寺,她和朋友约在那里爬山、吃斋饭,就这样了解到了寺庙的义工招募。
邓邓在寺庙做义工。(图/受访者供图)
那年春节过完,她收到了爷爷去世的消息。从小她一直都是爷爷奶奶带大,爷爷去世时她却没能回去,这种自责、遗憾和自身的挫败无助感持续纠缠着她,让她陷入了情绪的低谷期。后来因为广州大佛寺有一个生命教育的老师来授课,于是她报名前往,在那里了解到了安宁疗护的课程。加上在寺庙的禅修打坐训练,她好像慢慢可以接受爷爷离去这件事。“也许他已经到了人生的某个节点,如果苦苦挽留他,其实对他来说也是一种疼痛。”
在寺庙接触了佛法后,她开始慢慢厘清那些缠绕在内心的情绪。她一方面要对抗家人努力要把她拽回传统生活的力量,另一方面也面临自身那种求而不得的焦虑感。她说,以前无论是看到身边朋友或者是社交平台上他人的生活,总会升起“攀比心”,觉得自己为什么这么失败。但在寺庙里的修行,似乎让她学会了正确看待人的不同境遇和选择。
邓邓的困扰并不是一个人的困扰。在全社会奉行的优绩主义中,人们习惯以职业、工资、财富来框定一个人的价值,进而相互比较,这就是焦虑的根本来源。但是在如今的上升乏力的大环境下,人们面临的是“自我价值”的调整。
另外,互联网提供的大量“全知”视角,也让我们容易比较起不同的生活,将别人统统看成自己生活的参照对象。但是在寺庙里有节奏的安排下,邓邓不再总是习惯性地刷手机,达到了佛教里“收摄”身心的效果。
现在,邓邓和父母的关系也随着自己心态的松弛而缓和许多。她学会把缠绕的情绪梳理清楚。她说,那些挂念你结婚生子的,很多并不是出于爱,而是觉得人生有这样的任务要完成。但人是很难逆转别人的想法的。她开始接受和理解差异,现在和父母争吵的次数减少了许多,“主要是自己看开”。
在著作《压缩现代性下的韩国》中,韩国学者张庆燮指出,东亚社会的家庭在现代化过程中被“双重挤压”——既要适应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又需维系传统伦理责任,导致家庭关系充满张力。这便是年轻人在面对家庭时痛苦的根源。在没有做好准备之前,年轻人的逃离也许是一种自我修复。
今年是邓邓不在家过年的第二年。除夕那天,她早早就来到了大佛寺,和义工以及师父们在大佛寺禅修中心里进行长谈。大家在晚上一起看了春晚,玩“成佛图”等桌游。到最后,师父还给每个人发了新年红包。和一群也许是萍水相逢的人们在一起过年,邓邓并不觉得孤独或者陌生。反而,那种大家互相关照的氛围,让她觉得“像回家一样”。
人们在除夕晚上玩”成佛图“等游戏。(图/受访者供图)
妙妙也觉得,在寺庙中相处,人们的感情是非常纯粹的,只有发自内心的互助,没有利益的争夺和彼此的竞争,没有职场里的虚与委蛇。在那里,人们好像卸下了社交伪装,浑身都变得轻松许多。
她想起刚到寺庙不久的时候,非常怕黑,不敢一个人去洗澡,于是同修的一个朋友主动提着灯在卫生间旁边陪伴。这让她感到很温暖,也生起了善待别人的心。
从前,她也经常参加各种局,热热闹闹的,但她总觉得人们需要在社交时披着一层人设,需要美化自己的身份,或者带着目的性地互相探索。这是她第一次和一群陌生人一起过年,但丝毫不觉得有负担。大家真诚的互助和关心,让她彻底放下了心里的包袱。
在父母不理解的生活方式中,是年轻人重新建立社会关系的渴望。在个体在寻找新的自我认同的路上,寺庙和佛学成了包容且充满慰藉的新空间。归根结底,在寺庙里,人们寻找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的、利他的连接。
在寺庙过完年后,妙妙回家了短短几天,依旧陪父母拜年。我问她还会回到寺庙去吗,她说“处在红尘中的感觉,让我特别想赶快回到寺庙里”。接下来,她打算重新再回到寺庙,回到朝五晚九的宁静中,专注眼前,不再焦虑太多。但我不禁想,这是否意味着一种新的逃避?也许,我们永远不可能得到最终的答案,只有当下一步步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