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想象不到,现在的孩子有多厉害。
最近,一个喜大普奔的好消息来了:
六年级小学生攻克直肠癌难题!
7月12日,一则云南昆明六年级小学生陈某石通过研究突变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而获奖的消息,强势刷屏。
说是“神童”,真不夸张。他的研究日志上明明白白写着:2018年1月9日,还不知道“什么叫基因”,1月13日就“了解PCR的技术原理,知道PCR引物的设计”,并且很快就完成了“基因敲除”的操作。
短短四天,从无到有,小学水平速成高阶水准。这样的“后浪”,这样的研究成果,着实让一众硕、博士都汗颜。不过,这“高含金量”“高难度”“高水准”的研究者只是一名六年级小学生,真的吗?有可能吗?
舆论质疑甚嚣尘上,急需厘清。截止目前,云南省科协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相继成立工作组,对该事件进行调查。
我们无意断定这名六年级小学生到底是不是“神童”,但将他的研究项目同其父系该所研究员的身份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其中存在诸多有待解开的疑点。我们等待调查结果,让真相来回应质疑。
子弹还在飞,但“神童”背后的问题还真得好好咂摸咂摸。
“父母用研究成果为孩子铺路”的揣测并非空穴来风。近些年,无论是被父母炮制出来的“神童”,还是利用各种手段获得高考加分、名校保送、保研资格等现象,早已不是新鲜事。就在一个月前,西南交通大学2016级学生陈玉珏造假保研事件曝出了“隐形加分”黑幕;今年初,核心期刊《银行家》主编王松奇长期在该刊发表自己10岁儿子的“文学作品”一事也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还有沸沸扬扬的明星仝卓继父动用人脉关系网帮其“往届改应届”……
不少人调侃,“这是学术造假从娃娃抓起的节奏”。仔细想想,这事本身就像是一个笑话。父母们都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殊不知,虚伪、造假只会扼杀孩子无限的可能性,最终也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仅毁了自己,更害了孩子。
不仅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种“揠苗助长”,挑战的更是全社会教育公平的底线。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与升学相挂钩的,这也是人们格外关注它的原因。自己家的孩子点灯熬油备战小升初、初升高、高校自主招生,别人家的“神童”却轻轻松松拿下科创赛?
当学术、教育被蒙上了造假的色彩,后果无疑是非常可怕的。一些人的所谓“捷径”,却可能让其他人无路可走;一些人利用隐形权利为孩子镀金、加码,却挤压了其他人公平竞争的空间。凡此种种,抢走的正是本应属于其他孩子的机会和人生。
每有类似事件爆出,人们总是想问一句,层层审核的机制去哪了?
倘若真的存在“拼爹”、 造假、代笔捉刀,那么顺利通过的审核、评奖、奖励,都是谁在把关?背后是否牵扯到更深层次的学术腐败、权力腐败、以权谋私、加分猫腻?
学术是天下之公器,应该得到起码的尊重和敬畏。学生们热爱学术科研,参与科研值得鼓励,但从常识来判断,小学生能达到什么的科研水平,谁的心里都有数,不能太离谱!
怕只怕,有人真敢比,有人真敢评;比的不光彩,评的不睁眼。
来源:法制日报(作者:宋胜男 刘丹)
你都想象不到,现在的孩子有多厉害。
最近,一个喜大普奔的好消息来了:
六年级小学生攻克直肠癌难题!
7月12日,一则云南昆明六年级小学生陈某石通过研究突变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而获奖的消息,强势刷屏。
说是“神童”,真不夸张。他的研究日志上明明白白写着:2018年1月9日,还不知道“什么叫基因”,1月13日就“了解PCR的技术原理,知道PCR引物的设计”,并且很快就完成了“基因敲除”的操作。
短短四天,从无到有,小学水平速成高阶水准。这样的“后浪”,这样的研究成果,着实让一众硕、博士都汗颜。不过,这“高含金量”“高难度”“高水准”的研究者只是一名六年级小学生,真的吗?有可能吗?
舆论质疑甚嚣尘上,急需厘清。截止目前,云南省科协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相继成立工作组,对该事件进行调查。
我们无意断定这名六年级小学生到底是不是“神童”,但将他的研究项目同其父系该所研究员的身份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其中存在诸多有待解开的疑点。我们等待调查结果,让真相来回应质疑。
子弹还在飞,但“神童”背后的问题还真得好好咂摸咂摸。
“父母用研究成果为孩子铺路”的揣测并非空穴来风。近些年,无论是被父母炮制出来的“神童”,还是利用各种手段获得高考加分、名校保送、保研资格等现象,早已不是新鲜事。就在一个月前,西南交通大学2016级学生陈玉珏造假保研事件曝出了“隐形加分”黑幕;今年初,核心期刊《银行家》主编王松奇长期在该刊发表自己10岁儿子的“文学作品”一事也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还有沸沸扬扬的明星仝卓继父动用人脉关系网帮其“往届改应届”……
不少人调侃,“这是学术造假从娃娃抓起的节奏”。仔细想想,这事本身就像是一个笑话。父母们都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殊不知,虚伪、造假只会扼杀孩子无限的可能性,最终也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仅毁了自己,更害了孩子。
不仅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种“揠苗助长”,挑战的更是全社会教育公平的底线。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与升学相挂钩的,这也是人们格外关注它的原因。自己家的孩子点灯熬油备战小升初、初升高、高校自主招生,别人家的“神童”却轻轻松松拿下科创赛?
当学术、教育被蒙上了造假的色彩,后果无疑是非常可怕的。一些人的所谓“捷径”,却可能让其他人无路可走;一些人利用隐形权利为孩子镀金、加码,却挤压了其他人公平竞争的空间。凡此种种,抢走的正是本应属于其他孩子的机会和人生。
每有类似事件爆出,人们总是想问一句,层层审核的机制去哪了?
倘若真的存在“拼爹”、 造假、代笔捉刀,那么顺利通过的审核、评奖、奖励,都是谁在把关?背后是否牵扯到更深层次的学术腐败、权力腐败、以权谋私、加分猫腻?
学术是天下之公器,应该得到起码的尊重和敬畏。学生们热爱学术科研,参与科研值得鼓励,但从常识来判断,小学生能达到什么的科研水平,谁的心里都有数,不能太离谱!
怕只怕,有人真敢比,有人真敢评;比的不光彩,评的不睁眼。
来源:法制日报(作者:宋胜男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