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12022年我们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大概达到了4.6亿人左右,占全部人口比重达到了33%左右。
2我们使用的中等收入群体标准,实际上是高于世界银行为发展中国家划定的标准。
3最有潜力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是农民工,自主创业人群和非技术人员。
“月入多少才能算中等收入?”每过一段时间,这个灵魂拷问就会被刷屏。
浙江大学资深教授、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长期跟踪监测中等收入群体,曾三次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据他最新测算,2022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已达到4.6亿人,已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
他介绍道,每个月3000元左右的收入,基本上就可以达到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
“但不是说你是中等收入人群以后,你就一定会过上好日子。”李实解释说,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只考虑收入,这个群体内部,有人可能收入高日子过得很舒服;有人可能刚刚越过这个标准的门槛,日子过得还是很艰难,完全有可能。
李实表示,即使在发达国家,绝大部分人都不认为自己是中等收入群体。
文 | 张梦洁
以下是对话正文:
腾讯财经:2017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经超过了4亿人。咱们也一直在跟踪监测这个数据,到现在这一群体规模有多大?
李实:国家统计局2017年测量的中等收入群体达到了4亿人左右,使用的是绝对标准。这个绝对标准是在当时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万到50万这个区间内,这个家庭就属于中等收入人群。
按此标准,也即如果有很多低收入人群,他们收入不断提高,他们就会加入到中等收入人群当中。
2017年到2022年这五年时间内,因为居民收入是在不断增加,虽然增加的幅度相对以前来说是偏低的,但是毕竟一些低收入人群他们的收入还在增加,增加就意味着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中等收入人群。
所以按照这个绝对标准,根据我们的测量,2022年我们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大概达到了4.6亿人左右。
也就是说,2017年-2022年,我们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了5000万-6000万。平均下来,大概一年增加1000万左右。
绝对数量增加背后,主要是来自于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加以后,升格为中等收入人群。
腾讯财经:三口之家,年收入10万-50万,就属于中等收入群体。也就是相当于一个人,月收入3000元就达标了?如果是两口之家该怎么算?
李实:是的。按照三口之家年收入10万元的下限来算,意味着一个人年收入大概是3.3万元。
按照这样的标准来测量,如果是两口之家,就是年收入6.7万元左右。
平均到一个人身上,每个月3000元左右的收入,基本上就可以达到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
腾讯财经:从国际可比角度看,我们中等收入群体的衡量标准、现有规模,是个什么水平?
李实:全球划分中等收入群体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很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低收入国家,他们都使用“绝对标准”,发达国家使用的往往是“相对标准”。
什么叫绝对标准?用一个收入区间来作为不同时期的划分标准。刚才我们讲到的,三口之家年收入是在10万到50万,这个标准是按照2018年的价格确定的。在2022年,我们还是使用这个标准,只是在2018年的基础上调整了物价水平,因为这段时间物价在不断上涨,按照实际的收入来算,这个标准是一样的,但是名义收入会有所变化。
很多发展中国家他们使用的都是绝对标准,这个标准不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动,它只是随着物价来进行调整。
比如说,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他们曾经推出发展中国家的划分中等收入人群的标准。根据他们的提议,一个人每天的收入,如果是在10美元到100美元之间,你就算中等收入人群。
按照现在的汇率换算,大概是每天收入70元—700元(年收入2.5万-25.5万左右),很多发展中国家都用这个绝对标准。
换句话说,年收入不到3万块钱,你就可以是中等收入群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使用的标准,实际上是高于世界银行为发展中国家划定的标准。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国家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占比会接近50%。
很多发达国家使用的是相对标准。它是按照一个国家收入中位数的一定比例,来划分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区间。比如说像欧盟的一些国家,他们是根据欧盟国家收入中位数的60%作为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下限,用中位数的200%作为上限,如果你的收入正好是在中位数收入的60%-200%之间,你就算中等收入人群。
它为什么叫相对标准呢?因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收入中位数是在不断变的。随着经济增长,收入的提高,它的中位数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从这个意义上,中位数在提高,中位数的60%和200%也在提高。
但是,按照相对标准划分出来的中等收入人群规模,基本上不会随着经济增长、收入提高而有所提高。因为收入的提高就意味着中位数也在提高,中位数提高了以后,你用这个标准划分出来的人群基本上还是这个人群,不会有所增加。
但是,用绝对标准划分出来的中等收入人群的规模,会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提高而不断扩大,相对标准不会得出这样一个变动趋势。
因为,引起相对标准下中等收入人群规模的扩大,不是在于收入增长,而是在于不断地缩小收入差距,才能做到中等收入人群规模不断扩大。这是两个不同原因带来的结果。
如果按照我们的标准来划分美国的中等收入人群,可能是超过70%以上都是中等收入人群,它比我们规模高得多。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收入水平高,我们使用的是绝对标准,中等收入人群的规模会随着收入不断提高而提高。
如果用美国自己的相对标准,收入的中位数60%-200%划分,美国中等收入群体大概有60%左右,比重也比我们高得多。
和我们中等群体规模差不过的是,主要是人均收入1万美元左右的这些国家。但如果有的国家收入差距要比我们大一些,它的中等收入人群规模就比较小,反之亦然。
腾讯财经:4.6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您觉得是大还是小?
李实:从相对角度看,是值得自豪的。按照现有的标准,20年前我们中等收入人群规模不到10%,比重很低。
随着经济发展,中等收入人群的规模是在不断扩大的,现在占全部人口比重达到了33%左右。
但是相对其他国家来说,特别是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我们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是偏低的,1/3的中等收入群体还不够支撑。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还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规模。从现在的1/3,能不能经过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增加到1/2,或者增加到60%或70%。
腾讯财经:如果我们给中等收入群体这个群体画像,他们的职业、地域等分布有什么特征?
李实:从地域分布上看,中等收入群体基本上集中在城市,农村的中等收入人群比重很低,农村大概90%以上都是低收入人群。
像北京,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达到70%左右,浙江大约60%左右;如果要是到西部地区,甘肃可能不到20%。
从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中等收入群体,分布在机关事业单位、大国企、高学历人群、技术工人中,以及一部分农民工、服务业人员、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他们之间收入差距较大。
从年龄上来说,进入到30岁以后,他们收入相对处在人生当中比较高峰的阶段,比较容易成为中等收入人群;等到退休以后,因为退休后的收入就会有所减少,按照现在的标准,他们可能就会成为低收入人群。
腾讯财经:很多网友不解,觉得自己虽然在收入上算是中等收入群体,但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属于这一群体,为什么会有这种体感差异?
李实:事实上,这是一个普遍情况。你去发达国家街头采访不同的人群,绝大部分人都不认为自己是中等收入人群。
一方面是,每个人心中的中等收入群体标准不一样。特别是对低收入人群来说,他会把中等收入人群的标准想象的比较高,和自己实际的收入水平一对比,感觉达不到那个标准,就会形成反差。
虽然按照国家统计局提出的标准,他算中等收入人群,但是和他心目当中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他就认为他自己不属于中等收入人群。
如果他非常明确知道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是每个月3000块钱左右,他就知道自己是不是属于中等收入人群了。
另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只考虑收入,不会考虑到你的生活负担,不会考虑到你其他的生活压力和支出。
而很多人在对标中等收入标准的时候,他考虑了很多其它的因素在里面。他认为中等收入人群应该是过上比较舒适的优渥生活,对比自己的生活,他就感觉自己离这个标准很远。
这是没有完全理解在学术上或者研究上,所划定的中等收入人群的标准。我们说,即使在中等收入群体内部,有人可能日子过得很舒服;有人可能刚刚越过这个标准的门槛,日子过得还是很艰难,完全有可能。
不是说你是中等收入人群以后,你就一定会过上好日子,不是这样的。
腾讯财经:也就是说,即使都是中等收入群体,但是日子可能过的也不一样。咱们监测到4.6亿的中等收入群体中,他们内部的差异大吗?
李实:划分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是:三口之家,年收入从10万到50万,本身就相差5倍。
所以,中等收入人群当中毫无疑问是有差别的,比如有人刚刚摆脱低收入人群成为中等收入人群,而有人收入相对比较高一些,他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就会更好一些。
另外,从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分布来说,应该说绝大部分人群的收入实际上在10万-30万之间,大概占到80%以上。三口之家年收入超过30万的这部分人群,比重并不是很大。
腾讯财经:中等收入群体年收入主要集中在10万-30万,说明什么?
李实:说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很高,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人均GDP也就1万美元,意味着什么呢?平均算下来每个人是7万块钱。
但人均GDP不是所有的钱都要用于老百姓的生活,GDP当中很大一部分要用于投资、政府的公共服务。真正从GDP当中分给居民,大概也只有60%左右。平均下来,每个人大概只有4万元。
4万元是全国的平均水平,三口之家达到12万,这就算一个中等收入人群。但是绝大部分家庭,实际上达不到这个水平。
我们大概只有33%左右的人口,是属于中等收入群体;高收入人群的比重很低,大概只有2%-3%;剩下的65%左右是属于低收入人群。
腾讯财经:那是中等收入群体就一定是中产吗?为什么有了“中产阶层”,还要有“中等收入群体”概念?
李实:中产阶层或者中产阶级,这个概念主要来自于西方。而后来很多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所谓中等收入群体,并不局限于中产阶级的概念。
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中产阶级所包含的标准是比较多的,衡量一个家庭是不是中产阶级,不仅仅考虑收入,也考虑到生活方式,包括职业、受教育程度等等,它是一个多维标准。
一旦是多维标准,就会碰到一个比较大的麻烦。你怎么把多维的标准统一起来?所以各个国家虽然讨论比较多,也有一些人进行规模上的统计。但各个国家使用标准是不太一样的,因此实际上是没有一个所谓统一的标准。
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提出来以后,所使用的就是一个标准——看收入,其它的都不看。
为什么?因为除了收入之外,其他的标准争议都很大。比如说受教育程度要不要考虑?西方国家经常用非常简单的标准,有一个非常好的职业,所谓职业就是白领工人或者科技人员、教师、律师、医生等等,都是社会上的所谓上层职业。第二,有没有自有住房,有自有住房就说明有一定财产。第三,有没有完整的家庭?比如夫妻有两个孩子。第四,有没有汽车。它把生活方式、财产、收入、职业都考虑进去,它是多维的标准。
这些标准在我们国家来说争论都很大。是不是一定要把中国的中产家庭有没有汽车来作为一个标准?如果没有汽车,但是有其他更多的房产,这个汽车的标准还重要不重要?就是类似的原因。
确实现在没有人使用像西方中产阶级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到底有多少中产阶级人群,没有的,至少我没有看到过。
腾讯财经:就像上面说的,中等收入群体是用唯一的收入作为衡量标准,那有没有可能因为外部环境影响到收入,而导致部分人掉出这个群体?
李实:完全有可能,中等收入群体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和易变性特征。他们的收入可能因受到工作变动、失业、家庭变故、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冲击而受到严重影响,甚至跌落为低收入者。
比如,疫情冲击了很多人,特别是对很多小微企业、个体经营、服务业来说,他们的就业、收入随之就会发生变化。所以,这些人群基本上是处在低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的边缘状态。
所以要扩大中等收入人群,一方面要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缩小收入差距,让他们能够尽快成为中等收入人群。
另外一方面要稳住现有的中等收入人群,让他们有稳定的就业、稳定的收入,才能在中等收入人群中长期坚持下来。
腾讯财经:对提高这一群体规模还有什么建议?
李实:因为我们中等收入群体使用的是绝对标准,因此经济增长、收入增长,就对这个人群规模扩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过去我没有专门提这个问题,就认为这不是问题。但是现在感觉到这是问题了,而且是大问题。如果经济还处在低迷状态,很难尽快复苏,这将对中等收入人群规模的扩大起到抑制性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还是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把经济要搞上去,这样大家的收入都会提高。而且,这样不仅仅是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会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也会提高,提高以后就会成为中等收入人群。
因此,保经济增长,应该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最最重要的政策建议。
腾讯财经:在您看来,谁是最有潜力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人?
李实:识别和瞄准中等收入人群的潜力人群很重要,后备军应该说都是从低收入人群当中来。但低收入人群当中,也不是所有人在短期内都会成为中等收入人群,只能是其中一部分。这一部分往往是收入相对高的,就业相对稳定的人群。
具体而言,中等收入群体标准大概是月收入3000块钱左右,因此如果月收入在2000-3000的人群,收入能够每一年保持5%到10%的增长,可能经过几年的时间就成为中等收入人群。
所以,最容易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一是农民工。因为农民工当中有一部分人实际上已经成为技术工。虽然他们学历不高,但是经过在城市常年打工,积累了很多经验,他们慢慢成为了技术工人。这一部分人随着技术的发展升级,他们收入也会不断增加。
还有一部分人群属于自主创业的人群。现在很多的高学历人群去做自主创业。在开始阶段,自主创业人群往往收入不稳定,因为存在着风险、经验不足的问题。但是如果有很好的营商环境、政府扶持,他们也会成为中等收入人群。
还有是一些非技术人员,包括对服务业的一些人群进行技术培训,通过增加技能来提高工资,慢慢也可以成为中等收入人群。
划重点:
12022年我们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大概达到了4.6亿人左右,占全部人口比重达到了33%左右。
2我们使用的中等收入群体标准,实际上是高于世界银行为发展中国家划定的标准。
3最有潜力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是农民工,自主创业人群和非技术人员。
“月入多少才能算中等收入?”每过一段时间,这个灵魂拷问就会被刷屏。
浙江大学资深教授、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长期跟踪监测中等收入群体,曾三次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据他最新测算,2022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已达到4.6亿人,已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
他介绍道,每个月3000元左右的收入,基本上就可以达到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
“但不是说你是中等收入人群以后,你就一定会过上好日子。”李实解释说,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只考虑收入,这个群体内部,有人可能收入高日子过得很舒服;有人可能刚刚越过这个标准的门槛,日子过得还是很艰难,完全有可能。
李实表示,即使在发达国家,绝大部分人都不认为自己是中等收入群体。
文 | 张梦洁
以下是对话正文:
腾讯财经:2017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经超过了4亿人。咱们也一直在跟踪监测这个数据,到现在这一群体规模有多大?
李实:国家统计局2017年测量的中等收入群体达到了4亿人左右,使用的是绝对标准。这个绝对标准是在当时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万到50万这个区间内,这个家庭就属于中等收入人群。
按此标准,也即如果有很多低收入人群,他们收入不断提高,他们就会加入到中等收入人群当中。
2017年到2022年这五年时间内,因为居民收入是在不断增加,虽然增加的幅度相对以前来说是偏低的,但是毕竟一些低收入人群他们的收入还在增加,增加就意味着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中等收入人群。
所以按照这个绝对标准,根据我们的测量,2022年我们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大概达到了4.6亿人左右。
也就是说,2017年-2022年,我们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了5000万-6000万。平均下来,大概一年增加1000万左右。
绝对数量增加背后,主要是来自于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加以后,升格为中等收入人群。
腾讯财经:三口之家,年收入10万-50万,就属于中等收入群体。也就是相当于一个人,月收入3000元就达标了?如果是两口之家该怎么算?
李实:是的。按照三口之家年收入10万元的下限来算,意味着一个人年收入大概是3.3万元。
按照这样的标准来测量,如果是两口之家,就是年收入6.7万元左右。
平均到一个人身上,每个月3000元左右的收入,基本上就可以达到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
腾讯财经:从国际可比角度看,我们中等收入群体的衡量标准、现有规模,是个什么水平?
李实:全球划分中等收入群体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很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低收入国家,他们都使用“绝对标准”,发达国家使用的往往是“相对标准”。
什么叫绝对标准?用一个收入区间来作为不同时期的划分标准。刚才我们讲到的,三口之家年收入是在10万到50万,这个标准是按照2018年的价格确定的。在2022年,我们还是使用这个标准,只是在2018年的基础上调整了物价水平,因为这段时间物价在不断上涨,按照实际的收入来算,这个标准是一样的,但是名义收入会有所变化。
很多发展中国家他们使用的都是绝对标准,这个标准不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动,它只是随着物价来进行调整。
比如说,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他们曾经推出发展中国家的划分中等收入人群的标准。根据他们的提议,一个人每天的收入,如果是在10美元到100美元之间,你就算中等收入人群。
按照现在的汇率换算,大概是每天收入70元—700元(年收入2.5万-25.5万左右),很多发展中国家都用这个绝对标准。
换句话说,年收入不到3万块钱,你就可以是中等收入群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使用的标准,实际上是高于世界银行为发展中国家划定的标准。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国家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占比会接近50%。
很多发达国家使用的是相对标准。它是按照一个国家收入中位数的一定比例,来划分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区间。比如说像欧盟的一些国家,他们是根据欧盟国家收入中位数的60%作为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下限,用中位数的200%作为上限,如果你的收入正好是在中位数收入的60%-200%之间,你就算中等收入人群。
它为什么叫相对标准呢?因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收入中位数是在不断变的。随着经济增长,收入的提高,它的中位数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从这个意义上,中位数在提高,中位数的60%和200%也在提高。
但是,按照相对标准划分出来的中等收入人群规模,基本上不会随着经济增长、收入提高而有所提高。因为收入的提高就意味着中位数也在提高,中位数提高了以后,你用这个标准划分出来的人群基本上还是这个人群,不会有所增加。
但是,用绝对标准划分出来的中等收入人群的规模,会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提高而不断扩大,相对标准不会得出这样一个变动趋势。
因为,引起相对标准下中等收入人群规模的扩大,不是在于收入增长,而是在于不断地缩小收入差距,才能做到中等收入人群规模不断扩大。这是两个不同原因带来的结果。
如果按照我们的标准来划分美国的中等收入人群,可能是超过70%以上都是中等收入人群,它比我们规模高得多。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收入水平高,我们使用的是绝对标准,中等收入人群的规模会随着收入不断提高而提高。
如果用美国自己的相对标准,收入的中位数60%-200%划分,美国中等收入群体大概有60%左右,比重也比我们高得多。
和我们中等群体规模差不过的是,主要是人均收入1万美元左右的这些国家。但如果有的国家收入差距要比我们大一些,它的中等收入人群规模就比较小,反之亦然。
腾讯财经:4.6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您觉得是大还是小?
李实:从相对角度看,是值得自豪的。按照现有的标准,20年前我们中等收入人群规模不到10%,比重很低。
随着经济发展,中等收入人群的规模是在不断扩大的,现在占全部人口比重达到了33%左右。
但是相对其他国家来说,特别是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我们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是偏低的,1/3的中等收入群体还不够支撑。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还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规模。从现在的1/3,能不能经过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增加到1/2,或者增加到60%或70%。
腾讯财经:如果我们给中等收入群体这个群体画像,他们的职业、地域等分布有什么特征?
李实:从地域分布上看,中等收入群体基本上集中在城市,农村的中等收入人群比重很低,农村大概90%以上都是低收入人群。
像北京,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达到70%左右,浙江大约60%左右;如果要是到西部地区,甘肃可能不到20%。
从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中等收入群体,分布在机关事业单位、大国企、高学历人群、技术工人中,以及一部分农民工、服务业人员、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他们之间收入差距较大。
从年龄上来说,进入到30岁以后,他们收入相对处在人生当中比较高峰的阶段,比较容易成为中等收入人群;等到退休以后,因为退休后的收入就会有所减少,按照现在的标准,他们可能就会成为低收入人群。
腾讯财经:很多网友不解,觉得自己虽然在收入上算是中等收入群体,但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属于这一群体,为什么会有这种体感差异?
李实:事实上,这是一个普遍情况。你去发达国家街头采访不同的人群,绝大部分人都不认为自己是中等收入人群。
一方面是,每个人心中的中等收入群体标准不一样。特别是对低收入人群来说,他会把中等收入人群的标准想象的比较高,和自己实际的收入水平一对比,感觉达不到那个标准,就会形成反差。
虽然按照国家统计局提出的标准,他算中等收入人群,但是和他心目当中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他就认为他自己不属于中等收入人群。
如果他非常明确知道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是每个月3000块钱左右,他就知道自己是不是属于中等收入人群了。
另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只考虑收入,不会考虑到你的生活负担,不会考虑到你其他的生活压力和支出。
而很多人在对标中等收入标准的时候,他考虑了很多其它的因素在里面。他认为中等收入人群应该是过上比较舒适的优渥生活,对比自己的生活,他就感觉自己离这个标准很远。
这是没有完全理解在学术上或者研究上,所划定的中等收入人群的标准。我们说,即使在中等收入群体内部,有人可能日子过得很舒服;有人可能刚刚越过这个标准的门槛,日子过得还是很艰难,完全有可能。
不是说你是中等收入人群以后,你就一定会过上好日子,不是这样的。
腾讯财经:也就是说,即使都是中等收入群体,但是日子可能过的也不一样。咱们监测到4.6亿的中等收入群体中,他们内部的差异大吗?
李实:划分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是:三口之家,年收入从10万到50万,本身就相差5倍。
所以,中等收入人群当中毫无疑问是有差别的,比如有人刚刚摆脱低收入人群成为中等收入人群,而有人收入相对比较高一些,他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就会更好一些。
另外,从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分布来说,应该说绝大部分人群的收入实际上在10万-30万之间,大概占到80%以上。三口之家年收入超过30万的这部分人群,比重并不是很大。
腾讯财经:中等收入群体年收入主要集中在10万-30万,说明什么?
李实:说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很高,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人均GDP也就1万美元,意味着什么呢?平均算下来每个人是7万块钱。
但人均GDP不是所有的钱都要用于老百姓的生活,GDP当中很大一部分要用于投资、政府的公共服务。真正从GDP当中分给居民,大概也只有60%左右。平均下来,每个人大概只有4万元。
4万元是全国的平均水平,三口之家达到12万,这就算一个中等收入人群。但是绝大部分家庭,实际上达不到这个水平。
我们大概只有33%左右的人口,是属于中等收入群体;高收入人群的比重很低,大概只有2%-3%;剩下的65%左右是属于低收入人群。
腾讯财经:那是中等收入群体就一定是中产吗?为什么有了“中产阶层”,还要有“中等收入群体”概念?
李实:中产阶层或者中产阶级,这个概念主要来自于西方。而后来很多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所谓中等收入群体,并不局限于中产阶级的概念。
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中产阶级所包含的标准是比较多的,衡量一个家庭是不是中产阶级,不仅仅考虑收入,也考虑到生活方式,包括职业、受教育程度等等,它是一个多维标准。
一旦是多维标准,就会碰到一个比较大的麻烦。你怎么把多维的标准统一起来?所以各个国家虽然讨论比较多,也有一些人进行规模上的统计。但各个国家使用标准是不太一样的,因此实际上是没有一个所谓统一的标准。
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提出来以后,所使用的就是一个标准——看收入,其它的都不看。
为什么?因为除了收入之外,其他的标准争议都很大。比如说受教育程度要不要考虑?西方国家经常用非常简单的标准,有一个非常好的职业,所谓职业就是白领工人或者科技人员、教师、律师、医生等等,都是社会上的所谓上层职业。第二,有没有自有住房,有自有住房就说明有一定财产。第三,有没有完整的家庭?比如夫妻有两个孩子。第四,有没有汽车。它把生活方式、财产、收入、职业都考虑进去,它是多维的标准。
这些标准在我们国家来说争论都很大。是不是一定要把中国的中产家庭有没有汽车来作为一个标准?如果没有汽车,但是有其他更多的房产,这个汽车的标准还重要不重要?就是类似的原因。
确实现在没有人使用像西方中产阶级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到底有多少中产阶级人群,没有的,至少我没有看到过。
腾讯财经:就像上面说的,中等收入群体是用唯一的收入作为衡量标准,那有没有可能因为外部环境影响到收入,而导致部分人掉出这个群体?
李实:完全有可能,中等收入群体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和易变性特征。他们的收入可能因受到工作变动、失业、家庭变故、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冲击而受到严重影响,甚至跌落为低收入者。
比如,疫情冲击了很多人,特别是对很多小微企业、个体经营、服务业来说,他们的就业、收入随之就会发生变化。所以,这些人群基本上是处在低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的边缘状态。
所以要扩大中等收入人群,一方面要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缩小收入差距,让他们能够尽快成为中等收入人群。
另外一方面要稳住现有的中等收入人群,让他们有稳定的就业、稳定的收入,才能在中等收入人群中长期坚持下来。
腾讯财经:对提高这一群体规模还有什么建议?
李实:因为我们中等收入群体使用的是绝对标准,因此经济增长、收入增长,就对这个人群规模扩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过去我没有专门提这个问题,就认为这不是问题。但是现在感觉到这是问题了,而且是大问题。如果经济还处在低迷状态,很难尽快复苏,这将对中等收入人群规模的扩大起到抑制性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还是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把经济要搞上去,这样大家的收入都会提高。而且,这样不仅仅是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会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也会提高,提高以后就会成为中等收入人群。
因此,保经济增长,应该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最最重要的政策建议。
腾讯财经:在您看来,谁是最有潜力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人?
李实:识别和瞄准中等收入人群的潜力人群很重要,后备军应该说都是从低收入人群当中来。但低收入人群当中,也不是所有人在短期内都会成为中等收入人群,只能是其中一部分。这一部分往往是收入相对高的,就业相对稳定的人群。
具体而言,中等收入群体标准大概是月收入3000块钱左右,因此如果月收入在2000-3000的人群,收入能够每一年保持5%到10%的增长,可能经过几年的时间就成为中等收入人群。
所以,最容易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一是农民工。因为农民工当中有一部分人实际上已经成为技术工。虽然他们学历不高,但是经过在城市常年打工,积累了很多经验,他们慢慢成为了技术工人。这一部分人随着技术的发展升级,他们收入也会不断增加。
还有一部分人群属于自主创业的人群。现在很多的高学历人群去做自主创业。在开始阶段,自主创业人群往往收入不稳定,因为存在着风险、经验不足的问题。但是如果有很好的营商环境、政府扶持,他们也会成为中等收入人群。
还有是一些非技术人员,包括对服务业的一些人群进行技术培训,通过增加技能来提高工资,慢慢也可以成为中等收入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