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的电影《姥姥的外孙》,相比内地过于含蓄的译名,它的英文片名更加一目了然: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意思是:如何在姥姥去世前赚到几百万。
通过对一个不寻常的亲情故事的讲述,这部电影巧妙呈现了东亚家庭关系中存在的矛盾和张力,温柔有趣又不乏讽刺和批评。
该片由泰国导演帕特·波尼蒂帕特执导,身兼演员、歌手多职的人气明星普提蓬·阿萨拉塔纳功(即马群耀)担纲主演。
自上映以来,《姥姥的外孙》无论是票房表现还是观众评价都一骑绝尘,迅速席卷了整个东南亚的电影市场。豆瓣评分高达8.9,属于年度不可错过的电影。
泰国曼谷,一个79岁的独居老太太最近觉得自己的子孙们都很古怪,上门看她的次数较往常频繁得多。
尤其是那个二十多岁、不学无术、在家啃老的外孙阿安,几乎是隔两天就要来一次,要知道平时就算是约定好的家庭聚会他几乎都不会出现,现在怎么突然良心发现了?
如果阿安真有良心的话就好了,但他偏偏还真没有良心。嘴上说着要照顾姥姥,但实际上处处敷衍:姥姥想吃街上最有名的炸鱼,他因不想排队就随便买了一家没顾客去的;给观音供茶,懒得烧水就用微波炉转了两分钟;不听姥姥的话,随便移动观音像……
在其他家人都因为怕姥姥难过而隐瞒癌症的事情时,阿安随随便便就在姥姥面前说出来了。
阿安来照顾姥姥,并不是出于孝心,而是出于私心:姥姥被检查出结肠癌四期,顶多还有一年的时间可活。姥姥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曼谷的这套房子被好几双眼睛虎视眈眈地盯着。
自从得知表妹阿梅因为照顾她的爷爷给他送终而继承了豪宅之后,阿安就动起了小心思:如果他能够在这最后一年里照顾好姥姥,他是不是就能得到一套房子了?
但是姥姥平日里最疼两个舅舅了:大舅舅小时候生病,姥姥为了他能够早点好,从此开始信观音,并再也不吃自己从前最喜欢的牛肉了;小舅舅在外面欠了一屁股债,整天被人讨债,姥姥每次都帮他兜底。
阿安的母亲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儿,似乎最懂事也最不受宠。姥姥生病之后,她经常通宵工作以腾出时间能在白天照顾母亲。阿安想要作为“外孙”和两位舅舅“争宠”,难于上青天。
虽说抱着“生意经”的态度照顾姥姥,但阿安在彻底搬去和她一起住之后,感情却不可避免地滋生了。
姥姥靠着卖粥独自养活了三个儿女,她的丈夫是个混蛋,生前对她简直是吃干抹净。一碗粥的利润差不多是2元人民币,姥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凌晨起床卖粥,即便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依旧如此。
每个周末都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每到这天姥姥总是会精心打扮自己,穿上花衬衣,坐在门口的长凳子上,撑着拐杖张望着街道的入口处。
衰老如此悄无声息但又不可避免地侵蚀着人类,它往往与疾病携手,共同将生命孤独的本质揭示出来。
阿安想要用孝心来获得姥姥的遗产,至少能够切实地做出行动:
比如凌晨陪姥姥一起去医院排队化疗,帮姥姥擦拭身体,一步一步扶姥姥上楼梯;
5点起床和姥姥一起卖粥;
更别提阿安本来就鬼怪活泼的性格,给姥姥提供了巨大的情绪价值。
如果这是一场交换的话,阿安至少是在等价交换,但大舅舅和小舅舅则凭借血缘和性别就能够一本万利。
大舅舅自从娶了一个有钱老婆后,就只听老婆的话,平时来看母亲不过是走个过场,眼睛一直盯着手机上的股票。姥姥生病之后,大舅舅就想把她接过去住,目的很直接,就是为了姥姥死后能够得到那套房子。
大舅舅一家人带姥姥和阿安到庙里捐棺祈福,一家三口所写的愿望里,没有一条是关于姥姥的。但姥姥每到正式场合,总是会穿一双漂亮昂贵但却不合脚的鞋子,只是因为那双鞋是大舅舅给她买的。大舅舅作为儿子就像是这双鞋,中看不中用。
小舅舅就更过分了,他不仅总是来问姥姥要钱,甚至还会趁姥姥不注意时直接偷钱还债。
有时候讨债的找上门来,姥姥只能装作是这家的佣人,说主人不在家下次再来。没有抱怨,没有批评,只有一句淡淡的“我希望他不要经常来看我,他总是来的话就说明他最近过得不好”。
但是阿安的母亲什么都没有。她过于懂事,懂事到年轻时辍学帮姥姥卖粥,懂事到宁愿夜里不睡觉而去工作,白天腾出时间来带姥姥去游泳做康复。
但母亲似乎从来都没有想要姥姥的房子,她从一开始就平静地接受一切,顶多会在姥姥提醒她不要吃过期的东西时打趣一句“财产给了儿子,癌症给了女儿”。
《姥姥的外孙》中有着相当多的中国元素,比如姥姥一家潮州人的身份,清明扫墓的传统,潮州童谣、电视机里播放的戏剧等。
但最能引起共鸣的还是它的叙事,看似私密,实际上却能突破地域限制,实现普世性表达。
这是一部非常坦诚的电影,它对东亚家庭关系的拧巴和感情的复杂几乎是全盘托出,有温情搞笑,也有残忍批评。马群耀帅气的脸、搞怪的性格和自然的演技,让影片在轻松与沉重之间形成张力,松弛有度。
阿安和姥姥两个角色,似乎也在映射着亲情的本质:在讲究孝道和亲疏有别、男女有别的东亚社会中,被社会价值所高度重视的孝往往会在压抑之下发生畸变,演进成一种表演。
眼看着生命就要走到尽头,姥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去了自己的哥哥家。姥姥的亲哥哥是一个大富豪,兄妹二人的父母去世后,遗产基本都留给了哥哥。
姥姥想要问大哥要100万泰铢,用来买墓地。她觉得如果能够拥有一个漂亮宽大的墓地,子女们就会在她死后常常来看她。原本以为这是一件兄妹情深的事情,没想到大哥听到请求后第一时间拒绝了姥姥,并大声说:“外嫁女是泼出去的水,我们的姓氏早就不同,以后不准再来我家!”
而姥姥的父母什么都没有留给她,只是给她介绍了一个赌鬼丈夫,把她推向了深渊,即便姥姥照顾了他们一辈子。
就在阿安认为姥姥会将房子留给他时,姥姥却还是给了嗜赌成性的小儿子,让他把房子卖掉还清了赌债。阿安得知消息后情绪崩溃,冲姥姥大喊,“你没有从你的人生中学到任何东西!”
每个观众都多多少少能从这部电影中看到熟悉的东西:重男轻女,有事女儿来,无事儿子亲;遗产女儿是没有份的,养老女儿是要当排头兵的;无法与上娶的大儿子之间平等交流,又养出了眼高手低身无长物的小儿子;明明自己就是东亚家庭中有毒观念的受害者,但依旧成为这套系统的继承人……
与其说《姥姥的外孙》是一部关于孝道的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反孝的电影。它全程都在用一种极致的坦诚在“孝”这座东亚殿堂里蹦迪,呈现伦理亲情中的算计和利用。
但这种亲情观念又如此令人矛盾,让人无法毫无顾忌地爱,也不能清清楚楚地恨:在姥姥将房子给了小儿子之后,她便被小儿子送到了养老院,气急败坏的大儿子和阿安很久都没有去看她。
但阿安还是放不下,把姥姥接回了家,日夜不休地照顾她,直至她生命的终结。就像很多时候,我们对长辈的复杂感情,似乎最后只能留下一声悲叹,无济于事,也无可奈何。
影片的结局似乎再一次加深了这种爱恨纠缠的状态:姥姥门前的那棵石榴树是从小为阿安种下的,除了他谁都不能吃;姥姥这些年来一直为阿安存钱,最后给他留下了100万泰铢的存款。
终于得知真相的阿安失声痛哭,并用这笔钱为姥姥买了一座高大漂亮的墓地,每年都去看望她。一直以来都对死亡和死去之后的世界抱有深刻唯物主义观点的阿安,从这时起也开始迷信起来。
不过如果是东亚女性,看这部电影时心情或许会更为复杂,因为直到影片的最后,付出最多的阿安母亲,依旧是什么都没有。但她和最后的阿安或许才是亲情的最佳状态:倾尽所有,问心无愧。
最近上映的电影《姥姥的外孙》,相比内地过于含蓄的译名,它的英文片名更加一目了然: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意思是:如何在姥姥去世前赚到几百万。
通过对一个不寻常的亲情故事的讲述,这部电影巧妙呈现了东亚家庭关系中存在的矛盾和张力,温柔有趣又不乏讽刺和批评。
该片由泰国导演帕特·波尼蒂帕特执导,身兼演员、歌手多职的人气明星普提蓬·阿萨拉塔纳功(即马群耀)担纲主演。
自上映以来,《姥姥的外孙》无论是票房表现还是观众评价都一骑绝尘,迅速席卷了整个东南亚的电影市场。豆瓣评分高达8.9,属于年度不可错过的电影。
泰国曼谷,一个79岁的独居老太太最近觉得自己的子孙们都很古怪,上门看她的次数较往常频繁得多。
尤其是那个二十多岁、不学无术、在家啃老的外孙阿安,几乎是隔两天就要来一次,要知道平时就算是约定好的家庭聚会他几乎都不会出现,现在怎么突然良心发现了?
如果阿安真有良心的话就好了,但他偏偏还真没有良心。嘴上说着要照顾姥姥,但实际上处处敷衍:姥姥想吃街上最有名的炸鱼,他因不想排队就随便买了一家没顾客去的;给观音供茶,懒得烧水就用微波炉转了两分钟;不听姥姥的话,随便移动观音像……
在其他家人都因为怕姥姥难过而隐瞒癌症的事情时,阿安随随便便就在姥姥面前说出来了。
阿安来照顾姥姥,并不是出于孝心,而是出于私心:姥姥被检查出结肠癌四期,顶多还有一年的时间可活。姥姥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曼谷的这套房子被好几双眼睛虎视眈眈地盯着。
自从得知表妹阿梅因为照顾她的爷爷给他送终而继承了豪宅之后,阿安就动起了小心思:如果他能够在这最后一年里照顾好姥姥,他是不是就能得到一套房子了?
但是姥姥平日里最疼两个舅舅了:大舅舅小时候生病,姥姥为了他能够早点好,从此开始信观音,并再也不吃自己从前最喜欢的牛肉了;小舅舅在外面欠了一屁股债,整天被人讨债,姥姥每次都帮他兜底。
阿安的母亲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儿,似乎最懂事也最不受宠。姥姥生病之后,她经常通宵工作以腾出时间能在白天照顾母亲。阿安想要作为“外孙”和两位舅舅“争宠”,难于上青天。
虽说抱着“生意经”的态度照顾姥姥,但阿安在彻底搬去和她一起住之后,感情却不可避免地滋生了。
姥姥靠着卖粥独自养活了三个儿女,她的丈夫是个混蛋,生前对她简直是吃干抹净。一碗粥的利润差不多是2元人民币,姥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凌晨起床卖粥,即便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依旧如此。
每个周末都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每到这天姥姥总是会精心打扮自己,穿上花衬衣,坐在门口的长凳子上,撑着拐杖张望着街道的入口处。
衰老如此悄无声息但又不可避免地侵蚀着人类,它往往与疾病携手,共同将生命孤独的本质揭示出来。
阿安想要用孝心来获得姥姥的遗产,至少能够切实地做出行动:
比如凌晨陪姥姥一起去医院排队化疗,帮姥姥擦拭身体,一步一步扶姥姥上楼梯;
5点起床和姥姥一起卖粥;
更别提阿安本来就鬼怪活泼的性格,给姥姥提供了巨大的情绪价值。
如果这是一场交换的话,阿安至少是在等价交换,但大舅舅和小舅舅则凭借血缘和性别就能够一本万利。
大舅舅自从娶了一个有钱老婆后,就只听老婆的话,平时来看母亲不过是走个过场,眼睛一直盯着手机上的股票。姥姥生病之后,大舅舅就想把她接过去住,目的很直接,就是为了姥姥死后能够得到那套房子。
大舅舅一家人带姥姥和阿安到庙里捐棺祈福,一家三口所写的愿望里,没有一条是关于姥姥的。但姥姥每到正式场合,总是会穿一双漂亮昂贵但却不合脚的鞋子,只是因为那双鞋是大舅舅给她买的。大舅舅作为儿子就像是这双鞋,中看不中用。
小舅舅就更过分了,他不仅总是来问姥姥要钱,甚至还会趁姥姥不注意时直接偷钱还债。
有时候讨债的找上门来,姥姥只能装作是这家的佣人,说主人不在家下次再来。没有抱怨,没有批评,只有一句淡淡的“我希望他不要经常来看我,他总是来的话就说明他最近过得不好”。
但是阿安的母亲什么都没有。她过于懂事,懂事到年轻时辍学帮姥姥卖粥,懂事到宁愿夜里不睡觉而去工作,白天腾出时间来带姥姥去游泳做康复。
但母亲似乎从来都没有想要姥姥的房子,她从一开始就平静地接受一切,顶多会在姥姥提醒她不要吃过期的东西时打趣一句“财产给了儿子,癌症给了女儿”。
《姥姥的外孙》中有着相当多的中国元素,比如姥姥一家潮州人的身份,清明扫墓的传统,潮州童谣、电视机里播放的戏剧等。
但最能引起共鸣的还是它的叙事,看似私密,实际上却能突破地域限制,实现普世性表达。
这是一部非常坦诚的电影,它对东亚家庭关系的拧巴和感情的复杂几乎是全盘托出,有温情搞笑,也有残忍批评。马群耀帅气的脸、搞怪的性格和自然的演技,让影片在轻松与沉重之间形成张力,松弛有度。
阿安和姥姥两个角色,似乎也在映射着亲情的本质:在讲究孝道和亲疏有别、男女有别的东亚社会中,被社会价值所高度重视的孝往往会在压抑之下发生畸变,演进成一种表演。
眼看着生命就要走到尽头,姥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去了自己的哥哥家。姥姥的亲哥哥是一个大富豪,兄妹二人的父母去世后,遗产基本都留给了哥哥。
姥姥想要问大哥要100万泰铢,用来买墓地。她觉得如果能够拥有一个漂亮宽大的墓地,子女们就会在她死后常常来看她。原本以为这是一件兄妹情深的事情,没想到大哥听到请求后第一时间拒绝了姥姥,并大声说:“外嫁女是泼出去的水,我们的姓氏早就不同,以后不准再来我家!”
而姥姥的父母什么都没有留给她,只是给她介绍了一个赌鬼丈夫,把她推向了深渊,即便姥姥照顾了他们一辈子。
就在阿安认为姥姥会将房子留给他时,姥姥却还是给了嗜赌成性的小儿子,让他把房子卖掉还清了赌债。阿安得知消息后情绪崩溃,冲姥姥大喊,“你没有从你的人生中学到任何东西!”
每个观众都多多少少能从这部电影中看到熟悉的东西:重男轻女,有事女儿来,无事儿子亲;遗产女儿是没有份的,养老女儿是要当排头兵的;无法与上娶的大儿子之间平等交流,又养出了眼高手低身无长物的小儿子;明明自己就是东亚家庭中有毒观念的受害者,但依旧成为这套系统的继承人……
与其说《姥姥的外孙》是一部关于孝道的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反孝的电影。它全程都在用一种极致的坦诚在“孝”这座东亚殿堂里蹦迪,呈现伦理亲情中的算计和利用。
但这种亲情观念又如此令人矛盾,让人无法毫无顾忌地爱,也不能清清楚楚地恨:在姥姥将房子给了小儿子之后,她便被小儿子送到了养老院,气急败坏的大儿子和阿安很久都没有去看她。
但阿安还是放不下,把姥姥接回了家,日夜不休地照顾她,直至她生命的终结。就像很多时候,我们对长辈的复杂感情,似乎最后只能留下一声悲叹,无济于事,也无可奈何。
影片的结局似乎再一次加深了这种爱恨纠缠的状态:姥姥门前的那棵石榴树是从小为阿安种下的,除了他谁都不能吃;姥姥这些年来一直为阿安存钱,最后给他留下了100万泰铢的存款。
终于得知真相的阿安失声痛哭,并用这笔钱为姥姥买了一座高大漂亮的墓地,每年都去看望她。一直以来都对死亡和死去之后的世界抱有深刻唯物主义观点的阿安,从这时起也开始迷信起来。
不过如果是东亚女性,看这部电影时心情或许会更为复杂,因为直到影片的最后,付出最多的阿安母亲,依旧是什么都没有。但她和最后的阿安或许才是亲情的最佳状态:倾尽所有,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