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确认习近平下周访问莫斯科。按照中方渲染的气氛,似乎北京是和平使者,去莫斯科给世界带来福音。但旅德政治学者张俊华认为,习近平此行将给本来就未知的乌克兰战争的最终结果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2019年普京与习近平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会晤 (德国之声中文网)应该说,北京前不久在外交领域获得了一个成果,即把沙特阿拉伯跟伊朗撮合在一起谈和。由于三者都是威权政体,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各自又是中国的友好贸易伙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沙伊双方多少都欠着北京一份情谊,所以,这次撮合确实也比较顺当。客观地来说,沙伊和解不论是对缓和、解决也门的内战还是对叙利亚的冲突确实也都能带来好处。 北京这次在中东地区得分是值得肯定的。
而这似乎对制造习近平将要访问莫斯科的气氛似乎还不够, 因为毕竟普京和习近平把各自称为自己的好朋友,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却要显示其中立。习近平肯定不会直接以见朋友的姿态去莫斯科见普京, 而最好的名义就是以一个“和平使者”的形象跟他会面 – 至少对外要如此表现出来。于是,在早些时候北京便抛出了所谓乌克兰战争的中国立场,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周四(3月16日)中共新外长秦刚16日与乌克兰外长库列巴通了电话。 据库列巴后来在社交媒体推特上介绍,双方谈到的议题包括讨论了“领土完整性原则的重要性”,但未提供细节。秦刚则表示,北京迄今为止“在乌克兰问题上保持了客观公正的立场”。据报道,习近平在去莫斯科前,下周还将跟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进行一次电视通话。 总之,“和平秀”还在继续。
但是,中共这种“中立”的努力不仅不能把如下的事实掩盖:即习近平的心最终还是向着莫斯科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中国在军事上支持俄罗斯的事实也似乎开始显现。前不久,乌克兰军方向CNN摄制组展示了击落的中国制无人机残骸。这架被乌克兰守军用AK-47自动步枪击落的是由中国厦门云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云轮-5型民用无人机。 据美国政治新闻媒体Politico根据海关数据汇总机构ImportGenius提供的数据分析,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于2022年6月将1000支CQ-A步枪出口给一家名为Tekhkrim的俄罗斯公司,该公司也与俄罗斯国家和军队有业务往来。值得注意的是,CQ-A步枪以M16为模型,但在数据中被标记为“民用猎枪”。同时,2022年底,俄罗斯方面还收到来自中国12批无人机零部件和超过12吨的防弹衣,这些货物都是通过土耳其运输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向俄罗斯提供以前从没有报告的“双重用途”设备,也就是表面上是以民用物品申报,但客观上也可用于乌克兰战场。实际上,一个懂俄语的人能随便在社交媒体上找到俄罗斯人谈论中国对俄罗斯的军事援助,这在俄罗斯是一个公开的秘密。除了已知的大疆无人机,俄罗斯几个月来一直依赖包括中国在内的个别国家提供导航设备、卫星图像、车辆部件和其他原材料。 笔者近日与一位在俄罗斯的学者交流,他毫不掩饰地告知,俄罗斯军方在乌克兰战争上现在就靠着中方的卫星。中国不仅有自己的北斗导航,而且过去六个月内,中国发射了35枚火箭,带有347颗卫星。即便这347颗卫星并非全都为俄罗斯而发,但中国的卫星技术力量确实远超俄罗斯,既然是好朋友,帮“兄弟”一把责无旁贷。
根据以上的事实,习近平确实很难让人对其和平使者的莫斯科之行的说法信服,所以立陶宛总统瑙塞达说:“遗憾的是,我觉得中国的目标是让这场战争继续打下去,让这场战争变得更血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论私下或在公开场合上都在支持俄罗斯。”笔者以为,中国未必愿意让这场战争继续打下去,因为总体上来说,这对中国恢复经济并不是太有利。但习近平确实不愿意看到一个在乌克兰战场上失败的普京。因为威权主义思维的习近平相信和依赖的是代表这个体制的最高领袖,而并非这个体制本身。按照北京的思维,就是如果普京彻底败了,那他的政治生命也就终结了,而这样,中国迄今为止从俄罗斯那里得到的好处以后也许就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多了。 了解了这一点,也就应该可以想象下周习近平如果见到普京将会谈些什么。 习近平会像2022年战争前跟普京见面一样,强调中俄关系牢固不破,并茁壮发展,强调中国对俄罗斯支持不受任何第三国的影响。上面提到军事援助,在中方认为能够保证不被透露的条件下,将继续进行,甚至有所加码。而在同时,如果俄方有需求,派出一些军事技术专家(譬如说军用无人机的设计)也不是不可能的。 作为回报,普京将除了现有的油气管道,要另外开发几个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以满足中国能源方面的需求。同时,将更进一步向中国开放其资源和市场。 问题就在, 即便会面了,即便中方继续对俄提供军援,但如果普京在乌克兰战争的取胜几率依然很小。甚至一旦普京最终还是被打败了,同时明年俄罗斯总统选举时换了另一个人,那习近平的努力会不会白搭了呢? 本文作者张俊华为徳籍华人政治学者,在德国生活三十余年。他曾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曾执教于柏林自由大学等高校。现为法国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中国官方确认习近平下周访问莫斯科。按照中方渲染的气氛,似乎北京是和平使者,去莫斯科给世界带来福音。但旅德政治学者张俊华认为,习近平此行将给本来就未知的乌克兰战争的最终结果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制造“和平使者”的气氛2019年普京与习近平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会晤
(德国之声中文网)应该说,北京前不久在外交领域获得了一个成果,即把沙特阿拉伯跟伊朗撮合在一起谈和。由于三者都是威权政体,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各自又是中国的友好贸易伙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沙伊双方多少都欠着北京一份情谊,所以,这次撮合确实也比较顺当。客观地来说,沙伊和解不论是对缓和、解决也门的内战还是对叙利亚的冲突确实也都能带来好处。 北京这次在中东地区得分是值得肯定的。
而这似乎对制造习近平将要访问莫斯科的气氛似乎还不够, 因为毕竟普京和习近平把各自称为自己的好朋友,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却要显示其中立。习近平肯定不会直接以见朋友的姿态去莫斯科见普京, 而最好的名义就是以一个“和平使者”的形象跟他会面 – 至少对外要如此表现出来。于是,在早些时候北京便抛出了所谓乌克兰战争的中国立场,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周四(3月16日)中共新外长秦刚16日与乌克兰外长库列巴通了电话。 据库列巴后来在社交媒体推特上介绍,双方谈到的议题包括讨论了“领土完整性原则的重要性”,但未提供细节。秦刚则表示,北京迄今为止“在乌克兰问题上保持了客观公正的立场”。据报道,习近平在去莫斯科前,下周还将跟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进行一次电视通话。 总之,“和平秀”还在继续。
无法回避的事实但是,中共这种“中立”的努力不仅不能把如下的事实掩盖:即习近平的心最终还是向着莫斯科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中国在军事上支持俄罗斯的事实也似乎开始显现。前不久,乌克兰军方向CNN摄制组展示了击落的中国制无人机残骸。这架被乌克兰守军用AK-47自动步枪击落的是由中国厦门云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云轮-5型民用无人机。
令人担忧的会面据美国政治新闻媒体Politico根据海关数据汇总机构ImportGenius提供的数据分析,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于2022年6月将1000支CQ-A步枪出口给一家名为Tekhkrim的俄罗斯公司,该公司也与俄罗斯国家和军队有业务往来。值得注意的是,CQ-A步枪以M16为模型,但在数据中被标记为“民用猎枪”。同时,2022年底,俄罗斯方面还收到来自中国12批无人机零部件和超过12吨的防弹衣,这些货物都是通过土耳其运输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向俄罗斯提供以前从没有报告的“双重用途”设备,也就是表面上是以民用物品申报,但客观上也可用于乌克兰战场。实际上,一个懂俄语的人能随便在社交媒体上找到俄罗斯人谈论中国对俄罗斯的军事援助,这在俄罗斯是一个公开的秘密。除了已知的大疆无人机,俄罗斯几个月来一直依赖包括中国在内的个别国家提供导航设备、卫星图像、车辆部件和其他原材料。
笔者近日与一位在俄罗斯的学者交流,他毫不掩饰地告知,俄罗斯军方在乌克兰战争上现在就靠着中方的卫星。中国不仅有自己的北斗导航,而且过去六个月内,中国发射了35枚火箭,带有347颗卫星。即便这347颗卫星并非全都为俄罗斯而发,但中国的卫星技术力量确实远超俄罗斯,既然是好朋友,帮“兄弟”一把责无旁贷。
根据以上的事实,习近平确实很难让人对其和平使者的莫斯科之行的说法信服,所以立陶宛总统瑙塞达说:“遗憾的是,我觉得中国的目标是让这场战争继续打下去,让这场战争变得更血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论私下或在公开场合上都在支持俄罗斯。”笔者以为,中国未必愿意让这场战争继续打下去,因为总体上来说,这对中国恢复经济并不是太有利。但习近平确实不愿意看到一个在乌克兰战场上失败的普京。因为威权主义思维的习近平相信和依赖的是代表这个体制的最高领袖,而并非这个体制本身。按照北京的思维,就是如果普京彻底败了,那他的政治生命也就终结了,而这样,中国迄今为止从俄罗斯那里得到的好处以后也许就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多了。
了解了这一点,也就应该可以想象下周习近平如果见到普京将会谈些什么。 习近平会像2022年战争前跟普京见面一样,强调中俄关系牢固不破,并茁壮发展,强调中国对俄罗斯支持不受任何第三国的影响。上面提到军事援助,在中方认为能够保证不被透露的条件下,将继续进行,甚至有所加码。而在同时,如果俄方有需求,派出一些军事技术专家(譬如说军用无人机的设计)也不是不可能的。 作为回报,普京将除了现有的油气管道,要另外开发几个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以满足中国能源方面的需求。同时,将更进一步向中国开放其资源和市场。
问题就在, 即便会面了,即便中方继续对俄提供军援,但如果普京在乌克兰战争的取胜几率依然很小。甚至一旦普京最终还是被打败了,同时明年俄罗斯总统选举时换了另一个人,那习近平的努力会不会白搭了呢?
本文作者张俊华为徳籍华人政治学者,在德国生活三十余年。他曾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曾执教于柏林自由大学等高校。现为法国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